心得体会大全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心得体会大全 > 读后感 > 导航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通用

发表时间:2022-11-27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在读过一本书之后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我们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作品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小编帮大家整理了《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通用”,希望小编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初见王阳明是在近二十年前的浙江绍兴的柯岩风景区,哪里有一块半立着的石板上简单地刻着他的名字和思想家的身份。再次看到这个名字是在美籍华人科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的文章里,他引用王阳明格竹子的实例是想告诉中国的大学生要重视实验的作用。这篇文章我教过两遍,但对于王阳明的生平经历思想成就仍是一无所知,甚至潜意识里觉得他是怪异另类的人。当一个十三岁的少年在课堂上深情而崇敬地述说着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理论时,我被他那虔诚而认真、侃侃而谈的神情深深地感染。我既好奇又有些惭愧,好奇的是一个初一的学生怎么会对那些枯燥的哲学言论有如此的兴趣;惭愧的是我把王阳明的书收到书架里近一年多了,就是不想看,也觉得看不下去。我当时就对那个孩子表示感谢,感谢他激发了我了解王阳明的热情和决心,承诺他读完书后一起交流心得。

哈佛大学把王阳明的思想看作是二十一世纪影响最大的学说。读完此书后,我也对此赞同不已。觉得现在的一些心灵鸡汤式的语句多少都在借用或出自王阳明的理论中。如“听从内心的召唤”“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最无敌”等。度阴山深入浅出的分析,具体详细的实例,平实而又流畅的文笔,都让我对王阳明的思想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王阳明心学的内容主要是“心即理”,他认为人生来就有良知,就像人生下来就会吃饭一样自然。而良知就是明是非知善恶。人一生都要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良知,达到致良知的目的和境界,就能成为圣人。他致良知的步骤是“无善无恶心之本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无比敬佩王阳明的才华和学识,更赞叹他的自信和尽善尽美成为圣人的崇高志向。渴望他的学说能让更多人接受,享受到生命过程的幸福和美好。

编辑推荐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精选5篇)


我们在一生的阅读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在读作者写的作品时,我们会感到愉悦。读后感的写作需要结合实际。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内函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这样的内容,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篇1)

最近小女看了几本闲书,无意中使得自己的价值观逐渐的清晰起来。青灯夜读时拍案惊呼,原来这世界上还有人跟我有一样的想法。之后一段时间,心中像揣着个兔子,欢喜又慌张,总想找个合适的人交流。那天碰巧见了天则所的经济学家,我固执的认为顶级的学者是不分领域的,任何学科和哲学都是互通的,于是抓住机会莽撞的请教了几句。

“老师,近些年来量子力学理论的发展,让我们认识到,量子在被观察之前,状态是不确定的,一旦被观察,状态即确定。那么,这世界到底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

“我可以这么回答你:这世界一定不是唯物的。”

我大惊:“那我们上学这么多年岂不是上了大当?!”

“了解一种思维模式怎么能叫上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学校里教的仅仅是普世价值观,你的价值观还需要你自己去探索。明代大家王阳明曾经说过‘汝未来看此花时,汝花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与你所说的量子力学的理论倒有些异曲同工之妙,看看无妨。”

于是,我拿起这本书来。

其实我对人物传记非常不感冒,太多渲染又太多演绎,成王败寇事后诸葛。但是这本书我仔仔细细的看了两遍。尤其是书尾的十几页,让我终于把最近看的几本“闲书”串了起来,最终,可以说,坚定了信仰。

几本闲书,一本是量子力学,一本是《与神对话》,一本是《知行合一王阳明》,三本看似不相干的书写的是一个内容。

我们每个人生下来不是一无所知的,而是携带者丰富的感知和经验的独一无二的个体。用量子纠缠的理论来解释,就是每个人都是由无数量子组成的,而量子之间有纠缠关系。我们的经验,会映射到呈纠缠态的其他量子上去,而其他量子的经验也会映射到我们身上。用与神对话的逻辑来解释,就是每个人都是完整的神,人活在世不过是为了经历和验证个体的神性。用王阳明的心学解释,就是致良知。

良知就是直觉。人人都有,而且有时候特别强烈。当我们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通常第一反应就是直觉,不设条件且不计后果。第二反应,是有条件的。比如当我们遇见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时候,我们感到自己不喜欢这个人,不喜欢做这件事,这是无条件的第一反应。但是如果我们敢对这个人表达不满之情,就会被人排挤或者报复,如果我们敢对这件事表示拒绝,就会丢业绩丢饭碗,这是有条件的第二反应。经过或短或长的思想斗争,我们服从于第二反应,即妥协。长此以往,我们便离真实的自我越来越远,周围的人对我们的认识也越来越偏离。

致良知就是正视自己的直觉,尊重自己的直觉,践行自己的直觉,懂得自己的心灵/直觉/良知是独一无二的无价之宝,是使我之所以为我的唯一理由。我们生而为人,一个躯体和一个灵魂相伴一生,不是贵在我们能做到那些人人都能做到的事,而是贵在按照自己心灵的意愿去走完自己的人生。这个观点是我以前就模糊认识到的,同时也是这三本闲书一致的论调。

再说信仰。我的信仰是爱。我认为爱是人生的来处和归宿,我们从相爱的人中间来,到爱我们的人记忆中去。我认为爱是我们成长的标志,只接受不付出的父母之爱使我们存在,男女互相滋养的爱使我们自信,为人父母的无条件付出的爱使我们成熟,对天下众生的慈悲之爱是我们的终点。爱孕育我们,爱成就我们,爱升华我们,爱是我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但是如何去爱?用良知。因为爱是装不出来的。唯有用良知,用直觉,用心灵,才能爱。所以,尊重自己的感受,保持敏感,保持单纯,保持清醒,方可不枉此生。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篇2)

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王阳明

读了郦波老师的《五百年来王阳明》,仍是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看到度阴山写的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又有了再读王阳明的渴望。再次纵览王阳明的一生,身体中的每一个细胞仿佛都在为之肃然起敬。悟道心学、南赣剿匪、平定宁王、广西戡乱,这每一件于他人而言已是辉煌的一生,对王阳明来说不过是人生的一段经历,王阳明用一辈子活出了别人几辈子都无法企及的人生。再读王阳明,对心学又有了一些更深的感悟。

致良知:守住心中底线。

致良知就是用良知去为人处世,王阳明心学认为人心中有个能分是非善恶的良知。

王阳明的一生都是坚持按良知的指引去做,所以做到了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事,拥有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有良知,都有自己的是非善恶之心,但很多时候没有听从内心的声音。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东西可以遮挡我们的良知,功利之心、贪欲之念、纵情之求,我们忘记了要时时打扫自己的良知,让它清澈、明净、透明,反而被自己的欲望层层包裹起来,忘记了良知的存在。

习近平总书记说“不忘初心”,现在想来,也有不忘良知的意义。不论我们走到哪里,要做什么,一定不要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不要偏离了良知的道路,不要与自己的初心越走越远。

致良知更重要的还要持之以恒。

王阳明在生命弥留之际,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只说了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八个字像一道强光直抵我的内心,震憾、钦佩、叹服,仿佛一切的情绪都无法描述,我有了欲哭的冲动。一个人如果能光明一生,这是何等闪耀的人生,即便籍籍无闻,即便没有丰功伟绩,但这一生一定是无憾的是圆满是美好的。

王阳明认为人人皆圣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良知,但这个世上终有善恶之分,有美丑之别,就是很多人无法把良知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那些我们曾经坚持的、捍卫的、遵循的良知,在物欲横流中逐渐面目全非,逐渐不知所踪。

事上练:做到知行合一。

王阳明在军事上体现出来的雄才伟略,让人啧啧称赞,这就是心学表现出的力量。王阳明在各种战争中最后总能取得胜利,就是因为事上练。他是军事才能不是天生的,不是突然具备的,去了解他的一生,在他15岁时,他就曾单枪匹马私出居庸关,从小就喜欢排兵布阵,并在并在江西一次又一次的剿匪中不断积累经验,进行事上练,才能以悬殊兵力平定宁王。

事上练就是做到知行合一,也就是我们今天经常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是在实际中,我们常常做了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我们空有远大的理想,却无从实现;似有满腹的才华,却无从施展。我们常常抱怨没有机会、没有平台、没有运气,却不知事上练,其实事事皆可练。

从一分一秒的时间开始,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自己的内心练得无比强大,把自己的本领练得无比强大,一个强大的人必能找寻到自己的梦想。王阳明的心学似乎总能给人一种力量,在冥冥之中能重新焕发出精神的光华,能催生出前行的动力,能让平淡的日子有了更多的力量,让平凡的生命有了更美的追求。作者:赵景利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篇3)

也是在机缘巧合下听说过王阳明及他的心学,然后在朋友的推荐下读完这本书。王阳明的一生确实很精彩,作者文笔也不错,在故事中穿插着讲王阳明哲学,也不至于太枯燥。但不知作者是否为了彰显朱熹理学和王阳明心血之间的区别,书中举的很多例子大有贬低理学之嫌。朱熹的理学并非完全就是没有实践的纸上谈兵,只是可能没有想心学那般格外注重实践,并把实践挂在嘴边。在生活中实践,即对道理的思考和探索在王阳明的标准里不也是一种'行'吗?另外,可能很多推崇理学的人也只是像早年的王阳明一样缺乏一个平台去建功立业,这也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去'实践'。另外,格物致知,在我看来,朱熹的本意也并非是通过'格万物'去获得万物的理,而是万物之理很多都是相通的。

从现在看来,王阳明能在军事和管理上有着罕见的建树,他早年间学的兵法和百家的知识肯定有着不少的作用。而把这些建树都归功于心学,也未免有些忘恩负义之嫌。毕竟,致良知,心即理更多的是一种道理和认知,并非实打实的客观知识。虽然,在王阳明看来即使平乱失败,没有这些功绩,并不能影响他当圣人。毕竟,只要致良知,则人人皆圣人。

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进化论,基因学及将来的人工智能可能都会将更多的人从唯心主义者变成唯物主义者。王阳明的心学也可能不能使人完全信服,但这也不妨碍我们去了解和学习它。毕竟,不论科技再如何发达,我们的心还是会躁动,会有私欲,会不快乐。

又要来插个题外话,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古代这些"百家"学说的提倡者有着众多拥护和崇拜者,给人提供道德行为准则,而在西方起到这一作用的是宗教。但不同的是,诸子百家并没有神话色彩。而国外的哲学家的影响力更多的是学术上的,并没有很多狂热的追求者,可能是因为西方哲学并没有"布道"这一说,又或许跟以前的科举制度又有关系。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篇4)

初见王阳明是在近二十年前的浙江绍兴的柯岩风景区,哪里有一块半立着的石板上简单地刻着他的名字和思想家的身份。再次看到这个名字是在美籍华人科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的文章里,他引用王阳明格竹子的实例是想告诉中国的大学生要重视实验的作用。这篇文章我教过两遍,但对于王阳明的生平经历思想成就仍是一无所知,甚至潜意识里觉得他是怪异另类的人。当一个十三岁的少年在课堂上深情而崇敬地述说着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理论时,我被他那虔诚而认真、侃侃而谈的神情深深地感染。我既好奇又有些惭愧,好奇的是一个初一的学生怎么会对那些枯燥的哲学言论有如此的兴趣;惭愧的是我把王阳明的书收到书架里近一年多了,就是不想看,也觉得看不下去。我当时就对那个孩子表示感谢,感谢他激发了我了解王阳明的热情和决心,承诺他读完书后一起交流心得。

哈佛大学把王阳明的思想看作是二十一世纪影响最大的学说。读完此书后,我也对此赞同不已。觉得现在的一些心灵鸡汤式的语句多少都在借用或出自王阳明的理论中。如“听从内心的召唤”“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最无敌”等。度阴山深入浅出的分析,具体详细的实例,平实而又流畅的文笔,都让我对王阳明的思想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王阳明心学的内容主要是“心即理”,他认为人生来就有良知,就像人生下来就会吃饭一样自然。而良知就是明是非知善恶。人一生都要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良知,达到致良知的目的和境界,就能成为圣人。他致良知的步骤是“无善无恶心之本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无比敬佩王阳明的才华和学识,更赞叹他的自信和尽善尽美成为圣人的崇高志向。渴望他的学说能让更多人接受,享受到生命过程的幸福和美好。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篇5)

在工作之余读到《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此书不是长篇大论,而是以王阳明传记的形式将他一生的辉煌经历和心路历程呈现给我们,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知行合一强大的力量,找到了获得幸福的途径。 任何一个优秀人士的成长都不会一帆风顺,王阳明也是如此。王阳明的一生可以说是很曲折的。他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后的狂喜、得道后的平静。他所经历的挫折和坎坷给他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促使他悟道。王阳明的心学之所以能够万世流传,让人拜读后回味无穷,是因为他遇到任何挫折和困苦都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他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锻炼内心平静面对,而后深思熟虑总结经验。 王阳明在被放逐到龙场驿时,那里荒僻虫蛇众多、瘴气流行,接近于山顶洞人居住时代。他在艰苦流放时期沉静苦思,悟出了人要做自己主人的道理。人是没有能力改变外部环境的,只能适应环境。这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不经风雨,就不能见彩虹,在逆境中使人成长,让人成熟。

我们的工作何尝不是如此呢?或许我们有离家远、上夜班、不公平、杂事多、工作辛苦等的种种抱怨,但是这些是我们短期内能改变的吗?我们能做的就转变心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当我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我们的工作时,就会发现之前的那些抱怨不过是子虚乌有啦。这就是王阳明心学的一部分,教会我们感谢逆境。

[读后感参考]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000字之一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写出“真材实料”。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陆续整理的“[读后感参考]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000字之一”,敬请阅读,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王阳明在生命弥留之际,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只说了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八个字像一道强光直抵我的内心,震憾、钦佩、叹服,仿佛一切的情绪都无法描述,我有了欲哭的冲动。一个人如果能光明一生,这是何等闪耀的人生,即便籍籍无闻,即便没有丰功伟绩,但这一生一定是无憾的是圆满是美好的。

王阳明认为人人皆圣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良知,但这个世上终有善恶之分,有美丑之别,就是很多人无法把良知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那些我们曾经坚持的、捍卫的、遵循的良知,在物欲横流中逐渐面目全非,逐渐不知所踪。

[读后感分享] 《王阳明(全集)》读后感之一


如果说,一本书就是一个台阶,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将有千万道台阶等着我们去跨越。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作品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读书心得。在读了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以下是小编细心准备的《[读后感分享] 《王阳明(全集)》读后感之一》,希望小编收集的这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缅怀:一个有良知良能的中国人

凌晨面馆前

凌晨两点,成都大街,先生跟我一起吹风,凑到一家路边面摊上。细面,葱花,小油碟,他吃得滋滋有味,扭头问我感觉咋样,我咧着嘴苦笑,我北方人从来没有吃过撒白糖的面条。此刻背景是,我两人刚下飞机,饥肠饿肚,他说带我去找好吃的,说走就走。

为学为业,科技为民

我看他旅途中还拿本书,津津有味阅读,我问他不困啊,这可是在飞机上呢,他说这本书是中国可见光通信的尖端技术,也是他复旦79级校友负责的项目。后来两边还真成功对接了实验展示“中国第一家,基于可见光通信的近场通话”,后来在北京国际通信展上大放光彩。后来才晓得一向低调的他,是美国大学电子博士,是四十年前的复旦大学老师,二十年来一心想用科技普惠国人,所谓胸有抱负,使命必达。

入世我先来

冬天外出干活,拿东西不方便,他给我们送来瑞士背包。夏天干活,他又从波士顿给我寄来防晒霜,托他的善意,我也没独自享受而顺手分享给了身边伙伴,大家都在受其教化,以奉献利人利己。每当想起这样的感人细节,眼前联想到了“慈可掌兵”的吴起带兵,领导人对团队将心比心,以行促行,远胜于纯粹的物质激励和故事说教。

朴素自律,挑战自己

后来才发现,我们都是信仰极简主义生活,但他居然比我更胜一筹。我这个号称一言不合就可马拉松的人,跟他一起行走,竟然远远被他甩后,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特别是这样虚怀若谷的老先生。有次我问他都周末忙什么,他说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听说他在病逝的前两周还在托家人买书。除了读书做事外,他以朴素为乐,连上下班都坚持步行十公里,下雨天也是和九零后们挤公交车。以至于有个晴朗周末,他急着让我给推荐一下上海哪里可以健走锻炼,我说去滴水湖吧,环绕一圈十公里,还可以溜达到南汇嘴海边,一路上体验下,上海也有空旷人稀之地。

精神托付明烛,回忆溶于泪水

感人至深的场景很多,多的如同我的眼泪,在眼眶上下打转,强忍着就快要滚落出来,就在刚才的徐家汇天主堂,就在我鞠躬献花于他的遗像前,我突然颤抖起来,我神经复杂地控制情绪,艰难地完成了三鞠躬,然后快步逃离了天主神坛,我怕忍不住自己要当众哭起来。

[读书心得参考] 王阳明读后感其七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细心准备的《[读书心得参考] 王阳明读后感其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阅读。

吕峥的《明朝一哥王阳明》让我认识了王阳明以及王学。作为一个对历史不擅长也不是很感兴趣的读者,能读到这样一本用通俗、风趣的语言来写的有关历史、哲学、心学的书籍,的确是一件十分幸运和值得高兴的事情。85年出生的吕峥在本书中向读者证明了他在写作才华和潜力,而敢于抒发自己独到见解的魄力与充满张力的文思,更令我赞叹不已。

有人说《明朝一哥王阳明》模仿了《明朝那些事儿》,并寄希望于借助后者的名气来增加销量。依我看,虽然两本书的作者都很年轻,文笔也都比较幽默和犀利,但是毕竟《明朝那些事儿》写的是历史,《明朝一哥王阳明》写的是哲学,前者是对大明朝成败兴衰的娓娓道来,后者则是对王阳明的一生的介绍,以及对阳明心学的深入浅出。两本书的侧重点不同,自然不可作比较。

也许《明朝那些事儿》让人读过之后大呼过瘾,但是从精神补给以至于有补于世的角度出发,显然《明朝一哥王阳明》更具有现实意义。毕竟书中的主角是王阳明以及他的思想。我对国学的微小积累,仅限于读过李泽厚的《论语今读》,零星的看过几集《百家讲坛》节目。因为在我印象中,诸子百家争鸣出来的结论,无非就是一些空话大道理、处世格言云云,没什么实用价值。毕竟具有千年文化底蕴的中国,现如今依然是发展中国家。而只有百年基业的大杂烩国家美国,却成了世界老大。想到此处,不禁为文明古国的发展现状感到阵阵唏嘘。但是,同样是发达国家的日本,却是利用了阳明心学,完成了推动国家迅速崛起的明治维新。正如书中所说:错过了王阳明,中国停滞了数百年;得到了王阳明,日本有了明治维新。

王阳明究竟何方神圣?曾经担任过高中政治课代表的我,对教材中批判唯心主义的案例印象不是很深刻,因为考试的时候,只要求你掌握:唯物主义是对的,唯心主义是错的。但是究竟何为唯心主义,人民教育出版社显然没有在他们的出版物上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哪怕是一本影响了N代人、上亿莘莘学子的出版物。但是跟许多同龄人一样,王阳明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被我初识并错过。

在读《明朝一哥王阳明》时,我一直在寻找答案王阳明如何内圣外王,知行合一、阳明心学的原理又是什么?但是正如吕峥在书中提到:不把中国思想史这本烂账算清,你就无法体认良知之学的伟大。所以像我这种对国学比较绝缘的人想一下子弄明白心学显然不可能。幸好,吕峥慷慨地在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带我重温了一遍相关历史,并且又一次问候了那些曾经在语文课本上留给我辈无数文言文去背诵的思想家们。

实事求是地说,合上本书之后,我并没能掌握王学的奥义及原理。但这与我读此书的初衷并不违背我的确读到了一本好书。又额外获得了一个新的方向供我选择,即心学。从另一方面讲,如果我想学习国学,我可以少走不少弯路不必在各种子中囫囵吞枣,只要向一哥王阳明学习就行了,不是吗?

可能有很多读者跟我持有同样的态度,就是对年轻作家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尤其是像吕峥这样初露锋芒、霸气外露的年轻作家。除了这篇评论开头的那些话之外,我希望吕峥能够进一步提升自己,写出一本以诠释阳明心学为主的书,让更多生性驽钝之人如我者易于掌握这门伟大的思想哲学。

读书心得收藏: 传奇王阳明读后感


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阅读一本好书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写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小编已经为大家整理好了“读书心得收藏: 传奇王阳明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阅读。

寒假里,我认认真真地读了《传奇王阳明》一书。王阳明是家乡余姚的先贤,之前我参观过王阳明故居和余姚名人馆,看到过许多关于王阳明先生的事迹,这次当我读到这本书时,感到特别亲切,而且书中情节引人入胜,看得我都入迷了。

书中对王阳明先生各个时期的成长过程、坎坷经历以及最终成为了一代圣贤的描写,让我内心真切地感受到了王阳明的传奇与勇敢、智慧与高尚。但在整本书中,令我最受启发、印象最深的是他从小立志做圣贤那远大的人生目标。

王阳明小时候非常调皮,喜欢恶作剧,有意打闹,又有许多怪想法。有一次,他突发奇想便问起老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人生头等大事是什么?先生回答:读书才能有功名,头等大事是登第做状元。他却说:不对!人生头等大事是做圣贤。当他在有了这想法之后,他的一切行动都为实现这个梦想而不断努力着,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多大的挫折,始终没有放弃。后来王守仁真成了圣贤!

通过阅读本书,我认为,我们只要有自己的目标,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付出,又能真正做到如阳明先生所说的知行合一,把知识当作是实践过程,把实践过程还原为知识,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取得成功获得收获的。

王阳明是一个奇人,但是过去没有系统地了解过他。看百家讲坛的《传奇王阳明》,看到第六集,零碎的感悟颇多,先记录下来,生怕回头就忘记了,顺便也再理理思路。

感慨的是王阳明12岁便立志要做圣贤之人,从此没有改过目标。那么小就有如此清晰的人生目标,可叹我们很多人到中年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

[读后感分享] 王阳明读书心得其四


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在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分享] 王阳明读书心得其四》,欢迎阅读,希望小编的分享可以为您带来帮助。

这本书从王阳明的先祖王纲说起,从王纲开始到第六代是状元父亲王华,第七代就是王阳明了,这是一个书香世家的,而且遗传基因还是不错的,王家人大都很聪明,都身怀绝学。王阳明生平基本写得很清楚,一些心学门人所大书特书的经典如守仁格竹、

喝断禅机心、龙场悟道都写得很详细,能对阳明先生一生有个大概了解,他娶了六个老婆这在当年明月的书中是没有看到的。有几个片断印象深刻。

其一就是康海救李梦阳那一段。书中写道,一代名士风范,救人于危难之际,却不幸跌入了奸党的泥坑中。这种事听起来可笑,感觉有些不可思议,但却勾勒出了人类社会的相处之难,勾勒出了人性的微妙与变幻。如果你做一个坏人,杀十人而饶过一人,那么残存的人就会对你感恩戴德,千恩万谢。如果你做一个好人,救一个人却没有能力救十个人,那么你救得这个人就嫌你没有尽心尽力,救人救到底。康海就是陷入了这个人性险恶的泥潭之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其二就是王阳明逃脱虎口一节。作者说,人与老虎之间能够达成如此默契的合作,这表明了老虎是有人性的,同时也表明了人是有兽性的。而王守仁显然是知道人之所以成为人,正是因为兽性未脱。正因为人性的黑恶一面,比之于兽性更不堪,所以人类社会才会有如此之多的苦难,同样的,正因为人性中的光明一面,已经接近了佛家的圣灵,所以人类才演绎出了绚丽无比的文明。

其三就是失落的智慧那一节。作者认为智慧与思想是无法承传的,甚至连对身边的人熏陶的功能都不存在。阳明先生的妻子以及后人就是例子。思想与智慧也无法传承。我认同,所以我自己总结在学习中思考,要有自己的思想,总结如下:

王阳明厉害之处:

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

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

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1)学术:精通儒/道/释,创立心学,致良知,让自己名垂青史;

2)事功:赣南剿匪,平定宁王叛乱,断藤峡剿匪;用兵如神。

3)为人:身在官场,最后能全身而退;

为什么王阳明这么厉害?

1)坚定的信念:圣人可学而至也;

2)不懈的追求,16岁,只身出关,骑马练箭;17岁,洞房之夜消失,铁柱宫论道;格竹七日;

3)生死考验,激发潜能:反对刘瑾被追杀,假装跳江;山神庙遇虎,

机智逃脱;贵州龙场,蛮荒之地;

4)深厚积淀:书香世家,家学渊源深厚,父亲更是状元郎。

猜你喜欢

  •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800字汇编 能够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最好的心得其实是自己“产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在读了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编辑特别为你收集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 [读后感参考]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000字之一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写出“真材实料”。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陆续整理的“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000字之一...
  •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精选5篇) 我们在一生的阅读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在读作者写的作品时,我们会感到愉悦。读后感的写作需要结合实际。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内函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这样的内容,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 [读后感分享] 《王阳明(全集)》读后感之一 如果说,一本书就是一个台阶,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将有千万道台阶等着我们去跨越。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作品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读书心得。在读了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以下是小编细心准备的《 《王阳明》读后感之一》...
  • [读书心得参考] 王阳明读后感其七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细心准备的《 王阳明读后感其七》,希望对您有...
  • 读书心得收藏: 传奇王阳明读后感 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阅读一本好书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写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小编已经为大家整理好了“读书心...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