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大全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心得体会大全 > 读后感 > 导航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5-02

[荐]《我们仨》优秀读后感合集。

我们需要通过读书来使这一生变得更加有意义,读作品,让我们的脸上焕发光彩。对于刚刚读过的书籍实际上并不是很深刻的,这时候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心得体会大全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我们仨》优秀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 篇1

之前看过杨绛传,里面有提到《我们仨》这本书,就一直想看。虽然书中所述很多都是生活琐事,但都是些平凡、真实又美好的事。

从梦中开始,人生快到离别的境地,再通过驿道一家相聚,圆圆的入院,梦中探视等让人有种似懂非懂的感觉,唯一可以体会的是一家人的真情,以及病痛的无情,离别的无奈。是的,人生总会有离别的那一天,是生离亦或是死别,总归让人痛不欲生。最美的是生活中平凡的相处,最幸福的莫过于我在闹,你在笑。大才子钱钟书,却是个大男孩,一个人在家会做各种“坏事”,灯泡破了、门把手坏了、墨水打翻了……而这时的杨绛却似一名超人,说着“不要紧”,觉得这种生活真的特别美好,后再加上圆圆,幸福的双倍叠加,那段时间的他们应该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吧。岁月静好,住着出租屋,但环境特好;吃着自己煮的饭,美味可口;有数不尽的书可以看,精神充盈;散步“探险”感受着人生的乐趣;一家三口幸福美满……如果一直这样,该多好。

国家的沦陷,他们毅然回国,奉献自我,生离从这时候开始,两年多不见爸爸,圆圆对他很不放心,却因爸爸的一句话而变得无限亲密。当然,说了什么也只剩好奇了。圆圆和爸爸是朋友,一起闹、一起玩,一家三口随意排列组合就是一个小阵营,一家开开心心,好似那些就是我们身边的事,小小的幸福,却是最真实的样子。

圆圆的懂事,家庭的和睦以及浓郁的书香气息,让人觉得无比的温馨,《我们仨》中更多的是一种小幸福,用平实的话语,描述简单的幸福,而后期的“洗澡”“白旗”“下乡”等也都只是几笔带过,更多的突出亲友的关怀以及家人在一起的满足。而我知道那是一段特别让人身心俱疲,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光,各种莫名的迫害,身心的伤害。光从书上看来就让人觉得难以忍受,之前在《杨绛传》中也有具体的一些描述,那是经历者的伤痛,而《我们仨》中却寥寥数语,经历过磨难的人会越发看重幸福,战胜磨难的人眼中只有幸福。

杨绛先生在女儿和丈夫相继离世后回忆他们之间的美好,好似他们就在身边。

珍惜岁月静好,多读书,体味平凡的美好!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 篇2

读完《我们仨》的故事,我久久不能释怀。那安定于无常世事之上的温暖亲情和相濡以沫如亲情般的爱情已经把他们仨永远联结在一起,家的意义也在此书中得到了尽情的阐释。杨绛先生忍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恸,在《我们仨》里面寻到一点慰藉。

他们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他们这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的风范深深感动着我。杨绛先生的幸福和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令我动容。读完《我们仨》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具体感悟如下:

《我们仨》让我学会了生活

《我们仨》告诉我们,做人心态最重要,你没有很多的钱,但要有一颗随遇而安的心,你出身不好,但要懂得上进,你长得不漂亮,但你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你没有多富有,但要懂得知足和感恩,一个人只有好的心态,才能够感觉到幸福,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这一家三口十分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出乐趣,如把饭后的散步美其名曰“探险”;钱老在学术界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可在家中却如孩童一般要被人宠着,被人照顾:杨绛女士干起家务活来干净利索,算是家务事上的顶梁柱。可她还怕鬼怕得要死,只有带着女儿才敢走夜路……很多人只顾着为了追求远方那虚无缥缈的幸福,可到达时才发现幸福就在自己出发的原点。平平淡淡才是真。杨绛女士一家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他们与世无争,不求富有,不求闻达,“成名,只不过是多了一些不相知的人而已”。

很是为文末所描写的一句话感动: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如此,会历经大起大落,会历经生老病死,端看我们用何种态度生活着。用积极的一面看待人生,人生是快乐和幸福的;用消极的一面看待人生,则人生充满不幸。其实现代社会,我们人人是幸福的。我们身处伟大时代,有什么不知足的,又怎么能不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

看完了《我们仨》,我学会了生活,学会了承受。其实人生中总会遇到合理或者不合理的事情,会被误解,会被陷害,但没必要抱怨的。今后我也要摒弃抱怨,用平常心看待得与失。

其实学会生活,是一种感知。生活中的春华秋实、云卷云舒都值得体味。一缕阳光、一江春水、一语问候、一叶秋意,都是生活里醉人的点点滴滴。学会生活,需要一种心境。平静地坐看时光流逝,平静地细数人世坎坷,这些都是生活的意境。杨绛先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不在权势和金钱,不在物质和名利,而在用一颗平淡无华的心情,去领悟生活中风雨兼程与风和日丽。学会生活,才会用平和的心态真诚地面对世界,享受生活的富与贫、美与丑、苦与乐。

《我们仨》让我学会了感恩

时间给“我们仨”经历,让“我们仨”成长,也把沧桑随手相赠。他们从青春年少,到白发苍苍,从朝阳升起,到夕阳西下,在晨钟暮鼓间越过高低浮沉,走向成熟,看惯了聚散离合,经过了月缺月圆,学会了知足,学会了感恩。

这样一本纪实文集,轻松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己言语,在亲人墓前一起回忆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记录着生活里的点滴记忆,这是她对逝去之人最好的缅怀方式,也是她对生活的感恩。

有时我坐在窗前,我问我自己:是不是因为一路风风雨雨,而忘了天边的彩虹?是不是因为行色匆匆的脚步,而忽视了沿路的风景?除了一颗疲惫的心,麻木的心,自己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吗?抑或因为生命过于沉重,而忽略了感恩的心?

老父今年86岁,老母亲也80岁。今年春节过后,先是老妈摔断了股骨头,后是老爸脑梗、小脑萎缩住进了医院。面对一系列的治疗康复和近期照顾老人的问题我们兄妹四人有时争执不休。每当被生活纠缠得焦头烂额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杨绛先生对生活的大彻大悟,想起她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恩,心便坦然。她在《我们仨》中,告诉了我是谁,我来自何方,去往何处。

没有人知道自己的归宿到底在哪里,但都知道自己来自哪里。不管来自何方,又将要去向哪里,存在就是价值,感恩才知惜福。学会感恩,生活将赐于你灿烂的阳光;学会感恩,生活将充满爱与希望。

《我们仨》让我们要学会忘记

我们像杨绛先生一样被时间推着向前走,这一路上走走停停,“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些事想着想着就忘了”,原本以为刻骨铭心的,慢慢地也就淡了,时间让深的东西越来越深了,浅的东西越来越浅,时间是治愈一切伤口的良药。

对于八十高龄的钟书夫妇而论,独女钱媛的离去,让老人的心从此成为了干枯的老井。杨绛说:“生了独女钱媛这么多年,也就牵挂了这么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牵挂了。”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发人送黑发人又该如何的哀伤?所幸的是,这个时候,还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之间也必有一人要先行离去,风风雨雨相扶持着走过了这么多年,而突然间要接受挚爱的永远离去,从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没有了一生中最牵挂自己的人、自己最牵挂的人,余下的漫漫长夜,再多的风风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过。午夜从噩梦中惊醒,身边已空无一人,那个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没有回来。一个人守着孤单的身影,对着寂寞的台灯叹息。

钱钟书的堂弟钱钟鲁,曾和杨绛先生通过电话,问起办百岁寿辰的事,先生嘱咐他们各自在家为她吃上一碗寿面即可。“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这是杨绛自己在即将迎来百岁生日时写下的一段话。

沉重的生活让杨绛先生倍感沉重,“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体现了杨绛先生对过往悲惨遭遇控诉与厌弃。生活就是一笔流水账,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只有记住某些事某些人,忘记某些事某些人,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洒脱生活,心无挂碍,你才会觉得生活是如此美好。

《我们仨》让我明白了家人的重要性

《我们仨》告诉我们,没有家人的陪伴,即使是大房子也不会有欢笑,没有亲人的陪伴,即使一个人吃着山珍海味也不会香,所以不要总是因为忙而忽略了家人。也不要把不好的情绪留给亲人,家永远是我们奋斗的动力和源泉,是我们停泊的港湾和依靠。

杨绛女士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独自一人在青灯下回忆“我们仨”。这本书的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也是这本书的主体,像写日记一般记录了三人在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这部分记录了许多家庭琐事,正如我们普通人一样,一个学者之家也需要关心柴米油盐之类的生活琐事。连有一身傲骨的学界权威钱老先生,干家务活也如我一般笨手笨脚,不得不随时向妻子求助。杨绛女士正如很多老爷爷老奶奶一样,不厌其烦地对后辈讲述年轻时的种种趣事,而我们这些听者也好像围坐在杨老身旁,感受大学者平凡简单的快乐温馨。

杨绛说:“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曾有的欢乐,而今的寂寞,天人相隔,往事皆随风远去。杨绛先生身上无疑体现着中国女性最高的处世智慧,能屈能伸,即使再大的风暴,也能平稳度过,内心依旧安然。“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念过往,不畏将来”这是杨绛女士用她一生的行动告诉我们的,但愿我们能够真正领悟到这一点,让自己真正拥有这种能力,从而获得自己真正的幸福。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 篇3

《我们仨》由钱钟书先生的遗孀、作家杨绛所著。本书分两个部分,一部分以“梦”的形式隐喻情感,一部分记述现实。现实部分,从伉俪二人在牛津求学写起,一直到钱钟书去世,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最后都化作一位百岁老人对家人绵绵的思念。作者所思念的,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学者家庭,妻子杨绛、丈夫钱钟书、女儿钱媛,一家三口都是单纯的文人,不沾是非,不涉政治,任世事浮沉,不改做人本色。但在中国20世纪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我们仨”依然饱经战火、疾病、政治、生死的洗礼,难以独善其身。

在“我们仨”中,女儿钱媛无疑是处于最中心的位置。在杨绛的眼中,女儿懂事、聪慧、好读书,是自己“平生唯一杰作”。钱家家长(钱钟书之父)“得意非凡”地宣称:“女孙健汝(钱媛)”是“吾家读书种子也”。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可造之材”,却多病多难,生不逢时。“上高中学时背粪桶,大学期间下乡下厂,毕业后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其间的遗憾憋闷,溢于言表。

杨绛先生为女儿的才华惋惜,但杨绛她自身何尝又不值得惋惜。在钱钟书的眼中,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诚然也。钱钟书虽然才华横溢,学贯中西,但有得必有失,于生活计,几乎百无一用。杨绛在牛津“坐月子”时,钱钟书不时地在家做些“坏事”,将桌布染黑了,台灯砸了,门轴弄坏了,均束手无策,唯有苦着脸向妻子杨绛求救。杨绛一一安慰“不打紧”。出院后,她逐一“搞定”。钱母感慨这位儿媳,“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钟书痴人痴福。”而这对于一个惜时如金的学者来说,是幸也,亦或不幸也?杨绛在翻译上的造诣颇深,她翻译的《堂吉柯德》,至今为止依然是中译本外国名著中的经典之作。

“我们仨”中最“宝贝”的自然是钱钟书。钱钟书是一个纯粹得近乎单纯的文人,他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学术事业中。中国的文人,不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在几千年的政治文化熏陶下,无非分两种,一种当了官的,一种是想当官而不得的。即使隐士如陶渊明者,早年的愿望也是“大济苍生”,他几次挂冠而去,均是迫于无奈,不是因为嫌官小,就是因为不“合群”。而钱钟书却是一条漏网之鱼,是一众鸭棚中诞出来的一只天鹅蛋,是文人中的“病梅”,异类中的异类,几千年以来,仅此一枚。朱家骅许他一个联合国科教文卫的职位,他辞谢了;晚宴要和“极峰”(蒋介石)握手,他趁早溜回来了;收到国宴的请帖,他请病假;即使是社科院文学所的一个顾问衔,他也力辞得免。

钱钟书一生所爱,唯有他的书、他的家。在书里,他是学问的宠儿;在家中,他是精神的领袖。这两个地方,自由、美好、安全,符合他全部的慧心与童心。他或许会以为,这两个地方都如英国哲学家洛克所说,“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可这句话显然不符合中国国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田家无四邻,独坐一园春”终究只是古代文人的美好奢望。1966年,钱钟书和杨绛都被革命群众“揪出”,成了“牛鬼蛇神”,被“洗澡”,杨绛还被人剃成了“阴阳头”,苦不堪言。他们凭借平和的心态以及对学问的执着,挺了过去。但是,女儿钱媛的丈夫王德一却因不堪受辱,愤而自杀。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90年代中期,病床上的“我们仨”开始分头写作各自的《我们仨》。不久,钱媛病逝,次年岁末,钱钟书亦离世。“剩下的这一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此中辛酸,难以向人道也。四年后,唯一完本的是杨绛版的《我们仨》,此时杨绛已是九二高龄。书中,一个个残碎的梦境,一件件细碎的小事,在黑白间杂的夜幕下,如一粒粒星辰,以爱作线串起,熠熠生辉。

无论悲欢离合,家庭都是人生最后、最好的庇护所。如果你爱家,就读一读《我们仨》吧。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 篇4

一本薄薄的回忆录承载的却是一家人的一生。千言万语道不尽说不明。书很短,不敢说感触深刻,可其中的脉脉温情,却也引人思躇良久。

杨绛先生百岁高龄提笔写书,令人敬仰,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书中讲述了杨绛先生重温与丈夫钱钟书、女儿钱一家三口共同生活的岁月,那些单纯朴素又盛满温情的亲情故事。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用独特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用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7月伉俪二人赴英国牛津求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回国后直到1998年女儿和丈夫相继去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难忘经历。第三部分,丈夫钱钟书先生和女儿钱瑗相继离开,剩下杨绛先生自己一个人思念他们一家人的一生。

书里遍布着温暖的小趣味,从柴米油盐一餐一饭,到字里行间书信往来,无不透露着生活的智慧。字里行间流露出哀而不伤、深厚而诚挚的感情,让人十分触动。

王小波说,一辈子很长,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而杨绛是幸运的,因为有了钱钟书的陪伴,所以他们的生活是有趣的。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先生让我看到了一个家庭的温暖与幸福,平凡生活里美好与繁琐的事情交织,这才是生活的模样。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 篇5

一、古驿道上的相失

读罢这本回忆录,我只能承认自己被此书简洁而沉重的语言深深打动并流下了眼泪。但我说不清楚这眼泪究竟是为这个温馨的学者家庭的失散而流还是出于对古驿道上相失的恐惧。

正如书中杨绛女士所说,钱锺书先生像是陪她走过了一个万里长梦,他陪她走得愈远,她愈不忍离开。人生就如一条古驿道,每一个家庭都会走上它,然后相聚,直至相失。结局或许是阴阳相隔,或许只是中间横亘了几个大洲大洋,反正是相失在了人生边上……

杨绛女士已站在生命之塔的顶端,几欲下坠,对过去日子的缅怀却是不变的。那“围城”内外的故事,将她彻彻底底地束缚,无可救药地在对家人们的眷恋中沦陷……因而,《我们仨》的诞生绝非偶然。

二、To:Pop锺书

数不清楚你们驿站一别已有几年,只是在梦里常常会想起你还在清华时目光的炯炯有神与老来病中的窘态,二者真可谓千差万别啊,而杨绛女士也已是老态龙钟。可这应该就是人一生固定不变的轨迹吧——初始与最终总是相似的,完完全全像绕原地转了个圈。但我印象中的你总是居于生命的制高点,吴宓教授曾经称你为“人中之龙”,你还记得否?你还曾自负地批评周作人先生将“载道”与“言志”混为一谈,最滑稽的还是你那幅传遍清华课堂的《许眼变化图》,你那会儿怎么就顽皮到那地步呢?

我现在常常把你的《围城》翻出来读,那里面有着太多太多你们仨的影子。你曾和女儿阿圆开玩笑说《围城》里有个丑孩子就是她,她倒也没怎么计较,大抵是因为她那时也懂得被爸爸写进书里是幸运的。不过你一身的“痴气”也是怪别致的。你还记得解放后你们在清华养过的那只猫吗?那时你只要在夜间闻听了猫儿的叫闹,总会拿根竹竿儿孩子气地冲出去帮自家猫儿打架,妻儿因此笑你“童心不减”。

可无奈“弈棋转烛事多端,饮水差知等暖寒”,我不曾想过那一场文化的劫难给你纯洁童心带来的苍老。杨女士在《我们仨》里没有回避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要知道——正是它,这场可怕的劫难将你们的肉体并精神彻彻底底地压垮!你们颓然苍老,以快于正常人的速度。你们鬓发如霜,看起来像是已至期颐!可流年如水,距你们踏上那个古驿道已有多年,你早已迫不及待的登上马车追赶“丑丫头”阿圆去了,这么多年了,赶上了吗?杨女士还在后方卖力地寻找能与你们重逢的路呢,你可别笑她:你不能回我们三里河的家找找吗?

我知道:你们不会一直在那里等着她的,因为所有的家,都不过是人生旅途上供人歇憩的驿站罢了。她怕你和圆圆又伴自己做完一个凄凄惶惶的万里长梦,最后一声不响地各自散去。那时,你们又在古驿道上相失,可怕的循环无情地光临……

三、让古驿道上的故事永远流传

“自传不可信,相识回忆亦不可信,古来正史、野史均作如是观。”钱锺书先生曾这样讽刺传记文学。可是《我们仨》里所记录的事件与感情又岂会掺假?撰书的时候,杨女士曾如是写道:“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者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也许钱先生最后叫阿圆“回家”就是为了让她看开:人生聚散有数,恰如月亮有圆有缺。如我们所看到的,她依旧在这孤零零的世上,但她已经把他们仨的故事记下来给大家分享,但愿每一位读者都会如我一样感受到他们仨握紧彼此手掌时的温情……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 篇6

亲情、爱情和友情,你会认为哪种情谊是相对比较重要的呢?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吧。历经人生各种苦难,回头看只有亲人仍在侧的人,可能会认为亲情是可贵的;处于恋爱甜蜜期的情侣会认为两个人相爱是难得的,可能觉得爱情更重要;在职场上、社会上打拼的人,需要朋友和各种人脉,这时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友情。

据不完全统计,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种假设之外,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人会认为亲情在三者中是居于首位的,小编就是其中一个。

提到亲情,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这本书是值得去看一看的,这本书也是我最喜欢的,书中语言平实朴素,字里行间都流露着满满的亲情,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我们仨》这本书分三个部分讲述了杨绛、钱钟书和他们的女儿钱瑷一家三口的故事。

第一部分以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深刻情感体验;第二部分是女儿与丈夫先后病重去世,作者同样以梦幻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情感;第三部分以平实感人的语言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88年女儿与丈夫相继过世,这个平凡的小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本书中我感触较深的三句话是:一、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三、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再无生离。我们仨最终只剩下我一个,哪怕生活条件变好了,也不可能再回到从前了,杨绛先生笔下的是凄美的思念,种种的回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最后变成一个人的思念和回忆,多花时间陪陪父母,别看父母平时很坚强,他们也有很多需要你的时候,他们陪你长大,也希望你能陪他们变老,只愿时光对他们温柔以待。

记得有一次妈妈身体不舒服去医院检查,是爸爸陪妈妈去的,他们早早就出了门,从他们出门的那一刻,我的心就一直悬着、慌着,就怕出点什么事。

中午爸妈回来吃饭,我表现得小心翼翼,问了下情况,说下午才能拿到检查结果,我的心继续悬着,后来知道妈妈第二天一早要做一个小手术。

妈妈早上八点的手术,手术前被抽了几管血,我很心疼,后来妈妈进了手术室,我一下子慌了,整个人紧张起来,坐立不安的。当时就是觉得好害怕,那种怕就是源于内心深处的。好在最后手术成功,妈妈被护士用轮椅推着出来,妈妈的表情看上去很是难受。

我想要爸妈身体健康、平平安安,也希望自己多抽时间陪他们说说话、唠唠嗑,不管做什么,陪在他们身边就好,珍惜每一次与他们的相聚,同样也可以用文字或照片记录与父母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如果你爱你的父母亲人,就看一看《我们仨》吧!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 篇7

读完《我们仨》,我认为此书非常值得阅读。从杨绛先生平实真挚细腻幽默的生活化叙述中,我有了许多感觉、认识和感动。

杨绛先生的长达万里的梦,对丈夫和女儿的殷切关怀和难舍难分的思念,古驿道上的声声泪,离别情,催人泪下,让人深深地感动。也为她送走他们两个后的坚强走下去的力量和勇气钦佩不已。

她和钱老国外的生活,首先探险两个字让我印象深刻,做饭是探险,做得了红烧肉炖鸡汤学炒菜做西餐。旅行散步是探险,边走边研究,乐在其中。学习是探险,不浪费任何时间徜徉在书海里,饱读诗书,然后学有所成。生小孩教育小孩是探险,孩子的成长中他们也乐在险中求。这种探险,在他们回到国内一直在延续,贯穿生活始终。

印象更加深刻的是无论是杨绛对钱老孩子般的宠爱,还是他们仨的互敬互爱,还是杨绛一家的生活都是充满趣味和情怀。不管时代如何艰难困苦,但他们相亲相爱,友好和睦,有知识有涵养有情有义,过得有滋有味。天下家庭若想幸福莫过如此的和谐有爱!

从来没有开始读哪本书要做什么准备,而这次本是做好了不止一次有所触动的情绪设想又是极其平静地读完。第一部分钱老先生被带到船上的部分起初以为是现实,看着看着才明白是杨老的另一种写法,从来没有感同身受这件事,我甚至不能想象杨老是在怎样波动的情绪里写下这些看似平静的文字,像梦像虚幻。

随后二老的国外生活以及回国后动荡局面下经历的一次次大大小小的算是曲折吧终有所解,像是在听奶奶讲故事,讲那些艰难又藏着傲骨的岁月,我甚至有些羡慕那个年代的他们,知识和志向都融入到血液里,不为时事所捆绑,不为金钱名利所勒索。对于文学的坚持,我在想,可能是初是兴趣爱好,后来成为离不开的习惯,一做就是一辈子,又哪里说得清呢。

读杨老笔下的女儿,母亲的怜爱和心疼溢于言表,虽大都是琐碎小事,却看得出三个有趣的灵魂间相互依偎的乐趣,有些东西大概是真的有一脉相承,可能用词不够准确,只是这样感觉。很有趣,和现在我们所指的有趣还不一样,这个有趣不是指表面的有趣,而是骨子里的那种有趣。

附录部分无论文字,信件,画作的那些对于杨老来说实实在在的回忆,总能联想到一位老奶奶于灯下反复读反复看,偶尔对着纸张与他们对话,想念孩子和丈夫的画面,但绝不是以泪洗面的那种场景,因为她的豁达和通透。

每一个年代都有不一样的烟火气,有时候很羡慕老一辈人总说的那个时候。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 篇8

借用一位书友的感悟,觉得他的文笔以及表达都很到位,情真意切。

他们这个家,很朴素,他们三个人,很单纯。他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单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杨先生用最朴实的文字表达至深的情感,没有华丽的辞藻,朴素得不再朴素,却隔着书本就嗅到满满的爱的味道,此书都用最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爱人钱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这个三口之家的动人故事证明: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这是何等深沉的爱。

读完《我们仨》触碰到了内心深处,甚是感动。杨绛先生真是最贤的妻,最有才的女。杨绛先生是一个有趣的人,拥有有趣的灵魂,杨绛先生的文字常被人称作韵致淡雅,独具一格。通过她的文字她的形象也跃于纸面。

钱钟书与杨绛之间的生活日常,平淡而有意思,我很喜欢他们俩的相处模式,没有轰轰烈烈的喜爱,只有简简单单的互相欣赏。我想他们更像是灵魂伴侣。人们所羡慕爱情的样子,钱钟书曾用一句话,概括他与杨绛的爱情:“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这对文坛伉俪的爱情,不仅有碧桃花下、新月如钩的浪漫,更融合了两人心有灵犀的默契与坚守。纵然两人已离世,其深情依旧在岁月的轮回中静水流深,生生不息。钱钟书在杨绛心目中,他是家里最需要照顾的“孩子”,然而他的感情是细腻的,他对待杨绛先生和女儿是温存体贴的。在生活中,“他肯委屈,能忍耐。”他和杨绛先生一起学做菜,一起去“探险”——在散步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他长期为杨绛先生做早餐。他与杨绛先生、女儿一起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他是女儿最好的“哥们”。

此书情最动人,我感受到了细水流长的生活,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感受到他们相互的热爱。对我最深刻是尾端有段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的人生道路已经走到头了看了总是动容,我想还好我们还年轻,对我们重要的人还在,珍惜当下还不算太晚。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 篇9

近日,工作不忙,于是拿起才到的《我们仨》看了起来。

这书不厚,不算附录,共165页。封面是浅褐色的格纹纸,书名是深褐色的字体,一眼看去,内心顿时平静了许多。

作者杨绛,是钱钟书的爱人,被其誉为“最才的女,最贤的妻”。这位见证了中国一个多世纪变迁的奇女子,却在晚年受到重创,接连失去爱女和丈夫。但杨绛老人强忍悲痛,整理丈夫生前的手稿,并在92岁高龄时提笔完成女儿未写完的作品《我们仨》。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和第二部分由梦引发,虚实结合,写了女儿和丈夫相继生病离世,第三部分是作者回忆三人相处的生活点滴,文笔朴实,字里行间是对亲人满满的怀念,又透出淡淡的哀伤。看到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的快结尾处,眼泪没有断过,想尽力忍住,还是从眼角溢出。我悲懂事辛勤的钱瑗全身病痛,我哀才华横溢的钱钟书缠绵病榻,我更伤强打精神,奔波于两人之间的杨绛,心中苦楚无处说!

第三部分钱氏夫妇出国留学,是他们美好生活的开始,出门散步探险,博览图书馆的藏书,尝试做中国美食。女儿的出生,是他们生命的延续。战火四起之际,毅然回国,那时的生活虽苦,却有继续前进的方向。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生活变动的2位老人,不离不弃坚守彼此。钱钟书和杨绛是众多恩爱夫妻的典范,杨绛的一句“不要紧”就让慌乱的他安心不已。就这样,你需要时,我在你看得到的地方。你老去,我陪你双鬓染霜。你走后,我完成你未了的心愿,相濡以沫,平淡相守是他们的真实的写照。

杨绛,优雅的老去,饱经风霜的你在2016年与世长辞,终于去见你心爱的丈夫和女儿了。

我猜在生命的最后那刻,她嘴角或许含笑,心想着“我们仨,又在一起了,真好。”

猜你喜欢

  • 素心——《我们仨》读后感范例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每一个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所感受,最好的心得其实是自己“产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素心——《我们仨》读后感范例》,欢迎阅读,希望小编...
  • 《我们仨》读后感其一 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阅读一本好书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沉浸在作者笔下所描述的情节中。为了充分回味作品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以下是小编陆续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其一”,供大家收藏参考...
  • [读书心得借鉴] 我们仨读后感 人一生要过得有意义,就需要不断地阅读优秀的作品。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每一个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所感受,此时可以抽出一点点时间写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想法。怎么才能防止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选的“ 我们仨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在那之...
  • 我们仨的读后感范文汇总 您知道怎么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读后感吗?作者写的作品需要细细品读才能领悟其中奥义。我们也可以让这些感悟汇集成一篇读后感。下面由心得体会大全帮大家编辑的《我们仨的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 [读后感借鉴] 《我们仨》读书心得.wps 一本好书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愉悦我们的精神,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篇关于作品的读后感,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我们仨》读书心得.wps》,希望小编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
  • 今日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模板 世界上的书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传阅。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对于网络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防止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今日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模板”,供...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