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流浪地球有感精选12篇。
看电影或者看视频已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好的作品能直击人心,给我们带来震撼的感受,观看完的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很多人都是在写观后感的过程获得成长。那么该要如何写好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后感流浪地球有感精选12篇”,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观后感流浪地球有感(篇1)
希望,是黎明的曙光;希望,是珍贵的钻石;希望,是黑夜的灯盏;希望,是海洋中的灯塔。有些迷失方向的人希望从一开始就找到出口,但他忘却了,只有坚持再坚持,希望才会出现。
20xx年,太阳即将爆炸。于是,人类开始了长达17年的“流浪地球”计划,帮助地球逃出太阳系。但由于木星引力的影响,地球将会与木星发生碰撞。众人团结一心,经过不断地努力,将木星引爆,并借助爆炸的冲击波逃离了太阳系。
在地球撞向木星的最后15分钟,人们仍在不停尝试着,寻找着解决的方法。他们并没有失去信心,坐以待毙,而是团结一心,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他们拯救了地球,拯救了全人类!
希望与坚持是共存的。就像你走在一条漆黑的巷道里,只有你坚持下来,走到了最后,才能看到光亮。同样,如果你在面对困难时退缩,放弃了,那你又怎么能看到希望?只有你奋不顾身地走下去,希望才会给你带来喜悦。
莎士比亚说过:“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来到。”的确,不管前方是深不可测的峡谷,还是布满陷阱的小路,只要你有坚持干到底的勇气和决心,希望,终究会到来。
曾经读过一个故事:两个人流落荒岛。一个人失去了信心,连试的勇气都没有,直接放弃了,最后被狼群撕成了碎片;另一个人坚信自己一定可以活着出去,不断寻找出路,甚至与恶狼搏斗,最终获救。坚持不懈,就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就能看见希望的光芒;就能赢得美好的明天!
请不要抱怨看不到希望,努力做下去。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艰难,坚持,希望才会出其不意地呈现在你眼前。
观后感流浪地球有感(篇2)
走出电影院,我非常的震撼,双腿都轻飘飘的,在车上我细细地回味了这部宏大的电影。
流浪的地球计划是指人类为了寻找新家园,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一万座行量发动机。影片开头说到:在面对这次前所未有的地球危难时刻,人类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是的,全人类团结就是力量,所以每个人都会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发光发热,有着莫大的作用。朵朵还说:希望,它就像钻石一样闪耀。确实,没有希望就没有转机与改变。坚守希望,才可能成功。它如干涸沙漠中的一片绿州,是责任、勇气与爱组成的。刘培强也正是因为这些才会最终选则了燃烧自已,推动地球。不顾自身安危救儿子,我感动于这种伟大的父爱。
其实每一个为了拯救地球而努力的人都是英雄,全人类的努力将深深地映刻在地球上,被人所铭记。人类从未放弃过希望,因为爱在他们心中永存。
倘若心中没有家,人类就只能流浪!倘若心中没有爱,何处是家?人类越是在绝境中,越要抱有希望,这才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高贵、永恒之光!
在整部影片紧张、清晰、宏大的场面中也略带幽默,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安全也是与现实息息相关的。
我喜欢初中生韩朵朵,她从稚嫩走向成熟稳重,她那段流着泪冲出内心的呼喊,最撼动人心。她是个弧儿,却教会了我学会感恩,懂得爱。因为无论何时何地,她心里都装着家与爷爷。哥哥刘启也从开始只会耍小聪明变得懂得保护妹妹,有担当,有责任心。他虽然拙于表达,但一个个老头子和与爸爸表面的冷漠下,藏着多少血浓于水的爱。爸爸为执行流浪地球任务冲迸火焰,牺牲的最后一刻,他哭了。那一刻,父子俩冰释前嫌,那一刻,刘启也长大了。他终于明白小时候父亲不能陪伴他,是有更重要的使命,而父亲对他的爱却从来改变!
努力,就会有希望!
心有家园,燃烧希望之火!
观后感流浪地球有感(篇3)
“流浪”是什么意思?是离开自己的家乡漂泊在外?是那份淡淡地乡愁?我们常说的流浪多指个人的行为。然而今年春节一部电影《流浪地球》占据了票房榜首。听说这部电影至少是一个多月以前的事情了。直到今天才有机会看了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是一部大型的科幻电影。以前很少看这类的电影。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这次观看也是因了媒体的宣传和自己太过无聊。于是看电影成了我打发时间的最好方式。这部电影的主演是吴京。电影讲述的是在未来若干年后,太阳能量耗尽,整个太阳系即将毁灭。人类为了延续生命,延续文明,展开了流浪地球计划。那时候的地球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了。人类居住在建造在地下城。为了寻找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系,人类在全球建立了几千个大型发动机,用来推动地球在太空中前行。地球的流浪之旅由此开始。然而地球在太空飞行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当地球经过木星的时候,因收到木星引力的影响,即将面临与木星相撞的危险。在这样的紧急时刻,如何让人类逃过这一劫?主人公之一的刘启提出了点燃木星,靠强大的冲击波来推动地球进入安全行驶路线。经过来自全世界各国的救援队员努力,地球最终脱离险境,开始自己的流浪之旅。
这部电影带我们提前体验了未来世界。让我认识到自己当前的思想是多么地狭隘。总是在为一点蝇头小利而勾心斗角,总是在争取一些莫须有的荣誉。真正面临重大抉择的时候又那么目光短浅。与电影中的主人公们相比自己的思想境界真是差的太远了。虽然说我们可能看不到地球毁灭的那一天。但是万物有始有终,我们的地球最终也逃脱不了毁灭的一天。也许现在想起了有些杞人忧天的感觉。但是真正等到那一天来的时候,我们再考虑的话恐怕真的是太晚了。物种的灭绝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也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我们人类难道就能够永远生存吗?恰如人的生命终究会结束,地球的生命只不过更长一些罢了。想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觉得有些沉重,但是这又是我们必将面对的问题。
电影中有几处令我感动的地方:一、当所有人都放弃救援,准备回家团聚的时候。莫斯开启全球广播,韩朵朵召唤人们回来参与救援的讲话深深地感动了我。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当时的情景感动了我。仅有的几个队员用他们的生命来拯救地球。正是他们的壮烈行为感动了逃离的人。在众人的帮助下人们终于点燃了着火点,让地球有了生存下去的可能。什么是希望?或许很难实现的才叫希望。就是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存下去的勇气。哪怕是同归于尽。
二、当刘培强驾驶空间站冲向点火点的情景也深深地感动了我。这时候我才理解了什么是抉择。与之相比我们平时所做的事情真是太平凡了。或许这才是真正的舍己为人。为了人类的生存,舍弃自己的生命,这需要怎样的勇气啊!那一刻他放弃了自己活下去的机会。把生的希望留个了更多的人。而刘启似乎是刘培强生命的延续,是下一代航天人。如今我们沉迷与一个叫钱的东西。价值观,人生观似乎都在围绕这个东西而存在。每天碌碌无为,为生活所累。或许只有达到一定的境界之后才会看透这些。成为一个洒脱的人。
人的一生总会面临许多选择。如刘培强面临妻子的死,面临自己的生与死的选择一样。这样的选择往往在一念之间。一念成,一念败,一念英雄,一念小人。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竟然让我想到了一句话:“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观后感流浪地球有感(篇4)
前不久上映的中国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在世界引起轰动。截至今日,它的票房近三十亿,无疑开启了国产科幻电影的新纪元。
以文艺片为主的中国影视行业使得科幻电影的制作难以付诸实践。科幻类型的电影在中国几乎没有基础,此前国内也没有成功范例,没有人知道什么样的东西观众会喜欢,从特效实现到视觉风格,都要一点点的摸索。因此,《流浪地球》从拍摄初期就屡遭质疑。总导演郭帆也直言,拍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信任。在缺乏投资方资金支持的境况下,导演郭帆和制片人龚格尔自掏腰包凑了一百多万,为了不延误后期制作进度郭帆甚至卖了自己的爱车。在这般境况下,全体人员都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为了保证影片的高质量,全体人员只能超负荷运作,持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家常便饭。全体人员分组休息,导演郭帆每天只睡3-4小时,现场镜头拍完后还要回去看前一天的镜头。最长拍摄持续30多个个小时。
除了制作的困难,演员们也苦不堪言。荧幕上最常出现的镜头——演员们穿着太空服来回走动,甚至有一些困难的动作戏。在我们看来,他们似乎轻松自然,游刃有余。然而,事实上,影片中演员身上的外骨骼重达40公斤,穿上后做一次简单的动作都很吃力。因为穿上或脱下都十分艰难,为了不耽误影片拍摄进度,演员平时就要穿着重达40公斤行头在摄影现场活动,可想而知对演员的体力是多大的考验。66岁的吴孟达拍戏过程中每拍一会就要去吸氧,面对剧组艰难的经济状况,他零片酬拍戏,拍完后甚至生病住院。而零片酬客串还投资6000万的吴京的催泪表演,使得许多对他持有偏见的人改观。影片的主角都是新生代演员,他们承担了巨大的责任,即使演技略有青涩,但是他们不畏艰辛、勇于挑战的精神已经足以让我们敬佩。
再看剧情本身,细致入微的环境布置和清晰的世界观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刘培强舍身相救,刘启、韩朵朵的转变,剧中人们对希望的坚持和人类共同体的精神使人热血沸腾、感动不已。即使影片仍存在些许瑕疵,在它本身散发的魅力与光芒面前都不值一提。
正如影片主题——团结一心、家国一体,《流浪地球》制作团队的成功恰与主题契合。台下观影的我们,更应在感动和震撼之余,将其精神传递,共创美好明天!
观后感流浪地球有感(篇5)
中国电影科幻片《流浪地球》在春节档中,票房稳居第一,它带着刘慈的科幻小说的信任与欣赏,因为这些所以我对《流浪地球》这部影片期望也特别高。
结果,这部影片所带给我的震撼已经远远的把我的期望给甩开了,这部影片中充分的体现出了人类智慧的力量,和感情的伟大。在浩瀚的宇宙中,渺小的人类在用他们渺小的力量来创造希望,来一起守卫地球。
我问你,机器人那么强大也那么理智,但是机器人为什么就不能统治世界呢?因为他们可以在最快的时间里给你最快的答案,但是那个答案却千篇一律,就算是人类最简单的围棋手遇上电脑,也一样不堪一击,这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但是人类有着机器人永远也无法替代的东西——爱,“爱”,包括了太多,人类可以为了爱,所抛下一切,但是机器人不行,他们只会按照情绪来做,他们也不会拥有感情,因为这些,他们永远也不会是人类。
无论最后的结果怎样,命运会将我们或者地球变得怎样,我们都要选择相信希望!
观后感流浪地球有感(篇6)
WWw.XD63.CoM
理性的说,这是一部很普通的电影。拯救地球和人类的题材被好莱坞不知道用了多少次,亲情、爱情、友情,团队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也不是新鲜话题,灾难场面和特技效果向来也不是国产电影的特长。
感性的说,这是一部很棒的电影。既有挽救人类于毁灭的恢宏格局,也有父子情深,朋友相惜的感人故事,更有震撼的场景和画面,足以打动人心,催人泪下。
如果说超高的上座率和节节攀升的票房算是对投资方最好的回报,那么场内不时传出的抽泣声和朋友圈持续发酵的口碑应该算是对电影创作团队最大的肯定吧。
影片的叙事性很好,观众代入感强烈,我很喜欢,也很受感动。但是也有些难以名状的体会:这明明应该是一部很俗套的电影,为何能打动人心甚至令人着迷?我费劲脑汁,或许也只能略解皮毛。
第一,太阳终将毁灭并且地球也将随之毁灭已经成为一种科学常识,深深的烙印在大部分的心里。因此将之作为科幻故事的源起,毫无违和感;将地球的流浪作为故事梗概,丝毫不会使观众产生“这是科幻”的排斥感,甚至会产生一种探寻拯救世界,拯救自身使命“真理”的好奇心和使命感,与叙事诉求同频共振。
第二,传统好莱坞科幻灾难片,拯救的使命主要由美国的黑人完成,以体现美国的“政治正确”。而本片拯救人类的使命由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担纲完成,更容易在观众中产生情感共鸣和自豪感。灾难下的北京和上海显然比纽约和巴黎更令人揪心。自由女神的倒掉已经太令人乏味,东方明珠塔的冰封反倒给人以新意。国人担负拯救人类使命的重任,也与当下举国上下的舆论场十分合拍,既“政治正确”也有舆论共鸣。
第三,故事情感元素的使用十分到位,力道十分精准。如果说拯救地球是本片的骨骼,那么感情元素就是本片的血肉,互为表里,缺一不可。父离子别,亲离友散,团队合作,牺牲奉献这些元素,紧紧的抓住了观众的心。尤其是父子从别离到误解,从和解到诀别的场景,深深打动了观众,场内很多女观众都拿出了纸巾,男观众很多也摘下眼镜拭泪。导演用最坚硬的场景,捕获了观众心中最柔软的一块。
第四,特技效果可圈可点,达到了科幻灾难片应有的效果。特技效果对于科幻灾难片就像女人的脸庞,没有更重要,只有最重要。而这也一直是国产类型片的短板,因此我极少选择在影院看国产科幻灾难片。现在看来这已经是过时的偏见和歧视了。这部电影的特效设计可以说刷新了国产灾难片特效的高度。无论是未来科技产品的设计还是灾难场景的呈现完全可以用精良,精美和震撼来形容,足以比拼后天,地球末日那样的好莱坞经典。
如果这部片子全球发行,不知道是否有不同的剪辑版本,如果在国外发行,当前的版本所体现的普世价值和国际元素还应当加强。
二十年前,中国人拯救地球和人类的命题国产编剧根本就不敢触碰,因为不仅外国人不信,连中国人自己也不会相信;十年前,国产电影的特效能制作的这么精良有品质还难以想象,因为电影制作成本难以支撑外国的特效团队,而国内的技术水准又难以满足观众的胃口;现在中国电影做到了与国家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希望在十年后,国产灾难片能够像功夫片那样风靡世界、能够像喜剧片那样成为成熟的分类市场为广大观众所喜欢。希望每一个导演都能用手中的胶片讲出好故事,希望每一部电影都能有意义和价值,不辜负艺术的名声,也不辜负观众的两个小时和几十块钱。
观后感流浪地球有感(篇7)
假期里,我和父亲踏进电影院,看了号称中国第一部科幻片《流浪地球》。
作为一部科幻片,当然要有震惊的片段和细则啦!这两样《流浪地球》都有。再带上3D眼镜,那震惊的成效不是我能说的。
《流浪地球》讲述的是:太阳正在慢慢的老化,膨胀。只须到了一定量,太阳就会爆炸,就会毁灭整个太阳系。为了人类的存活,人类搭建几千个大型喷射器把地球推出太阳系,飞到遥远的新家。人类把这项计划叫做“流浪地球计划”。在计划的实行当中,由于日渐离得远远的太阳,致使地球地表的温度达到零下81度。所以人类又建造了温暖的地下城图以存活。在这个时候,男女主角出现了,因为男女主角从小就在地下城长大,没见过地表长什么样子,对地表的印象只停留在三岁的时候。所以他们想出去看看地表。当他们出去时,一场灾难发生了:当地球接近木星时,因为木星的一些特质,致使地球的喷射器大半出了问题。假如地球被木星的引力吸去的话,会把地球撞碎的!这个时候无数位科学家们想了无数个方法,但都无济于事,而男主角听到这件事情后,想起了小时候父亲给他说的话:木星的气体百分之九十是氢气,而氢气是可燃物,于是他想到了一个方法:用地球上的最大的喷射器发射一束激光,用激光使木星的气体点燃,发生的冲击波足以让地球脱离木星的引力。他把这个方法告诉政府,但政府却说有一个科学家提出过这个方法成功几率为零。无奈之下他只好拉一些人来秘密潜入喷射器来实行这个计划。通过不懈的努力,他们成功地把地球拉出来,把这成功几率为百分之零的计划达成了。
看完这个电影,我觉得:期望是可贵的,有了期望,才能创造出美好的将来。我还想说:假如大家再不注意的话,地球上的资源将会用尽。所以,请珍惜身边的所有资源吧!
观后感流浪地球有感(篇8)
随人流涌出影院时,我在温暖喧闹的氛围中深吸口气,将方才的震撼慨然复又回味一遍。不知怎地,明明有那么多大义凛然的英雄角色,却是那宣传海报上都难以寻到的俄罗斯上校,使我久久难忘。
说来好笑,他的名字我亦记不大清,短短的出场镜头,似无可写之处。但透过俄罗斯上校,我触摸到那样真实得可爱的灵魂,他是普通人,亦是神。
他以刘培强空间站上好友的身份出场,四十出头,身材微胖,像俄罗斯最寻常的中年男人那样,爱讲笑话,有着“战斗民族”与生俱来的爽朗。
本以为他仅仅是个逗乐角色,直到刘培强为了拯救地球将其唤醒,我才惭愧地发现,他漫不经心谈笑间澎湃的热血,竟不逊任何人。他与刘培强一同前往主控室口中念叨着“我想活下去”,被人工智能Moss攻击时颇没出息地呐喊,“刘,救我”。但这样危险的任务,违抗联合政府意愿,他眉头不皱一下,因着“兄弟”这沉甸甸的二字便欣然应下。上校,我敬他的义。
但未想到,生死关头已悄然来临,既是触犯了指令,又岂能奢望无恙逃离?我坐在影院拥塞的座椅,望着银幕上那必然的悲剧——上校终是未抵挡住攻击,他湛蓝的眸光渐渐涣散,双手无力地展开,笔挺的身躯如飘零的叶儿般无助,跌入无尽的长夜银河。坠落那一刻,他憔悴的脸上浮起浅浅的笑意,用最后声音说:“只能让孩子们相约贝加尔湖畔一同钓鱼了。”
我的眼眶霎时酸了,那是上校与刘培强的约定:任务结束后,带上孩子,在贝加尔湖钓鱼。那一片斑斓的蓝色约定,终究在不可抗拒的灾难中碎成点点梦境,几乎不值一提。然而,这却又让我始终铭记。
他离开得那样突然,最后一刻,却又那样恬和,没有波动过大的情绪,没有声嘶力竭的呐喊,像星星投入银河怀抱那样自然。那个口口声中说自己怕死,想活下去的不着调中的中年男人,他坠入宇宙深渊时,为什么是笑着的呢?
上校,你是宇宙最平凡的荣耀。你让我相信,就算貌不惊人,就算平时毫不起眼,一样可以有万丈豪情与坦荡勇气。
关于你,我会记得,地球记得,每一颗星星会记得。
不起眼处的光芒,就这样深深打动了我的心。
点评:
在观看科幻影片时,我们常常着眼于科幻的特技、宏大的场景、惊心动魄的情节以及主角富有天赋的表演技巧。无疑,这些都是一部影片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而作者独具慧眼,将评论的视角放在了一个毫不起眼的配角身上。如果说主体与细节俱佳是影片优秀的要素,那么,叙议结合的评论手法则是这篇观影评论的最大亮点。
观后感流浪地球有感(篇9)
在遥远的未来,地球将踏上漫长的流浪之旅。面对地球的千变万化,刘启与cn171-11救援队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刘启的父亲刘培强在刘启4岁时离开了他和姥爷。17年的漫长等待,刘启对身处太空的父亲充满了恨意,但在刘培强牺牲的那个时刻,他顿时明白了父亲的珍惜与心中的痛苦。刘启的妹妹韩朵朵是老爷韩子昂在一次救援行动救来的孤儿。韩子昂看着手中柔软的婴儿触感,心中最深处漾起了圈圈涟漪。他们心中对彼此的牵挂,叫亲情。
地球被木星的引力所牵引,一支支救援队伍,面对危险无畏向前。他们心中想着的是身处地下城的妻儿,想到的是是流离失所的人民,是无论经历什么都要修复地球的动力系统,让人们活下来的信念。当他们看见杭州那一座死城时,他们脑中的信念之光灭了,队友的一次次献身没有了意义。cm171-11队的日夜兼程,失去了目标,亲人的面容失掉了色彩,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空。他们争吵,痛哭,大叫,只为一解心中的烦闷与忧愁。他们没有放弃,向另一座城市进发,因为他们明白,如果不成功整个地球都活不了,他们的精神,叫坚持。
在地球即将灭亡的十几个小时,他们仍在努力奋斗着,怀着把木星点爆的最后希望,流着血和泪向着目标一步步踏进。韩朵朵的深情广播激情起了人们的热血,一个个想拯救地球的平凡人,推动了命运的发动机,在整齐有序的“一——二——一”声中爆发出巨大的神秘力量,叫团结。
在亲情交织成了一张巨网中,人们用团结的力量,坚强的毅力收获了成功,迎来了和平。“流浪地球”计划仍在继续,辉煌灿烂的明天已不再遥远。
观后感流浪地球有感(篇10)
今天看了一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对于这一类型的电影我看的不多,但是,作为一部科幻电影而言,我可以给80分。
相比之前看过的同一位主演的电影《战狼》,我更喜欢这部电影,至少我没有头晕眼花。
刚刚走出影院,所以,记忆还停留在影片之中,这部电影可圈可点的地方,我回忆一下,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就是电影音乐。
我是最后一位走出放映厅的观众,这已经成为我现在去影院的一种习惯,虽然,这部电影最后出字幕没有彩蛋,但是,不可否认电影片尾曲好听得很,歌词引用了曹操的诗句,气势和格局一下子宏大了不少。在电影中的背景音乐也运用的非常不错,让我对于这部电影总体感觉很好,电影中有一个情节让我联想到另外一部电影《阿凡达》,算是看到了其他科幻电影的影子。
另外说一个情节,让我稍感欣慰的是原来两位主人公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那么,我是不是也就不必担心康康的学业了吧!算是这部电影给我的安慰吧。有时候想想也是,孩子的兴趣不在学习上,我又何必勉强她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呢。像主人公那样,开开车也能拯救世界,拯救人类,拯救地球。科幻片就像是一个梦,但是,梦想总该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观后感流浪地球有感(篇11)
一部名叫《流浪地球》的科幻电影一定充斥了你的朋友圈,而且反响热烈,口碑爆棚,堪比战狼当时的电影神话,引爆了中外媒体。很多观众被经典台词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逗得捧腹,又因希望是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希望,希望是我们唯一回家的方向。泪流满面。在内行人的眼里,《流浪地球》已具备了知识结构、逻辑关系、视觉特效、人物命运、科技伦理等要素,比照之前的国产科幻电影,实现了整体性的进步。
我为中国科幻崛起中国科幻的里程碑这些词汇而自豪的同时,更感到震撼的是电影里人类环境变迁的描绘。随着人类流浪计划顺利进行,呈现给我们观众的却是一个环境被严重破坏、地球家园满目疮痍的场景。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一旦某一物种的消失造成食物链一环缺失,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过去25年有3万亿吨冰融化,而其中一半是最近五年内融化的。
最近这几年,不管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可以清楚感觉到地球气候异变。大陆冰雹,欧洲水灾、印度热浪、美国一天16次龙卷风,去年八月九日也创下百年最高温38.7°C。这一切让人不禁要问,地球究竟怎么了?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指出,温室效应是地球气候异变的元凶。气候暖化使得两极融冰、海水增温、洋流改变,世卫组织表示每年将有16万人因温室效应外围影响丧生,20xx年死亡人数更会加倍。海平面上升更造成2500万人远离家园,第三世界将因洪水、饥荒、干旱和农作物歉收大举移民,欧洲老年人将死于热浪。
可能,不久的将来,流浪地球真的有可能发生。这也引发了人类自身的思考。环境类话题也是雅思写作考试的常见考点,也是学生们词汇掌握相对薄弱的部分。科技的进步带来了环境问题,因此有人认为简单的生活方式会保护环境,即低碳生活,然而人类也可以依靠科技带来的便利解决环境问题;保护环境的责任在于政府、大公司还是个人;动植物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等等。
观后感流浪地球有感(篇12)
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未来2500年的大逃亡,但唤起的却是一些很古老的意象和感动。例如从地面一直上升到俯瞰地球上万个行星发动机的长镜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觉油然而生,而救援群像,则是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蚍蜉撼大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种悲壮,还有陈胜吴广式的干劲与豪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夫死,死国可乎?”……科幻的外衣下,包裹着传统古典的文化内核。
这部电影真正触动我的,并不在于那些温情和牺牲的片段,而是恍惚在作品中看到,一个数千年古老文明的灵魂,仿佛在一堆重工业的机甲外壳中重新拥有了鲜活的生命……
一直认同这样的观点,农耕文化属性、标准意义的传统中华文明其实早在南宋崖山海战之后魂灭,其后明清不过是僵尸一般苟延残喘的存在。文明的内涵高低,与物质文明成果的体量不一定有那么直接的关系。所以那些本质无非是在历史故纸堆中抠抠索索,沉溺于千年文明古国自嗨式的作品,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文化输出。
正如电影里所呈现的,脆弱的人类,包裹上坚硬机甲与外骨骼,在险恶的极端环境中艰难求生。那么,眷恋故土、乡愁无限的农耕文明,在重工业钢铁基建的庞大外壳中,究竟是古老文明的复活,还是新型文明的诞生?
也许,两者皆是。不同文明的相遇,并不一定就是你死我活的结局。历史上的中华文明曾因野蛮民族征服而渐渐形存神亡,但古巴比伦文明却与古埃及文明在海上遇合诞生出古希腊文明,并延续为一脉相承的古罗马文明,又在文艺复兴中成为现代西方文明的源头。
《流浪地球》呈现了某种传统文明与现代工业的融合,焕发出古老而又崭新的生命力,才是这部影片最值得激动的地方。
“没有利他主义就没有真正的文明”,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却显然违反人性。尽管抒情诗朗诵式的台词对白比较影响观感,这部电影中多处“利他”行为,其实都没有脱离自利的基础。
救援队长王磊如此执着运送火石去杭州,是为了杭州的妻儿(电影因删减而未明确交代),刘培强若不是为了地球上的儿子,恐怕不一定会选择为了地球存亡的一线生机(尽管AI计算的成功率为0)而放弃空间站,而最终联合政府批准这一行为,也不过基于他们在地球之上的人性本能,不可能如AI一般绝对理性。
电影里最符合原著精神的台词来自AI,“让人类保持理智,确实是种奢求”,然而个人更喜欢另一句,“没有人的文明,不能算真正的文明”。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原本就类似于奇迹。如果电影最终人类没有选择相信希望努力拯救地球,一个保存着受精卵和种子的小小空间站在缺乏食物和燃料补给的茫茫宇宙也根本谈不上让文明存续。倘若文明的内涵没有具体而微地体现为每个鲜活个体的精气神,就算保留历史遗迹,文明实际上已经断绝。
尽管国内电影工业水平与好莱坞存在着客观上的水平差异,但《流浪地球》主创团队尽最大努力用可能争取到的资本和人力物力进行了尊重行业规律与标准的合理投入,并为内容产品注入符合普世人性的精神内涵与价值观。因此电影在市场的成功,并不是偶然或侥幸。
原本,科幻小说在国内大众文学中算是相对冷僻的类型,而国内落后的电影工业体系里,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更缺乏清晰区别的产销流程。作为艺术作品的电影,佳作的诞生或许更取决于天才型电影人。而商业电影的制作,如果总靠灵光一闪、情怀一现或流量明星,则注定不可能持续。作为商业电影的《流浪地球》是一部合格品,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严格来说还算不上精品,不过相比市场上多年充斥的粗制滥造精神垃圾,已经是“物以稀为贵”了。
希望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不但带动国内科幻小说题材从冷僻转为热门,也能推动电影工业体系逐渐完整和成熟,可以稳定批量产出具有文化和价值观输出意义的合格品,这才有更大可能性创造出高质量的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