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大全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心得体会大全 > 心得范文 > 导航

新课程标准的心得感悟精选一篇

发表时间:2023-02-05

当我们在对一件事产生新的想法时,大家可以将自己的收获记录下来。通过不断的思想总结,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心得体会应该从哪方面来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课程标准的心得感悟精选一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同时更给我们教师的教学找准了导航,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下面我浅谈我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彰显新课程课标特色

新修订课标全面吸收十年课改基本经验,坚持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改革方向。主要体现为四个变化:(1)落实德育为先;(2)突出能力为重;(3)反映时代精神;(4)控制课程容量和难度。三个特色:(1)强化了中国特色,如:有机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承发扬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由传统的“双基”发展为“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2) 突出了时代特征;(3)体现了国际视野。

新课标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突出体现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二、阅读教学实现向语言运用的重心转移

我国有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的俗语有。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是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读”得好会让人受益匪浅。窦桂梅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华丽的造作,没有表象的热闹。是用她那深厚“读”的功力感染着大家。可见朗读的魅力是多大啊﹗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综合性学习的改变

“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建议中做了多方面的补充:

(1) 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

综合性学习应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追求积极、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增强抵御风险和侵害的意识,增强在与自然、社会和他人互动中的应对能力。

(2)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综合性学习应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要加强教师在各环节的指导作用。

(3) 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开放、多元。

综合性学习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跨学科

学习,也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

(4) 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

应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支持和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

精选阅读

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1000字精选


生活是婀娜多姿的,我们会因一些事情产生新的理解或看法而感慨万千,最好将自己产生的一些收获写下来。心得体会可以把自己当做书中的「主角」来写写一篇心得体会的重点是什么呢?心得体会大全编辑收集并整理了“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1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教学中,该怎样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

一、明确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

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立(基础)、自为(实质)、自律(保证)。具体表现为:学生参与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参与制定学习计划,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生自己发现认识解决问题,发展思维,掌握方法,养成习惯。有自己的情感投入和体验,并以之激发自己学语文、用语文,自己能在语文实践中及时反思并调整学习活动。合作学习要求明确共同的任务,要求学生积极承担个人的责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支持和配合,共同完成任务,要求师生共同评估学习活动,寻求改善途径。合作学习不仅要求掌握合作的学习方式,更要培养合作的生活态度。探究学习着重探索和研究。探究学习要求在语文实践中,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重要现象,在对重要现象的观察体验感悟中,有针对性的所及与处理相关信息,在对问题的探索认识体验感悟的过程中,积极表达交流,逐步形成,并呈现、说明、评价和检验探究解惑,在探究学习中掌握防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特别是发展实践创新和探索进去精神。

二、正确认识自主合作探究的对立面

对立面包括教师的指导性学习,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强化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要对学生惊醒必要的指导和要小的帮助。包括使他们明了学习目标和内容,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涉及语文学习活动,发现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反思评价学习过程和结果。合作学习的对应面是学生的个体学习。合作学习钱,个体都应对学习内容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这样,合作学习才会有知识和经验的新的建构。探究学习的对应面是学生的接受学习。如果接受学习中学习者是主动地,能够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建立实质的联系,就是有意义的。

三、在综合性学习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2

今天,我跟随专家老师认真地在网络上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学习后,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研究和收集。

在教学实践中,应力求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学生读书的时间少,对内容的理解就不够深入,即使老师讲得再动听也是事倍功半,因为我们不能代替学生也无法代替学生,只有让他们通过读去感悟才能真正体会。

总而言之,通过本次的学习,我学到了不少东西,对我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3

本次培训安排了多位教授、研究员给我们做精彩的讲座。各位专家的讲座,阐述了他们对学生以及初中数学教学的独特见解,对新课程的各种看法,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探讨,并向我们介绍了比较前沿的教育理论知识。听了他们的讲解,我的思想深深受到震撼: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教师,我思考的太少。如何来定位自己的职业,自己的教学学生喜欢吗?自己的工作家长满意吗?我一定要这样提醒自己,鞭策自己,激励自己努力前行。下面谈谈我学习的一些感受:

一、课堂上要让学生学得“快”又要学得“乐”

做一个动脑的教师,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孩子们减负了,教师心情也好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只是促进学生一时的发展,不只是以学生暂时取得的好成绩为依据,更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自主。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三、注重课堂评价来促进有效教学

数学课程设置多以游戏为载体,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为目的。我们老师应用一切可能的方式,通过课堂把孩子们求知和求学的欲望激发出来,培养孩子们对数学的良好兴趣。对孩子们课堂上学习行为过程作为评价重点,孩子们在课堂上每一个好奇的行为,“分神”的表现,老师都应正确对待,不能用批评的语气、蔑视的眼神,过激的行为扼杀孩子们对数学的好奇心。

四、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

一场场精彩的讲座,使我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也反思了自己以往工作中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发扬成绩,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4

对于每位老师而言,这句话一定不陌生:你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而且还要是一桶活水。今年的四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这,犹如一声惊雷使每一位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开始思考该如何依据新课标调整自己的教学。

课标是基石,奠定了我们前进的步伐;课标是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在这个烈日炎炎的暑假伊始,我有幸能得到专家引领,聆听了专家们对于课表深刻的解读。从通识教育开始,专家们紧扣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从文字积累、阅读、跨学科学习、学业质量、学业水平检测等方面,理论为先,再结合实际案例,让我受益匪浅。

教授们将理论进行分解,变成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一个个知识点,让我耳目一新的是,教授们将每一个知识板块变成一个个的任务群,而且每个任务群之间的衔接是非常密切的,比如,徐鹏教授的讲座,他就将每一个要点分成了“整体定位、学习内容、教学提示”三方面来进行任务群的阐述,使老师们在听的过程中既指导依据是什么又知道该如何操作。

在这两天半的培训中,教授们深入浅出,为我们一线老师指出了改变与创新的方向。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魏星教授的讲座——《“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案例及思考》,魏星教授的开篇就提出一个问题:语文学习任务是什么?每个年段对应课程标准都会有相对应的学习任务,可是他却告诉我们,语文的学习任务其实就是真实的语言环境下语言的运用,说白了就是用语言做事。这样给语文一种新的定义,也让我们一线的语文老师心中有了基石,我教孩子们语文究竟是为了什么。

在具体的案例分享时,关于阅读,他提出的策略更是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比如,阅读主题的确定,不仅可以正面思考,还可以逆向思维。这让我突然想到了,曾经听过一位资历非常深厚的语文老师讲《西游记》,她说,这本书不仅可以正着读,还可以反着读。这样的火花思维就是多角度的打开孩子自身对阅读的兴趣。

在操作板块,魏教授就如何充分打开阅读与交流,如何构建真实的阅读情景,如何真正地解决阅读过程的问题,如何用大任务来引领教学?让我对于今后孩子们的阅读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这次培训中,各专家对课标的各个板块都有一定的深度解读,最为详细的就是阅读板块。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课堂中学到的仅仅只是皮毛,老师要倾囊相授的是方法,要扶持的是过程,孩子们对于语文学习的深度,更应该是在日常的阅读中去获取。就如人们常说的,喜欢读书的孩子,他的语文成绩一定不会差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老师知识的构架经历了四年的专业学习,但时代在变化,想要适应时代,让自己一直被学生信赖,仰慕,那一定是在往后的教育过程中,自己也不断地学习,常换常新。

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5

带着解决了一些在教学中的困惑,阅读了“小学数学新课标”,受到了较大的启发。学习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同时也是上了一堂很好的人生课,感觉受益匪浅,收获颇丰。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6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文本的主旋律,它作为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也为语文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那么如何将核心素养贯彻落实到我们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之中也就成为了我们必须要探讨的话题:

培养学生的文化感受能力,初中语文教材文本中存在大量和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需要合理优化文学形象,同时还要强化自身语言表达,确保可以对其相关文化进行有效弘扬,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绪。

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落实到课堂中要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创设情境分角色朗读、抓住关键词句反复品读,揣摩人物心理悟读,分析人物性格,依据标点读出情感,让学生在读中把握语言文字规律,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初中生思维的提升与发展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语文素养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关键形式在于“问”。教师为引入而设计的问题要能快速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主题问题设计要牵一发而动全身,结尾问题要把学生思维引向更深处。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组织语言表述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方案,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拓宽学习语文的领域,重视跨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在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相互渗透,提高语文实践能力。跨学科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在语文课文中涉及其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要有计划地安排实践活动,鼓励引领学生大胆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把所学运用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更丰富的知识。

深挖教材中的资源。教材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自己尊重教材,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篇课文,每一页教学内容,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要精心设计导入方式,把学生带进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实现在与文本的充分对话中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美,接受真、善、美的熏陶。每篇课文的作者介绍、和作者有关的故事、本文作者的其他作品等都是可以推荐给孩子阅读的资源。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学是基于学科本质的教学,也是基于学科思维的教学。在教学中,我要着力于构建以学生为主线的课堂教学体系,也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简短1000字8篇


当我们看完一篇文章突然有了不同的看法时,我们可以撰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心得体会直观地反应我们的态度和看法。哪些心得体会范文值得一看呢?以下“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简短”由心得体会大全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简短 篇1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期取得最大的效益和最高的发展。因而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对教师学历层次的追求上,更重要的体现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效益的要求上。正如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所没有的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教育、培养好,他就不能发展、教育、培养别人……”。

这是我进入初中的第二年,对新教材的认识比较肤浅,通过光盘的学习,使我有了新的认识,以下是我对学习后的一点心得和反思。

一、对教材的反思。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如今的教材更注重的是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味的老师为主体,专门讲解的那种模式,新课程要求老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学习基本都是学生自主发挥,这就是新课程的特点,让学生讨论、动脑、学会总结。老师只是引导学生思考,最后判断、汇总学生结论正确与否的人。所以作为教师的我,在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方面还需改进。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二、课堂提问反思。

教学设计时对提问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这样的提问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课堂上议论纷纷,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反馈性提问流于形式,教师诊断效果失真,新课讲授前,教师一般要通过提问,以诊断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判断能否顺利引入新问题,但这种提问有时只限于浅层次的记忆性知识的问答,并没有真正诊断出学生的理解,掌握的程度,诊断效果失真。课堂提问要注重质,而不是关注形式、数量,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不能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都是拙劣的提问。那种“是不是?”的提问仅是表面的热闹,对学生是有害无益的。提问要考虑它的价值性,不能随心所欲。

三、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

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的十分精巧,连板书都设计好了,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其实,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的解题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获呢?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任何事件的发展总有一个由量变而引起质变的过程,教师的成长也是如此,教师的成长离不开经验的积累。冲破经验的束缚便不代表不需要积累成功的经验。一个教师在自己漫长的教学生涯中,不能说没有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也不能说没有教材教法的研究,更不能没有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一个教材反复的教,一块黑板不停地写,谁没有教得得心应手的时候?谁没有发现“新大陆”的时候?谁没有精雕细刻的得意之作?谁没有激情澎湃的创新灵感?但是这些别人无法领略的“得意之作”、“成功之法”,不及时的总结和积累,得不到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终归会“事过境迁”而“烟消云散”。既便来年再上这一课,不一定能教出当初的水平,不见得能达到当时的境界,久而久之,激情不再来,灵感不复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勤于积累,善于思考,把当时的感受及时的记下来,并从理论依据上做进一步的完善提高,从实施环节上做进一步的补充修正,就能达到一种新的层次,教学艺术才能长青。教师不断反思总结的过程,也就是学会教学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简短 篇2

本次培训安排了多位教授、研究员给我们做精彩的讲座。各位专家的讲座,阐述了他们对学生以及初中数学教学的独特见解,对新课程的各种看法,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探讨,并向我们介绍了比较前沿的教育理论知识。听了他们的讲解,我的思想深深受到震撼: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教师,我思考的太少。如何来定位自己的职业,自己的教学学生喜欢吗?自己的工作家长满意吗?我一定要这样提醒自己,鞭策自己,激励自己努力前行。下面谈谈我学习的一些感受:

一、课堂上要让学生学得“快”又要学得“乐”

做一个动脑的教师,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孩子们减负了,教师心情也好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只是促进学生一时的发展,不只是以学生暂时取得的好成绩为依据,更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自主。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三、注重课堂评价来促进有效教学

数学课程设置多以游戏为载体,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为目的。我们老师应用一切可能的方式,通过课堂把孩子们求知和求学的欲望激发出来,培养孩子们对数学的良好兴趣。对孩子们课堂上学习行为过程作为评价重点,孩子们在课堂上每一个好奇的行为,“分神”的表现,老师都应正确对待,不能用批评的语气、蔑视的眼神,过激的行为扼杀孩子们对数学的好奇心。

四、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

一场场精彩的讲座,使我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也反思了自己以往工作中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发扬成绩,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简短 篇3

音乐新课程标准是在梳理了前十年课改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的融入了一些适合学生、符合中小学音乐教学特点、适应时代的内容。它是我国第一个正式的音乐课程标准。

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

二、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多采用练习法用于识谱、歌唱与器乐演奏等教学领域,游戏教学法及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实践,培养乐感,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

音乐艺术具有非语义性、无形性、时间性、情感性、表演性。因此音乐课程的综合应该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应该突出音乐课程的特点。

四、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在日常教学中,要十分强调对中华民族母语音乐文化的认识力度。要合理引导学生以“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来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在音乐基础知识方面增加节拍、调式、演唱、识谱、创编等基础知识。在乐谱方面不管是简谱还是五线谱都是我国现行的乐谱形式,各地各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新课标中还增加了演奏课堂乐器,了解音乐创作的基本方法等内容。

总之,新课标越来越重视音乐学科的特点,加大了对音乐基础知识的认知以及音乐历史与相关文化知识的认知。我觉得这样的音乐课才是真正的音乐课,学生只有学会了音乐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音乐‘鉴赏音乐,最后达到喜欢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好境界。期待新的音乐课本能让师生在其中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简短 篇4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从而得心应手地驾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学习方式主要包括: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健全新的评价机制。

不但有终结性的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侧重的是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更好的发展,这样,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才会有始有终科学的。

总而言之,新教材新理念,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也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践行课标理念,还原数学本色。

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简短 篇5

在开学的这段时间,学校利用教研时间让我们学习新课程标准。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触。我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因此,我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信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简短 篇6

带着解决了一些在教学中的困惑,阅读了“小学数学新课标”,受到了较大的启发。学习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同时也是上了一堂很好的人生课,感觉受益匪浅,收获颇丰。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简短 篇7

2022年5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暑假刚刚开始,我们就开始了对于新版课程标准的学习,参与了专家的解读培训。通过此次培训,我们共同了解了新版课标的一些具体的变化,也感受到了其重点改革的一些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一大变化在于凝练了语文核心素养,即: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把文化自信放在核心素养的首位,可见其重要性。要在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大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阅读、体悟。其实,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大语文观”,很久之前就已经提出了。语文学习,尤其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越来越重要。未来语文与各个学科的结合会更紧密,传统文化知识也将糅合在学科中加以重点考查。

新课标带来的另一大变化在于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即: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的安排注重整体规划,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在平时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用语文的方法去解决真实的问题,积累语文学习经验,发展未来学习和生活所需的基本素养,而不能仅仅局限于背诵、刷题。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基础阅读之外,还需增加整本书阅读,必须要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新课标还研制了语文学业质量标准,即:依据义务教育四个学段,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运用情境,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体现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

2022版新语文课标的学习,让我深深认识到语文老师一定要转变观念,尤其是在新课标刚刚颁布实施的当下,加强语文老师自身的跨学科学习实践尤为重要。

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简短 篇8

研讨会共分3个内容,首先进行的是名师现场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上,全国第二届名师大赛二等奖获得者赣县中学刘瑛给我们展示了《摩擦力》这堂课。刘老师的这堂课,上得形象生动,课堂气氛活跃。这堂课的亮点在于,教师对于摩擦力的实验设计,以及引导学生怎样体会生活中的摩擦力,把我们平时难以展示出来的利用实验展示出来了。信丰中学的郭训盛老师给我们展示的是《电容器的电容》这堂课。这堂课内容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生活中难直接接触到电容器,因此,在课堂的开始,郭老师就给同学们展示了各种形状的电容器,接着提出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电容器呢?电容器内部是有多么复杂的结构呢?郭老师现场拆开了一个电容器,同学们惊讶于电容器的内部结构非常简单。这个过程使同学们从感观上认识到了电容器,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郭老师设计了多个实验来验证电容器的电容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些实验设计都超越了过去传统教学方式,仅仅只用记忆的方式来背电容器的公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整个课堂采用了交互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始终注意到课堂本身,注重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每个探究实验,都是用事实去说话。这两堂课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映象,获益匪浅。

通过这次学习,我获得的一些体会是:对于物理教学,要上好一堂成功的课,背后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如,设计好的教学流程,好的实验来展现物理规律,好的语言来丰富教学,尤其能做到生动,形象,幽默。因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多积累知识,抓住生活中的小细节,用物理知识用解释,这样在教学中,才有可能能设计出那些巧妙的物理实验。

读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1500字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突然产生一些感悟,我们应该会将自己的想法做个总结。心得体会是对自己经历的一种反思,关于心得体会如何下笔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15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1】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因此,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

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边的教学活动,而是师生双向交流、交往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是学生围绕着教师设计的课堂这条主线,思维高速运转、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有能力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成就感的喜悦、创新思维活花的迸射。

1、重视情景创设,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一个长16米、宽12米的矩形荒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种植花草的面积是整块荒地面积的一半,给出你的设计。”这是在讲一元二次方程一章时的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设计出许多不同形状的花园(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扇形、三角形、菱形、梯形等),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2、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现代教育观念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例如“字母表示数”中的第一课“a能表示什么”没有直接向学生呈现“代数式”的含义及相关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动手用火柴棒搭正方形,在游戏中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并用代数式表示出来。体会“为什么要学习代数式”“代数式是怎样产生的”,通过活动去获得代数式的基本含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又如“用刀切去正方体的一个角得到的切口图形是什么”,这都需要学生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然后探究出结论。

3、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例如,我曾经布臵这样的作业“用一张正方形纸片,你能做成一个没有盖的长方体的盒子吗?自己编一道应用题,并解答。”在学生交的作业中,我发现平时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做盒子时非常认真,也很漂亮,尽管在所编的问题中有些错误,可成绩好的一些学生虽然解题正确,可是做出的盒子却是敷衍了事。为此,我及时表扬了制作认真的学生,同时也暗示制作不认真的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样,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4、改变数学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例如,学习“生活中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后,当学生交上自己用圆规和直尺所画的精美图案时,又是对几何图形特点的感悟和对图形实用价值的领会,当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成一幅幅图案自取名字时,当学生知道和了解许多的数学史话、数学家的故事时你不能不说,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5、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它还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工具和场所,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报刊杂志等。

二、新课程课堂教学要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倡导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同样也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既要保证学困生能学得进去,又要保证基础生的整体发展,更不能压抑尖子生的个性及特长。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通过多种途径及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做每一个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导者、支持者,做他们学习数学的坚强后盾。

三、新课程教学中的“四基”与传统教学的“双基”的区别。

我听过一些新课程的数学课,在有的数学课堂上学生非常活跃,课堂气氛也很好,甚至还有表演,我觉得这些对于学生来讲,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但是我们必需面对这样的问题,有的教师刻意追求课堂形式的“活泼”,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实质。数学课不能忽略数学的特点。“双基”的教学是中国的特色和传统。新课程数学教学中的“四基”与“双基”有所不同。

1、传统教学的“双基”特点:

传统教学的“双基”是以知识为本的。老师传授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学生接受、存储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系统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就需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近十几年来,尽管我们强调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但是这种知识为本的“双基”并未改变。过分强调系统性、科学性,内容庞杂、专业性强,而且脱离生活就像搞专门研究似的。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学应试的知识、练应试的技能、培养应试的心态成了时尚,“双基”成了升学的敲门砖。

2、新课程下的“四基”特点:

新课程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需要的是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里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前面有个定语“适应终身学习”,这就和传统教学的“双基”区别开来了。实施新课程,要用是否“适应终身学习”来衡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原则地说,凡是终身学习需要的,我们就要让学生学好、练好,否则就可以忽略,甚至可以暂时不学,等以后在适当的时间去学习。我们看到,新的数学课程不再有脱离生活的繁琐复杂的计算和应用题,因为它们不是终身学习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提出教学的开放性和探索性,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体验,注重学生的经验,这正是终身学习所必需的。“学习”这个词的本义不仅仅是对前人经验的继承,更是学习者自己发现、探索的实践活动。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使我们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回归“学习”的本义,让我们的学生不仅仅用接受的方式学习,更多地是在发现、探究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学习生活的知识,学习生存的技能,学习生命的意义。这也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国际委员会提出的终身学习的内涵、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3、新课程理念下“四基”学习本身决不是单纯的学知识和练技能。

任何一个学习过程总会有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价值观这些因素,任何一种学习过程中总伴随着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监控等学习策略。因此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四基”学习是不存在的。过去,我们也强调思想教育,但是往往把思想教育游离于双基的学习之外,一说到学习情感就会把它狭窄地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处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总是从怎么“渗透”来考虑,岂不知教学本身就包含着思想教育,一个“渗透”怎能包含得住,结果是学生学了数学不爱数学。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学习过程和方法之类的学习策略。所以过去的“双基”把学习的内容窄化了,只剩下了单纯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是一种全面的学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我们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要求我们要整体地把握和实施三维的课程目标。因此,新课程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必须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融为一体,在同一个过程中完成,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要把握好数学教学的特点,实施新课程决不能忽视“四基”。我们坚持实施新课标,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使得我的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数学课都能有所收获,既学到数学知识,又有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发展、数学思想的形成。使得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着不同的发展,为他们能成为我们国家未来的有用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这不仅对学生有益,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都将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读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2】

音乐新课程标准是在梳理了前十年课改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的融入了一些适合学生、符合中小学音乐教学特点、适应时代的内容。它是我国第一个正式的音乐课程标准。

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

二、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多采用练习法用于识谱、歌唱与器乐演奏等教学领域,游戏教学法及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实践,培养乐感,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

音乐艺术具有非语义性、无形性、时间性、情感性、表演性。因此音乐课程的综合应该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应该突出音乐课程的特点。

四、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在日常教学中,要十分强调对中华民族母语音乐文化的认识力度。要合理引导学生以“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来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在音乐基础知识方面增加节拍、调式、演唱、识谱、创编等基础知识。在乐谱方面不管是简谱还是五线谱都是我国现行的乐谱形式,各地各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新课标中还增加了演奏课堂乐器,了解音乐创作的基本方法等内容。

总之,新课标越来越重视音乐学科的特点,加大了对音乐基础知识的认知以及音乐历史与相关文化知识的认知。我觉得这样的音乐课才是真正的音乐课,学生只有学会了音乐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音乐‘鉴赏音乐,最后达到喜欢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好境界。期待新的音乐课本能让师生在其中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读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3】

研讨会共分3个内容,首先进行的是名师现场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上,全国第二届名师大赛二等奖获得者赣县中学刘瑛给我们展示了《摩擦力》这堂课。刘老师的这堂课,上得形象生动,课堂气氛活跃。这堂课的亮点在于,教师对于摩擦力的实验设计,以及引导学生怎样体会生活中的摩擦力,把我们平时难以展示出来的利用实验展示出来了。信丰中学的郭训盛老师给我们展示的是《电容器的电容》这堂课。这堂课内容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生活中难直接接触到电容器,因此,在课堂的开始,郭老师就给同学们展示了各种形状的电容器,接着提出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电容器呢?电容器内部是有多么复杂的结构呢?郭老师现场拆开了一个电容器,同学们惊讶于电容器的内部结构非常简单。这个过程使同学们从感观上认识到了电容器,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郭老师设计了多个实验来验证电容器的电容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些实验设计都超越了过去传统教学方式,仅仅只用记忆的方式来背电容器的公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整个课堂采用了交互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始终注意到课堂本身,注重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每个探究实验,都是用事实去说话。这两堂课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映象,获益匪浅。

通过这次学习,我获得的一些体会是:对于物理教学,要上好一堂成功的课,背后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如,设计好的教学流程,好的实验来展现物理规律,好的语言来丰富教学,尤其能做到生动,形象,幽默。因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多积累知识,抓住生活中的小细节,用物理知识用解释,这样在教学中,才有可能能设计出那些巧妙的物理实验。

读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某种意义上讲,成功的教师主要不是教给学生一堆死的知识,而是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倘若学生对求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甚至是废寝忘食地钻研知识。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各学习方法、途径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建立民主、和谐、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情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产生好感效应。如果一位学生受到某位老师的斥责就会产生畏惧感,那么他对老师所教的学科是不会感兴趣的,反之,若一位学生因事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赏,那么他会喜欢这位老师进而喜欢该老师所教的学科。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在与学生交谈中,应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关系,亲近他们,爱护他们,对差生采取少一点"威严",多一点"亲切"的方法,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在教与学中产生和谐的共鸣,就能增进相互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正如师生情感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也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关键。教师是师生情感的主导者,热爱学生是进行数学教学的前提。当教师的情感倾注在数学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时,学生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秘诀之一。

二、新颖引入,巧设悬念,以"奇"促疑,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师每节课引入时要巧设提问,力求做到新颖、奇特;具有新鲜感。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如在讲解乘方时,我先对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张厚度为0。05毫米且足够大的纸对折二十五次后大约有多高",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马上进行激烈地讨论,有的学生甚至动手做起实验来,5分钟后当我告诉学生结果为1678米之多时,学生惊奇的瞪大了眼睛,因为他们并没有想到会有老师说的那么高,此时,我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计算的秘法?"。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想!",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学习起来更加投入,这节课效果自然很好。所以教师的教法,贵在启导。精彩的导入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动手实践,探索交流,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讲/问,学生听/答"和大量练习等,学生兴趣不高,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动手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我先让学生用硬纸剪一个三角形,然后把,∠A、∠B、剪下来与∠C拼在一起,观察∠A+∠B+∠C是不是一个平角,得出结论后,再引导学生学习其记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有了感性认识,思维活跃,从而激发了兴趣。如在学习"可能性"时,我在三个口袋里分别放了"红球"、"绿球"和"黄球",让学生从不同的口袋里任意摸出一个,讨论摸出一定是红球吗?从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通过动手操作,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活动经验,同时又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激发了学习兴趣。

四、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巩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记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每个学生都愿意学有进步和获得成功。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提问较易回答的问题,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方法。即以多数学生跳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为教学起点,将教学目标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把学生的挫折感降到最低限度,使学生有能力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注意发现学生每一次的点滴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闪光点,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形成乐学的氛围,在每个目标层次做到快速反馈,激励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以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延缓了学习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时,我将两个全等三角形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成教学课件,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从听觉、视觉等各种感官的接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的内容时,可以通过讲解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证明和应用方面的成就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很多方法。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当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好数学,才能大面积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读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5】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教学中,该怎样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

一、明确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

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立(基础)、自为(实质)、自律(保证)。具体表现为:学生参与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参与制定学习计划,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生自己发现认识解决问题,发展思维,掌握方法,养成习惯。有自己的情感投入和体验,并以之激发自己学语文、用语文,自己能在语文实践中及时反思并调整学习活动。合作学习要求明确共同的任务,要求学生积极承担个人的责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支持和配合,共同完成任务,要求师生共同评估学习活动,寻求改善途径。合作学习不仅要求掌握合作的学习方式,更要培养合作的生活态度。探究学习着重探索和研究。探究学习要求在语文实践中,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重要现象,在对重要现象的观察体验感悟中,有针对性的所及与处理相关信息,在对问题的探索认识体验感悟的过程中,积极表达交流,逐步形成,并呈现、说明、评价和检验探究解惑,在探究学习中掌握防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特别是发展实践创新和探索进去精神。

二、正确认识自主合作探究的对立面

对立面包括教师的指导性学习,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强化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要对学生惊醒必要的指导和要小的帮助。包括使他们明了学习目标和内容,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涉及语文学习活动,发现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反思评价学习过程和结果。合作学习的对应面是学生的个体学习。合作学习钱,个体都应对学习内容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这样,合作学习才会有知识和经验的新的建构。探究学习的对应面是学生的接受学习。如果接受学习中学习者是主动地,能够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建立实质的联系,就是有意义的。

三、在综合性学习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读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6】

为期一天的初中数学教师培训会,得到了XX中学的大力支持。会议安排的紧凑有序,在XX老师风趣幽默的引导带动下,与会老师积极参与,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无论从知识上,还是从思想上,都给我们以启示。会后,再去回顾培训过程,感受颇多。

1、出示目标保证质量

简洁的会议日程安排后,X老师及时给出了学习任务,做好评课发言准备,会后写出学习心得。有了学习任务,就有了学习压力,制约了原先那种学习就是放松的思想,现场秩序出奇的好,老师们认真倾听,捕捉亮点,思考疑惑,才有了评课时的跃跃欲试、精彩发言,成为会议的一大亮点。用刘老师的话讲:这是干教研员以来会场秩序最好的一次。

由此,我想,在我们的工作中,是不是也尝试着这样做,以求获得更好效果。

2、潜心观察激发思维

只有潜心观察,善于思考,才能产生思想的碰撞,灵感的生成。从十多位老师的发言中,我们能感受到这一点。如XX老师在两节课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归纳出了两种课型的一般步骤和上课流程,并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令现场的老师佩服。

3、善于捕捉及时整理

只有善于发现,随时捕捉,才有所感,既而有所发。听同一节课,甚至同一个问题,由于大家观察的角度不同,想法的不一致,认识上就会有差别。

中午休息的时候,大多数老师找个清净的地方午休,也有老师在树荫下聊天,留意一下,你会发现,更有老师,乐此不疲,学习在继续,他们在会议室里,伏案整理笔记,因此有了评课时的慷慨激昂,也赢得了同行们赞许的目光。

4、用心倾听精彩点评

十多位老师的评课,XX老师都给出了精彩点评。我们听过不同层次的课,有感却不知道从何而发,XX老师的点评正好弥补了这种不足。每位老师评完课,XX老师先是给予肯定,然后将评课老师的观点给予归纳,让我们听得心服口服,他总是强调,我们评课不分对和错,只有适合和不适合。XX老师还不失时机的抛出问题,供大家探讨,正是这种抛砖引玉,使得会场气氛一度高涨,老师们争先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使问题的探讨进一步深化,解决的方案也进一步多样、细化。

5、自我反思学以致用

每次学习,我们都会认识到自身的一些不足和差距,都会给我们一些启发,都会感受到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就淡忘了。就像很多人说的那样,看着感动,听着激动,缺少行动。这是影响我们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跨越这个障碍,把认识到的贯彻到日常工作中,学以致用,才能促进个人成长。

学习能开阔一个人的眼界,丰富一个人的内涵。一天的培训结束了,带给我们的思考是久远的,需要我们把感受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对自己负责,为学生奠基。

读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7】

今天,我跟随专家老师认真地在网络上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学习后,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研究和收集。

在教学实践中,应力求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学生读书的时间少,对内容的理解就不够深入,即使老师讲得再动听也是事倍功半,因为我们不能代替学生也无法代替学生,只有让他们通过读去感悟才能真正体会。

总而言之,通过本次的学习,我学到了不少东西,对我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读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8】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文本的主旋律,它作为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也为语文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那么如何将核心素养贯彻落实到我们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之中也就成为了我们必须要探讨的话题:

培养学生的文化感受能力,初中语文教材文本中存在大量和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需要合理优化文学形象,同时还要强化自身语言表达,确保可以对其相关文化进行有效弘扬,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绪。

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落实到课堂中要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创设情境分角色朗读、抓住关键词句反复品读,揣摩人物心理悟读,分析人物性格,依据标点读出情感,让学生在读中把握语言文字规律,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初中生思维的提升与发展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语文素养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关键形式在于“问”。教师为引入而设计的问题要能快速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主题问题设计要牵一发而动全身,结尾问题要把学生思维引向更深处。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组织语言表述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方案,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拓宽学习语文的领域,重视跨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在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相互渗透,提高语文实践能力。跨学科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在语文课文中涉及其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要有计划地安排实践活动,鼓励引领学生大胆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把所学运用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更丰富的知识。

深挖教材中的资源。教材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自己尊重教材,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篇课文,每一页教学内容,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要精心设计导入方式,把学生带进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实现在与文本的充分对话中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美,接受真、善、美的熏陶。每篇课文的作者介绍、和作者有关的故事、本文作者的其他作品等都是可以推荐给孩子阅读的资源。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学是基于学科本质的教学,也是基于学科思维的教学。在教学中,我要着力于构建以学生为主线的课堂教学体系,也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读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9】

本次培训安排了多位教授、研究员给我们做精彩的讲座。各位专家的讲座,阐述了他们对学生以及初中数学教学的独特见解,对新课程的各种看法,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探讨,并向我们介绍了比较前沿的教育理论知识。听了他们的讲解,我的思想深深受到震撼: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教师,我思考的太少。如何来定位自己的职业,自己的教学学生喜欢吗?自己的工作家长满意吗?我一定要这样提醒自己,鞭策自己,激励自己努力前行。下面谈谈我学习的一些感受:

一、课堂上要让学生学得“快”又要学得“乐”

做一个动脑的教师,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孩子们减负了,教师心情也好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只是促进学生一时的发展,不只是以学生暂时取得的好成绩为依据,更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自主。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三、注重课堂评价来促进有效教学

数学课程设置多以游戏为载体,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为目的。我们老师应用一切可能的方式,通过课堂把孩子们求知和求学的欲望激发出来,培养孩子们对数学的良好兴趣。对孩子们课堂上学习行为过程作为评价重点,孩子们在课堂上每一个好奇的行为,“分神”的表现,老师都应正确对待,不能用批评的语气、蔑视的眼神,过激的行为扼杀孩子们对数学的好奇心。

四、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

一场场精彩的讲座,使我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也反思了自己以往工作中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发扬成绩,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课程标准的解读心得体会


在经历了一些人生大事之后,我们可以用纸和笔记录下心里的长篇大论,写心得体会可以培养清晰的头脑。写一篇心得体会的重点是什么呢?下面是心得体会大全为大家整理的“课程标准的解读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程标准的解读心得体会(篇1)

音乐新课程标准是在梳理了前十年课改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的融入了一些适合学生、符合中小学音乐教学特点、适应时代的内容。它是我国第一个正式的音乐课程标准。

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

二、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多采用练习法用于识谱、歌唱与器乐演奏等教学领域,游戏教学法及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实践,培养乐感,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

音乐艺术具有非语义性、无形性、时间性、情感性、表演性。因此音乐课程的综合应该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应该突出音乐课程的特点。

四、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在日常教学中,要十分强调对中华民族母语音乐文化的认识力度。要合理引导学生以“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来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在音乐基础知识方面增加节拍、调式、演唱、识谱、创编等基础知识。在乐谱方面不管是简谱还是五线谱都是我国现行的乐谱形式,各地各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新课标中还增加了演奏课堂乐器,了解音乐创作的基本方法等内容。

总之,新课标越来越重视音乐学科的特点,加大了对音乐基础知识的认知以及音乐历史与相关文化知识的认知。我觉得这样的音乐课才是真正的音乐课,学生只有学会了音乐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音乐‘鉴赏音乐,最后达到喜欢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好境界。期待新的音乐课本能让师生在其中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课程标准的解读心得体会(篇2)

暑假里,我认真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通过学习课程标准,加深了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加深了语文的概念和作用,明白了语文课程不只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的标杆。我在此想就阅读方面具体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协同作用是读书效果最好的。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语文的情趣和乐趣。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把阅读教学贯穿始终。要对于不同年级段的学生推荐一些阅读书目和阅读篇目,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注重积累,注重感悟和整体把握,更要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随着年龄年级的增长,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下大功夫认真抓好“读书”这一根本环节。我们要切忌在阅读教学中搞新花样,教师“为讲而讲”,学生“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可学生学完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

阅读要学会做笔记。“不动笔墨不看书”,这是革命老前辈徐特立介绍的学习经验:意思是说,读书一定要动笔,不动笔就不看书。他说的动笔,就是做读书笔记。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迷信记忆。俗话说:“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列宁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却勤动笔,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也要求自己: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有的同学书读的不少,可是收获不大;有的学生书读得很快,可是忘得也快。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很大程度上跟他们读书的时候不爱动笔有关系。古人曾经总结出这样一条教训:“读书不做笔记,犹如雨点落入大海,无踪无迹。”做读书笔记虽然费点时间,但是好处很多,我们读书一定要勤做笔记。我本人不但这样做,更要求学生这样做。这样阅读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读书、学好语文。

因此,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自主阅读,独立思考,注重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背诵感悟,把课标里的内容落实到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去,提高自己思想文化修养,努力干好教书育人这一神圣的工作。

课程标准的解读心得体会(篇3)

对于每位老师而言,这句话一定不陌生:你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而且还要是一桶活水。今年的四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这,犹如一声惊雷使每一位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开始思考该如何依据新课标调整自己的教学。

课标是基石,奠定了我们前进的步伐;课标是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在这个烈日炎炎的暑假伊始,我有幸能得到专家引领,聆听了专家们对于课表深刻的解读。从通识教育开始,专家们紧扣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从文字积累、阅读、跨学科学习、学业质量、学业水平检测等方面,理论为先,再结合实际案例,让我受益匪浅。

教授们将理论进行分解,变成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一个个知识点,让我耳目一新的是,教授们将每一个知识板块变成一个个的任务群,而且每个任务群之间的衔接是非常密切的,比如,徐鹏教授的讲座,他就将每一个要点分成了“整体定位、学习内容、教学提示”三方面来进行任务群的阐述,使老师们在听的过程中既指导依据是什么又知道该如何操作。

在这两天半的培训中,教授们深入浅出,为我们一线老师指出了改变与创新的方向。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魏星教授的讲座——《“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案例及思考》,魏星教授的开篇就提出一个问题:语文学习任务是什么?每个年段对应课程标准都会有相对应的学习任务,可是他却告诉我们,语文的学习任务其实就是真实的语言环境下语言的运用,说白了就是用语言做事。这样给语文一种新的定义,也让我们一线的语文老师心中有了基石,我教孩子们语文究竟是为了什么。

在具体的案例分享时,关于阅读,他提出的策略更是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比如,阅读主题的确定,不仅可以正面思考,还可以逆向思维。这让我突然想到了,曾经听过一位资历非常深厚的语文老师讲《西游记》,她说,这本书不仅可以正着读,还可以反着读。这样的火花思维就是多角度的打开孩子自身对阅读的兴趣。

在操作板块,魏教授就如何充分打开阅读与交流,如何构建真实的阅读情景,如何真正地解决阅读过程的问题,如何用大任务来引领教学?让我对于今后孩子们的阅读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这次培训中,各专家对课标的各个板块都有一定的深度解读,最为详细的就是阅读板块。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课堂中学到的仅仅只是皮毛,老师要倾囊相授的是方法,要扶持的是过程,孩子们对于语文学习的深度,更应该是在日常的阅读中去获取。就如人们常说的,喜欢读书的孩子,他的语文成绩一定不会差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老师知识的构架经历了四年的专业学习,但时代在变化,想要适应时代,让自己一直被学生信赖,仰慕,那一定是在往后的教育过程中,自己也不断地学习,常换常新。

课程标准的解读心得体会(篇4)

2022年5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暑假刚刚开始,我们就开始了对于新版课程标准的学习,参与了专家的解读培训。通过此次培训,我们共同了解了新版课标的一些具体的变化,也感受到了其重点改革的一些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一大变化在于凝练了语文核心素养,即: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把文化自信放在核心素养的首位,可见其重要性。要在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大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阅读、体悟。其实,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大语文观”,很久之前就已经提出了。语文学习,尤其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越来越重要。未来语文与各个学科的结合会更紧密,传统文化知识也将糅合在学科中加以重点考查。

新课标带来的另一大变化在于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即: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的安排注重整体规划,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在平时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用语文的方法去解决真实的问题,积累语文学习经验,发展未来学习和生活所需的基本素养,而不能仅仅局限于背诵、刷题。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基础阅读之外,还需增加整本书阅读,必须要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新课标还研制了语文学业质量标准,即:依据义务教育四个学段,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运用情境,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体现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

2022版新语文课标的学习,让我深深认识到语文老师一定要转变观念,尤其是在新课标刚刚颁布实施的当下,加强语文老师自身的跨学科学习实践尤为重要。

课程标准的解读心得体会(篇5)

周三下午在学校教导处的安排下,我校全体数学教师参加了油田教育中心组织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的线上培训。通过本次培训,我对新课标有了新的理解,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刘主任从小学数学课标的演变、数学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表现以及基于新课标的小学数学教学新变革几个方面为大家深入剖析了“20xx版课标”。

一、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

刘主任提到数学核心素养主要由三方面构成: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

因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去体会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意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灵活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习惯。

三、对比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我认为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教好学的关键,因为基本理念是教学的导航。例如,原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的标准: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两者都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但后者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思想教育。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灵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不同的发展。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正确、深入理解新课标思想,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领悟教材、回归课堂,把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改进教学方式,提高专业能力,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享受数学的乐趣。

课程标准的解读心得体会(篇6)

研讨会共分3个内容,首先进行的是名师现场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上,全国第二届名师大赛二等奖获得者赣县中学刘瑛给我们展示了《摩擦力》这堂课。刘老师的这堂课,上得形象生动,课堂气氛活跃。这堂课的亮点在于,教师对于摩擦力的实验设计,以及引导学生怎样体会生活中的摩擦力,把我们平时难以展示出来的利用实验展示出来了。信丰中学的郭训盛老师给我们展示的是《电容器的电容》这堂课。这堂课内容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生活中难直接接触到电容器,因此,在课堂的开始,郭老师就给同学们展示了各种形状的电容器,接着提出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电容器呢?电容器内部是有多么复杂的结构呢?郭老师现场拆开了一个电容器,同学们惊讶于电容器的内部结构非常简单。这个过程使同学们从感观上认识到了电容器,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郭老师设计了多个实验来验证电容器的电容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些实验设计都超越了过去传统教学方式,仅仅只用记忆的方式来背电容器的公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整个课堂采用了交互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始终注意到课堂本身,注重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每个探究实验,都是用事实去说话。这两堂课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映象,获益匪浅。

通过这次学习,我获得的一些体会是:对于物理教学,要上好一堂成功的课,背后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如,设计好的教学流程,好的实验来展现物理规律,好的语言来丰富教学,尤其能做到生动,形象,幽默。因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多积累知识,抓住生活中的小细节,用物理知识用解释,这样在教学中,才有可能能设计出那些巧妙的物理实验。

课程标准的解读心得体会(篇7)

今天有幸聆听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主任谭永平老师报告,感受到了他平易近人和博学,大致了解了新教材的创设和编写过程。谭老师给我们解说了新教材的编写体系,与老教材相比更科学贴切于高中教学。

谭老师提示我们老师要用好“本节聚焦”,把握本节的重点和主干知识,编写上用了宽窄栏的形式排列,区分主干与拓展内容,用不同的字体区分层级,黑体字、宽栏、要重点讲,而楷字部分和窄栏部分属于学有余力的同学拓展学习内容,同时要求老师要用好章末小结和章末习题,章末小结把本章内容核心提炼出来了,而章末习题代表了未来出题的趋势。要充分利用正文文字叙述和图表活动等,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以便维持学习兴趣。

另外给我们展示了教材的主线,以让老师更好地整体性把每节知识的讲解,有利于给学生在脑袋里构建出思维导图,体现了系统性和整体性。谭老师以分子与细胞为例展现了新教的“新”,给我们讲解了新教材如何体现生物学的核心素养。通过谭老师近3小时的报告,我们老师能更好的开始即将到来的新教材之旅。

下午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胡学军研究员给我们上课一堂试题命制的课,让我们知道了试题如何命制才能更好符合教育教学与考试的要求,通过这堂课,我明白了如何科学命制试题、如何在试题中体现核心素养、如何控制难度和区分度,尤其是胡老师的理性思维模型的讲述,让我以后可以更好地教会学生答与理性思维有关的题目。

通过今天上午下午两位大咖级老师的讲座,让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能更有的放矢,也提醒自己要不断学习充电,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应对以后的日常工作。

小学几何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精选


当一项任务完成之后自己有了感悟时,我们能将自己产生的一些收获写下来。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能帮助自己认识一个新事物,心得体会可以写哪些内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几何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精选”,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小学几何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1)

聆听完xx教授关于20xx年最新版课标的解读后,让我对数学教学有了更加新颖和深刻的认识,我不断思考: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我们数学老师的主要工作只是教给学生数学知识吗?实则不然,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与学科的关系还要考虑数学与教育以及数学与学生认知发展的关系。若想自己的教学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基于对《课标》的学习,我对我的数学教学工作有了如下规划和见解。

一、加强教育和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

能读完《课标》并不意味着真正的读懂《课标》,课标背后依托着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比如:何为核心素养内涵的一致性、表现的阶段性、表述的整体性;什么是核心素养中教育特征的意识、观念和能力;主题整合中概念与抽象、性质与推理、关系与模型、运算与运算等等术语,这些高度概括化的信息,需要我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之建立联系,需要通过不断地研读和例证来加深认识、加强理解。只有真正的使这些上位的概念植入脑中、融入观念里,才能正确的在教学中加以应用。

二、提高研究数学知识内部联系的意识

xx教授提到,学生有时做不对题是因为读不懂题目表达的意思,于是新课标将小学阶段数学学科从原来的2个学段分成3个学段,将学生的认知发展更加的细化,使得阶段性目标更加明确,这就需要涉及我前面提到的关于教师对学生认知发展阶段性目标的掌握。

同时xx教授也建议教师要有各类层级的备课,比如:集体、学年、学段、学校数学教师备课。这一点我非常的认可,也正如国外教育学家所说的,学生在中高年级能否顺利的学习,依赖于他在低年级时是否学会了如何学习。所以我认为,我们小学教师应该系统的研究课标中涉及的几大领域的发展脉络以及重点内容,从每个领域中规范好教学的一致性,让学生在低段所学的知识在中段以及高段学习的知识里也应该解释的通。通过《课标》中的主题整合,不应只是关注“存在”,而应关注与“关系”,真正做到“研究对象+”。

三、反思教学中不科学、不规范的方面

在教学研究中我们教师不免会突然迸发新的意识,这些意识的萌芽是不是正确的,是不是向《课标》靠拢的,都需要我们借助《课标》不断地审视。

xx年听过xx老师讲三角形的周长一课,她正是按照xx教授在会上提到的运用尺规作图将三条边首尾相连依次落在一条直线上的方法来上课的,传统观念里只有到了高段才使用的圆规,却在三年级的课堂里出现了,这新颖的方法加之学生的表现给了所有人眼前一亮的触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想我们在教学中要保持随时审视的习惯,摒弃复杂的传授,将问题简单化、系统化才是今后应该为之努力的方向。

xx教授提到,“数学化”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数学化的实现不应只是埋头苦教,如何真正做到会教数学,应将成为我教学的必修课。

小学几何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2)

研讨会共分3个内容,首先进行的是名师现场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上,全国第二届名师大赛二等奖获得者赣县中学刘瑛给我们展示了《摩擦力》这堂课。刘老师的这堂课,上得形象生动,课堂气氛活跃。这堂课的亮点在于,教师对于摩擦力的实验设计,以及引导学生怎样体会生活中的摩擦力,把我们平时难以展示出来的利用实验展示出来了。信丰中学的郭训盛老师给我们展示的是《电容器的电容》这堂课。这堂课内容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生活中难直接接触到电容器,因此,在课堂的开始,郭老师就给同学们展示了各种形状的电容器,接着提出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电容器呢?电容器内部是有多么复杂的结构呢?郭老师现场拆开了一个电容器,同学们惊讶于电容器的内部结构非常简单。这个过程使同学们从感观上认识到了电容器,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郭老师设计了多个实验来验证电容器的电容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些实验设计都超越了过去传统教学方式,仅仅只用记忆的方式来背电容器的公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整个课堂采用了交互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始终注意到课堂本身,注重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每个探究实验,都是用事实去说话。这两堂课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映象,获益匪浅。

通过这次学习,我获得的一些体会是:对于物理教学,要上好一堂成功的课,背后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如,设计好的教学流程,好的实验来展现物理规律,好的语言来丰富教学,尤其能做到生动,形象,幽默。因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多积累知识,抓住生活中的小细节,用物理知识用解释,这样在教学中,才有可能能设计出那些巧妙的物理实验。

小学几何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3)

今天有幸聆听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主任谭永平老师报告,感受到了他平易近人和博学,大致了解了新教材的创设和编写过程。谭老师给我们解说了新教材的编写体系,与老教材相比更科学贴切于高中教学。

谭老师提示我们老师要用好“本节聚焦”,把握本节的重点和主干知识,编写上用了宽窄栏的形式排列,区分主干与拓展内容,用不同的字体区分层级,黑体字、宽栏、要重点讲,而楷字部分和窄栏部分属于学有余力的同学拓展学习内容,同时要求老师要用好章末小结和章末习题,章末小结把本章内容核心提炼出来了,而章末习题代表了未来出题的趋势。要充分利用正文文字叙述和图表活动等,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以便维持学习兴趣。

另外给我们展示了教材的主线,以让老师更好地整体性把每节知识的讲解,有利于给学生在脑袋里构建出思维导图,体现了系统性和整体性。谭老师以分子与细胞为例展现了新教的“新”,给我们讲解了新教材如何体现生物学的核心素养。通过谭老师近3小时的报告,我们老师能更好的开始即将到来的新教材之旅。

下午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胡学军研究员给我们上课一堂试题命制的课,让我们知道了试题如何命制才能更好符合教育教学与考试的要求,通过这堂课,我明白了如何科学命制试题、如何在试题中体现核心素养、如何控制难度和区分度,尤其是胡老师的理性思维模型的讲述,让我以后可以更好地教会学生答与理性思维有关的题目。

通过今天上午下午两位大咖级老师的讲座,让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能更有的放矢,也提醒自己要不断学习充电,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应对以后的日常工作。

小学几何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4)

带着解决了一些在教学中的困惑,阅读了“小学数学新课标”,受到了较大的启发。学习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同时也是上了一堂很好的人生课,感觉受益匪浅,收获颇丰。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小学几何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5)

新课程培训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建模教学。数学建模是从现实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数学建模可以看成是问题解决的一部分,它的作用侧重于来自于非数学领域,但需要数学工具来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在数学的教学中渗透数学应用的思想和进行数学建模的教学,是数学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以下是我们学习后集中讨论的几点心得体会:

1、传统数学教学具有局限性。数学建模与传统数学课程中的应用题虽然在形式上是比较接近的,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有明显的优势。传统的数学应用题在形式上明确清晰,结论经常是唯一的, 这样就导致学生很少会去思考是否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修改已有的模型,因此忽视了数学建模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完整的体现数学建模的过程,故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2、数学建模教学具有很大的意义。首先,若是在初中数学中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能使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的意识: 另外, 数学建模还要求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和工具, 将数量关系用数学公式、图形或表格等形式表达出来,这样, 就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我们在实际进行中可以结合教材基本的数学模型, 引入建模思想, 以引导学生自主地产生创新意识。初中数学教材主要有方程模型、函数模型、不等式(组) 模型等, 在平时的教学中, 可以引入这类题目和解法, 以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的关系及数学信息, 并学会应用数学模型去解决问题, 从而激发他们研究数学模型的兴趣。

小学几何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6)

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解读》心得体会

读了关于课标修订解读之语文课标,让我领悟了老师要着力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加强学生语文素养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必须着力培养的能力有:阅读、表达的实践能力,语文学习的创新能力,注重读书的能力……我认为特别是语文阅读、表达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当下最应注重的对学生的培养。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必须要求学生在阅读、表达的实践上下功夫。我们现在大多数注重了孩子的成绩,而一味地做题,光靠做题是不能培养孩子的阅读、表达实践能力,相反,应多设计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把语言文字的运用和生活联系起来,和各种学科的学习联系起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能忽略了语文教学在其他科目中的学习,比如: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在其他科目中,课上的表达锻炼、课文的阅读理解等都是在培养孩子们阅读、表达实践能力。应该根据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需要,在运用中真正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能力。

此外,在学习新课标解读时,讲到“读书”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强调了“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那么首先我们应该怎样提高孩子们“读书”的兴趣呢?如何让孩子们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呢?

我看到了部分班主任老师采取了让孩子们一个礼拜背诵一篇习作的方式,还有的老师在晨读时间让孩子们反复朗读课文,每星期一篇课外阅读,校长还让每个孩子一个月读一本经典名著等等,无论什么方法,都重在培养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和帮助孩子们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使他们不畏惧阅读长篇著作,而且对经典名著产生兴趣。

不过,除了这些,新课标的目标和内容都更加明确、清晰和充实,给了我信心,也帮我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小学几何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7)

音乐新课程标准是在梳理了前十年课改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的融入了一些适合学生、符合中小学音乐教学特点、适应时代的内容。它是我国第一个正式的音乐课程标准。

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

二、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多采用练习法用于识谱、歌唱与器乐演奏等教学领域,游戏教学法及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实践,培养乐感,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

音乐艺术具有非语义性、无形性、时间性、情感性、表演性。因此音乐课程的综合应该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应该突出音乐课程的特点。

四、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在日常教学中,要十分强调对中华民族母语音乐文化的认识力度。要合理引导学生以“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来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在音乐基础知识方面增加节拍、调式、演唱、识谱、创编等基础知识。在乐谱方面不管是简谱还是五线谱都是我国现行的乐谱形式,各地各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新课标中还增加了演奏课堂乐器,了解音乐创作的基本方法等内容。

总之,新课标越来越重视音乐学科的特点,加大了对音乐基础知识的认知以及音乐历史与相关文化知识的认知。我觉得这样的音乐课才是真正的音乐课,学生只有学会了音乐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音乐‘鉴赏音乐,最后达到喜欢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好境界。期待新的音乐课本能让师生在其中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义务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精选


心得体会大全精选栏目推选:“义务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在经历了一些人生大事之后,我们需要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心得体会是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心得体会应该从哪里开始落笔呢?为此,栏目小编特意呈上“义务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义务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1】

周三下午在学校教导处的安排下,我校全体数学教师参加了油田教育中心组织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的线上培训。通过本次培训,我对新课标有了新的理解,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刘主任从小学数学课标的演变、数学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表现以及基于新课标的小学数学教学新变革几个方面为大家深入剖析了“20xx版课标”。

一、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

刘主任提到数学核心素养主要由三方面构成: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

因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去体会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意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灵活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习惯。

三、对比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我认为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教好学的关键,因为基本理念是教学的导航。例如,原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的标准: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两者都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但后者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思想教育。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灵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不同的发展。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正确、深入理解新课标思想,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领悟教材、回归课堂,把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改进教学方式,提高专业能力,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享受数学的乐趣。

义务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2】

聆听完xx教授关于20xx年最新版课标的解读后,让我对数学教学有了更加新颖和深刻的认识,我不断思考: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我们数学老师的主要工作只是教给学生数学知识吗?实则不然,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与学科的关系还要考虑数学与教育以及数学与学生认知发展的关系。若想自己的教学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基于对《课标》的学习,我对我的数学教学工作有了如下规划和见解。

一、加强教育和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

能读完《课标》并不意味着真正的读懂《课标》,课标背后依托着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比如:何为核心素养内涵的一致性、表现的阶段性、表述的整体性;什么是核心素养中教育特征的意识、观念和能力;主题整合中概念与抽象、性质与推理、关系与模型、运算与运算等等术语,这些高度概括化的信息,需要我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之建立联系,需要通过不断地研读和例证来加深认识、加强理解。只有真正的使这些上位的概念植入脑中、融入观念里,才能正确的在教学中加以应用。

二、提高研究数学知识内部联系的意识

xx教授提到,学生有时做不对题是因为读不懂题目表达的意思,于是新课标将小学阶段数学学科从原来的2个学段分成3个学段,将学生的认知发展更加的细化,使得阶段性目标更加明确,这就需要涉及我前面提到的关于教师对学生认知发展阶段性目标的掌握。

同时xx教授也建议教师要有各类层级的备课,比如:集体、学年、学段、学校数学教师备课。这一点我非常的认可,也正如国外教育学家所说的,学生在中高年级能否顺利的学习,依赖于他在低年级时是否学会了如何学习。所以我认为,我们小学教师应该系统的研究课标中涉及的几大领域的发展脉络以及重点内容,从每个领域中规范好教学的一致性,让学生在低段所学的知识在中段以及高段学习的知识里也应该解释的通。通过《课标》中的主题整合,不应只是关注“存在”,而应关注与“关系”,真正做到“研究对象+”。

三、反思教学中不科学、不规范的方面

在教学研究中我们教师不免会突然迸发新的意识,这些意识的萌芽是不是正确的,是不是向《课标》靠拢的,都需要我们借助《课标》不断地审视。

xx年听过xx老师讲三角形的周长一课,她正是按照xx教授在会上提到的运用尺规作图将三条边首尾相连依次落在一条直线上的方法来上课的,传统观念里只有到了高段才使用的圆规,却在三年级的课堂里出现了,这新颖的方法加之学生的表现给了所有人眼前一亮的触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想我们在教学中要保持随时审视的习惯,摒弃复杂的传授,将问题简单化、系统化才是今后应该为之努力的方向。

xx教授提到,“数学化”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数学化的实现不应只是埋头苦教,如何真正做到会教数学,应将成为我教学的必修课。

义务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3】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因此,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

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边的教学活动,而是师生双向交流、交往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是学生围绕着教师设计的课堂这条主线,思维高速运转、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有能力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成就感的喜悦、创新思维活花的迸射。

1、重视情景创设,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一个长16米、宽12米的矩形荒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种植花草的面积是整块荒地面积的一半,给出你的设计。”这是在讲一元二次方程一章时的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设计出许多不同形状的花园(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扇形、三角形、菱形、梯形等),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2、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现代教育观念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例如“字母表示数”中的第一课“a能表示什么”没有直接向学生呈现“代数式”的含义及相关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动手用火柴棒搭正方形,在游戏中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并用代数式表示出来。体会“为什么要学习代数式”“代数式是怎样产生的”,通过活动去获得代数式的基本含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又如“用刀切去正方体的一个角得到的切口图形是什么”,这都需要学生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然后探究出结论。

3、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例如,我曾经布臵这样的作业“用一张正方形纸片,你能做成一个没有盖的长方体的盒子吗?自己编一道应用题,并解答。”在学生交的作业中,我发现平时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做盒子时非常认真,也很漂亮,尽管在所编的问题中有些错误,可成绩好的一些学生虽然解题正确,可是做出的盒子却是敷衍了事。为此,我及时表扬了制作认真的学生,同时也暗示制作不认真的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样,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4、改变数学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例如,学习“生活中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后,当学生交上自己用圆规和直尺所画的精美图案时,又是对几何图形特点的感悟和对图形实用价值的领会,当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成一幅幅图案自取名字时,当学生知道和了解许多的数学史话、数学家的故事时你不能不说,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5、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它还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工具和场所,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报刊杂志等。

二、新课程课堂教学要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倡导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同样也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既要保证学困生能学得进去,又要保证基础生的整体发展,更不能压抑尖子生的个性及特长。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通过多种途径及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做每一个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导者、支持者,做他们学习数学的坚强后盾。

三、新课程教学中的“四基”与传统教学的“双基”的区别。

我听过一些新课程的数学课,在有的数学课堂上学生非常活跃,课堂气氛也很好,甚至还有表演,我觉得这些对于学生来讲,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但是我们必需面对这样的问题,有的教师刻意追求课堂形式的“活泼”,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实质。数学课不能忽略数学的特点。“双基”的教学是中国的特色和传统。新课程数学教学中的“四基”与“双基”有所不同。

1、传统教学的“双基”特点:

传统教学的“双基”是以知识为本的。老师传授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学生接受、存储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系统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就需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近十几年来,尽管我们强调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但是这种知识为本的“双基”并未改变。过分强调系统性、科学性,内容庞杂、专业性强,而且脱离生活就像搞专门研究似的。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学应试的知识、练应试的技能、培养应试的心态成了时尚,“双基”成了升学的敲门砖。

2、新课程下的“四基”特点:

新课程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需要的是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里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前面有个定语“适应终身学习”,这就和传统教学的“双基”区别开来了。实施新课程,要用是否“适应终身学习”来衡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原则地说,凡是终身学习需要的,我们就要让学生学好、练好,否则就可以忽略,甚至可以暂时不学,等以后在适当的时间去学习。我们看到,新的数学课程不再有脱离生活的繁琐复杂的计算和应用题,因为它们不是终身学习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提出教学的开放性和探索性,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体验,注重学生的经验,这正是终身学习所必需的。“学习”这个词的本义不仅仅是对前人经验的继承,更是学习者自己发现、探索的实践活动。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使我们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回归“学习”的本义,让我们的学生不仅仅用接受的方式学习,更多地是在发现、探究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学习生活的知识,学习生存的技能,学习生命的意义。这也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国际委员会提出的终身学习的内涵、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3、新课程理念下“四基”学习本身决不是单纯的学知识和练技能。

任何一个学习过程总会有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价值观这些因素,任何一种学习过程中总伴随着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监控等学习策略。因此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四基”学习是不存在的。过去,我们也强调思想教育,但是往往把思想教育游离于双基的学习之外,一说到学习情感就会把它狭窄地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处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总是从怎么“渗透”来考虑,岂不知教学本身就包含着思想教育,一个“渗透”怎能包含得住,结果是学生学了数学不爱数学。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学习过程和方法之类的学习策略。所以过去的“双基”把学习的内容窄化了,只剩下了单纯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是一种全面的学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我们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要求我们要整体地把握和实施三维的课程目标。因此,新课程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必须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融为一体,在同一个过程中完成,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要把握好数学教学的特点,实施新课程决不能忽视“四基”。我们坚持实施新课标,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使得我的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数学课都能有所收获,既学到数学知识,又有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发展、数学思想的形成。使得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着不同的发展,为他们能成为我们国家未来的有用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这不仅对学生有益,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都将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义务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4】

本次培训安排了多位教授、研究员给我们做精彩的讲座。各位专家的讲座,阐述了他们对学生以及初中数学教学的独特见解,对新课程的各种看法,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探讨,并向我们介绍了比较前沿的教育理论知识。听了他们的讲解,我的思想深深受到震撼: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教师,我思考的太少。如何来定位自己的职业,自己的教学学生喜欢吗?自己的工作家长满意吗?我一定要这样提醒自己,鞭策自己,激励自己努力前行。下面谈谈我学习的一些感受:

一、课堂上要让学生学得“快”又要学得“乐”

做一个动脑的教师,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孩子们减负了,教师心情也好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只是促进学生一时的发展,不只是以学生暂时取得的好成绩为依据,更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自主。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三、注重课堂评价来促进有效教学

数学课程设置多以游戏为载体,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为目的。我们老师应用一切可能的方式,通过课堂把孩子们求知和求学的欲望激发出来,培养孩子们对数学的良好兴趣。对孩子们课堂上学习行为过程作为评价重点,孩子们在课堂上每一个好奇的行为,“分神”的表现,老师都应正确对待,不能用批评的语气、蔑视的眼神,过激的行为扼杀孩子们对数学的好奇心。

四、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

一场场精彩的讲座,使我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也反思了自己以往工作中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发扬成绩,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义务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5】

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解读》心得体会

读了关于课标修订解读之语文课标,让我领悟了老师要着力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加强学生语文素养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必须着力培养的能力有:阅读、表达的实践能力,语文学习的创新能力,注重读书的能力……我认为特别是语文阅读、表达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当下最应注重的对学生的培养。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必须要求学生在阅读、表达的实践上下功夫。我们现在大多数注重了孩子的成绩,而一味地做题,光靠做题是不能培养孩子的阅读、表达实践能力,相反,应多设计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把语言文字的运用和生活联系起来,和各种学科的学习联系起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能忽略了语文教学在其他科目中的学习,比如: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在其他科目中,课上的表达锻炼、课文的阅读理解等都是在培养孩子们阅读、表达实践能力。应该根据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需要,在运用中真正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能力。

此外,在学习新课标解读时,讲到“读书”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强调了“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那么首先我们应该怎样提高孩子们“读书”的兴趣呢?如何让孩子们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呢?

我看到了部分班主任老师采取了让孩子们一个礼拜背诵一篇习作的方式,还有的老师在晨读时间让孩子们反复朗读课文,每星期一篇课外阅读,校长还让每个孩子一个月读一本经典名著等等,无论什么方法,都重在培养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和帮助孩子们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使他们不畏惧阅读长篇著作,而且对经典名著产生兴趣。

不过,除了这些,新课标的目标和内容都更加明确、清晰和充实,给了我信心,也帮我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义务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某种意义上讲,成功的教师主要不是教给学生一堆死的知识,而是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倘若学生对求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甚至是废寝忘食地钻研知识。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各学习方法、途径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建立民主、和谐、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情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产生好感效应。如果一位学生受到某位老师的斥责就会产生畏惧感,那么他对老师所教的学科是不会感兴趣的,反之,若一位学生因事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赏,那么他会喜欢这位老师进而喜欢该老师所教的学科。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在与学生交谈中,应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关系,亲近他们,爱护他们,对差生采取少一点"威严",多一点"亲切"的方法,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在教与学中产生和谐的共鸣,就能增进相互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正如师生情感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也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关键。教师是师生情感的主导者,热爱学生是进行数学教学的前提。当教师的情感倾注在数学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时,学生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秘诀之一。

二、新颖引入,巧设悬念,以"奇"促疑,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师每节课引入时要巧设提问,力求做到新颖、奇特;具有新鲜感。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如在讲解乘方时,我先对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张厚度为0。05毫米且足够大的纸对折二十五次后大约有多高",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马上进行激烈地讨论,有的学生甚至动手做起实验来,5分钟后当我告诉学生结果为1678米之多时,学生惊奇的瞪大了眼睛,因为他们并没有想到会有老师说的那么高,此时,我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计算的秘法?"。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想!",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学习起来更加投入,这节课效果自然很好。所以教师的教法,贵在启导。精彩的导入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动手实践,探索交流,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讲/问,学生听/答"和大量练习等,学生兴趣不高,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动手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我先让学生用硬纸剪一个三角形,然后把,∠A、∠B、剪下来与∠C拼在一起,观察∠A+∠B+∠C是不是一个平角,得出结论后,再引导学生学习其记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有了感性认识,思维活跃,从而激发了兴趣。如在学习"可能性"时,我在三个口袋里分别放了"红球"、"绿球"和"黄球",让学生从不同的口袋里任意摸出一个,讨论摸出一定是红球吗?从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通过动手操作,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活动经验,同时又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激发了学习兴趣。

四、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巩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记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每个学生都愿意学有进步和获得成功。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提问较易回答的问题,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方法。即以多数学生跳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为教学起点,将教学目标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把学生的挫折感降到最低限度,使学生有能力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注意发现学生每一次的点滴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闪光点,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形成乐学的氛围,在每个目标层次做到快速反馈,激励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以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延缓了学习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时,我将两个全等三角形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成教学课件,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从听觉、视觉等各种感官的接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的内容时,可以通过讲解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证明和应用方面的成就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很多方法。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当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好数学,才能大面积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义务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7】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期取得最大的效益和最高的发展。因而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对教师学历层次的追求上,更重要的体现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效益的要求上。正如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所没有的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教育、培养好,他就不能发展、教育、培养别人……”。

这是我进入初中的第二年,对新教材的认识比较肤浅,通过光盘的学习,使我有了新的认识,以下是我对学习后的一点心得和反思。

一、对教材的反思。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如今的教材更注重的是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味的老师为主体,专门讲解的那种模式,新课程要求老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学习基本都是学生自主发挥,这就是新课程的特点,让学生讨论、动脑、学会总结。老师只是引导学生思考,最后判断、汇总学生结论正确与否的人。所以作为教师的我,在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方面还需改进。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二、课堂提问反思。

教学设计时对提问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这样的提问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课堂上议论纷纷,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反馈性提问流于形式,教师诊断效果失真,新课讲授前,教师一般要通过提问,以诊断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判断能否顺利引入新问题,但这种提问有时只限于浅层次的记忆性知识的问答,并没有真正诊断出学生的理解,掌握的程度,诊断效果失真。课堂提问要注重质,而不是关注形式、数量,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不能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都是拙劣的提问。那种“是不是?”的提问仅是表面的热闹,对学生是有害无益的。提问要考虑它的价值性,不能随心所欲。

三、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

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的十分精巧,连板书都设计好了,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其实,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的解题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获呢?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任何事件的发展总有一个由量变而引起质变的过程,教师的成长也是如此,教师的成长离不开经验的积累。冲破经验的束缚便不代表不需要积累成功的经验。一个教师在自己漫长的教学生涯中,不能说没有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也不能说没有教材教法的研究,更不能没有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一个教材反复的教,一块黑板不停地写,谁没有教得得心应手的时候?谁没有发现“新大陆”的时候?谁没有精雕细刻的得意之作?谁没有激情澎湃的创新灵感?但是这些别人无法领略的“得意之作”、“成功之法”,不及时的总结和积累,得不到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终归会“事过境迁”而“烟消云散”。既便来年再上这一课,不一定能教出当初的水平,不见得能达到当时的境界,久而久之,激情不再来,灵感不复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勤于积累,善于思考,把当时的感受及时的记下来,并从理论依据上做进一步的完善提高,从实施环节上做进一步的补充修正,就能达到一种新的层次,教学艺术才能长青。教师不断反思总结的过程,也就是学会教学的过程。

课程标准解读的心得体会汇集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会因一些事情产生新的理解或感触而获益良多,这时候可以把它给记录下来。写心得体会可以使我们对文章内容更加深刻。你知道一份标准的心得体会需要有哪些方面吗?请阅读由心得体会大全小编为你编辑的课程标准解读的心得体会,欢迎你的品鉴!

课程标准解读的心得体会【篇1】

研讨会共分3个内容,首先进行的是名师现场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上,全国第二届名师大赛二等奖获得者赣县中学刘瑛给我们展示了《摩擦力》这堂课。刘老师的这堂课,上得形象生动,课堂气氛活跃。这堂课的亮点在于,教师对于摩擦力的实验设计,以及引导学生怎样体会生活中的摩擦力,把我们平时难以展示出来的利用实验展示出来了。信丰中学的郭训盛老师给我们展示的是《电容器的电容》这堂课。这堂课内容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生活中难直接接触到电容器,因此,在课堂的开始,郭老师就给同学们展示了各种形状的电容器,接着提出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电容器呢?电容器内部是有多么复杂的结构呢?郭老师现场拆开了一个电容器,同学们惊讶于电容器的内部结构非常简单。这个过程使同学们从感观上认识到了电容器,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郭老师设计了多个实验来验证电容器的电容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些实验设计都超越了过去传统教学方式,仅仅只用记忆的方式来背电容器的公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整个课堂采用了交互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始终注意到课堂本身,注重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每个探究实验,都是用事实去说话。这两堂课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映象,获益匪浅。

通过这次学习,我获得的一些体会是:对于物理教学,要上好一堂成功的课,背后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如,设计好的教学流程,好的实验来展现物理规律,好的语言来丰富教学,尤其能做到生动,形象,幽默。因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多积累知识,抓住生活中的小细节,用物理知识用解释,这样在教学中,才有可能能设计出那些巧妙的物理实验。

课程标准解读的心得体会【篇2】

带着解决了一些在教学中的困惑,阅读了“小学数学新课标”,受到了较大的启发。学习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同时也是上了一堂很好的人生课,感觉受益匪浅,收获颇丰。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课程标准解读的心得体会【篇3】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从而得心应手地驾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学习方式主要包括: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健全新的评价机制。

不但有终结性的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侧重的是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更好的发展,这样,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才会有始有终科学的。

总而言之,新教材新理念,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也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践行课标理念,还原数学本色。

课程标准解读的心得体会【篇4】

2022年5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暑假刚刚开始,我们就开始了对于新版课程标准的学习,参与了专家的解读培训。通过此次培训,我们共同了解了新版课标的一些具体的变化,也感受到了其重点改革的一些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一大变化在于凝练了语文核心素养,即: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把文化自信放在核心素养的首位,可见其重要性。要在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大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阅读、体悟。其实,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大语文观”,很久之前就已经提出了。语文学习,尤其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越来越重要。未来语文与各个学科的结合会更紧密,传统文化知识也将糅合在学科中加以重点考查。

新课标带来的另一大变化在于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即: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的安排注重整体规划,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在平时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用语文的方法去解决真实的问题,积累语文学习经验,发展未来学习和生活所需的基本素养,而不能仅仅局限于背诵、刷题。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基础阅读之外,还需增加整本书阅读,必须要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新课标还研制了语文学业质量标准,即:依据义务教育四个学段,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运用情境,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体现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

2022版新语文课标的学习,让我深深认识到语文老师一定要转变观念,尤其是在新课标刚刚颁布实施的当下,加强语文老师自身的跨学科学习实践尤为重要。

课程标准解读的心得体会【篇5】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文本的主旋律,它作为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也为语文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那么如何将核心素养贯彻落实到我们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之中也就成为了我们必须要探讨的话题:

培养学生的文化感受能力,初中语文教材文本中存在大量和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需要合理优化文学形象,同时还要强化自身语言表达,确保可以对其相关文化进行有效弘扬,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绪。

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落实到课堂中要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创设情境分角色朗读、抓住关键词句反复品读,揣摩人物心理悟读,分析人物性格,依据标点读出情感,让学生在读中把握语言文字规律,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初中生思维的提升与发展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语文素养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关键形式在于“问”。教师为引入而设计的问题要能快速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主题问题设计要牵一发而动全身,结尾问题要把学生思维引向更深处。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组织语言表述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方案,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拓宽学习语文的领域,重视跨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在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相互渗透,提高语文实践能力。跨学科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在语文课文中涉及其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要有计划地安排实践活动,鼓励引领学生大胆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把所学运用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更丰富的知识。

深挖教材中的资源。教材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自己尊重教材,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篇课文,每一页教学内容,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要精心设计导入方式,把学生带进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实现在与文本的充分对话中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美,接受真、善、美的熏陶。每篇课文的作者介绍、和作者有关的故事、本文作者的其他作品等都是可以推荐给孩子阅读的资源。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学是基于学科本质的教学,也是基于学科思维的教学。在教学中,我要着力于构建以学生为主线的课堂教学体系,也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解读的心得体会【篇6】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因此,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

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边的教学活动,而是师生双向交流、交往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是学生围绕着教师设计的课堂这条主线,思维高速运转、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有能力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成就感的喜悦、创新思维活花的迸射。

1、重视情景创设,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一个长16米、宽12米的矩形荒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种植花草的面积是整块荒地面积的一半,给出你的设计。”这是在讲一元二次方程一章时的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设计出许多不同形状的花园(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扇形、三角形、菱形、梯形等),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2、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现代教育观念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例如“字母表示数”中的第一课“a能表示什么”没有直接向学生呈现“代数式”的含义及相关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动手用火柴棒搭正方形,在游戏中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并用代数式表示出来。体会“为什么要学习代数式”“代数式是怎样产生的”,通过活动去获得代数式的基本含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又如“用刀切去正方体的一个角得到的切口图形是什么”,这都需要学生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然后探究出结论。

3、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例如,我曾经布臵这样的作业“用一张正方形纸片,你能做成一个没有盖的长方体的盒子吗?自己编一道应用题,并解答。”在学生交的作业中,我发现平时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做盒子时非常认真,也很漂亮,尽管在所编的问题中有些错误,可成绩好的一些学生虽然解题正确,可是做出的盒子却是敷衍了事。为此,我及时表扬了制作认真的学生,同时也暗示制作不认真的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样,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4、改变数学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例如,学习“生活中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后,当学生交上自己用圆规和直尺所画的精美图案时,又是对几何图形特点的感悟和对图形实用价值的领会,当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成一幅幅图案自取名字时,当学生知道和了解许多的数学史话、数学家的故事时你不能不说,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5、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它还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工具和场所,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报刊杂志等。

二、新课程课堂教学要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倡导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同样也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既要保证学困生能学得进去,又要保证基础生的整体发展,更不能压抑尖子生的个性及特长。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通过多种途径及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做每一个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导者、支持者,做他们学习数学的坚强后盾。

三、新课程教学中的“四基”与传统教学的“双基”的区别。

我听过一些新课程的数学课,在有的数学课堂上学生非常活跃,课堂气氛也很好,甚至还有表演,我觉得这些对于学生来讲,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但是我们必需面对这样的问题,有的教师刻意追求课堂形式的“活泼”,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实质。数学课不能忽略数学的特点。“双基”的教学是中国的特色和传统。新课程数学教学中的“四基”与“双基”有所不同。

1、传统教学的“双基”特点:

传统教学的“双基”是以知识为本的。老师传授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学生接受、存储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系统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就需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近十几年来,尽管我们强调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但是这种知识为本的“双基”并未改变。过分强调系统性、科学性,内容庞杂、专业性强,而且脱离生活就像搞专门研究似的。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学应试的知识、练应试的技能、培养应试的心态成了时尚,“双基”成了升学的敲门砖。

2、新课程下的“四基”特点:

新课程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需要的是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里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前面有个定语“适应终身学习”,这就和传统教学的“双基”区别开来了。实施新课程,要用是否“适应终身学习”来衡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原则地说,凡是终身学习需要的,我们就要让学生学好、练好,否则就可以忽略,甚至可以暂时不学,等以后在适当的时间去学习。我们看到,新的数学课程不再有脱离生活的繁琐复杂的计算和应用题,因为它们不是终身学习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提出教学的开放性和探索性,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体验,注重学生的经验,这正是终身学习所必需的。“学习”这个词的本义不仅仅是对前人经验的继承,更是学习者自己发现、探索的实践活动。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使我们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回归“学习”的本义,让我们的学生不仅仅用接受的方式学习,更多地是在发现、探究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学习生活的知识,学习生存的技能,学习生命的意义。这也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国际委员会提出的终身学习的内涵、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3、新课程理念下“四基”学习本身决不是单纯的学知识和练技能。

任何一个学习过程总会有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价值观这些因素,任何一种学习过程中总伴随着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监控等学习策略。因此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四基”学习是不存在的。过去,我们也强调思想教育,但是往往把思想教育游离于双基的学习之外,一说到学习情感就会把它狭窄地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处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总是从怎么“渗透”来考虑,岂不知教学本身就包含着思想教育,一个“渗透”怎能包含得住,结果是学生学了数学不爱数学。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学习过程和方法之类的学习策略。所以过去的“双基”把学习的内容窄化了,只剩下了单纯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是一种全面的学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我们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要求我们要整体地把握和实施三维的课程目标。因此,新课程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必须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融为一体,在同一个过程中完成,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要把握好数学教学的特点,实施新课程决不能忽视“四基”。我们坚持实施新课标,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使得我的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数学课都能有所收获,既学到数学知识,又有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发展、数学思想的形成。使得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着不同的发展,为他们能成为我们国家未来的有用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这不仅对学生有益,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都将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课程标准解读的心得体会【篇7】

本次培训安排了多位教授、研究员给我们做精彩的讲座。各位专家的讲座,阐述了他们对学生以及初中数学教学的独特见解,对新课程的各种看法,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探讨,并向我们介绍了比较前沿的教育理论知识。听了他们的讲解,我的思想深深受到震撼: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教师,我思考的太少。如何来定位自己的职业,自己的教学学生喜欢吗?自己的工作家长满意吗?我一定要这样提醒自己,鞭策自己,激励自己努力前行。下面谈谈我学习的一些感受:

一、课堂上要让学生学得“快”又要学得“乐”

做一个动脑的教师,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孩子们减负了,教师心情也好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只是促进学生一时的发展,不只是以学生暂时取得的好成绩为依据,更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自主。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三、注重课堂评价来促进有效教学

数学课程设置多以游戏为载体,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为目的。我们老师应用一切可能的方式,通过课堂把孩子们求知和求学的欲望激发出来,培养孩子们对数学的良好兴趣。对孩子们课堂上学习行为过程作为评价重点,孩子们在课堂上每一个好奇的行为,“分神”的表现,老师都应正确对待,不能用批评的语气、蔑视的眼神,过激的行为扼杀孩子们对数学的好奇心。

四、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

一场场精彩的讲座,使我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也反思了自己以往工作中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发扬成绩,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实用感悟写作:《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书感悟(标准示范)


当我们突然有了一些感悟时,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所思所感写下来。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实践活动中的感悟总结,可以借鉴的心得体会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用感悟写作:《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书感悟(标准示范)”,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周家中学李亚丽

读了《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我深深地感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要发生很大的转变,教师应进行必要的角色调试以适应改革的大潮。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当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教师除了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忠实的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教书匠”。新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三级管理,这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的权利部分地下放给学校和教师,从而使课程开发不再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教师不再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新课程还使教学内容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给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这些都意味着课堂就不仅是课程的实施场所,而且也是进行教育教学实验的实验室。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研究者。在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教师更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有人评价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两强、两弱”,即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应试能力也比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比较弱。我们要努力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新课程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

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和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综合课程的提出和发展缘于对分科教学的批判。长期以来,课程整合的理想和学科割裂的现实困扰着中小学教学。我们不可能囫囵吞枣的传授、学习或探索科学知识,对其进行分类和分析加以识别是必然的选择。但是各种分门别类的教育在一个学生身上最终应该发生整合的作用。就课程与教学而言,分析与综合是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没有孰优孰劣之分。总之,综合化将给学校课程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新的面貌。教师要努力去

适应这一变化,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博学悦教的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广泛的学习兴趣,经常学习新的科学知识,并善于把自己的学习与对学生的教学结合起来,善于将新知识吸收到教学中,用新的科学知识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21世纪的信息社会所需的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的信息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大力推进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教学从观念、思想、理论到手段、方法、模式等的根本性变革。它需要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随着信息网络的扩张和教育信息化发展,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本领,将学生培养成“信息化人”。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善于将信息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同时教师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筛选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的能力。教育信息化的突出表现就是教学技术的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教师还要能正确的指导学生进入信息高速公路检索信息获取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日益在学校领域应用的局面,给教师的教学方式带来了新的变革。而教学方式的变革可能是这个时代教育将要发生的变化中最突出的特征。

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教师面对的是众多既有共同的身心特点,又有不同的遗传素质、家庭环境、智力水平、人格特性,而且儿童的身心发展又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中的学生。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向他们提出统一的要求,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又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采用多种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

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应该注意到,实施个性化的课程和教学的条件正在逐渐形成。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在学校中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给课程个性化和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带来了新的机遇,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尤其是基于Interne[1][2]下一页读书心得》

猜你喜欢

  • 月度感悟精选: 教师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标准示范) 常言道:上帝是公平的,有付出就会有收获。最近这段时间的培训即将收官,为了帮助我们回顾这段时间的收获,让我们提升自我素质,其实我们沉下心来认真写一篇心得体会,那么你知道培训心得应该怎么写吗?小编特意给大家整理了“月度感悟精选: 教师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欢迎大家收藏与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20x...
  • 解读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生活是奋发向上的,我们会因一些事情产生新的理解或感触而收获良多,不妨动笔把他们记录下来,心得体会能让我们思路更清晰、条理更明确。那么怎么才能写好心得体会呢?心得体会大全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解读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 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1000字精选 生活是婀娜多姿的,我们会因一些事情产生新的理解或看法而感慨万千,最好将自己产生的一些收获写下来。心得体会可以把自己当做书中的「主角」来写写一篇心得体会的重点是什么呢?心得体会大全编辑收集并整理了“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 [心得集锦] 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感悟其三 每当我们在学习后内心有所触动,对某些事情产生启迪时,我们可以将心中想要表达的话记录下来。心得体会通常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对于写学习心得你会如何动笔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 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感悟其三》,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本人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对如何让学...
  • 感悟范本: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精选 当我们因学习后获得新的成长,受到启发,我们可以用笔纸进行简单的记录。通过不断的思想总结,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学习心得可以写哪些内容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感悟范本: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精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9月3日我校组织了全体的语文教师集中在电教室...
  • 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简短1000字8篇 当我们看完一篇文章突然有了不同的看法时,我们可以撰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心得体会直观地反应我们的态度和看法。哪些心得体会范文值得一看呢?以下“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简短”由心得体会大全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