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大全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心得体会大全 > 心得范文 > 导航

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发表时间:2023-05-25

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集锦6篇。

在我们产生了新的看法时,大家可以将自己的收获记录下来。心得体会可以反映自己一段时间的思想状况,那么如何写一份心得体会?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集锦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1

在市教学研究室领导的带领组织下,由xx区xx中,xx区某中学,xx区xx中学,xx中区西xx中学,xx市xx中学五校联盟联合发起的“同课异构”活动,拉开了课改课堂模式的序幕,为xx市课程改革又添新奇葩。

此次活动首先进行了语文,物理两学科的课堂教学观摩。五所联盟学校大胆创新,各自展示了自己的课改模式,课堂效果,让我大开眼界。

(一)教学设计以生为本。

1、在学案设计中,注意梯度,分层练习,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习态度的鼓励。如刑老师在课前的预习学案中,每一个环节都是精心的设计导入语。使学生耳目一新的积极地深入文本。学案的设计简单有效,不必将课本知识面面俱到,也不要指望学生的预习中都能学会,而方法的渗透是很必要的,即使学生学不会,最起码他能够通过半张学案,体会到本节的重点知识和学习的方法。

2、在学习活动中注重学生的主观体验。听了韩老师的课,课前情境的创设十分巧妙:看到黑板上的“草原”,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想象根据自己对草原的形象描绘,激发学生情趣,效果明显。还有胡老师的课,在杜郎口模式的基础上,更深入的让学生展示---板演,讲解,分析,充分让学生个体、合作体的主观体验。

(二)彰显课改效果

1、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手段灵活,效果明显。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课堂上思维活跃,主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3、专家点评一语中的,态度明确,思路清晰。对以后的课堂教学,学科教学指导性强。

4、各位教师的反馈,提问针对性,目的性强,充分体现教师课改的热情和迫切要求,同时也表现了教师追求个人发展的心情及把工作做好的期盼和决心。

5、为学科教学注入新的血液,为教师,学生成长,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总之,此次活动的举办是好的,是领先的,与时俱进的,应该继续下去,在不断的探索,创新中组建完善,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好。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2

唐代散文家韩愈所说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工作总结范文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一观点,我认为应该作为参与新课改实践的老师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不应该是,也不可能是知识的权威,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引路人。教师和学生在探求知识上应该是平等的,如果把教师权威化,那只能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和盲从以及限制他们思维。我曾读过这样一篇微型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位中学语文老师,他有良好的背景——毕业于北师大,获文学硕士,真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可是他在上课范读古文时常会读错文字和句读,以致招来同学们的讪笑。原来他是故意出错,目的是不要让学生把自己权威化、神圣化。如果说小说没有说服力的话,那就看看我经历的事情吧!我在评讲本学期第六单元试卷中写的《小鹌鹑》阅读题时,有一题目问到“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我的讲解是“他是一个富有同情心、富有爱心和珍爱生命的小孩。”马上就有一个学生提出异议——都去打猎了,还珍爱生命?我们暂且不去讨论打猎和珍爱生命是否矛盾,但学生的这一提议就能说明她在想这一个问题的时候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比我想得全面。

“弟子不必不如师”,如果不信,那就请不信的你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抛出一幅对联的上句,要求师生一起对出下句。我想,对得最快、最好的不一定就是老师。

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3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对教育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有新的标准。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新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全面推进教育改革,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打破了语文课“一部教材教到底,一张嘴讲到底”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仿佛一阵春风,唤醒了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过去的语文课枯燥乏味,新课程改革开始使现在语文课开始焕发生机和活力。语文课也就不再是单纯的教“教材”,以学生为主,让学生通过主动的实践活动来学习语文,真正的进入到课文当中,感受课文的美。学生学得更深入更扎实,而且越学越有滋味。语文课上,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学生的语文素质逐渐提高。下面谈谈本人的一点感受。

要留足够的空间给学生质疑

过去的老教法是教师教教材,根据教材在课文中向学生提问,师问生答。而结合新课改要求,在品读课文时,问题的设计要少而精,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能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感悟含义,从而获取新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乐意的去学。学生不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尽量的少提或不提,问一大串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就受到制约,失去了质疑的权利与机会。在教学中,多让学生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书。如在教学“牧场之国”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荷兰是牧场之国?”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全文,这样学生思考的空间较大,也就尽情的品读了全文。反之,如果提这样的问题“荷兰有多少牧马?草原有多大?”等这些繁琐无味的问题,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难点,适时让学生质疑,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的好奇心也得到了满足,就会主动地去探索新的知识。总之,在语文学习中,要抓住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问题,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在主动的参与中,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重视过程,强化训练。

语文学习是认知过程,同时又是实践过程。还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离不开学生的参与,离不开求知实践。为此,我们必须把“过程”放在比“结论”更重要的位置,把学生的参与落在实处。习惯上,人们一提起参与就会觉得是指学生课堂答问。教师也常常把不能按照教师的设计顺利答出答案叫做“不配合”、“不参与”。这种只求“结论”不重视探讨“过程”的做法,即使问得再多,对学生的思考、判断、分析、综合等能力的训练也是毫无裨益的。因此,重视“过程”的实质就是重视学生的思维实践。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强化“过程”的训练:

强化“读”的过程。读,是学生直接感知课文的最主要的环节,没有充分的读的过程就不可能产生深刻的理解。

强化思考的过程。我们倡导的启发式教学的要义在于教师提供指导性参考,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逐步探出问题的结论。思考过程是思维不断深入直至完善的过程。那种“教师即问,学生即答,回答不出,教师自答”的简单问答式是不可取的。

强化表达过程。表达即信息交流,表达过程就是思维流程的展示过程。强化这一过程的结果,必然使思维从无序到有序,有紊乱到条理分明,增强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

强化动手过程。也就是说要养成勤于动手的习惯,学会标记、圈点、批注,学会在动手中获得知识、方法,获得能力。

朗读要让学生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

新课改的要求是语文课堂上要体现以读为主,但一遍又一遍的读书,学生只是声音响亮一点,读来读去,只是停在一个层次上徘徊,学生的朗读水平没有真正的提高,教师朗读指导方法单调、生硬、机械。比如:老师这样的要求“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等此类引导,会导致学生在朗读中不能把理解和感悟融于一体。这样做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在指导朗读时,应重视学生内心体验,语言的内蕴,朗读的表情达意等,而不是重声音的形式,表层的技巧。比如在学习“华山的险”时,指导学生读“只见峭壁林立,横空出世,山路夹在缝间。天空在这峰林争雄的世界里,似乎也缩成了一条线,瘦瘦的,直直的,失去了那浩大的气派。”“在深深的山坳里崛起一条峡而长的山脊,远看似一条绳子从天上斜斜地横放下来,那就是苍龙领”。这几句话时,我让学生通过欣赏图片,感受华山的高、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读得就比较深入。接着,找几个同学继续读,感受华山的高、险一次紧接着一次,在这过程中,融入到课文中,感受着华山带给人的美感。而朗读指导不应停留在表面上,应深入到课文里面去,引导学生读文入情,读文入境,使学生受到作者写作情感的感染,再把这种感受读出来,才能使人如临其境。

总之,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应该融入到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游动的语流中。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只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努力地探索,我相信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会别有一番天地!

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4

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

关于高中语文新课改来说,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即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往往我们的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有这样的一些现象:例如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细讲精练;一些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教师却将之分化,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一些学生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往往因为老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扼杀。……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研究新课标,并通过教学实践,明白了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运用独到的处理方法,把教学思考中的特点、优点、亮点通过情景表达出来。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的去做:

第一、在平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面对新课程,我们老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所以,我们个人的学习并没有结束。

1、认真学习新课标,具体的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各种弊病。

2、研究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3、研究实验教科书和相应的教辅书,弄清它们与《课程标准》之间的联系点和着力点。

4、研究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生活氛围,争取能够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各种民族传统文化来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亲切感中增添新的体验。

当然了,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5

转眼间,十天的新课改培训结束了,这次培训,对我来说是一次十分难忘的学习经历,教书这么多年,第一次经历如此大规模的远程培训,全国四个课改省区汇聚一个网络平台,听专家视频讲座,看课程文本,在线论坛交流,做培训作业,写教改文章,学培训简报,以及专家的在线视频答疑。内容之丰富,人员之众多,交流之踊跃,时间之紧凑,态度之积极,无不体现课改是顺应时势,合乎教育发展方向的。

首先这次培训使我转变了教育理念,更新了教育观念。高中语文新课程理念: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课标指出学生的基本素养应该得到全面培养,不能只是知识技能。围绕三个维度即情感、态度、价值观来进行。过去高中语文只强调学生的知识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忽略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这次课改强调必须充分发挥语文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理念之二是注重语文运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理念之三是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过去,自踏上教师岗位以来,对于本职岗位的理念、观念,全凭自己的体验感悟,凭老教师的经验传授,一直缺乏一个系统的指导。而本次的过程培训,实现了通过专家的视频讲座传递给了我们教师系统化、专业化的理念。

第二,这次培训,使我反思自己过去的教学方式。十天培训,每日一个专题,集中强调了语文教学中的新方式。强调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必须在读书上下功夫,突出了培养学生养成积累和梳理习惯的重要性,以及怎样形成这一习惯,指出怎样努力突破写作学习和教学的难关,如何在广泛的运用实践中学习语文,如何通过合理科学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有意义的学习,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重要性,怎样让学生学会鉴赏和探究。过去教师教学往往侧重于学生的接受,虽然也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但力度远远不够,本次培训让我反思怎样让自己的教学真正体现使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怎样让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实现语文教学的综合素养和育人功能的双重结合。除了专家讲座,每天的配套文本阅读和专题思考讨论作业,是我进行学习反思的另一个平台,通过每天的专题作业,不断反思和整合过去教学中的得与失,使得这次学习成为了教学生涯中从未有过的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

第三,培训使交流加强,沟通渠道加长加宽。全省四个省市区汇聚一个网络平台,集中学习,可以同位次的交流,也可跨越省区地在一个平台通过论坛交流教学方式、心得体会,可以进行作业讨论,发表文章评论,真正体现了小网络大教育,在这里,教师的学习和领悟,积累和梳理、探究和创造得到了很大限度的丰富和提升。

十分感谢教育部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培训机会,它似给这个酷暑难当的盛夏注入一道清凉,让教师们品尝了教育改革带来的甘泉。我们教师会在随之而来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懈的努力把这一道甘泉化成成涓涓溪流,让它流进学生求知的心田。当然改革之路一向是不平坦的,我们也做好了准备,将运用自己的知识、智慧、毅力和能力去把握机遇,去迎接挑战,争取踏出更宽更长的路。

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6

现在,具有较好的母语的语文表达能力,已成为谋职的一个先决条件。而目前大家对大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普遍感到忧虑,以致要考虑在大学普遍开设“大学语文”课。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这是一条教学长河 ;大学是下游,中小学是上游。上游能源源不断地供给清澈的河水,才能保证下游不但水质好,而且水流宽广 。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造成大学生语文水平每况愈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板子光朝中小学语文老师身上打,这是很不公平的。这也不是说我们做老师的没有责任,而是说真要解决问 题,必须首先反思我们总的教育思想、教育政策。然而,这是中央的事,小民往往是说不上话的。不过我们也不能等着,我们也有责任思考在我们的职责范围内如何不断改进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语文水平。这里想就如何改进中学语文教学的问题说一点我的看法,向大家请教。

一、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技能?

那还用你说,学生需要听说读写的技能。但是,对于一个以汉语为母语的汉族人来说,怎样才能听好、读 好?怎样才能说好、写好?我觉得,重要的是他要能知道并懂得在什么场合、什么情景、在什么人物身上、当 表达什么意思时,需要用什么样的词,什么样的句式,什么样的句调语气。中学语文教学要给中学生的语文技 能,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这一点。

二、学生怎样才能获得这样的技能?

要让中学生获得上面所说的技能,中学语文教学需要做三方面工作:

1.设法让学生大量阅读范文,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模仿写作。

2.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知道,一篇文章好,好在哪儿,一篇文章不好,不好在哪儿。

3.需要给学生一点语文知识。

其中,第1点是根本;第2点也很重要,可以帮助学生开窍;第3点起辅助作用,目的是为了有利于老师教, 有利于学生学。

设法让学生大量阅读范文,并在老师指导下模仿写作,这是中国语文教学的老传统,应该说是一种好的传 统。但光靠这一条是不够的。一个高明的、有责任心的语文老师一定会在第1点的基础上设法让学生知道,一篇 文章好,好在哪儿,一篇文章不好,不好在哪儿。为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们还有必要而且是恰到 好处地给学生一点语文知识。第2、3两点应该说是我们当今语文教学高于传统语文教学的地方。

三、应该怎么讲课文?

讲解课文,不能满足于讲文章的主题思想、篇章结构、段落大意、生字生词;应该对课文中一些起关键作 用或带有深刻含义的词句,紧密结合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特点、上下文语境进行必要的分析讲解。举例来说 ,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里都有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这一篇课文。有一次,我恰好在某个中学听一位老师讲解《祝福》。老师讲得很认真。他首先介绍了鲁迅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一位勇猛的斗士;接着他详细说明了鲁迅写《祝福》时的时代背景。之后,他先解释了课文中一些生字 、生词,然后让学生自己阅读一遍。而后他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边讲解、边提问、边讨论,详细分析说明了《祝福》的主题思想、篇章结构、段落大意。最后他给学生分析了几个多重复句。可以看出,老师的备课是很认真、很充分的。我想,学生听了老师的讲解后肯定是会有不少收获的。但是,从学生获得语文技能的角度说,我虽没有作调查,但估计收效甚微,获益甚小。事实上,课文中有些段落、有些词句是应该而且值得好好给学生分析讲解的。譬如课文的第三自然段里“我”对他在街上所遇到的祥林嫂,有这样一段描写: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 一个乞丐了。

大家知道,小说《祝福》运用倒叙的手法,通过刻画主人公祥林嫂这个下层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来解剖 旧中国的农村社会,抨击黑暗的宗法制度和吃人的封建礼教。作者对祥林嫂的这一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很重要 的作用。语文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这一段描写,特别注意语句的运用。老师可以这样来启发学生思考:第一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这一句包含了三个分句,我们能否把这个句子改为内容与之相当 的“她一手提着一个内中放了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这样一个包含长定语的单句?为什么?第二,“(她)一 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这一句包含两个分句,我们能否把这个句子改为内容与之相当的“ (她)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这样一个包含长定语的单句?为什么?在启发学生思考这 两个“为什么?”时,老师应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的主题、联系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来考虑,并要引导学生注意作 者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刻画祥林嫂的。我想,语文老师如果能把类似这样的“为什么”讲清楚了,语文教学的收 效肯定会比较大;学生如果能把类似这样的“为什么”领悟到了,他的语文水平肯定会有较大的提高。

四、学生最迫切需要学习、掌握的母语知识是什么?

这里只就词汇、语法方面说些意见。就词汇、语法方面说,学生最需要的是两方面的知识,一是词语选择 和句式选择方面的知识,一是有关虚词的知识;此外,还需初步具备一些分析句子结构的基本技能。其他有关 词汇、语法的知识都是为上述目的服务的。

词语的选择,包括在某个上下文里该用哪个词语、不该用哪个词语以及用哪个词语最为合适这两个方面。 简单一句话,包括词语的选择和词语的锤炼这两个方面。通过语文教学,老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在某个上下 文里可以用哪些词语,最好要用哪个词语;而且还要让学生明白,在某个上下文里,为什么可以用这些词语, 为什么最好用这些词语。在词语教学中,人们常常举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又”一说“自”) 里“绿”的使用作为实例。这无非是说明在说话写作中注意词语选择和词语锤炼的必要性。

句式的选择,是指在某个上下文里该用哪种句式最为合适,最富表现力。我们知道,词汇中有同义词;同 样,句子中也有同义句式。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但不同的句式,其风格色彩、表达效果不完 全一样,换句话说,各有其适用的场合。选用什么样的句式,这跟文章的体裁、文章的主题、全篇的风格、所 要刻画的人物形象以及句子的上下文语境有密切的关系。上面所举的对祥林嫂的那段描写,为什么要用几个短 句的句式,而不用一个长句的句式,这就是句式选择的问题。

虚词在汉语里的重要作用,早为大家所共识,并一再为人们所强调;但在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们 并不是都很注意引导学生充分重视虚词的运用。譬如说,我们的课文中都选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登鹳鹊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般都强调一定要把其中的“依”和“穷”讲透 。这当然是对的,但是其中的虚词“更”也需讲透,这样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这首诗。试想,我们能把“ 更”换为“需”、“要”、“再”或者“又”吗?为什么不能?其实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在虚词运用上也都 十分见巧,耐人寻味。

如果我们把“春风又绿江南岸”里的“绿”看作是炼实词的范例,我们也不妨可以把“更上一层楼”里的 “更”看作是炼虚词的范例。

初步掌握分析句子结构的基本技能,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某种长句(包括复句)的意思,为了更有效 地防止或纠正写作中的语法病句。举例来说,的高考语文题中的第7道题,要考生在所列出的四个句子中 挑出没有语病的一句。有不少考生选了下列C句:

C.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局长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其实,C句不是没有语病的句子,选C句就错了。C句是从某报上摘取来的。根据报道的内容,作者原本是要 说大家对护林员所揭发的问题感到非常气愤。护林员揭发的什么问题呢?是林业局局长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 换句话说,原本是要说大家对林业局局长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感到气愤。但是由于作者组织句子时在“揭发” 和“林业局局长……的问题”之间少用了一个“的”,句子意思就完全变了,变为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局 长的问题这一举动感到气愤了。因此C句是个病句。

五、怎样进行语文知识教学?

在中学进行语文知识教学,必须坚持随机教学。所谓随机教学,就是紧密结合课文的讲解或作文、练习的 评讲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语文知识教学。试以虚词教学为例。我们不能脱离课文讲解、作文或练习评讲孤立地给 学生讲解某些常用虚词,把虚词教学跟课文讲解、语文实践(如做练习、做作文)、作文或练习评讲弄成两张 皮,而要触为一体。从随机教学的角度说,要把虚词教学跟课文讲解、作文或练习评讲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 这样,同学才爱听,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不妨略举一两个实例。

先说文言文。大家知道,在古代汉语里,“……者……也”是常用的格式,学习古汉语就一定要学习、了 解这一格式。怎样给学生讲解“……者……也”这一格式呢?最好结合课文来讲解。中学课本里有欧阳修的《 醉翁亭记》这一名篇。《醉翁亭记》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从写作上不能不说别具特色,有极大的创造性。这 篇散文不仅在构思上别具匠心,也不仅在写景抒情上达到了高度融合、形神兼备的地步,在虚词运用上也有极 大的独创性。他在采用骈文句式的同时,一连用了21个语助词“也”,并每每与“者”字相应,构成“……者 ……也”的格式。我们就可以结合这篇课文给学生讲解“……者……也”这一格式的用法和作用。大家知道, 在古代汉语里,“……者……也”这一格式,都用来表示陈述、判断、解释的语气。欧阳修在这篇散文中,大 量运用这一格式,每每对景对情下判断,作解释,这很合乎一州之长的太守的身份,同时使全文形成回环往复 、忽起忽落、高低跌荡的旋律,从而大大增强了文章在欢快中所蕴蓄的抑郁的抒情气氛。我们读着这篇文章不 能不从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我想这比孤立地举些实例讲解这个格式的教法肯定效果要好。

下面再举现代文的实例。鲁迅先生的《祝福》中写祥林嫂听了柳妈的话到土地庙捐了条门槛,从而又对生 活充满了希望,但封建礼教还是容不得她,给了她新的致命打击,使她生活的最后一线希望遭到破灭,随之发 生一蹶不振的变化。鲁迅在这一段描写里,虚词运用得很讲究,值得结合课文给学生讲讲。如“她做得更出力 ”里的“更”;“你放着罢”里的“罢”;“她像……甚而至于常常忘了去淘米”这一长段文字里关联词语的 使用。关于“更”,可以启发学生考虑这样一些问题:这里的“更”能不能替换为“很”或“非常”?为什么 必须用“更”?联系上下文,这里用“更”将会起到什么样的表达作用?关于“罢”,可以启发学生考虑这样 的问题:这里能不能不用“罢”?考虑这个问题时,要学生注意这样两点:第一,用“罢”不用“罢”,句子 的语气不一样;第二,鲁迅在这篇小说中对四婶和鲁四老爷的态度是有区别的,因此在人物描写上也是有区别 的。了解了这两点,就可以体会到为什么这里的“罢”用得好。关于描写祥林嫂急剧变化的那一段文字里大量 关联词语的运用,我们可以告诉学生这样一点:关联词语的作用在于显示句与句之间的逻辑联系,适当运用关 联词语可以使说的话、写的文章脉络清楚,增强逻辑力量;但在一般文艺作品中不宜用得太多,用多了,动不 动来个“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不但”、“而且”,这不仅会使语句显得罗嗦 ,而且会使话语不活泼,不生动;而鲁迅在这里正是运用关联词语的这一表达特点,故意在描写祥林嫂急剧变化的文字里集中使用大量关联词语,从而对刻画祥林嫂在受到封建礼教新的打击后越来越变得衰老、胆怯、呆 板、麻木的神态,收到了独特的修辞效果。

关于怎么结合作文或练习评讲进行语法教学,我们将另文讨论。这里只简单说一点意见。那就是首先对学 生在作文中或练习中出现的语法毛病要做到心中有数,明了学生最容易犯的是什么语法毛病(也就是说最常见 的语法毛病是什么),当前最普遍存在的语法毛病是什么,这样讲起来才有针对性。讲解时,一次讲一个问题 (也就是说一次讲一个毛病),所选例子要精当,要选容易引起学生重视的例子。要讲就得把问题讲透讲清楚 (但又不能面面俱到,而且要采取点拨式教学法),并且要讲得学生心服口服。这样讲,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词语教学、其他语法教学也都应采取这种随机教学。总之,需要给中学生适当讲点语文知识,但决不能采取学院式的讲法,决不能把语文知识的讲授跟课文讲解、作文或练习评讲弄成两张皮,否则会把学生讲倒胃口 ,会让学生感到语文知识的讲解是一种负担而本能地加以拒绝。

猜你喜欢

  • 童年心得体会集锦(6篇) 小编为您提供了以下关于“童年心得体会”的信息,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人生是一段旅程,我们会经历不同的事,遇见不同的人,可以说将其总结成心得体会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件事。心得体会与议论文不同,前者更倾向于记录主观感受。...
  • 护士工作心得体会集锦6篇 古人云: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一眨眼这段时间的工作已经落下帷幕,为了帮助我们回顾这段时间的点点滴滴,总结经验教训,因此我们可以选择来写一篇心得体会,那么你知道怎么写工作心得体会才能更全面吗?请阅读由栏目小编为你编辑的护士工作心得体会,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 高三语文听课心得体会集锦三篇 每个人的想法和观念都不一样,你觉得是错的事,别人不一定觉得。将自己阅读过的文字,以写作的方式来对它进行点评,这个过程就是写心得体会的过程。在学校的时候我们都写过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那么如何写好我们需要的心得体会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心得体会大全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三语文听课心得体会...
  • 销售公司的心得体会集锦6篇 在这篇“销售公司的心得体会”中心得体会大全的编辑看到了很多有用的提示和建议,或许在您阅读本文以后有一点收获。当我们的心灵受到了启发,有了全新的见解和想法时,我们可以把它记录下来。写心得体会可以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 小学生阅读心得体会集锦6篇 当我们被生活鞭挞着成长时,常常可以将这些感悟写成一篇心得体会。一般来说心得体会可以反应出一个人对一个事情的看法,你是否正准备写一篇心得体会呢?这份特别定制的“小学生阅读心得体会”一定超出您的期望,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 化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集锦6篇 经历过某些事情后,人们都会产生一些独到的见解与看法,我们可以拿起手中的纸笔,将想法记录就是一篇心得体会。如果当下我们能了解自己的心得体会,又可以了解他人的心得体会,思维会更加发散,如果您对“化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感兴趣心得体会大全编辑给您推荐这篇文章,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