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品现代文摘抄(实用11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散文吧?狭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散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书法的美散文,欢迎大家分享。
书法作品现代文摘抄 篇1
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房间,一张细长的木桌,一群不大点儿的小孩儿挤在一起,聚精会神地看老师在小黑板上写着豆腐块似的方块字。小时候学书法的情景,我至今记得清清楚楚。
那时候,我是班上最小的,也是最认真的一个学员。每节课,我都端正地坐在座位上,后背挺得直直的`,握住笔,庄重地写下每一个字。尽管有些字我并不认识,但依旧老老实实地把它们一笔一画地抄下来,并尽量模仿老师,将字写得端正。有时一个字写不好,需不厌其烦地写十几遍,擦得纸面起毛了、破了洞才能写出一个满意的字。
我从来都是第一个写,最后一个交卷。每次上完课,我的手都又痛又酸,拿筷子都很吃力。尽管如此,妈妈还不满意。她要求我每天课余时练字半小时,不容我有一丝一毫的马虎。于是,妈妈养成了随身带一把小格尺的习惯。我刚想偷懒儿,小格尺就“啪”地打到我的手指上,使我不得不打起精神继续练。小孩儿写字,难免点长撇短,可妈妈却采用一贯的“铁腕政策”,小格尺打得我手心发烧。我想忍住,可泪水却不争气地往下掉。
在妈妈的监督下,在小格尺的威胁下,我写的字渐渐端正、大方了,自己看了也不由得喜欢。小格尺也不知何时被妈妈收了起来。台灯前,我写作业时,手边是一盘水灵灵的水果——这时,看着纸上一排排清秀的字,忽然我懂得了老师常说的一句话:端端正正写字,踏踏实实做人。无论写字还是做人,都应大大方方,脚踏实地,练就追求完美的态度与坚忍不拔的意志,只有这样,才能写好字,做好人——明白了这些,我才知道妈妈是爱我的,她不仅在练我的字,更是练我的品行和修养。
我相信,我将以我最漂亮的字书写我的一生——还有妈妈的希望。
书法作品现代文摘抄 篇2
书法,作为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人练书法,不仅仅是为了方便交流,更是一种个人修养的培养。如今,书法又在此基础上被赋予了新时代的含义——与人交流的一种礼貌。写得一手好字,往往能为自己赢得多一些尊重。我起初接触书法并不知道这么多,只是单纯地被富有灵气的文字所吸引。但也许是这份特别的好奇,使我日后爱上了书法。我曾学过一段时间的“软笔书法”,这为我日后的“硬笔书法”打下了基础。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我真正体会到了书法给人带来的一种品格的提升,能让人安静而又不失呆板,始终透着一股子灵气。
也许我的书法不是的,但我确实从中收获了不少。我的硬笔书法曾经多次获得过奖项,得过一等奖,也获过三等奖。在我眼中,荣誉只是一时的,结果也并非是重点,关键在与享受过程的精彩。
如果说“文学与书法”使我的生活丰富多彩,那么我生命中的另外三件——勤奋、热情与执着则是我能坚定追寻梦想的基础与动力。
勤奋是我要求自己的标准。我相信“天才来自百分之一的灵感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学习的路途漫长而遥远,唯有勤奋的人才能坚持不懈,笑到最后。
热情是学习的催化剂,也是我待人的处世原则。对于学习,我总会使自己保持热情,积极地投入其中;对于身边的同学与朋友,当他们需要我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地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帮助他人是我的`快乐之一”。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执着是我对待学习的态度。学习的道路也许充满荆棘,但这一份执着支持让我坚定地走下去。
学习其实是个快乐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也获得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我为学习而奋斗着,也曾收获过“全优生”的称号,这是对我的激励与支持,也是对我的期望与要求。荣誉只属于过去,现在的我,又将为下一个目标而奋斗。
我的五样也许很平凡,但这却包含了我对生活与学习的热枕,它们是我的骄傲。
书法作品现代文摘抄 篇3
“近期坊间流传的以及在多次拍卖会出现的所谓‘莫言书法’、‘莫言手稿’大多数非我所作,不敢掠美,特此声明。”莫言近日在其认证微博上发出了这样一个声明。
自从获得诺贝尔奖之后,莫言就很少更新其微博,因而许多他的粉丝也戏称他的微博也“莫言”了,但是此次其不再“莫言”,从一个侧面显示出目前市场上“莫言书法”、“莫言手稿”的伪作程度,已泛滥到了让他何等不堪忍受的地步。
虽然从去年开始,艺术品拍卖市场就出现了一定的调整,但是莫言的书法却异军突起,特别是在今年的春拍中,一幅署名为莫言的斗方书法作品,因为上 面的.文字为“五月九日凌晨,有一只燕子落在树上说,今天是个好日子,毛主席要到我们家吃鱼”,引来了众买家的一致青睐,最终以30万价格成交,该价格高于 起拍价近11倍。至于网上的一些所谓莫言作品也动辄上万,甚至还有150万元成交的。
谁在“仿制”莫言?据说,已经有一些书法培训班打出学习“莫言体”的招牌。甚至还有一些书法业内人士也在模仿。但我们更需要深思的是,为什么大 家如此热衷于学习莫言的书法呢?或许其中确实有人喜欢他的字体,但更多的可能是“利”字当头。事实上,有业内人士表示,有的职业书者因为作品卖不出好价 钱,所以干脆来仿冒莫言。但也有一个问题,由于书家的职业习惯,这些仿冒之作大多写得比莫言真迹更为顺溜,这也难怪在莫言的声明中使用了“不敢掠美”一 词。
现在不仅是在拍卖市场上,就连一些旧书市场或者古玩市场中,署名莫言的书法、扇子比比皆是。有的人买了也就是为了显摆一下,有的人则想去捡个漏。但不管哪种,追求其中的名人效应,无疑是需要购买者最大的动机。
在名家中,擅长书法者不只是莫言。贾平凹的书法从2005年的一万元两张,一路高歌,现在已达到五万元一张。至于余秋雨、张贤亮也各自有一批忠 实的拥趸追捧他们的作品。文人爱书法,属传统雅好。何况像莫言、贾平凹等文人的字也有各自的特点,受到人们的喜爱也属正常。但目前市场的这些炒作却更多地 属于利益驱使和恶意炒作,即使不知道真假,只要看到他们的署名就是“孤注一掷”。
他们的文章写得好,这没争议,但对他们的书法,还是应该有客观公正的评价,不能因为获得了这个奖、那个奖,就“一荣俱荣”。切莫将市场高的墨迹 等同于艺术价值高的书法作品。太多的作品只能称得上是毛笔字,而非真正的书法艺术。莫言此次的这则声明,给那些指望通过买卖名人书法来获利的“炒家”们敲 响了警钟。
书法作品现代文摘抄 篇4
刚参加工作时,单位印发文件、制作文字材料使用钢板蜡纸刻字(谓之誊写仿宋体),油墨印刷,或者手写流利的钢笔字。那时候单位制图描图全是手工,整洁的工程图上布满均匀的线条,图签和文字说明均是工整的仿宋体或魏碑体。单位会议横幅、宣传标语等也靠毛笔手写,端庄的美术字或流畅的行楷书。
看到这些,赏心悦目,心里羡慕不已,就有了练字的冲动。爸爸常说“字是打门锤,练好字对工作有帮助”。于是买来字贴慢慢练习,并且尝试给单位誊写文件和描图,记得当时,只要一张腊纸有一两处刻得不满意,一幅图纸有线条失败或字体不如意,我会毫不犹豫地撕掉重作。当我刻出的腊纸、描出的工程图,得到同事们不断地赞赏,心中满是喜悦。
后来,有了电脑打印复印,不用刻腊纸了,再后来CAD制图普及,不需描图了,但是,我对写字还仍然保持浓厚兴趣。原本练字为实用慢慢爱上书法,从颜真卿、王羲之、赵孟到汉碑,从《多宝塔》《曹全碑》《圣教序》到《书谱》,都有接触,但没有一本字帖认真地系统临习的,多数时间束之高阁,倒是对一些自认为“好看”的现代人作品进行模仿,不知“学书不从临古入,必堕恶道”的古训。读过许多理论文章,也是碎片式不成体系,不求甚解,浅尝辄止。没有老师指点,就凭兴趣练习,缺乏专一和系统性,始终不得其要领。随着应酬增多,惰性使然,一曝十寒,便把书法这一雅好搁置于心底,动手少了,几近荒废。虽然兴趣尚存,情结未了,偶尔弄墨涂鸦,终不得进步。
因为对书法的兴趣,无论走到哪儿,看到题字、匾额等总会多瞅几眼,由于鉴赏水平局限,有时候也是良莠不辨,对一些夺人眼球的江湖书法还啧啧称奇。
因为对书法的兴趣,逛新华书店,第一个去到的柜台一定是字帖区。有了智能手机,关于书法的APP,总要下载用用,不好的删掉,微信出现后,关于书法的.公众号,总爱关注关注,选择好的留着。搬过几次家,卖了丢了不少书,唯有书法书籍全保存。
2017年9月,区文化委组织“文以载道——机关干部文化艺术培训”,我报了书法班,有幸听到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协会员李健老师的课,获益匪浅。感觉以前自学的东西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属瞎练,好在瞎练没使劲练,偏离不算太远,心中还有古贴。2018年7月,“文以载道——机关干部文化艺术培训”第二季开班,再一次聆听李老师授课,对书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我常调侃道:“已进入书法班二年级了”。
以前练习书法只顾形体的模仿,没有笔法的讲究,更谈不上墨法章法什么的。看李老师教习褚遂良《大字阴符经》和《雁塔圣教序》,落笔轻重灵巧,顾盼生趣。行笔急缓宛转,阴阳相生。结体外密中疏,舒展多姿。通篇轻灵跳动,恣肆潇洒,气脉通畅,节奏感强。每一堂课都是一种享受,每一堂课都是一次熏染。我过去对楷书的认识仅仅停留在颜欧柳赵,通过学习,似乎有所悟,越写越陶醉于褚体楷书的流畅俊美和灵动魅力。
除了上课,李老师还带我们参观书法作品展,从区文化馆到重庆美术馆,亲身感受书法艺术之美,有的舒卷自如、行云流水,有的古拙淳朴、清新明丽,有的铁画银钩、力透纸背,有的雄浑奔放、纵横洒脱。并且听李老师对每一幅作品认真的点评讲解,对提升书法素养、拓宽眼界和鉴赏能力均有极大的帮助,也更加增强我对书法的浓浓兴致。
练习书法,不是为了挣钱糊口,更不是为了成名成家。爱上书法,是被汉字的神韵魅力所吸引,是对书法百态横生的玄妙之美所迷恋,逐渐地,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膜拜。
让书写成为一种习惯,书法是笔墨间一个人的修行,“书,心画也。”青灯伏案,心灵在墨香书韵中憩息,书法乃是我的诗和远方。
书法作品现代文摘抄 篇5
俗话说得好:字是打门锤。一手好字可以使你更加的方便;而如果字写不好的话,还会闹出笑话呢!我曾经就是因为字写不好,闹了笑话,才让我下定决心学习书法的。
上个月的一个早晨,我来到学校,老师让我们抄写鲁迅先生的名言。我为了赶时间。当我将作业交上去以后,看了看四周,呀!我是第一个交的',连学霸都没有我快。我心中满是骄傲。
当作业本发现来后,我一打开本子,一下惊呆了——一整面至少有六个错别字,还有许多因为老师看不懂的字,老师直接打了“×”。
而当我一看学霸的本子时,老师打了一个“优加星”,还在下面写上了许多的话,都是表扬的她的。看了学霸的本子后,心中满是惭愧,下定决心要将字练好,超过学霸!
上课了,老师走了进来,对全班说:“有几位同学的字需要注意一下,这几位同学分别是:廖胤钦、赵宇哲、初夏雨、王志迪……”听了老师的话,我简直无地自容,而练习书法的决心更加坚定了。
回到家中,我认认真真地将作业完成后,便在桌子上铺好毛毡、宣纸,摆好墨盒、毛笔,开始练起了书法。
我从基础的“横、竖”笔画开始。在写笔画“横”的时候,我写得歪歪扭扭的,心想:练字好难啊!可是转念又想,书法家王羲之因为练字把家门口的池塘都染成了黑色,我这不是才开始吗?想到这,便又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练起了书法。
练了一段时间后,果然,我写的字明显进步了,老师见了也对我是刮目相看。
从我习字起到现在,我明白了,书法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国粹,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写好这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的方块字!
书法作品现代文摘抄 篇6
起笔,行笔,收笔。
一个字的书写,犹如流水般细腻缓慢。一个字的神形朴实、不张扬,一个字未干的墨迹倒映着生活。
母亲总说我做事慢,我便回她说,那是慢工出细活。一次母亲又叫我去拖地,我一边答应着,一边悠闲地去拿拖把。
如同点墨,轻手轻脚地将拖把放入桶内冲洗。再拿出来,拧干,让拖把站在地上,水被地板盛着,这就是起笔。
行笔过程更是轻松。手上动着,眼睛凝视着地板。水珠是高贵的客人,只一部分坐在地,又吝啬地分出一点,跳进我的眼睛。我的脚随着拖把——这个纤夫的指引,从客厅一头散步到另一头。
拖地对我来说没什么劳累的。耳朵里传来鸟儿与树叶的游戏,鱼缸里的鱼在写草书,墙上挂着的.福字,也凝视着我的悠闲淡然。通俗中又有些许雅气的生活。
水珠不久离去,我提着拖把,又在桶里过一遍水——这算是收笔。
我独有的拖地过程便完成了。
清风徐来,送来墨香。练字是我每天必做的事。将笔沾上墨,铺好宣纸,便可着手写字。
突然忆起,一次上课,上的算是我的拿手课——数学。课上有一道题,要让学生自己上台讲。我是第一个举手的,上台就放胆将自己的思路和解题过程,一笔一画写了下来。那是我对自己最满意的时刻,下台时,我收获了掌声。
后面又有一个同学去讲题,我在台下微笑鼓掌,在笔记本上记下她说得好的地方。
是有些相似,生活有时候如笔法中的出尖,有时又如藏锋。
起笔,行笔,收笔。
生活需要悠闲的笔法,需要细心的行笔,需要不同的技巧。墙上的字凝视着,我慢慢写下一个个生活的笔画。
书法作品现代文摘抄 篇7
工作之余,除了摆弄几篇文章,再就是涂鸦几笔书法了。如果说借文章抒发的是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那么书法则主要是劳累之余的调节剂。然而随着日积月累的研习,伴随书法技艺的不断提高,还从中颇多地有了些人生感悟。
我个人认为书法中最吃功夫,最难写好的要数楷书,这是根据楷书的特点决定的。楷书是中国方块字最完美的表达,一点一划都要最准确,最清晰,最匀称地表现;方方正正,清清白白,字字隽秀,上善若水,不能有丝毫的马虎。稍有不轨之处,即使是对书法艺术毫不可知的人,也会借助最起码的视觉感官很轻易的看出破绽。这多么像我钟爱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处处要以身示范。清清白白做人,出淤泥而不染;认认真真教书,呕心沥血。不为物欲横流所动,甘守清贫安宁的生活;不为世态炎凉所染,塑造学生最完美的人格。在当今日趋浮躁的社会里,也许书法爱好者不再有更多的人甘于在楷书的笔笔划划里苦苦修炼,而我,更愿意不辞辛苦一锹一锄地艰辛而执着地开垦于这片贫瘠的土地。楷书最能磨练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性情,,我的书法作品在第二届全国宋璟碑颜体书法展中获入围奖便是很好的例证(在网上可以查到)。楷书,一如我的修养。
汉隶书法,碑帖众多,风格各异。有圆润的,由方正的;有飘逸的,有浑厚的。在众多的隶书碑帖中,我对《张迁碑》情有独钟。曾有书法协会的同仁告诫我,临摹张迁碑难度较大,且有许多生僻之字难以辨识,又不是“大路货”,作品又不养眼,劝我改临其它碑帖。可我坚持认为:张迁碑通篇为方笔,方整劲挺,棱角分明,结构谨严,用笔凝练。书风端正朴茂,方劲雄浑。初看似乎稚拙,细细品味才见精巧,章法、行气也见灵动之气,沉着有力,古妙异常。更主要的是,它的“方、厚、拙”的特点又与我的性格是那样接近:正直不阿,不会圆滑处事;厚积薄发,不善投机取巧;小智若愚,绝难随波逐流。待到一定时间的研习后,书法展上,同仁们给我的隶书评价是:很笨拙,有点孩子气,但风格独特。我笑言:性格如此,文如其人。
行书最爱好米芾的风格,“稳不俗、险不怪”,稳中求险,险中见稳。随遇而变,独出机巧。据说,形成米芾个性特点的原因取决于他癫狂的性格,而不俗的性格正是他不平凡的生长环境以及个人经历所造成的,是他内心不平的发泄方式的具体表现。我等有自知之明,不敢与这位大书法家相提并论,但是,性格的清高与物欲横流的现实,正直不阿的性情与随波逐流的社会,朴实无华的生活与花天酒地的人际关系总会是格格不入的。将近知天命之年的我至今仍旧是个小村子里劳劳碌碌、默默无闻的小学教师,浓厚的文化天分早已淹没于崇尚物质利益的芸芸众生之中。然而,我依旧坚守与自己的理想,那就是:用文化的呐喊拯救人们麻木的灵魂,尽管这种声音微弱得连自己都听不到。但是,我也绝非就是一个幻想狂人,恰恰相反,我对我的.工作还是尽职尽责,立足实际的。而书法、文学上的些许成就也让我在社会上博得了人们的几许认可。我的行书作品,体现了我个性化的追求。
我在草书方面是不临任何帖子的,而是把报刊杂志上发表的作品剪截下来,粘贴成册。然后,根据自己的感悟汲取每幅作品的精华之处,融进我的作品中。放开处,一泻千里;收缩处,凝重沉郁。飞白处,形如枯草;浓黑处,泼墨如雨。思飘云物外,情入字幅中。用笔大胆,就连老辈同仁们也叹为观止。其实,我虽然年近五旬,可对理想的追求依旧如年轻时一样痴心不改。岁月的沉重如同浓墨重笔,只能加深我对生活深深的思考,面对困难的客观冷静,更加稳重我坚实的步履,不把理想失控为幻想。正如我手中牵动的那根放风筝的长长的线,尽量把风筝放得异彩纷呈,但随时调节着它的方向和高度,不让它失去控制。草书,狂写着我的文学梦想和对文化的执着。
写好书法中的每一笔,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书法作品现代文摘抄 篇8
传统的读书人几乎没有不重视书法的,甚至把写字、作文与做人并列,认为“字如其人”、“文如其人”。我虽然不是什么正儿八经的读书人,但从小受到了正统的教育,也就跟书法结下了一段缘份。当然,那时候只是练字,远称不上书法。
上小学那会儿,从用钢笔写字开始,我的字总是给老师以惨不忍睹之感,写的字丑俊不说,主要是丢笔落划。小孩子心性,老是不自觉地走“捷径”,这个习惯让老师很纠结,于是,把我的这个毛病非常郑重地通报给了同为老师的父亲。结果,父亲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军人出身的他,给我下了道“死命令”:每天要写一篇正楷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篇也不准少!就这样,在父亲的“高压”之下,我整整练了三年钢笔正楷,字帖就是语文书后面的生字表。三年的练字经历并不长,但让我至今受益无穷。
从中学到大学,我的钢笔字在同学中间都算得上“高手”,甚至在大学参加比赛还拿到过奖项,一度担任学生书法协会硬笔部的“部长”,这是我在上学以来直至现在所担任的最大的“官”,如此“辉煌”,经常会让我缅怀昔日激情燃烧的岁月。
不论是过去的同学,还是昔日的同事,很多人不止一次地忽悠我,动员我去拜个名师,也好顺利实现硬笔向毛笔的转型。听的多了,不免动心,在一九九四年,也就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真的拜在了本地一位书法名家康先生门下,康先生是学欧的,兼取颜真卿和二王,他的书法于堂堂正正中透着险峻、灵动,很合我的.心意。老师根据我钢笔字的基础,指点我从“颜筋柳骨”开始学起。然而,正当我还在揣摩最基本的毛笔字线条的时候,命运不济,仅仅拜师两个月,康先生突发疾病,驾鹤西游了,于是,我那短暂的毛笔书法计划刚刚开始就夭折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从政意气的逐渐消磨,最近几年,习练书法的心思又逐渐抬头。业余时间,把本地大大小小的书法创作室都转了个遍,凭着自己那点儿浅薄的文史底子,跟那些“书法家”们交流交流。不去交流还好,一进到这池子水里,才愕然发现,原来书法界里也有“潜规则”,有的“书法家”甚至暗示我:如果跟他在一起学习书法,他可以马上帮我操作成为省书协会员。这样的暗示,让我大感惊奇之余,不免大失所望,原因就在于我这个甚至还没有入门的初学者,如何能披上书协会员的外衣?
这期间,曾经有一位“书法界”的朋友,委托我办了件小事儿,之后一定要请我吃饭。席间,他跟我大谈书法之道,没等吃完饭,我就已经找不着北了。也许看到了我眼里冒出的无数“小星星”,“书法家”更是兴奋,务必要送我一副作品珍藏,声明由我任选。于是,勾肩搭背之下,一起到了他的“创作室”—一间极其破烂的房子,四壁挂满了他的作品,令人目不暇接。可是,让我感到自惭形秽的是,如此之多的“佳作”,我居然欣赏不出它的妙处,居然觉得这些个作品,甚至不如自己写的好!唉,古人说:文人相轻,果然太正确了。我这个连“爱好者”都算不上的人,怎么能产生这样的想法!听着他那里逐一评论当世的书家,谁的功底很浅薄,谁的人品低劣,我如坐针毡:原来书道即如人道,哪里有江湖,哪里就有纷争。
当我再次面对王羲之的《兰亭序》《快雪时晴帖》,心里的滋味却是越来越复杂。当年,我以学生的身份,徜徉于西安碑林,觉得碑上跃动的不是笔墨的线条,是鲜活的舞蹈,更是一股股浩然正气。现如今呢?有人说:当世只有书家,而无“书法家”,不管你们信不信,我是信了。
前几天,我又有幸与本地的几个“艺术界”的领导一起“用膳”,一番谈论之下,当得知我也算是“半拉子文人”,居然还读了很多书,领导们纷纷表态,完全可以做主,让我这个艺术的“门外汉”进入各个协会,比如可以成为本地作协会员、戏曲家甚至舞蹈家协会的编剧等等。此时,面对如此盛情,我的心里已经没有了得意,剩下的只是惶恐,于是婉言谢绝:我的头小,顶不了这么多“大帽子”,不过,我一定努力为以你们为“核心”的文艺界联合组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事后,曾与朋友聊起此类话题,有朋友意味深长地劝导我:你就是一个给老百姓看家护院的,不好好琢磨你的专业,净搞这些个“不着四六”的东西干嘛?对朋友的劝诫,我只能接受。虽说术业有专攻,但一个好“护院”就是个杂家,知道的多总比知道的少要强,更何况这个行业我不能干一辈子,看惯了社会的阴暗面,总要想办法让自己的心里留点儿阳光。如今看来,美好的东西就是奢侈的东西,名利之前,几无“漏网之鱼”矣。
既然如此,我还是只练我的字,莫谈“书法”的好。
书法作品现代文摘抄 篇9
今天有幸收到书法名家遆高亮老师寄来的《唐宋散文钞》一本,还有一首老师为我的拙诗《咏兰》特书的墨宝一幅,“残诗仰承翰墨香,满室生辉满室芳。凌云劲笔惊风墨,愧无妙韵两相彰”,这让我欣喜之余更觉惭愧。
说来与老师相识也算是机缘巧合,我与老师的大弟子张长久先生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华山书社执行社长张长久先生是多年的博客好友,一次微信收到一条消息,有人加我,打开一看,一个陌生但却不俗的名字——遆高亮跳入了眼帘,添加备注:“我是张长久的老师,你的诗词写得很有味道”。说实话当时颇有些意外,自己的诗词不过是遣兴之笔,哪里入得了他人法眼?这让我受宠若惊之余不免生出些许得意来,还真自以为有那么回事了,面对着这个一身唐装,浑身散发着书香墨气的天外来客,我毫不犹豫的点了接受,看了老师的朋友圈,笔墨惊艳,成就卓然!
更让我讶异的是,这个我眼中的书法大家不光在书法上成就斐然,而且在散文、诗歌、曲艺等方面都有涉猎,且都成果不俗,作品散见于各种专业报刊,立时让我这个游走博客多年,见惯了名家雅客、才子高人的小女子顿生敬仰之情,虽然对老师的了解不多,但笔墨见风骨,艺才显梅心,于翰墨中得窥老师之高情雅性,老师是“华山三友”年龄最小者,华山三友取意于“岁寒三友松竹梅”,老师以梅自喻,梅花傲霜雪斗严寒,更似老师品格。2013年陕西省书法家协会21日换届,书协领导多达六十多人,因“领导阵容庞大”“膨胀得厉害”且“官员扎堆”,随即引发轩然大波。各大媒体纷纷报道,网友评论如潮。24日,新当选10名副秘书长之一的遆老师愤然辞职,随后发表辞去陕西省书协副秘书长的官方微博声明:本人才疏学浅,一介书生,只会写字,陕西书协坑深水脏,无法忍受,特郑重宣布辞去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一职!更见老师铮铮铁骨,不为浮誉所惑,不为流俗所染的傲然本色。
很多文人墨客对老师的书法青睐有加,著名作家贾平1凹最欣赏的就是遆老师书法里的那股刚气。称他的书法:“摆脱了俗、陋、躁,雅致着,潇洒着,但没有娆媚;他注重着形式,但不去造作。”孔明先生称遆老师的字:横陈纸上,先有清风扑面而来,随即有峥嵘气势,咄咄逼人。或云走峰峦,自在而豪迈;或水行阡陌,纵横而抒情;或虎行悬崖,于险要处暴露精神。字不孤立,有排山倒海之气象;一旦孤立,潮退而势隐,别有了一种峥嵘的`气派。看似俊秀,甚至柔若无骨,实则阳刚之气充盈内里,随时都会勃起。笔画似乎漫不经心,笔意却变化和谐。任性一如他的脾性,亦庄亦谐里,庄严是本来面目;老道一如他的为人,精于世故,却不失率真和品格;锋芒毕露一如他的侃侃而谈,孤傲里掩饰不住天生的可爱。字如其人,人如其字。”连名人大家在老师的书法面前都要艳羡而长叹,我等敬仰之情就更不必言说了。
生于华山,长于华山,华山的巍峨、华山的雄丽、华山的高峻险峭、下临无地赋予了遆老师华山一样的大视野、大气魄、大胸怀、大手笔,所以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遆老师的书法如此“高古典雅,雄浑大气了,“古朴中彰显豪迈,厚重中兼具飘逸,既见魏晋之风骨,又有秦汉之雅韵”,这就是我眼中的遆老师书法。于书法我是真心喜欢却又真心不懂,虽受清庐、祥云等老师墨香之气数年熏陶,却依然朽木难雕,难识书法之曼妙,但遆老师的书法却让我惊艳,因为好的东西懂与不懂谁都能看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