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遇而安读后感通用11篇。
你对于读后感的撰写准备的怎么样了?在欣赏了作者的作品后我有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写读后感没有固定的套路,关键就是要做到观点鲜明,感想深刻。下面,编辑为大家整理的“随遇而安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随遇而安读后感【篇1】
从非诚勿扰才了解到孟非,觉得他的主持很精彩,但具体到哪个点,似乎也再平常不过。这本书也是如此,描述了作者过去的经历,从印刷厂到电视台,没有看到过多心酸历程的描述,这些也许只有他自己能深切体会,真正付出的努力也只有他自己知道。
我感觉作者骨子里的自尊心是极强的,我们无从知晓深圳之行经历了什么,但是深圳之行让他愿意从印刷工做起。一切都需要经历,需要自己的顿悟,需要对自己未来负责。
新疆之行注定会成为作者这辈子随时让自己骄傲的资本,正所谓不知者无畏,如果事先知道会经历过桥的危险和爬山的危险,我想他应该是不会去的。所以这些宝贵的经历,不仅铸就了他坚韧的品格,更让他内心对事物的看法脱胎换骨。
文字看似平淡无奇,但串联了作者过去的经历。你会突然明白,经历这么多坎坷,这么努力,有目前的成就不理所当然的吗?
读别人的传记,总是需要思考自己的人生。人生就是一场奇特的马拉松,不仅比长度,更需要比宽度。终点并非唯一,而是我们内心的期许与努力,追随内心,随遇而安,你的人生轨迹一定会成为你的骄傲。
随遇而安读后感【篇2】
孟非的《随遇而安》更多是向我们传达一种达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从印刷工到摄影师、记者、制片人最后到《南京零距离》、火遍大江南北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主持人,每一次身份的蜕变都是对他适应力的挑战和潜力的激发。不同人看《非诚勿扰》有不同出发点,有的当真把它当做相亲节目观看,有的欣赏孟非主持风格,平实幽默语言不失哲理,有的窥见来自形形色色的职业社会地位的女嘉宾心理。孟非高考语文120分,而理化生加起来都没有一百分,严重地偏科使他与大学无缘,因此也幽默吐槽这或许也是高考的弊端吧。“成熟的麦穗都是低着头的”“越是有故事的人越沉稳安定,越是肤浅的人越焦躁不安”孟非也好,汪涵也罢,这类低调内涵有格局的人都是如此。这本书没有大写特写孟非自己如何一举成名,如何韬光养晦等等,他更多的是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读者却能从字里行间窥见他的经历胸怀和素质。这或许就是“举重若轻,锋芒隐于无形之中。”他也幽默吐槽有些人喜欢用晦涩难懂的语言描绘,实质内容则星星点点。文中用了大量笔墨写了新疆、甘肃、以色列、希腊、德国等游历,见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会化成一个人的谈吐胆识。孟非在开头说如果有人能看完这本书,算得上是奇迹了,这是自嘲式幽默,平实语言只是想记录生活。
如果要问我读完这本书有什么感受?内心没有太大的波澜,如之前看《汪涵的说话之道》,我佩服他们金话筒口才机智,我羡慕他们云游四方的洒脱等等。随遇而安透露的应该是不断地适应和沉淀积累。看汪涵参与的节目《天天向上》、《越策越开心》、《偶像来了》等,多才多艺照顾人疼妻子的伟岸形象屹立不倒。如果看《非诚勿扰》分析孟非的言语机智冷幽默,我没有敏锐的眼光捕捉,而经有心人总结,我也就唯有啧啧称赞了。
随遇而安读后感【篇3】
因为《非诚勿扰》栏目,孟非成为家喻户晓的幽默风趣,博学多才的主持人的代表,出名了写一本书几乎成为一种必然的需要,像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所说的总之到了甘肃的一个旅舍里,我已觉得非写一点文章不可了。我觉得孟非的这本《随遇而安》可以说总之非诚勿扰之后,我已觉得非写一本书不可了。但凡人们成名成就后,写一本对世人有一些启发的书好像成了他们满心的人生感悟的喷发方式了。文艺界颇多,倪萍的《日子》,杨澜的《一问一世界》;鲁豫《心相约》;冯小刚的《我把青春献给你》;柴静的《用我一辈子去忘记》、《看见》等等。孟非说他是看了很多介绍他的书觉得有些失真所以他写《随遇而安》也有一点正视听的意思。我觉得商界一些人也应该有抽出一些时间正视听,给读者一个真实的商业圈认识,马云就意识到这一点了,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市场上的关于他的书都是别人写的,而且没有采访他,他说将来要写一本《阿里巴巴的一千个错误》,但是现在还没有看到,自从李嘉诚成为首富后关于他的书更是多如牛毛,真真假假的传奇故事,但是还没有一本是他自己写的。新东方的俞敏洪算是个多产的,国外的的商业人士似乎教育后人的这种责任感更浓烈一些,松下幸之助的《自来水哲学》《人生问答》等把老人对人生的深刻体会告诉给后人,同时人们通过他的书也能了解部分真实的他,虽然每一个名人的大作都读一遍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喜欢的名人我们更希望看到他自己写的东西,就像孟非一样,他说这是一本乏味的书,如果有人愿意看完而且觉得不错的话他觉得是一个奇迹。但是看完之后我一点都不觉得乏味,相反我觉得那么贴切,那么真实。看完后我有一种其实不平凡一直都藏在平凡里,或许某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都凑在一起的时候不平凡也就发生了。
看完《随遇而安》我大脑里出现佛家的一个概念叫护善念,它的意思是说你要学会好好保护心中的那一点信念。别人可以不理解你,嘲笑你,甚至鄙视你,但是只有你内心知道这件事是你的强项,你的一生的潜能将会在这一点上爆发,因此你要好好保护好对这件事的信念,不可磨灭。你的心中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稍有机会你就要证明给那些人看。孟非从小语文很好,在台里很能掰活(引人入胜的和别人聊天)不记得原文怎么说的了,大概意思是说如果看到台里有一群人围着一个人,津津有味的听那个人讲故事的话,那个被围着的人就是孟非,而且如果有事情打断了的话,人们还会在事后再回来津津有味的打探下文,听过的也会再津津有味的听一遍。我想,他护善念做得很好啊,他把他说话的强项(善念)在主持节目时充分的爆发了。可能他没有故意要护善念,但是他却在平凡的生活中无意的坚持着,他是幸运的。
他的书摒弃了成功人士的传奇经历和艰难创业的描述(他也没有),而是在朴实无华中孕育成功,无论是新疆之行中经历生死的体验还是以色列采访中独特的感受,你读起来都不觉得他传奇,就是一个普通却有意义的经历刚好被他经历了,经历后有了一些平凡人的感受,比如在死海做美女SPA的时候,一直等不来美女的心理感受那么亲切,那么真实,比如他接受新疆拍摄是因为他那段时间和女朋友吵架了等。
活在当下是现在很多人都知道的一句名言,但是多少人大部分的时间沉浸在对未来的幻想和对曾经的追忆里,看到孟非《随遇而安》文字,给人深深的感触是他在触摸每一个当下,而我得到的更是一种活好自己的现在的安心。
随遇而安读后感【篇4】
孟非的时评,往往心怀悲悯,他对社会底层人民有种近乎执着地偏爱,在《孟非读报》中,他不止一次谈到房价、农民工、社会留守儿童等各种社会问题。很多媒体人都是知识分子出生,对这些人缺乏了解,所以当他们谈论这些话题的时候往往带着种自以为是的清高和隔阂。而孟非,却总是一针见血,直指人心,真实地关切之情溢于言表,毫不掩饰他面对社会不公时候的愤怒和惋惜,也正因为如此,他的时评《孟非读报》再次成了节目的收视率最高点。
看了这本书才真正体会到,孟非的深入是出于了解,而非想当然。高考落榜后的他,跟着朋友闯过深圳,做过各种体力活,回到南京之后,招考进了报社印刷厂,又做了一年多的印刷工。每天同其他工人们挤在一起,睡臭烘烘的行军床,值夜班,浑身黑漆漆脏乎乎,打饭洗澡的时候都被人嫌弃。如果不是因为一次工伤,又受到了领导的不公正待遇,孟非也许会一辈子在印刷厂,会实现他成为一个组长或者车间主任的美好愿望,远大理想。
离开印刷厂之后的孟非,在父母的安排下进了电视台,成为了一名临时工。记得当年,初次听到孟非这一段经历的时候,班上的同学大多露出了不屑的表情,意思是:孟非能够进电视台,还不是因为他爸妈都是台里的领导,有什么了不起!如果我爸妈也是台领导,那么我也可能……
直到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父母的职位和关系固然可以为子女提供一个较好的机遇和平台,但是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还是得靠自己。
我想,孟非的性格里,是有一种勇往直前的果敢和无畏,他不偏激不执迷不轻易妥协,而是顺应本心,尽力去完成他需要做的他想做的每一件事。
随遇而安读后感【篇5】
最近读了孟非老师写的《随遇而安》。正如孟非老师所说的,在书中确实找不到太多的亮点,甚至有点写到哪算哪的感觉。但是,这也正映衬了书的题目“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并不是随波逐流,也不是得过且过。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是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
所以说,书中讲述的就是孟非顺应本心,淡定从容,坦然面对一次次改变的一个个故事。
虽然去读书所花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书中有好几个片段确实让我颇有感触,甚至从中找到了不少相似之处。以下就是我的一些感想:
一,家人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孟非的童年是在外公外婆的陪伴下成长的,书中提到,在他重庆的童年岁月中他是完全生活在母系氏族里。我也是这样的。我出生之后,就是由外婆来带。外婆在家中是很强势的,她全程包办我的起居生活,甚至不容其他人插足。外公外婆对我的教导是从平日中进行的。
他们的学历都不高,他们的言谈举止却至今让我印象深刻。他们懂得的道理,都是从社会中摸爬滚打得来。在他们的教导下,我从小就要求自己要很懂事,这使我的性格变得谦恭,可同时也为我日后不主动、不自信的性格埋下了祸根。随着自己不断长大,对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入,我对自己的家庭有了许多的思考。然而,这丝毫不影响我对外婆的爱,因为自从我出生以来,她就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我的身上。我知道,这是母系氏族对我影响。
随遇而安读后感【篇6】
最近在看孟非的《随遇而安》,或许因为喜欢看他的主持幽默、通俗、真实、掌控,都是让我喜欢,甚至有点钦佩,所以特地买来看。而这个书名随遇而安,更是惹我喜欢。我以为它不仅适合孟非,也适合很多人,至少它适合我。因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故事,这故事又都千差万别,但这个词却有点以不变应万变的的味道。随遇而安,是指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它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
每个人的一生,根本不可能都是风平浪静,起起伏伏,总有梅花香自苦寒来。孟非从重庆的童年生活,黑暗的高中生活,高考落榜后的彷徨,到印刷厂工作时的辛苦和彷徨以及走上电视之路后的一幕幕场景‥‥‥四十年的人和事,四十年的酸甜苦辣,最终被浓缩为四个字:随遇而安。随遇而安,坚持自己的信念,踏实的做着自己手中的一切,踏实的去完成这一切,这并不是浪费时间,而是积攒自己的阅历,磨砺自己的意志。待到破茧成蝶日,终于修得正果。
一个印刷厂的工人,成就为一位着名主持人,这些光鲜的背后,是一个人执着、坚持、自信的结果。虽然他的成功不可复制,但他对待人生的态度却可以粘贴。适应环境,因势利导,从既有的条件中,去发掘新的前进道路。他的坦然、他的经历、他的执着激励着我:这一路走过不能白走,我要趁着我还有理想的时候,放飞我的理想,只要自己有信心、有一颗豁达的心,一定会让自己普通而平凡的生活显示出不平凡的表现!
随遇而安,干工作不论干那一行,也不论你喜欢不喜欢你所干的工作,要想实现自身的价值,就得充分利用社会所提供的平台,不断地展示自己,不断地磨砺自己,唯如此,你的才华才不会被湮灭,你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出你自身储蓄的能量。虽然成功有大小,但只要你做了,努力了,你就找对了你人生的坐标。
随遇而安读后感【篇7】
《随遇而安》读后感
读此书之前看书评,好多人吐槽无聊、读不下去云云,幸好没有听信他人之言而放弃,我估计都是只读了第一部分“童年.重庆”就弃书的吧,其实后面才是重头戏,半途而废是多么可惜,生活亦然。
初识孟非,是在非诚勿扰上,听着女嘉宾们撒娇地喊着孟爷爷,看到舞台中央立着一个头顶生光,一笑还有两酒窝的主持人,顿时觉得这节目好有意思,主持人竟然不是帅的掉渣的各种欧巴,细看之后,发现靠才华吃饭的孟非不知道秒杀了多少靠脸的花瓶。这么总结下非诚上的孟非,妙语连珠化解各种尴尬,气场强大镇住各路妖精,随机应变巧妙应对各种变故。
而书中的孟非却让我看到更多血肉,更接地气,不再是聚光灯下只可隔着屏幕远观的名人,童年的他也有我们一样的童趣,上学的他也有打架斗殴成绩偏科,高考也会落榜成为靠体力吃饭的印刷工人,看到这里,仿佛没什么特别。
转折是一次罢工运动,不屈服于不公平的待遇继而果断辞职,这种性子和他做新闻记者只报道事实不屈服于名利的性子一模一样。进去电视台后,开始了磨炼和蜕变,具体故事就不剧透了,一定要自己看过才会体会深刻。
我想说几点感悟:
1.付出>回报的时候你才有机会获得更多回报,比如职场升职。
2.机会看似是偶然,其实都是各种努力准备的必然。孟非的脱颖而出背后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努力,你看过便知。
3.坚持学习,无论多忙。如果不忙都不学习,那就不能埋怨老天不公了,他公平的很。
结束自勉几句:不要羡慕旁人,他的成就是在你睡觉睡到自然醒的时候默默奋斗得来的,不要诽谤名人,成名一时背后诸多心酸是你所坚持不来的,与其用吃不着葡萄嫌葡萄酸的口气蔑视地说着“一定是潜规则,一定是有权势”,不如审视自己,修炼自己,终有一日你会看得上你自己,不再嫌弃自己。加油↖(^ω^)↗
随遇而安读后感【篇8】
今天,我看到了《随遇而安》这本书。
《随遇而安》说的是孟非宏伟远大的励志故事。他叙述的是另外一种成功模式踏踏实实做好当下。从这书中我读出了孟非对重庆故乡的深厚感情情,对爷爷及街边的怀念,不堪回首的中学时代,印刷工期间的艰辛,电视台里的逐步成长及在国内、国外做记者时的所感所想。
虽然孟非一再强调这本书里没有励志,但我读后还是感觉很受感动,甚至有点心酸。因为上高中时学习严重偏科,数理化三门还不及100分,他没有考上大学,便跟着哥儿们到深圳贩海鲜,赔得一塌糊涂。后来,他在印刷厂当工人。整日双手黑乎乎的全是油墨,到现在他还下意识的害怕自己的手没洗干净,甚至有次出工伤事故差点把一只手赔上。有一次春晚,主持人说把祝福送给奋斗在工作岗位上的人,孟非就欣慰的跟他的小师傅说:说的就是我们吧。对于在印刷厂当工人的这段时光,孟非认为并不悲苦,他说:我当时真不知道是自己事业的低谷;说今天是辉煌,有可能明天比今天还好呢?我心里有一句话,这句话就是:都会过去的。无论你的人生有多么落魄,多么绝望,咬咬牙真的很快会过去。人生中总会有瓶颈期,总会遇到困难、挫折,总会走坎坷之路,但,这些终将会过去,回想过去,这些反而是你人生中最充实、最有收获的一个阶段就像徐玲老师说的:当你回想起当年最困苦的时刻,却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所以我们要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岁月给我们的磨砺,感谢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是他们给予我们鼓励,感谢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是他们给了我们向前的动力。
在电视台中孟非也是从一个人人都瞧不起的临时工逐步成为拥有了各种技能的制片人、主持人,他总都是乐观而自信的面对每一个挫折,在当记者四处访问时期他也处处能感受到各个地方的人文及那里人们的真、善、美。
孟非的随遇而安,是一种积极、豁达、进取的人生态度,真实从容,顺应本心,不执迷,不惘然,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每一次改变。
人活在世上,都要面对种种压力。我们要努力调整自己,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然后持之以恒才能通向成功。孟非前半生的经历就告诉人们这一点:不气馁、不放弃,脚踏实地做好自己,你也许会成为下一个孟非。
随遇而安读后感【篇9】
与电视基本无缘数年,更是没看过非诚勿扰,因此除了“光头”这个印象之外,对孟非半点儿都不了解。甚至因为“蛋碎”事件,对另一个光头乐嘉印象更深刻些。
比起之前看的白岩松《白说》和正在看的水均益《益往直前》里,央视平台、新闻角度的内容,动辄就是国际级事件、世界级人物,前者压得人喘不过气,后者晃得人睁不开眼。孟非的这本书则鲜明地突出了平民特色,没有那么多高大上,写来平平常常,读来平平淡淡,不是那种只存在于传说中却始终无缘得见的“别人家孩子”,而像是一起撒尿和泥长大、现在混得比自己强一截的“隔壁家二小子”,多年的疏离也并未泯灭那一点亲切,混得比自己好的小小嫉妒之外,更多的还是替他高兴的喜悦…
也许是他的市民心态引起了我这个北京人的共鸣吧。既有幼时熟悉温馨的邻里,又有渐长时那日新月异的社会大环境和不断变化的自身小环境,也有青年期的埋头苦干和叛逆不羁,成年后的锐意进取和无奈妥协…一个真实的人,就是这样互相冲突、彼此矛盾的事物的综合体,没有人能够鸡血一辈子、时时刻刻准备战天斗地,也没有人能够什么事都无所谓,任由生活和命运的摆布,绝大多数人还是在社会大潮中,随波逐流的同时奋力游动,让自己的生活能好一点,再好一点…
所以一个真正的北京人,或说真正的“城市居民”的主体之一,既不是网络中这个看不惯、那个看不上的“怨妇”,更不是北漂儿嘴里势利眼、欺负人的“恶霸”,而是如本书的题目那样,随生活的“遇”,让自己的心“安”下来的普通人。就像以贫嘴张大民为代表的市民形象,生活给你万般苦,我还是更关注在其中找到的那一点儿甜,而“没事儿偷着乐”。
所以本书读来很亲切,很放松,和外婆生活时、栏目热播时,没有顺境的不骄不躁、再接再厉;受伤差点致残时、远赴新疆工作时,也没有逆境的忍辱负重、绝地反击,真正做到了由内到外的随遇而安。对比起来,现在又有多少人每天活得那么纠结,生生把“过日子”这件事搞成了好莱坞大片,不把自己折腾个英年早逝就觉得对不起来世上走这么一遭。
所以最后还是加了一颗星,给个略嫌名不符实的满分吧,就当是为以后的鼓励了。
随遇而安读后感【篇10】
孟非《随遇而安》读书笔记
临近年底,工作任务繁忙,读书的口味也别有不同,喜欢看点轻松愉悦的东西,有一本书恰逢其时的撞入我的视野,这就是红遍中国的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主持人孟非着述的《随遇而安》。
说到孟非就不得不说他主持的电视节目《非诚勿扰》,偶尔看过几期,美女帅哥一波波来又一波波走,如过眼云烟,在本人心中没留下多少印记,或者说压根就没想留下印记,唯独主持人孟非风趣幽默,灵活多变的主持风格,还是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或许是"孟爷爷"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原因,所以很想通过他的着作了解这位老兄,有哪些人生感悟和成长轨迹,我并不想读一本作者关于成功学的自传,好在这是一本充满生活情趣的书,文如其人,孟非即使要说教也是含蓄的。
《随遇而安》这本书是孟非对过往四十年岁月的动情回顾、从容讲述。童年重庆、少年**,不同的文化对他影响深远。中学时代的严重偏科,黑暗得让他看不到未来。临时工的日子辛酸艰苦,却奠定了他往后的不平凡。他从摄像、记者、编导、制片人、主持人的不同角色上一一走过。四十年,人生坎坷,从平凡到精彩,命运总在不经意间转折。顺应本心,淡定从容,坦然面对每一次改变。随遇而安,是很多人问起他的心路历程时,他给出的唯一答案。
孟非在自序中写道"这本书算是我一些人生片段的回忆,并不怎么精彩,但对于人们全面了解我这个人或许有点儿作用-如果真有这样的人的话。之前有些媒体把我的人生描述得相当苦逼和励志,这让我一直感到相当难堪。于是产生了一个朴素的想法:与其让别人去"创作",不如自己老老实实地写出来,算是"以正视听"。在我这个年纪已经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写作的愿望和写作的能力完全是两件事情。而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各种愿望和能力都会一并下降。所以,现在还有人愿意撺掇我写点儿关于自己的东西,也就半推半就地答应了。由此也可见我的性格之一,容易被说服,随遇而安。"
书中印象最深的一段是描写了他和小资本家的爷爷洗澡那一段,"那会儿在澡堂泡澡,总会碰到有人唱戏。在那个空间低矮、灯光昏暗、蒸汽弥漫像水牢一样的地方,每天都有几个老先生唱着他们拿手的京剧段子,雾气深处传来的唱段深深刻在了我的记忆中。我喜欢京剧很大程度上是受爷爷和外公的影响。我外公也是戏迷。
那种老澡堂,越往里边走越闷,肺活量不大的小孩儿都靠外边洗,那些老先生却在最里边唱,而且声如洪钟。虽然我在那里洗了几年澡,却从来没见过是谁在唱。我只知道,被浓浓雾气包裹着的老先生每唱完一段,都会有人大声叫好:"好!再来一个!"老先生们在喝彩声的激励下,会像演员一样返场又来一个。就这样,一段接一段地唱下去。
我在健康池洗澡的日子大约持续了五六年,之后澡堂涨价了,三毛五变五毛,很快涨到了五块,再后来就记不清了。最后,健康池也拆了,那些雾气深处的业余京剧演员们想必也早已过世。
健康池是**老澡堂的一个缩影,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很多老人一辈子的朋友、一辈子的回忆都定格在那里。我想,爷爷要是还在的话,看到那个池子被拆掉,他一定会老泪纵横。"
看到这里,我们仿佛跟随作者穿越时光隧道,回到那个我这个年纪的人再熟悉不过的场景,我不由得感叹岁月沧桑,人生如梦。书中此类描述不胜枚举,这也是我愿意把本书读下去的原因。
还有这本书中有篇文章不得不说,是作者的同行-----电视节目主持人胡紫薇写的一篇充满文采的好文章,"好的新闻人,都是很会总结和概括的人,忘了哪一期了,反正看到一对小年轻最终牵手成功令我感动到不行大肆飙泪时,镜头目送两人缓缓从前景走入后台,明显是为了缓释当时现场的情绪,这时的孟非即兴独白大约一分多钟的时间,一段长长的贯口,几乎一字未错,象背过的一般流畅,内容亦当得情真意切四字。当时确实有点惊着了,心里有了口里就到了,几乎没有时间打腹稿,这种千钧一发之际的张口就来,作为主持人,我得承认我做不到,而且我估计视野里的主持人能做到的,两个巴掌数过来了。所以孟非说他语文高考120分,我真信。"
我对娱乐圈人士写的东西一向不怎么感冒,但这本书还是很值得看看,尤其在这样一个忙忙碌碌、纷纷扰扰的季节。
随遇而安读后感【篇11】
终于将雪藏在手机里的《随遇而安》翻出读完。
一直不喜欢看名人传记,总觉得书会刻意美化他们的一生,比如一个芝麻点的小事变成具有深远教育意义的大事。其实真正的原因是,看到他们璀璨辉煌的一生,让我觉得自己是如此暗淡不堪,内心的自卑嫉妒之心本能排斥而已。
但是,孟爷爷的自传却让我有了别样的体会。
童年篇,孟爷爷通过一个孩子当年最真实的心态和视角,用其磨练至今的文笔,给我们描绘了70年代知识韵味浓厚、邻里情谊深厚的重庆。
中学篇。真的很难想象,如此成熟稳住的孟爷爷,竟然会有一个如此叛逆的中学时代。在这几年,孟爷爷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昏暗,但是孟爷爷却只是轻描淡写地将这些不公、挫折讲述出来。没有抱怨,没有愤愤不平,也没有长篇大论的深远意义,只是讲述了一个懵懂少年随“遇”而安的故事。
工作篇。孟爷爷向我们生动描述了他的工作内容,他的淳朴工友以及个性领导,而对于他自己努力,确甚少描述,向我们展示的更多是一种踏踏实实、随遇而安的工作态度。
探险篇。我将文中孟爷爷拍摄纪录片的经历归纳为探险篇,应为我真的觉得这就是探险。新疆行,热情的民族,凶险的吊桥,广阔的美景,无不勾引着我对新疆的无限向往。尽管希腊、德国、以色列之行,并无凶险,但在孟爷爷独特视角的描述下,对这些国家有了不一样的了解。有似发现新大陆的惊讶,也有似感受新文化的冲击。
尽管对《非诚勿扰》的热度已不再,但是对孟爷爷的倾佩未曾减退。向孟爷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