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必备4篇)。
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篇1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已经全部阅读完了,保持与孩子的有效沟通,以及处理孩子的紧张关系时使用技巧,可以改变孩子与老师的关系。是我阅读完后对整本书内容的一个概述。书中提到:在出现问题时,理论是没有用的,有用的只有技巧,这就是老师真正实现正确有效地与学生沟通的方法。
老师怎样与学生沟通,是找到技巧的途径;老师们需要具体的技巧,还要不断创新,以便有效处理一些突发事情——令人心烦的琐事、冲突和偶然的危机。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得到一些有效的工具和技巧。但是现在的孩子需求不同,不同家庭的孩子观念不同,那么老师就更加需要更多的技巧来处理问题,从沟通中寻找技巧,从处理问题中总结技巧使用的效果,怎样使用,对不同孩子的使用等等。
告别未成年,是一个16岁北京女孩的美国交换生日记。作者是北京十中的吕晗子。在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通过了国际教科文组织的交换生项目,开始了她“孤身一人”在美国“闯荡江湖”的经历。初到“举目无亲”的美国小镇,身为“英语聋哑少年”的她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她乐观的性格让她逐渐克服了学习、生活、心理上的一系列困难,走过了一段洒满阳光和泪水的自我成长之路。因为住在当地美国人家庭,小作者有机会以“家庭成员”的身份体验美国普通百姓的生活,包括亲情、衣食住行、节日、度假、工作、信仰等。小作者在和美国同龄人交往中感受到了一个与以往生活完全不同的全新的世界。
联想起来,美国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给我们一个启示,美国家长使用的技巧是放开手脚让孩子去经历,孩子遇到挫折时,加强鼓励及有效的沟通;《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同样的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我们要善于使用技巧,加强沟通,让孩子有良好的成长过程。(高分作文网 www.ZuOWeN101.Com)
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篇2
朋友推荐了一本书给我,书的名字叫《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据说这本书介绍了如何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所以抽空细细研读了这本书。书中的很多观点与解决问题的方式都给了我很多启发。
有时候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之所以不顺畅是因为父母没有掌握交流的密码。首先需要看到孩子的需求,能够看到孩子问题背后所隐藏的信息。要接纳、理解、聆听孩子,与孩子共情,让孩子说出自己真正的感受,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如同书中举出的示例,在孩子满心欢喜的准备参加班级的野餐时,突然下起了大雨,随之孩子开始变得暴躁。这个时候不应该跟孩子说外面大雨了也没有办法,你也不能让大雨立刻停下,你暴躁有什么用呢。虽然说出了事实,但是并不能缓解孩子的焦虑,不如顺着孩子的思维,附和他的话,慢慢缓解他的情绪,等焦虑情绪稍微好些的时候可以给出其他解决方案,与孩子共同商量,让孩子参与其中获得满足感。
书中介绍说与孩子的沟通所有的目的都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正派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一个有同情心的人,一个能承担责任并关心他人的人。父母永远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所以我们应该把孩子当做“客人”对待,这是孩子教育的一个基本的基调和态度前提。我们需要给他一个基本的尊重,孩子不是我们的私有物品,他是一个独立的人。同时,这也是为其将来在社会生活中独当一面的前提准备。所以在与孩子沟通中要掌握技巧,第一是了解,了解的第一要素是聆听。第二是对孩子的想法和做法有一些基本的态度。对于孩子的想法要学会接纳。对于孩子应对事情的方式方法,父母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于孩子的表现,我们的赞许、批评也要有恰当的方法。要学会正确的称赞方法,避免判断和评价性的赞誉,夸奖孩子的努力与成就,不要针对品性和人格。给予指导而不是批评,避免批评与评定。因为否定或贬损会伤害孩子。第三是合作与拒绝。拒绝要明确,把伤害降到最小。合作要孩子有发言权和决定权,培养独立解决事情的能力。第四是给孩子传输自我价值观,孩子不是机器,与其要求孩子服从父母的意志,不如传输价值观。让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扛起自己的责任感,有自己的发言权和选择。
总之,语言具有培养、激发或者威胁、毁坏的力量。当我们注意到孩子的努力,并且表示感激时,我们就帮助了他们培养希望和信心。与之相反,会造成孩子的焦虑和反抗,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影响孩子一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怀着爱孩子的心,运用沟通的技巧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让孩子放心的把手给我。
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篇3
在书店里看到《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时,就有一种亲切感。我想到了许多小孩子,书店里围坐在地上看书的小娃,还有我的孩子、我的学生。是的,在这个世界上,最纯真,最可爱的人就是孩子。
买到书后,我马上研读了海姆·G·吉诺特这位心理学者写给老师父母的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原来跟孩子的交流如此重要又如此复杂,简直是世界上最深奥的一门学问,这不单单是你对孩子说“我爱你”就足够了。这本书从方方面面来向我介绍了和孩子交流沟通的技巧。
孩子需要成人呵护,也需要正确的引导。爱究竟是什么?是为自己的孩子规划好人生?还是用大衣棉被紧紧护着爱子?那都不是爱。爱是自由,爱是宽容,爱能包容一切。《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写的是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在生活中家长、教师和孩子该怎么相处。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家庭氛围该是:民主、尊重、平等、自由。大家都有这个意识,但是一旦到实际的生活从我们的言语就表现出了专制和不平等,每一天大多数家庭里家长和孩子间都会出现叫嚷、争辩、甚至是吵闹、矛盾、冲突等,父母对孩子总会有责备、羞辱、谴责、嘲笑、威胁、收买、惩罚、给孩子定性,或者对孩子唠叨说教。
作为父母,我们都深有感触:当我们发怒时,我们的行为就像完全失去了理智。我们大喊大叫。然而当这一切结束时,我们会感到内疚,我们郑重地在心中决定,以后绝不能重复这样的行为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克制住自己,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凡是教育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学生的品格还是智慧,都不可能充分或自由地发展。”是的,教育要在沟通中展开,爱也要建立在彼此尊重、相互信任之上。
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篇4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教育专著是美国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家海姆.G.吉诺特著,张雪兰译。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十二个章节:
一、老师们的心声;二、最佳状态的老师;三、最差状态的老师;四、一致的交流;五、赞扬的危险;六、管教;七、当孩子和老师发生冲突时:父母的角色;八、家庭作业;九、鼓励的故事;十、有益的做法和实践;十一、老师与家长和学校管理人员的沟通;十二、学生们对老师的回忆。
本书借用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告诉我们如何与孩子实现真正有效的沟通,读后我真是受益匪浅。这本书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老师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孩子容易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不会接受安慰,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例如:书中的“不解释的安慰”,孩子哭着走到老师身边,老师就抱起孩子安慰他,从不打听哭的原因,孩子便会停止哭泣,脸上的表情好像在说:“你理解我,谢谢你”,这一点告诉我们“原因其实不重要,他们只是为了寻找安慰,而不是要你去诊断怎么回事”,我们老师通常在解决这样问题的时候都是“先问清原因再解决问题”。由此我就想到我们老师有时对待情绪过大、不听话、任性、调皮的孩子通常的做法是:冷处理,把他放一边,让他自己安静,调节情绪。
读了此书之后我想:我们为何不换一种方式,说一些理解他的话,例:“这件事让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难受吧!”我想这些理解的话,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你理解他,这样孩子的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自然会提升很多。给孩子一定地理解,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他们的情绪和抱怨自然也会渐渐消失,我们需要学习用关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谈。我们在保护孩子的时候不应该单纯的靠呵斥,呵斥只能带来反效果,我们应该尊重孩子们的意见,在他们能理解的范围内给予合理的解释,这样孩子才会容易接受,也容易认同老师的制止。
书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老师看到黑板上有一张他的脸的漫画,辛辣、准确而有趣。全班人都在等着她的反应。她饶有兴趣地看着漫画,然后说:“画得太好,擦掉太可惜了。让艺术家先把它复制到纸上吧。我对这位天才漫画家表示敬意。”这个老师表现了自己的成熟。她没有认为这幅辛辣讽刺的漫画冒犯了自己。她没有被孩子们的恶作剧伤害。她没有寻找肇事者,也没有试图羞辱他。她避免了毫无效果的说教和讲道。相反,她鼓励了创造性,并显示了对艺术的尊重。看看这位老师的处理方式,再想想自己平时的做法,心里的愧疚实在无言表达。
现在,读了这本教育专著,在以后的生活中我想我会克制自己,改变自己,学会面对和处理与孩子之间的各种问题和沟通技巧,用可行的方法将对孩子的这种爱恰当地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