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杨振宁观后感(通用8篇)。
观后感最重要的核心是哪里呢?都会被其中的情节所深深吸引。看完电视剧电影等作品之后做出的概括性评论便是观后感,写观后感时,可以围绕一条中心线索,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经过反复思考心得体会大全小编精心挑选了题目为“感动中国杨振宁观后感”的文章,希望大家认真阅读以下仅供参考的信息!
感动中国杨振宁观后感【篇1】
有人说他不爱国,拿他和钱学森邓稼先等一系列回国效力的科学家做比,有人说它曲意奉迎,更多的人则是对它与现在的妻子吴帆女士相差54岁的忘年恋情嗤之以鼻。事实上我认为在那个时代,风云变化,前途莫测。作为在世界科学界都名列史册的科学家来说,或许养老只是选择了一条最适合他继续科研的道路,换做你我也未必能有更好的选择。况且各种缘由我们还难以得知,单单以此对一位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的老者妄加指摘,恐怕太过草率!且杨振宁先生不止一次的表露自己的爱国之心,他将清华大学给他的百万年薪以及变卖房产的资金,连同一大部分诺奖奖金一起捐给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支持这里的科研工作。
这样的一位科学家,他用自己的行为让种种恶言难以立足。至于他和妻子王女士的感情,恐怕旁人更是没有资格去评说了。他们的这段不被看好的婚姻,已经风雨难阻的经过了13个年头,无论外界如何揣测,他们却是守得了一份平淡的幸福。
在今天,这位90多岁的老人依旧神采奕奕,与当代年轻人一起探讨中国教育与未来科学。谈起自己同妻子的感情,生活总是难以笑容,这份平淡的甜蜜又如何不值得祝福?正如杨老所说,这段婚姻或许在今天的思想道德冲突下,还很难获得大家的认可,但只要双方是真心相爱,相信总有一天他们爱情会成为一段佳话。
我们从小听着科学家的故事长大,每个人心中恐怕都曾有过一个科学梦。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一个又一个顶级科学家的名字如雷贯耳。然而我们不该忽视,在中国也有一位伟大的世界物理学泰斗,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为拥有这样一位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而感到自豪,对他的回归而感到兴奋。
少一些质疑和无望的指责,多一份理智的评价和对科学的关注,让杨老先生得到他应有的尊重和公正的评说,让漫长的丹青史册,少一份“图灵”式的遗憾。
感动中国杨振宁观后感【篇2】
霍金走了,一片缅怀哀叹,回顾他在科学史上的成就和地位时,另一个经常拿来做对比的人物是杨振宁。
知乎上,“杨振宁”话题中的第一个提问,便是:
霍金去世后,当今在世最伟大的科学家是杨振宁吗?
科研艰深的门槛,让很多人对霍金和杨振宁的贡献不甚了解,那么,杨振宁到底有多牛?“在世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没有之一”,是否言过其实?
这篇关于杨振宁的文章,有助于帮你解开这个疑惑。
很多国人对杨振宁的了解,基本上停留在娶了一个28岁夫人的程度。而且,人家已经娶了十几年了,大众对他的了解,还是这个水平——我们国家的国民水准着实令人担忧。
怎么说呢,打个比方:那些人恐怕对牛顿和爱因斯坦的了解,都多于对几乎同级别的杨振宁的了解,这样的崇洋媚外,为什么呢?
还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做点儿扫盲兼普及的工作吧。
让我们看看杨振宁到底是谁,看看他除了迎娶新夫人,到底还做了什么,为地球和为中国。
霍金对比杨振宁,你就知道杨振宁的贡献有多少。
有7个诺奖是因为找到杨振宁的标准理论所预测的粒子而获奖的,例如丁肇中、希格斯;通过研究标准理论获得成就,而间接获得诺奖的有几十个;杨振宁垄断了理论物理,带领徒子徒孙几乎垄断了六十年来诺奖物理奖的理论物理和粒子物理部分;另外有6个菲尔兹奖是研究杨振宁的方程而来的(3个和杨米尔斯方程相关,3个和杨巴克斯特方程相关)。
盖尔曼是一代奇才吧?两条腿的图书馆,夸克之父。他处处和费曼较劲不服气。但是盖尔曼在杨振宁面前很谦虚,他自己多次声称量子色动力学不过是将杨振宁标准模型的su(2)对称性扩展到su(3)而已。杨振宁多次生日,他都不远万里赶过来参加。
杨振宁当然是一代物理学宗师,是科学泰斗,何止是伟大?
1994年,美国富兰克林学会将北美地区奖额最高的科学奖(25万美元)——鲍尔奖颁发给杨振宁。
颁奖的正式文告指出,授奖给杨振宁是因为他提出了一个广义的场论,这个理论综合了有关自然界的物理规律,为我们对宇宙中基本的力提供了一种理解。作为20世纪观念上的杰作,它解释了原子内部粒子的相互作用,他的理论很大程度上重构了近40年来的物理学和现代几何学。这个理论模型,已经排列在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工作之列,并必将对未来几代产生类似的影响。
请看清楚啊,文告有“综合了有关自然界的物理规律”、“对宇宙中基本的力提供了一种理解”、“解释了粒子的相互作用”、“重构了40年来的物理学和现代几何学”、“排列在之列”这些词汇啊,如果是学物理的应该知道这些词汇的意义。富兰克林学会排名,杨振宁在前四名。前三位都去世了,在世的杨振宁是第一没有争议吧?
说一些题外话,说一些题外话,杨振宁是世界多个国家科学院院士,美中俄三个超级大国科学院院士,韩国科学院名誉院长;杨振宁获得的荣誉奖章奖项数不胜数,科学界重要奖项全部囊括。当然这些只是题外话,是杨振宁伟大成就的一些小小增色,花边而已。
可以确定的说,华夏子孙自炎黄算起只有杨振宁一个人长期占据科技巅峰,引领文明的发展。他当然是炎黄子孙中科学界最伟大、最出色、最杰出的那个。
不完全统计:杨振宁接受过院士头衔的单位有: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俄罗斯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教廷宗座科学院(罗马教皇学院)、巴西科学院、委内瑞拉科学院和西班牙皇家科学院,等等。
感动中国杨振宁观后感【篇3】
杨振宁于1922年出生在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母亲是名门闺秀,他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无疑幸运的,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在杨振宁4岁时,母亲教他读书认字,家庭氛围浓厚,为杨振宁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1928年,父亲学成归国,任教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杨振宁随父进入厦门大学读小学二年级。后来父亲转入清华大学任教,他们全家搬迁至北平,在北京读完小学到初中。
可奈何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也不安定。他们一家逃难至昆明,北大、清华与南开为躲避战火,南迁至昆明组成西南联大。它是一所特殊而传奇的大学,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科学家,杨振宁、邓稼先则出自该校。
1938年,在昆明读高二的杨振宁,为早日实现儿时当科学家的梦想,他参加了西南联大的招生考试,没想到竟然考上了。父亲感到很欣慰,因为他的父亲也在这所大学任教,并且这所大学是当时最好的大学。[由整理]在西南联大求学的6年间,是杨振宁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直接影响他后来的成就。这所大学大师云集,他就读物理系,本科毕业论文导师是北大物理系教授吴大猷,研究生师从王竹溪教授。
在1945年,杨振宁考上庚子赔款留美公费生,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工作,有幸与爱因斯坦成为同事,爱因斯坦对这位来自于中国的年轻人很是赞赏,两人常常在一起进行学术讨论。
杨振宁在这里遇到了同样来自中国的李政道,他们两人携手研究。在1954年,两人共同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打破了物理学上的“铁律”——宇称守恒理论,这一观点一经发表引起世界物理界的轰动,很多科学家对这两位来自中国的杨振宁与李政道很不屑,但是他们用实验证明了自己的理论,并在1957年,两人因此获得诺贝尔奖,杨振宁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这理论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很抽象,讲得通俗点就是:物体中基本粒子与它的镜像粒子是不对称的,运动轨迹是不一样的,就好比我们人照镜子,镜子里面的人像和本人有所细微差别,而杨振宁提出这一理论,是重新定义了宇宙的含义,你说他伟不伟大啊?
这还不是最伟大的成就,最伟大还是他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将宇宙中已知的四种基本力,除引力之外,直接统一了其他三种,朝着“大统一理论”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我们知道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天地之间的作用力,麦克斯韦提出麦克斯韦方程,统一电磁学,他们都是伟大的物理学家。但他们穷尽一生,也没有找到“大一统理论”将两者联合起来,爱因斯坦也曾试过用“相对论”来解释,但却似乎有些矛盾,且多出了两种力:强力与弱力,物理学的发展陷入迷雾中。
这时杨振宁拔开迷雾,提出这“大一统理论”,奠定了半个世纪以来物界学的发展。杨老在其他领域如凝聚态物理、冷原子物理等都有着突出的贡献。世界各地在杨老的理论基础上,有7人获得诺贝尔奖,可以说杨老是“开山鼻祖”,是当今在世是最伟大的科学家,没有之一,这是一点不为过的。
这些都是杨老对世界的贡献,那么对中国有哪些贡献呢?也许有人会说杨振宁对中国好像没什么贡献吧,不像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给中国搞出了原子弹,让我们不再受外国人的欺负。因为杨老搞的是理论物理研究,在当时的中国存在感极低,并且他的理论比较抽象,一般人看不懂,这也导致一些国民对他的一些误解。
其实杨老以自己的实践行动,为中国的科学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美国石溪分校设立了CEEC奖金,从美国和香港募集资金,专门支持中国各大学、各研究所人员到石溪做访问学者,到90年代初,共有80余名中国学者得到此奖金支持成功赴美,其中绝大部分按时回国到原单位服务。
1983年,杨振宁在香港发起创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基金会从成立到2007年结束的24年中,资助金额累计达2000多万元港币,资助基础研究项目数百个,使一批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同时还为中山大学建成一座研究大楼。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是在香港立法注册的非牟利性机构。
1997年,在清华大学建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他捐出在美国的豪宅售卖的600万美元,还捐出他在清华大学的工资,捐资助研。杨振宁利用自己的人脉及社会影响力,多方面筹集资金,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为中国拉回了计算机顶尖专家姚期智、林家翘,助飞中国计算机科学事业的发展。
他参与许多重大科研实验室的建设,促进中科大少年班的成立,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贡献。他不仅捐钱,创立各种科研基金组织,还亲自培养科学人才,在2004年,亲自上清华大学本科普通物理的课。
杨老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助力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却还有人说他没有为国家作贡献,有些人只盯着杨老娶了一位小54岁的娇妻,而忽略了他的贡献。
受人诟病最大的是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没有家国情怀,这是我们对他最大的误解。杨振宁在1957年获得诺奖时,在颁奖台上他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从这些话中,我们感受到杨老的拳拳爱国之心。后来,由于历史原因及两国的关系,在1964年加入美国国籍,但始终心系祖国。
在1971年中美关系有些松动时,杨振宁顶着巨大的压力第一个访问中国,受到当时国家领导人周总理的亲切接待。他还促成了中美建交正常化,成为促成中美文化、科学交流的桥梁。在美国到处演讲,宣传新中国的发展,让更多的海外学子回到国内。
在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感动中国杨振宁观后感【篇4】
35岁时,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36岁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43岁时,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59岁时,他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享年71岁;而在84岁时,他被授予世界华人节终身成就奖。
他一生获奖无数,是对全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物理学家之一。或许仅仅从学术成就上,霍金是无法与之相比的。它不仅跟随时代的洪流,事业也一帆风顺,似乎生活中各种好运都会一直伴随着他,让人感到心酸。如果上帝注定要眷顾一个人,那一定是他。
但是从20__年他82岁的时候开始,他应该住在28岁的翁帆。这位拥有享誉世界的科学成就的老人无法安宁,她的后半生一直处于风口浪尖。是的,他是杨振宁。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一个学术家庭。他的父亲杨武之是当时著名的数学家和教育家。曾在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等顶尖大学任教,培养了一批优秀学者。南开大学校长和著名数学家华都是他的学生。杨振宁出生后不久,他的父亲去芝加哥大学学习,后来成为芝加哥大学历史上第一位中国博士。
基于父亲的影响,杨振宁似乎注定要走上科学的道路。当时据说母亲已经把杨振宁和他弟弟妹妹的照片发给了在美国的父亲。看到杨振宁的照片后,五只羊写道:“这孩子好像有点,就像杨福说的。”杨振宁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示了他非凡的才能。年仅16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南林业大学物理系。1945年,23岁的杨振宁获得了庚子赔款奖学金,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三年后,他成功获得博士学位,这也为他后来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美国的第12年,杨振宁教授终于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一个高峰。1957年,他和李政道先生因弱相互作用下的宇宙非守恒理论一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消息震惊了全国。这个奖项不仅是杨振宁和李政道先生的荣誉,也是整个中国世界至高无上的荣誉之王。世界各地的中国人纷纷举行庆祝活动。杨振宁教授去巴西讲学时,大批中国人眼含热泪守护着机场。他们的奖项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不亚于任何一个种族和国家!我们也可以站在世界科学的顶峰,在人类文明的道路上用现代科学装点我们的旅程。
作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这一荣誉的中国人,杨振宁和李政道创造的价值至今无人能及。正如后来也获得诺贝尔奖的丁肇中教授所说,是杨振宁为中国人民在世界科学上取得了不朽的成就。但是在谈到获奖的感受时,杨振宁教授总是谦虚地说,我对获奖最大的贡献就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了自卑的心理。的确,对于当时的世界来说,中国人民始终处于被误解和被歧视的状态,杨振宁先生在物理方面的成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这无疑给了当时的中国人民一剂强心针。
但对杨振宁来说,这只是他传奇的一部分。此外,他的其他成就更加惊人。比如相变理论的研究比其他同事早了十几年,后来引起了爱因斯坦的注意。他的“杨-巴克斯特”方程、超导体通量量子化的理论解释、“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等诸多理论在后来的物理研究中被广泛应用,成为现代物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它还在粒子物理、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领域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他甚至提出了许多其他的理论和模型。虽然他当时提出的许多内容无法通过实验来验证,但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和物理研究的不断发展,他的理论越来越被证实。
他的成就足以打动世界科学史上任何一位伟大的科学大师。人们把他和爱因斯坦相比较,说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在他之后,许多人因为发现了他预言的粒子而获得了诺贝尔奖。毫不夸张地说,他为现代科学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晚年,杨振宁回到小时候生活的清华校园,创办了清华大学高级研究中心,致力于为中国科学界培养新一代人才。正如他最喜欢的英国诗人艾略特所说,我的起点就是我的终点,而我的终点就是我的起点。万水千山遍游天下,荣辱与共。在他心里,恐怕永远忘不了已经深入骨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也忘不了祖国带给他的东西。
20__年,获得图灵奖的杨振宁教授、姚期智教授相继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正式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无论他们选择了什么,无论是形势好还是时代所迫,杨振宁先生最终真正回到了他一生都不能放弃的故国,投身科研十年,发表了几十篇科研论文,成绩斐然。杨振宁先生被认为是世界物理学界的领军人物,许多国家都聘请他为院士,以他的理论为研究基础。然而,面对这样一位有成就的科学家,中国人却对他颇有微词。
感动中国杨振宁观后感【篇5】
“在世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没有之一。”
事实上,学术界习惯于把他排在历史前十甚至前五。
杨老对物理学的贡献可以说历史上是排的进前十的。Yang-Mills场是基础理论的基石之一。过上十万年,百万年,千万年,只要人类文明还存在,他的名字就会被印在课本上,这造福了全人类的伟大工作,真正值得万世瞻仰。跟为了某个国家研制武器相比实在是另一个尺度的贡献。
历史级别的伟大。什么叫历史级别?历史级别就是:拿你去跟牛顿、爱因斯坦相比。
杨的成就明明是华人在物理领域最高了吧。
杨振宁真的太伟大了。他在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场论等物理学4个领域的13项世界级贡献。
至少目前在美国人心中是这样,一些美国人甚至认为他是在世的爱因斯坦(可能有些夸大)。
按照美国物理学界的权威评价,杨振宁是继【爱因斯坦】和【费米】之后,第三位物理学全才。
确实很伟大,目前在世的物理学家里就数他最伟大。
物理学家按照贡献排名,第一梯队是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和杨振宁。其他人请到第二梯队第三梯队去找。
据搞理论物理的朋友说,杨老有12项诺贝尔奖级别的贡献,当世理论物理贡献第一,有史以来前五。去全世界哪所大学都会享受最好的待遇,何况中国的养老条件和医疗水平还不如西方发达国家。
一句话概括:你能认识到的杨振宁的伟大程度= Exp(你的学识程度)。
早在五十年代,杨振宁在美国物理学界就差不多是最高薪酬者,年薪五十万美金,他被称为战后最伟大的天才,战后著名天才有盖尔曼,费曼,图灵,冯.洛伊曼,哥德尔,但是所有这些人被认为第一伟大的天才还是杨振宁。
五十年来所有的粒子物理学家的诺奖,大半功劳来自杨振宁,比如希格斯粒子,是希格斯使用杨振宁的标准理论做的预测,希格斯粒子是宝石但藏宝图是杨振宁提供的,杨振宁徒子徒孙诺奖几十个,标准理论描述了62种基本粒子,也解释了四种基本力,已经是一统天下的物理教皇了,地位超爱因斯坦。
感动中国杨振宁观后感【篇6】
感动中国奖项是中央电视台所打造的一档栏目,在20__年的颁奖仪式上,一个熟悉的名字出现在了大众眼前,他就是杨振宁。杨振宁的一生获奖无数:诺贝尔物理学奖,拉姆福德奖,国家求是终身成就奖。
但是在他的名字出现在感动中国栏目上的时候,很多人表示了反对,他们认为杨振宁虽然在物理学方面颇有建树,但是确实一个为老不尊的人,年轻时在国外发展,功成名就才回国,但是这些质疑终究是少数,杨振宁无疑是我国最为出色的物理学家之一,很多人根本不了解他的伟大。
天才少年杨振宁
杨振宁于1922年出生在安徽省的一个小县城里,他的家庭条件算不上优越,但是父母还是坚持让他接受了教育,这在当时那个年代是十分难得的。
杨振宁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待,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认识了上千个字,这样的天赋也让杨振宁的父母感到震惊,也意识到了杨振宁可能真的会成为一代大家,于是他们对杨振宁的学习就抓得更紧了。
杨振宁的父亲是个知识分子,恰逢他要去清华大学做老师,索性就把杨振宁也带到了北京,年纪尚小的杨振宁见到繁华的北京很是开心但是他也没有忘记继续学习,在北京这个教育条件优越的环境下,杨振宁的学习成绩蒸蒸日上,最终考上了清华大学的物理系。
意外来临
可是变故很快来临,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了侵华战争,整个中国都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社会上很多高等学府的教学工作都难以继续进行,杨振宁所处的清华大学和北大南开两所大学暂时合并。
带领着近万名学生徒步南迁,去往南方安全地区继续学习,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之下,杨振宁没有放弃对物理的热爱,始终把学习放在第一位。
努力终究换来了回报,杨振宁以极其优异的成绩从西南联大的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在攻读完硕士之后获得了穆藕初奖学金,得到了赴美留学的机会,为了进一步深化自己对物理学的研究,杨振宁毅然决然的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前往美国进修,成为了一位海外华人。
杨振宁的物理学建树
杨振宁在美国结识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李政道,李政道和杨振宁在相交之后就成了好友,两个人经常会对一些物理界的理论发表看法。
在当时,科学界把一个名叫宇称守恒的学说当作真理,简单来说就是认为某个粒子的镜像和其本身的性质完全一致,不受其他物质的影响,有着相当的稳定性。通过这个理论,人们把很多粒子归类成一种。这个理论对很多物理研究都产生了影响,人们在进行计算的时候总是会用到这种宇称守恒学说。
但是杨振宁和李政道在研究中心意外的发现有两种粒子虽然被证实互为镜像,但运动方式和形态却有着明显的差异,也就是说两种“互为镜像”的物质其实并非从本质上是一致的,这个现象的存在无疑是对宇称守恒定律的挑战。
杨振宁和李政道没有畏惧权威,而是抓住自己的发现,尽心尽力的进行研究,最后他们终于成功的证实了自己的发现,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但是它们的理论在提出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得到证实,人们对这个新鲜的,大胆的理论仍旧保持观望态度。
好在同为华人的吴健雄博士成功地模拟了试验,证明了杨振宁和李政道的理论是完全正确的!宇称不守恒理论是存在的!
他们一举推翻了整个物理学界都认定了整整三十年的宇称守恒理论。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人也是在久久奋斗之后把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收入了囊中。
除了诺奖之外,杨振宁还获得了物理学界的很多奖项,提出了“规范场论”“弱相互作用”“杨-Baxter方程”等对物理学界影响深远的理论,可以说以一己之力影响了大众对当代物理学的认识,纠正了无数学术上的错误,这样的杨振宁难道不配被称为伟大么?
杨振宁为何不回国
很多人拿杨振宁在中国困难时期不回国做文章,有的无良媒体甚至将他批为“卖国贼”。
但是事实上,杨振宁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就一直想要回国搞建设,但是当时的美国杜鲁门政府又怎么会轻易放走一个已经接受了美国最好的物理学教育的人才回到与美国意识形态对立的中国呢?
他们给杨振宁写下了一份名单,这份名单叫作禁止访问国家名单,杨振宁的祖国中国也赫然在列,纵使杨振宁有多么想回到祖国,在时局形势下,个人的力量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和国家机器抗衡,为了自保,杨振宁只能留在美国。
1971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杨振宁终于找到了机会,回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祖国,他在中国旅居,变卖自己在美的家产,就是为了帮助处在水深火热的祖国。在他的努力下,许多实验室拔地而起,中国的物理研究终于得到了进步。
感动中国杨振宁观后感【篇7】
杨振宁19xx年出生于一个学术世家,他的父亲杨武之是当时享有盛名的数学家和教育家,他先后在西南联大厦门大学清华大学等顶尖学府任教,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者,向南开大学校长陈省身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等都是他的学生。在杨振宁出生后不久,父亲即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求学,后来成为了芝加哥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华人博士。
基于父亲的影响,杨振宁似乎注定要在科学的道路上做出一番事业。据说当时母亲曾将杨振宁和兄妹妹的照片寄给远在美国的父亲,羊五只看过后并在杨振宁的照片后写道,此子似有一点,也果真如杨复所言。杨振宁从小就展露出其非凡的才华,年仅16岁,盛在读高二,便以优异的成绩被西南林大物理系提前录取。1945年,23岁的杨振宁更是得到了庚子赔款奖学金,得以远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三年后就顺利获得了哲学博士的学位,这段求学生涯也为他后来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美国的第12个年头,杨振宁教授终于迎来了他生命中的第一个顶峰。1957年,他和李政道先生的弱相互作用下宇宙不守恒理论,一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消息传来,举国震惊。这一次获奖不仅仅是杨振宁和李政道先生的荣耀,更是整个华人世界的无上荣王。世界各地的华人纷纷举行庆典,杨振宁教授随后去巴西讲学时,大批华人守护在机场热泪盈眶,他们的获奖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丝毫不逊色于任何种族任何国家!我们同样可以站在世界科学的顶峰,同样可以在人类文明的道路上,用现代科学装点行程。
作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华人,杨振宁和李政道创造的价值至今无人能及。正如后来同样被授予过诺奖的丁肇中教授所言,中国人在世界科学上建立不朽功绩者乃杨振宁时。但当谈到对于获奖的感受时,杨振宁教授总会谦虚的说道,我获奖的最大贡献在于帮助中国人改变了不如人的心理。的确,对于当时的世界来说,中国人始终处在一种被误解被歧视的状态,而杨振宁先生在物理学上的成就能够获得全世界的认可,无疑是给当时的国人打了一剂振奋的强心针。
不过这对于杨振宁来说,这只是他传奇的一部分而已。此外,他取得的其他成就更为惊人,如相变理论的研究,就早了其他同仁十余年之久,并在后来引发了爱因斯坦的高度关注。他的“杨-Baxter”方程,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杨-mills”规范场论等诸多理论,在后来的物理学研究中被广泛运用,成了现代物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它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同样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他甚至提出过其他诸多理论和模型。虽然在当时他提出的很多内容无法用实验来验证正确与否,但随着近些年来科学技术和物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它的越来越多的理论都得到了证实。
他的成就足以睥睨世界科学史上任何一位伟大的科学巨匠。人们将他与爱因斯坦并举说,他是在世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在他之后,不乏有人因找到他所预测的粒子而获得诺奖。毫不夸张的讲,他为现代科学开拓了一条崭新的大道。晚年杨振宁再次回到了他从小生活的清华园,创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致力于为中国科学界培养新一代人才,兜兜转转岁月轮回如同他喜欢的英国诗人艾略特所说,我的起点就是我的终点,我的终点就是我的起点,万水千山走遍世间繁华,荣辱力尽在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心中,恐怕自始至终都忘不了深入到骨髓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忘不了祖国带给他的点点滴滴美好回忆
20xx年杨振宁教授和曾获得图灵奖的姚期智教授纷纷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无论他们曾经的选择如何,形势使然也好,时代所迫也罢,鲐背之年,杨振宁先生最终还是真正回到了他一生无法割舍的故国,心如平静一心科研十年来发表科研论文,文数十篇,成果斐然,世界物理界将杨振宁先生视为泰斗式人物,多个国家将他聘为院士,以他的理论作为研究基础,然而面对这样一位成就斐然的科学家,国人却对他颇有微词。
感动中国杨振宁观后感【篇8】
1945年11月,一位年轻的男子走下轮船,第一次踏上了异国的土地,他就是公费前往美国留学的杨振宁。天才在学习方面总是快人一步,在导师泰勒的认同下,1948年杨振宁便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
第二年在博士后研究工作中,杨振宁与另一位名叫李政道的天才相遇,开始了他们的共同学习、研究的道路。直到1957年,在一片掌声与赞美声中,李政道和杨振宁共同走向领奖台,领取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此时杨振宁已经是名满美国的教授级人物,在物理学领域名气斐然。7年后,他更是更改国籍,成为了一名美国公民。
1971年,随着中美关系逐渐升温,已经离家数十年的杨振宁生起了思乡之情,在国务院的欢迎下,他成为了第一位回国的美籍学者。国家为了表达对科学家的看重,由周总理亲自接见,并说出了那句让他热泪盈眶的话:“欢迎回来!”
而在寻访故友时,杨振宁最先想到的便是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在即将返回美国时,他向邓老问出了在自己心中埋藏了多年的疑问:“中国的原子弹是不是自己造出来的?有没有外国人的帮助?”
邓老对这个问题也十分看重,他斩钉截铁地给出确定答案:“我们的原子弹基本没有外国人参与,是自己造出来的!”为了印证这个答案,他不惜写了一封长达上千字的长信进行论证。而这个答案让杨振宁对国家的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给美国华侨同胞们带去了更多的信心。
1973年7月,杨振宁第四次踏上祖国的土地,在这里他已经见到了自己的亲人、好友以及尊敬的周总理,最大的遗憾便是没有与毛泽东会面,而这次的到访,他终于有了和伟人见面的机会。
7月17日,在周总理的陪同下,杨振宁见到了时代伟人毛泽东。此时的毛泽东已经80岁高龄,视线模糊,身体状况也并不好。但在与杨振宁交流的过程中,他的思路依旧十分清晰。刚见面毛泽东便打招呼道:“请代我向你岳父杜聿明问好。”
简单寒暄后,毛泽东更是主动谈及科学领域的问题:“质子是不是也能分割?”这个问题让杨振宁对毛泽东的佩服更添三分,别说普通人,就连当时的科学家们也在讨论思考它的答案,始终没有定论。而对于这个科学界的难题,毛泽东巧妙运用哲学思维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庄子》里有这样一句话‘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说的就是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否则一万年以后你们这些科学家岂不是要失业了?”
随后毛泽东和杨振宁又谈到了中美、中苏的关系,毛泽东幽默地说道:
“美国有个叫艾尔索普的作家,他说感谢上帝划出一道太平洋,我们现在不用紧张中国。难怪克里姆林宫的人怕中国,因为苏联和中国少了一个太平洋。”
这让杨振宁感受到了中美关系改善的趋势,他甚至已经萌生了回到祖国,为国家科学事业做贡献的想法。只不过当时时机尚不成熟,国家更需要的是加速中美关系进一步交流改善的助力,而杨振宁甘愿当这座架在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