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一生的阅读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在阅读了作品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以至不再出现,所以写一篇读后感尤为必要!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小编已为您准备好了《读后感范本: 落花生读书心得》,希望小编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这几天,我读了有关花生的一篇课文——《落花生》,我受到了很多启发。
课文中讲了这样一个事情,在一个花生收获的季节,有一户人家种了一亩地的花生,到了收获时,他们就请父亲来尝尝他们的新花生。那天晚上,父亲让孩子们说出花生的好处,还告诉孩子们:做人就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篇文章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通过花生的生长特征和作用,告诉我们做人要像花生,应该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道理。作者用花生作比喻,让我们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耐人寻味的哲理。读完这篇文章,我想到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是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比如农民伯伯,虽然他们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身上到处沾满泥巴,但是,他们都是朴实的劳动人民,他们为我们全国人民,收获了最基本的生活物资。还有清洁工,不要看他们带着个口罩身上脏兮兮的,但是他们为美化我们的城市环境做出的巨大的贡献。这些人虽然外表不好看,却是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也还有一些人,他们有着华丽的外表,穿着时尚,但是他们整天无所事事,不学无术,只知道和别人比吃、比穿、比玩,爱慕虚荣,没有任何的真才实学。更有一些人,外表漂亮,暗地里却做出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这些人虽然外表好看,却是对社会没有任何好处的人。看了这篇文章,我想我以后要努力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扩展阅读
[读后感分享] 人生读书心得范本
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我们读了作品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读后感。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分享] 人生读书心得范本》,欢迎大家收藏与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生》以它所描绘出的浓厚的乡土气息、逼真的生活画面、活生生的人情世态以及主人公对理想、爱情的追求,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尤其是男主人公高加林的形象,令人回味不已。
故事中的高加林,他有自己的理想、感情和人生观,他不愿像他的父辈们那样,为了温饱一辈子厮守匍匐在黄土地上,他有知识、有文化,他要发挥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的理想,渴求一种新的人生。就这点来说,高加林具有新一代青年的思想和气质——创造、开拓、不满足于现状。然而,高加林的种种努力并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反倒被现实给“嘲弄”了:在那个偏远的小山村里,他的民办教师地位被无端挤掉,唯一能够显山露水的机会被剥夺了,他痛苦、伤心、愤懑。新一代农村青年形象的高加林,与高家庄这个落后、愚昧、闭塞的小山村是格格不入的。因此,高加林进城的心理成为必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终于踏进了城里,来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一个能让他施展才干,尽情挥洒才华的天地;生活的召唤,理想的憧憬,使他干劲十足。深夜抢险救灾,不顾疲劳连夜改写报道,他切实为自己的人生奋斗着,拼搏着。
高加林那蔑视世俗、自强不息的闯劲和干劲让人感动。然而他也有自身的弱点,当他看到家乡贫穷、愚昧、落后的一面时,不但没有想方设法去改变家乡的现实,反而选择了逃避现实。他认为,摆脱了家乡小山村的羁绊,到外面的世界就可以一显身手了,可正是由于他的这种软弱自私,才致使他走过了一段遗憾的人生。
故事中的另一个容易争论的问题,就是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纠葛。有人认为高加林是现代生活中的“陈世美”,而我却不这样看,我认为他们的分手是现实的必然。现代青年对爱情的追求,大多是以志同道合、有共同语言为基础。刘巧珍虽然有中国农村妇女的传统美德,温柔善良、勤劳贤惠、通情达理,而且长得俏丽,然而她缺乏知识、没有文化,与高加林少有共同言语,更谈不上志同道合,他们的爱情没有坚实的基础,是不牢固的,所以在爱情和事业的选择上,高加林选择了后者,这是必然的;而后来高加林和黄亚萍分手后,家乡那个曾为他爱至痴狂却又被他抛弃的姑娘巧珍也另嫁了——在这双重打击下,高加林几乎崩溃了,他背着铺盖卷,灰心丧气、满腹辛酸地回到家乡。
山依旧,水依旧,桥还是那座桥,一样的景,两样的情,一曲《叫声哥哥,你快回来》荡气回肠,令人肝肠寸断,得到的失去了,失去的却永远不能再得到,那悲痛的哭声,倾诉了高加林多少的委屈,懊悔和辛酸啊!此时,一条弯曲的路在他脚下延伸,这是一条漫漫的人生路啊!他该怎样去走呢?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我们该怎样留下自己的脚印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深思,都要严肃对待的问题。
2022读书心得推荐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本范本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阅读作品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对于这个作品,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小编已为您准备好了《2022读书心得推荐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本范本》,欢迎大家收藏与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她的书《目送》中的这段话,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因为它触动了我们心底最柔软最在意的那根弦。而已为人母的我也是因为这段话,开始读龙应台的另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
依然清晰的记得,念大学的时候,往返市区跟学校的公交车上,总在播放一条叫做"Family"的公益广告。母亲一直在追孩子,从头发黑亮、身形挺拔,追到白发苍苍、气喘吁吁。而孩子,从家跑到小学、高中,再从大学进入社会,最后,才在疲惫的晚上停下了脚步,想起了家中步履蹒跚的母亲。就这样,在短短几十秒的时间里,几乎两代人的一生浓缩其中,不由让人感慨万千。
而在《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中,龙应台对母与子关系的描绘,也很有意思,与之前看的公益广告有几分相似。她形容母亲与儿子是萍飘,水浪一打,就四处散去。她说父母是孩子在大雪天登高跋涉时偶遇的小木屋,小木屋里有熊熊燃烧的柴火,她的两个儿子安德烈与菲利普在里面短暂歇脚,避风取暖,天亮时柴火熄了,又继续上路。她还说,母与子的缘分,就是一次一次看着孩子离开,对着他的背影默默挥手。这些描绘有意思在于,它们都以离开与被离开的关系力证了父母与孩子日渐疏离的不可抗事实。
世上的爱多以聚合为目的,爱他/她,所以要和他/她在一起。可唯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爱他,就给他自由,让他独立。在漫漫生命之旅中,我们的上半程没有孩子同行;孩子的下半程,我们也不可能与他们共度。无论我们和孩子彼此多么相爱,都无法一路相伴,他的旅程只能自己去走。为人父母,能为孩子做的,只是给他无条件的接纳,对他坚定不移的支持,让孩子时刻有被爱的把握,分享我们的人生经历和建议,帮他建立起照顾自己的能力,最终成就他自己。
所以,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里,记录了很多她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片段。我最印象深刻的是这一篇:安德烈二十一岁的时候,在争取交换留学的竞争中落榜了。十岁那年,安德烈参加一场音乐测试,表演曲目是《两只老虎》,因为太紧张,加上没自信,唱出来的声音就像指甲在刮着黑板壁,忽高忽低,一会儿断掉,一会儿又续上,歌词大半都忘了。而这些都不由让龙应台想起自己十四岁那年,从台湾的乡下苗粟县进入了台南大城市的经历。苗栗县的学校旁边是水汪汪的稻田、绿油油的清水池塘,体育课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少了那么几分"正式"的味道。而台南的学校,操场的周围被钢筋水泥的"森林"包裹着,上体育课就是操练各种器械,铅球,标枪,跨栏……这些全是身为乡下孩子龙应台没见过也不会使用的东西。扔铅球是城里孩子的基本活动,乡下孩子不会扔,会被笑,因为城里孩子从未见过不会扔铅球的人。
所有这些安德烈与龙应台经历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失败"。交换留学赛场上的安德烈是失败者,城里大学校操场上的龙应台也是失败者。做一个失败者的滋味不好受,就跟跌倒会痛,被落下会失望,被放弃会气馁一样。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关于"失败者"的奇怪定义。就跟龙应台的一个比喻一样,同样一个操场上,有人在跑五千米,有人在百米冲刺,有人在散步。五千米的人可以把慢悠悠散步的人称为"失败者",百米冲刺的人可以把气喘吁吁的跑五千米的人称为"失败者",气定神闲的散步者也可以把满面通红的百米冲刺者归为"失败"的。然而,实际上是,大树有大树的长法,小草也有小草的活法。小草充大树不行,大树装小草,也同样不行。
龙应台在体育课上的失败启蒙,给她的教训,不是要称为"成功者"的一员,而是在于反抗由所谓的"成功者"对失败下的定义。"失败者"要在失败的当下,四脚朝天、一败涂地之后,"从容地爬起来,有尊严的走下去"。"失败"的智慧,就在于你从中明白了自己的跑道,并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这是他们共同的成长与所得,不是做母亲居高临下的给予,而这也是我在书中触动的地方。
安德烈曾经问过母亲一个问题:如果你能搭"时光穿梭器"到另一个时间里去,你想去哪里?未来,还是过去?为什么?
龙应台说她要坐着时光机先去过去,看看孔子时期的中国。她还要去未来,到2030年,那时安德烈四十五岁,弟弟菲利普四十一岁。龙应台想偷看一下,安德烈与菲利普是否幸福。但她又不想去,因为她可能不敢看。
你呢?如果把这个问题抛给你,你有时光机,你想回到哪儿去?如果是我,我想回到过去。我想回到父母还年轻的那段时间里去。
那时候妈妈还穿那件凉凉的蓝格衬衫,头发绑起来,在青春里恣意飘散,跟现在我身边的漂亮女孩一样。我可以和她做朋友,听她讲她的秘密,帮她做她不会的数学题。
那时候爸爸也许很贪玩,70年代的娱乐,样样都会。冬天穿大黑呢子衣,再挂黑色大围巾。春天穿夹克,下面配高腰牛仔裤,卷起了裤脚,再蹬一双白球鞋。
那时候爸爸妈妈还没有我这个烦恼,他们的人生好像还有无数可能。就跟我现在一样,在他们身后,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注视。
在那段时间里,我有的青春父母都有过。
读后感范本: 背影读书心得范例
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毕后的想法写下来。一篇优秀作品读后感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悉心准备的“读后感范本: 背影读书心得范例”,欢迎阅读,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背影》,在作者心里是爸爸。
“我与父亲已经不相见两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在他的生活里,爸爸是伴着他走过的人。在车站,作者看到了他那个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次青布棉袄和胖胖的身材的爸爸。他看到爸爸努力的爬上月台,穿过铁道的身躯,眼睛里热泪滚烫。从这里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感恩,也体会到了作者爸爸的辛苦。不论怎样也要给他的儿子买到橘子吃。
在这里,也让我明白了爸爸的辛苦。一件件衣服渐渐小了,镜子里的我在一天天长大,我在欣喜的同时却不曾留意爸爸的变化。我对他脸上渐渐出现的皱纹,日渐驼下去的背,还有那一身的疲惫都视而不见,只是一味的任性,我觉得真不应该。
[推荐读书心得] 城南旧事读后感范本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写出“真材实料”。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选的“[推荐读书心得] 城南旧事读后感范本”,赶紧看看对您有没有帮助吧,喜欢请收藏哦!
“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新……”
《城南旧事》这本书是由林海音创作,讲述了林海音小时候发生的事:遇到了秀贞,帮她找到了小桂子,可他们却在离开时出了车祸。遇到一个知音“小偷”叔叔,可他却被抓进了监狱。漂亮的兰姨娘与德先叔,也离她而去。后来朝夕相处的宋妈也回乡了。就连最亲爱的爸爸也在她毕业之后去世。但英子的童年也在时间的流逝下一去不复返。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了浓浓的忧伤之情。
我印象最深的是《驴打滚》这篇,写了宋妈带小英子四处寻找小丫头,可终究没找到,宋妈思来想去,狠下决心回乡寻找女儿,在寒冷的清晨中,小英子独自起床,望着坐在驴背上的宋妈,十分不舍,但很镇定,没有从前的分外激动。以前离别时嚎啕大哭,生离死别般不舍、忧伤,在一次次撕心裂肺的离别中,渐渐适应,慢慢懂得一次次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遇,离别也是自己独立成长的机会,英子担起了家庭重任,像大人们朋友离别时嘱咐的那样做,成为了小大人。
在生活中却处处存在分离。我有着分离时就伤的记忆。那天晴空万里,没有一丝云朵和微风在风动,一切都是那么平常,而我坐在屋里。大人们个个紧锁眉头,一言不发,空气也很沉重似的…直到妈妈蹲下来,眼睛中比平时更加水光,最终妈妈用哽咽的声音告诉我,她要走了。我脑子里一片空白,心里小比孤独更可怕的空洞感布满了我的心,可却咬紧嘴唇不哭出来。妈妈坐在-辆车上向我挥手,我使劲地挥手直到车消失成一个小黑点,世界却也变得白花花一片……在离别中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变得越来越强大,在离别中我更懂得了珍惜在一起的时光。
在一次次离别中,成长的同时童年渐行渐远,但是希望心灵的童年永远留存。
今日读书心得: 《匆匆》读后感范本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选的“今日读书心得: 《匆匆》读后感范本”,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今天,我读了《匆匆》这篇文章,《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主要写了作家对时光易逝的无奈,感慨自己虚度年华,对流逝时光欲追不及的惋惜心情。
文中作者曾经两次向我们提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个问题。可是又有谁能解答得了,有谁不想知道答案呢?
时间,永远会有,今天过了,有明天,明天过了,还有明天的明天;可是今天的昨天,昨天的昨天却一去不复返了。那么,在无数的今天里,你有去珍惜吗?有想过今天你干了什么,做了什么,有做过一件证明你活在世上是有价值的事吗?人们总说“活在世上就是要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可是又有多少人做到了这一点呢?我们总是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徘徊、匆匆、放弃,却从未去努力过,珍惜过,把握过些一去不复返的时光。
文中作者觉得生也是赤裸裸,死也是赤裸裸,它们之间应是完全不一样的,否则又何必要来到这个世上呢?是啊,我们如果生死都是一样的话,为什么还要白来人世一场啊?
所以,我们要在人世间留下痕迹,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证明自己的存在,证明自己的价值。说给全世界听“我,是行的!我不是一个虚度年华的人,更不甘心虚度年华。我对时光的匆匆、对时光的稍纵即逝感到无奈,感到惋惜,但我不会放弃、不会浪费,我会珍惜如此匆匆的时光,努力地把握每分每秒,为自己的未来而奋斗。”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时多?”“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光来去匆匆,日子一去不复返,希望我们都能珍惜时光,把握时光。“勿谓今日不学有来日,无谓今年不学有来年!”
评语:文章的条理清晰,道理比较充分,内容积极向上,有积极的思想意义,对于一个初一的学生来说,能有这样的人生思考,非常好!
读后感参考: 安妮日记读书心得范本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悉心准备的“读后感参考: 安妮日记读书心得范本”,欢迎阅读,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灵感。
《安妮日记》这本书是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孩安妮·弗兰克在艰苦而寂寞、恐惧的藏匿期间写 成的。
日记写于1942年,安妮那时才十三岁。由于受到纳粹的迫害,她们一家被迫生活在 一个地下密室,开始了暗无天日的两年藏匿生涯。1944年,密室门被德国警察叩响,八名藏 匿者全部被捕。唯一的幸存者 ——安妮的父亲,在战争结束后,致力于传扬女儿安妮的日记 。
安妮一家被捕,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因为她们都是犹太人,历史学家安妮·罗美 的丈夫看了日记后在文章里写道::“日记结结巴巴地道出了一个小孩子的心声,体现了法 西斯主义的可怕,连纽伦堡审判都不及它。”
我觉得,无论犹太人犯了多大的错误,都应该得到宽恕、得到原谅。安妮在藏匿生 活饱尝了艰苦的生活、寂寞的时光、恐惧的心情,但她的心中依然点亮着希望之火,她确信 自己能成为一个作家、能坚持到战争硝烟散去的时刻,虽然这些只是幻想,但她心中依然充 满了希望。
读完这本书,我很佩服安妮,因为她在在纳粹的迫害下,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情、 对生存的希望、生活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