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大全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心得体会大全 > 读后感 > 导航

《实践论》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6-04

《实践论》读后感12篇。

一本好书就像一艘帆船,可以帮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小编已经为大家整理好了“《实践论》读后感12篇”,希望小编收集的这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践论》读后感 篇1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而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

于是,我们得出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关于正确、深刻的认识来源问题。《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说游泳、骑自行车,一个人因为不会而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会。又比如说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

关于真理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哲学问题。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本身是否看作是绝对真理呢?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实践论》读后感 篇2

读完这篇文章,使我更深刻地了解了“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更深层次的含义。

就像我们考试,只是在考试之前发狠的背知识点,背公式,背单词,背作文,而不是实践它们。初级的学习阶段,学的是哑巴英语。只做题,从不开口说,所以我们单词背了忘,忘了背,却没什么效果,数学公式也是这样。

我的一个数学成绩好的同学曾经跟我说,他其实不怎么背公式,碰到了需要公式的题目,再去翻公式。做的题多了,公式自然就记住了,所以往往数学学渣们是背了公式,却不知在哪儿运用。最重要的是知识不运用于实践,你会忘记,就像现在给我一张考卷,我肯定考不上这个学校。

对于我们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就是讲课,因为我们是师范类的专业。曾经不止一个老师跟我们说过讲课的重要性,相信我们对老师讲的好坏也有深刻体会吧。

至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老师是我的高中数学老师,他完全浇灭了我对数学的希望。他只要我们背公式,卖给我们一本公式书,告诉我们,只要将这本书背下,他包我们能上120。他讲考试卷的时候简单的题不耐烦讲,用轻蔑的眼光看着我们,仿佛在说这种题智障才会错吧。只是快速提一些重要的点就过了,于是就算我没有听懂,也不敢下课去找他再给我讲一遍。更可笑的是,难的题他又不会,就让我们自己看答案,于是我的数学成绩一落千丈,从此打消了学理的念头。

而我最喜欢的老师是我的高中英语老师,他是一个狡猾且奸诈的人。他的课业,从来都很重,我们每天都要听写单词,从一面到一个单元再到整本书。刚开始我很不习惯,因为只要每天听错的单词超过三个,他就会把我们的本子收上去,重新听写过关才将我们的本子还回来。我从农村的初中升上去,本来英语基础就薄弱,于是每天的本子都被收上去,积压在他那里。后来他看我的本子实在太多了,就把我叫到办公室去了,原以为会被批评,但他只是耐心的告诉我,记单词要多听看多写。后来在他的影响下,我的英语水平也有不少的提高。

学校开展的社团活动,修满第二课堂的速度分才予以毕业,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大三的校企合作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更好的教学,但是我们也不能迟到,理论进行实践,这样就尊敬了叫条主义的葡萄字,要懂得变通,就像孔子的因材施教数学题,光公式也是得不了高分的,要学会转弯,灵活运用。

总之,实践论教会了我们正确的实践方法和正确的认识方法,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教必困,故世虽有学,而行为本焉。作者:黄春芝

《实践论》读后感 篇3

也许是出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也许是源于自小接收的教育理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也许是高中的思政课堂上,曾多次听老师提到毛泽东的《实践论》。故在老师说看一篇马列恩毛全集,写一篇读后感时,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毛泽东的《实践论》。

也许是今日无事,也许是出于想尽快完成任务的目的便从百度搜来读了一下,没想到为完成一个任务却让自己感触颇深。从客观的角度,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个人觉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初步的了解及把握了《实践论》的基本内涵。总的来说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著作,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系统地论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学文的都知道: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的辨证过程包括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实践。因此,认识的辩证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感性认识中获得的丰富的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整理,将符合实际的部分上升为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活动和接受实践的检验。

下面我想就此阐述一下个人观点:

〈一〉《实践论》的世界观意义

从毛泽东的《实践论》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重大理论意义,不仅在于它革新了我们的世界观,更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从高中的文综课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它批判了当时历史背景下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从中我们也可以举一反三:例如,

一、《实践论》对经验主义的批判。学了中国近代史及现代史的都能了解经验主义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举例来说,如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子能够极好的说明,好的经验可以给我们的实践带来益处,但经验主义是却会在不经意中令你万劫不复。

二、《实践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从字面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是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这也就让我想到我们高中学思政时老师的举例: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活动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这也就是我们学习了关于数据库的理论同时还要做实验的原因,即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

当然理解这些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再积累一定资料的同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当然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这也就是我们从书本上所了解到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实践论》在世界观上的重要性。从而我们不难理解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当然,实践论还有其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二〉《实践论》的方法论意义

在阅读《实践论》和一些对《实践论》的观点及看法的同时,我个人认为,这篇文章的方法论意义有于两点,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无论何人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或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可能生活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再比如说我们中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全国人民一道,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但在当时,许多事情无先例可循(实践已经证明,苏联的经济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并且它自身也存在重大缺陷),一切的实践由于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还处于摸索阶段。就像李光耀指出的,这难免犯一些错误,比如1958年的人民公社及大跃进运动。并且由于政治路线的偏差,让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导致了反右扩大化和“”等浩劫,从而使本已困难的经济雪上加霜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较之当时与中国处于同等地位的国家使中国倒退五十年。这是一个极大的损失。众所周知,东南亚乃至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就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经济腾飞的。又观1980年代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振兴。为什么呢?其原因就在于邓小平理论不是空想的结果,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经历了先试验后推广这一认识过程的正确的理论,是经历了实践和时间检验的思想的结晶。有目共睹,邓小平理论不仅解决了中国经济中的一些沉疴痼疾,使国民生产总值突飞猛进,更重要的,使它将中国带入了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为中国进入世界市场提供前提,更确切的说为中国经济指明了发展方向。这些都无不证明:实践与真理不是凭空捏造的,实践是需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实践需要真理的指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从建国以来所确定的理论性认识最重要的是在于与时俱进。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我们就要不断的经历一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不断进行的过程中,认识才能不断深化,理论才能日趋完善,并形成真理指导实践。

读了这篇《实践论》仿佛又重新上了一堂思政课,感触颇多,既是对历史的一种感悟,也是对当今社会的一种思考,更是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学习态度的一种深思,一种领悟。

《实践论》读后感 篇4

《实践论》是毛主席一生当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也不妨说这是中国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因为这篇文章拯救了当时的中国。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主席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毛主席凭借着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深刻的揭示了“知和行”的关系。即我们应该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读完这篇文章,使我对辩证唯物主义有了一些了解,以前只知道有这个名词,却不知道它代表这什么。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一切有关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再者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这充分的表明了,认识对社会实践有着依赖性的关系。

刚开始读这篇文章感觉有点读不懂,因为感觉有些哲学的思想。读着读着觉得这篇文章和自己走的越来越近,让我渐渐明白了知与行的道理。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因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

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毛主席曾说过:“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毛主席在文章中说过:“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不过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所谓实践是真理的标准,所谓“生活、实践底观点,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我们现在的许多大学生脑子里都只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很少有亲自动手去实践的时候,等有了实践机会的时候,又对自己缺乏勇气与信心。为什么缺乏勇气与信心,或许毛主席一语中的就是因为我们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或者接触得不多,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因此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及至把工作的情况和环境给以详细分析,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正如“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正如我们学英语一样,为什么我们汉语学的那么快,因为我们天天都在用汉语进行交流,而出了上英语课之外,我们很少尝试用英语去进行交流,毕竟实践出真知,因此我们的英语提升的很慢。另外,人们在实践中经常会失败,现在我们许多人经历了很小的挫折后,就会一蹶不振,我们经常会听说某人因为公司破产而跳楼自杀。或许古人说的好“吃一堑,长一智”,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有人做到这一点,一道数学题我们往往是一错再错,现实中我们犯下的错误不止一遍,这使我们的道路越来越坎坷。善于总结是成功的基础。及时总结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和得失成败,是保持强劲动力的有效途径。成功的人士不是不走弯路与错路,而是少走弯路与错路,特别是在走弯路与错路后懂得及时回头,纠正错误,以利再战。所以我们在经过失败之后,应该从失败取得教训,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并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我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这就是“失败者成功之母”。而毛主席在文中又提到了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⑺。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我们应该不断去探索,不断去总结,然后再去实践。我们不应该对现有的认识感到满足,因为我们每个人不都是天才,不可能一次就深刻的理解。

《实践论》是毛主席一篇杰出的、具有创造性贡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既丰富和发展了《反对本本主义》关于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基本思想,又是对《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哲学升华。深刻地阐明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中的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问题,为中国哲学发展史增添了极其光辉的一页。为我们党确立了科学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为延安整风作了理论准备,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如果没有毛主席的这篇实践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依然会在党内生存下去,依然阻挡着我们继续前进。因此,可以说毛主席的这篇文章解救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我觉的这篇文章不止影响着当时的人们,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虽然有些东西看不懂,但是正如毛主席所说,我们应该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如此循环重复下去,不论我们做什么事,我想我们都会获得最终的成功。

《实践论》读后感 篇5

写这篇读后感是在读了两次《实践论》之后,即使如此,我也不觉得,得其十分之一。因为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夸张的说,我甚至有些眼含热泪。文中的一些观点很好地解答了困扰我许久的问题,另一些则警示了我的缺点。以下列举几则发人深思之处。

如何用“相对真理”“绝对真理”理解“在舍友休息的情况下,晚回宿舍”是好是坏?

文中对真理的论述,是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的过程的认识具有相对的真理。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长期以来,我一直陷于“相对”的怪圈,一面是由于自身哲学素养存在短板,另一方面也是被外界“相对性”观点谬论所影响。举个例子,前几天和某一同学讨论某一社会现象的好与坏,或者说是正确与否,具体化来说,如“在舍友休息的情况下,晚回宿舍”是好是坏?我持的观点是:这种行为是不好的(当然是在长期如此的情形下),而此同学则坚持不持有立场,只围绕着“凡事没有对错之分展开论述”。结果是,我们的讨论逐步升华到是否存在绝对真理这一问题。

每每到此,我便变得小心翼翼,因为在我的知识体系中“相对”这一概念是认知事物的原则。这带来的就是,不怀疑自己的观点,又无法反驳此同学的论断,以至矛盾困惑的境地。在《实践论》中我得到了答案,绝对真理是相对真理的总和,相对真理是对于某一个过程而言的,如牛顿运动定律是适用于低速场景的,高速场景我们又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总之,离了具体的进程而谈真理,以此来论断没有绝对的真理,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体现。再让我们回到开头的例子,回宿舍晚而影响到舍友休息是有悖当今社会相对真理。这里当今社会的相对真理是指:你有晚回的自由,但前提是不能妨碍别人休息的权利。此处的社会良俗公知即是一种相对真理。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对“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新解

我们再来看有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两点。“‘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直接地认识某种或者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者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不过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

对于“秀才不出门”一事,我想说一个社会现象,信息社会中的新闻传播。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我们越来越成为“不出门的秀才”,一方面我们享受着现代科技提供的便捷,另一方面我们被动地接受海量信息的轰炸。这意味着,我们不得不接受大量的间接经验,更确切说,应该为间接信息。作为一名通信专业的学生,我深知,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一定会引入噪声,类比于社会科学,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势必会被误解、扭曲,甚至篡改。你得到的信息可能是两手、三手的,以至于是假的。所以在此,我不得不提到自媒体。我是不大相信自媒体的,相对于,我宁愿相信官媒。这时,就有许多人跳出来说,官方媒体不可信,都是掩盖事实的。那么我想问,对于成功之道,你是愿意听取成绩优异的学长的忠告,还是游戏人生、风花雪月的宿舍同仁的建议?这就如同,在获取间接经验时,我们更愿意接受那些权威、可信、成功者的经验。

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

“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地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这句话是对我最当头一击的。反思一下自己,确实多半个是“知识里手”。时常以自己多几分历史的政治的积累,便不假思索地抨击别人的见解,没有一点谦逊的态度,而往往会“只知皮毛,不知其义”。如此下去,贻笑大方是小,误人子弟是大,想想也是惭愧!思而不学则殆,务必要谦逊而多读书,多实践!

放下傲慢何尝不是一种实践?

最后,我想讨论一个思考良久的问题:人可能大多是傲慢的,如同一个恶性循环,傲慢往往使人带有偏见情绪,偏见也增长着人傲慢态度。就拿《实践论》来说,我不知道为何许多人对此类文章或书籍,抱有排斥心理,至少那么一丝。究其原因,与其说是“敬畏”,我倒觉得是傲慢,傲慢又大多源于嫉妒。它们客观的、逻辑的、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普适性,让人惊讶至疑惑。就像人性的弱点所展示那样,我们往往会对比自己优秀的人产生嫉妒心理,却表现出不屑一顾的傲慢之态,总试着去发现对方的弱点,以此来寻找平衡感,达到毫无意义的安慰。一开始,我并非不是这种态度,直到我认真读这些书籍文章,不论马克思主义原理还是《实践论》,它们所阐述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了我许许多多的困惑,让我认识到当初的偏见是如何的愚蠢、肤浅。

书籍不应该被傲慢地对待,如果不去读,我们有什么资格说喜欢,不喜欢,亦或一般般?人生也如此,在这个渐崇尚自我的时代,适时低下那“高贵的头颅”,踩踩眼前的路。放下傲慢何尝不是一种实践?

《实践论》读后感 篇6

创新实践论读后感

人们常说,“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持续涌现,创新成为更加热门的话题。而《创新实践论》一书,则对创新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该书通过对企业创新实践的理论探问、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提炼出了企业创新的关键要素,并阐述了不同类型企业的创新策略及其实施方法。以下,我将就书中所讲述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经验,谈谈对企业创新的思考。

一、“因地制宜”的创新策略

正如书中所述,“同样一种创新,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影响和效应。”因此,企业必须针对自身所处的行业、市场、研发水平等因素,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创新策略。

比如,对于传统制造业企业而言,可能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而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则需要依托数据分析、用户研究等手段,快速迭代产品和服务,不断创造用户价值。此外,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市场需求也会影响到企业的创新方向。因此,企业需要通过分析环境因素,选择合适的创新路径和实施方法。

二、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

“用户体验”是当前互联网和科技行业的热门话题之一。然而,要想真正以用户为中心,进行创新,不仅要了解用户的需求和行为,还要深入挖掘用户更深层次的需求,以创造出更加有价值、实用的产品和服务。

比如,传统壁纸生产企业如何能够将自己从面对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他们可能需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探究他们使用壁纸的场景、需求,以及对于壁纸设计、材质等方面的偏好,进而开发出富有新意、贴近用户需求的壁纸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强调用户体验,将用户的感受和反馈融入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去。

三、持续迭代与优化

在快速变化的市场和竞争环境中,企业不能停滞不前。即便是成功的创新产品,在市场上也难以长期保持竞争优势。因此,持续的迭代与优化是企业创新不可或缺的部分。

比如,智能家居企业的智能音箱产品,除了具备普通扬声器的基本功能外,还需要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语音识别、智能家居控制等多项功能,才能真正带给用户更高效、便捷的使用体验。而要保持这种领先优势,智能家居企业需要不断跟进新技术的发展,优化现有产品的性能和用户体验,同时探索新的应用场景和服务模式。

总而言之,企业想要成功创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有找准自身的优势和市场定位,以用户为中心,持续迭代和优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而《创新实践论》一书,则为企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持和实用的操作经验,对于有意向进行创新的企业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指南。

《实践论》读后感 篇7

大二上学期,跟着马原老师的步伐,我阅读了伟大领袖毛泽东的著作《实践论》。《实践论》是毛主席借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一本书。

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实践是思考的物化,没有实践的人,只会是碌碌无为的空想家。

《纸上谈兵》的例子不停的在提醒着我们,不会实践的空想只会被那些实践家们击得遍体凌伤。“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成天对非常之观充满想象,却不敢亲自去看看的人,“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领悟了这些道理,于是他勇于把自己对国事的思考付诸于实践,掀起浩浩荡荡的“王安石变法”。尽其志也,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其乎?

伤仲永,伤的不仅仅是少年成名,江郎才尽的悲哀与无奈,更多的,是对仲永父亲浅薄无知,坐吃山空,没有对仲永才华加以雕琢,在实践中深造孩子的潜力,最终泯然众人矣。

《实践论》读后感 篇8

寒假中,我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深有感触。毛泽东的著作,从来就不是纯理论的,都是针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现状和需要,是为了解决实际存在问题,把革命引向成功。1937年7月,毛泽东写的《实践论》也一样,是针对中国共产党在工作中存在的一些认识上、方法上的问题而写的指导性论著,目的在于帮助干部战士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方法,提高干部战士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马克思以前,中国没有实践一说。要么就钻进故纸堆里找“祖制”,凡事“先王遗照”,不敢越雷池半步,要么就“眼见为实”,不接受任何理论指导。这或许就是毛泽东在《实践论》里所说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其实,中国人的智慧里并不是没有辩证的哲学,只是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挡住了中国的视野,然后大家都在“中央帝国”自我陶醉中不断沉沦。但新文化运动的春风,涤荡岁月新征程,让未来共和国的希望在“衰亡帝国”的乱局中得以催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也登陆到了这块沧桑之地。应该感谢那些把马列主义介绍到中国的先行者们,没有他们,也许青年毛泽东,就不能以全新的视角和全新的方法打开救国理想的大门。

但同时,那么先行者们,也有些人抱着马克思理论的教条不放,不加甄别是否符合国情地、盲目地照搬照抄,使中国革命遭到了很大的挫败。也有些人“始乱终弃”,不能坚持自己当初的理想,背叛了革命。但不管怎么说,如果没有他们曾经的努力,毛泽东就不找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的伟大,不在于他是一个多么善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人,而在于他是一个善于把马克思主义融会贯通,运用中国实际的人。最能够以浅显的语言教会他的同志们,怎么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的实际。他的这种行动是基于一种责任,或是一种历史使命感,即中国必须改变!中国不能再任人宰割!但要改变中国的命运,单靠一个人或是几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办到的,必须要千千万万的人为这一目标共同努力,所以,很多的时候,毛泽东很愿意做一个循循善诱的好老师。

在《实践论》里,毛泽东指出,人类在任何阶段的实践活动,首先是基于满足人类吃、穿、住、行的基本生存需求的社会生产活动的认识,然后才可能是对社会生产活动相关的其他领域的认识,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低级向高级、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发展的,必将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相互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不能算是绝对正确的。

毛泽东说:“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儿的虚伪和骄傲,决定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这就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唯心论者判断事物是想当然的,是经不住实践检验的。”“但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靠不住,这便是重复历史上的‘经验论’错误。”

毛泽东还说,认识的过程,不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简单重复,而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不断提高并深入。在《实践论》最后,毛泽东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实践论》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性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不仅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是使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道路明灯,就是现在乃至将来,中国人乃至全世界各国人民都将成为这种思想的受惠者。

岁月无垠,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历经沧桑而砥砺奋进新进程,再次证明了毛泽东《实践论》是经得住时间,也经得住实践检验的,违背了毛泽东的这种思想指导,中国革命都将遭到不用程度的损害。中国革命在不断的挫折下走向成功,建国后一段时间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无不证明毛泽东《实践论》是超越时代的远见卓识。

但是,违背了认识论的基本规律,背弃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基本原则,我们就难逃厄运。战争年代,我们就要付出更多的生命代价;和平年代,就会迟滞我们的进步,也会导致一些不堪回首的个人悲剧。对此,我们必须时刻警惕着,时刻保卫着,时刻战斗着,唯有热血、辛劳、泪水和汗水才能步履铿锵、勇踏岁月新征程!

《实践论》读后感 篇9

用了几天的时间,读了毛泽东的《矛盾论》。开始时,以为那矛盾就是我们平常生活中所说的矛盾,后来才渐渐发现矛盾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对我们看待事物问题,更加具有指导意义。

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认识毛泽东,我们都知道,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因此,我们的老师家长们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让我们认识到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毛泽东同志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为什么古往今来这么多人都失败了,而他却成功的解放了中国,建立新中国,给中国以及无数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希望。我认为,这都与他的先进的思想脱不了干系。

在以前,我的正义感是我对光明与黑暗、善与恶能够明确分辨,追求前者而厌弃后者。但我从没有想过怎样去改变这现实中的一些丑恶现象。我知道依靠个人奋斗,掌握实在的技能、本领,在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做一个清白的.、有用的、争气的人。读了本文,我的思想也有了一些改变,我感到要改变一些东西,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团结周围的人,一起努力才有可能改变。

“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每个问题的由来,都有其一定的原因,只有找到原因,才能有效的解决掉它。我们大学生现在逃课已经司空见惯,而且很多人是经常性的逃课,我也问过一些逃课的同学,其主要原因是迷茫,大学生的迷茫。逃课的同学认为这门课程对其将来的发展带不来任何实质性的帮助,所以感觉该课程学与不学已经不重要,在我看来,逃课问题的解决主要还在于改变同学们的看法。课程老师要给同学们讲清该课程对其将来发展的帮助,而不是只强调点名,挂科。

人生之中,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贯穿于我们人生的全过程,存在于我们人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等一切关系中,无处无时不存在着矛盾。

作为二十一世纪青年的我们,正处于热情与激情似火的时期。这也意味着我们在生活中面对的矛盾更是复杂多样,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正确的运用矛盾分析法去对待所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当我们在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物质与精神等这些方面上的矛盾时,更要学会运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分析法去对待和处理。

在理想与现实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理想是根植于现实之中的,但同时,我们的理想又指引和推动着我们现实生活的前进。我们大学生应在人生中创造出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大学生活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然而学习是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我们不可能从头到尾都是一马平川的,在这期间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在阻碍我们前进。我们需要解决一个又一个学习矛盾,我们才能不断进步,达到我们自身的要求,才能达到给我们自己设立的目标。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大学生既要看到问题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问题统一的一面,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实践论》读后感 篇10

前段时间看《毛选》,读了《实践论》和《矛盾论》,对毛主席老人家的哲学辨证思维彻底折服了,又读了老人家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看得出蒋委员长输得应该心服口服才对、要是不输还真是奇迹了,从这些著作中看出老毛确实是雄才伟略,思维水平确实不是凡人。

《实践论》中毛主席所认识到的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非常科学的世界观认识方法,首先是感性认识,然后是理性认识,理性知识只有再次运用到实践中去验证其合理性才是有用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东西带有真理性的东西在里面。

《矛盾论》中,毛主席对矛盾的各个方面阐述地非常清楚。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是互为依存的,没有了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正如"一个巴掌拍不响";同时,矛盾的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还会相互转化,这就是统一了;矛盾存在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任何时候需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是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随着时间的变化、形势的变化而有所变化,有些以前的主要矛盾现在可能成为次要矛盾,比如:在没有抗日战争的时候,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但是日本侵华想全面占领中国(包括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赶出中国,而独占中国)后,主要矛盾变成了中华民族同日本之间的矛盾,毛、蒋派之间的矛盾转为次要矛盾。所有的世间万物,包括客观事物和人的主观思维世界,均是由矛盾形成的,矛盾促使它们发展和进步,没有矛盾也就没有了发展和进步,解决矛盾的过程就是发展进步的过程。

从毛主席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作中可以看出:《实践论》和《矛盾论》中所透出的哲学辨证思维深深根植于毛主席的头脑深处,比如:毛主席论证"为什么井冈山红军政权可以存在"也是从矛盾论的观点出发来分析得出的结论,首先分析了国内的各方面势力的矛盾及其发展,然后据此得出井冈山红军政权之所以存在的客观基础和理由;《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同样首先分析了国内、国际的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然后据此提出战略问题。

由此也深刻理解了为什么钱学森回国后曾感叹"早知道马克思的哲学辨证法就好了"的感慨,毛主席其实真的就是凭借这一科学思维方式来统一中国的,尽管可能不够全面,但是至少应该是武装了马克思哲学辨证思维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吧。

此外,从毛主席著作中,看出了"尊重事实、尊重现实条件下的主要矛盾,基于此一客观基础而制定方针、政策",对国民党政权的强大和在中国大中城市的主导统治地位从未否认,而是正视这一现实,从而制定战争的方针和政策、策略;同时,毛选著作中无不透出哲学的辨证思维、发展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如:内线和外线的关系、战略和战术的关系、阵地战和运动战的关系、时间和形势变化的关系、主次要矛盾的转化关系。

由这些东西联想到现在的企业发展问题,其实也是一个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首先解决的应该是"如何发掘客户需求"和"客户的真正潜在需求"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客户有时候并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是什么、而企业呢又希望能够从用户的口中得出一些看似是需求其实未必是真正需求的东西,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在我看来,只有深入了解人性,人性的优点和缺点,才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才能真正研发出符合客户潜在真实需要的产品。

《实践论》读后感 篇11

《矛盾论和实践论》这两篇文章是毛泽东写的非常重要的著作,内容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改变世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这两篇文章的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马列主义哲学的思想精髓,也更加明白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矛盾论,顾名思义,就是讨论矛盾的哲学问题。矛盾在日常的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无论是自然界中的矛盾,还是社会生活中的矛盾,都会产生扭曲和冲突等问题。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什么是绝对平衡的。对于人们在矛盾中遇到的问题,要进行分析和解决,而且只有解决了矛盾才能取得进步。矛盾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历史会向前迈进,实现自身的发展。

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学说之一,强调实践对于思想的影响和作用。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讲到,理论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只有坚持实践,才能不断改进和更新自己的思想。实践与理论相辅相成,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促进。

通过阅读这两篇文章,我深刻地感受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日常的思考和工作中,我们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和知识,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我们也要敢于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不断地探索新的道路和新的思路。

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分析和解决矛盾,把握问题的本质,找到问题的源头,正确地推动事情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同时,在实践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注重群众利益,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积极推动历史的进步。

总之,矛盾论和实践论这两篇文章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来源,它们深刻揭示了现实世界的本质,指导我们在实践中正确地处理矛盾,不断推进历史的进步。我们要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敬畏之心,不断学习、总结和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从而更好地为推动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实践论》读后感 篇12

在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我能够浅层次思考到毛主席的对于一些关系的认解。也对这篇文章的意义有了一些的见解。

《实践论》主要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之上的认识是真理性标准,论述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评了唯理论、经验论,批评了顽固派和空谈主义,摆事实讲道理,证明了认识过程的飞跃。该书以实践与认识关系及其矛盾为中心,阐述了反映论基本原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毛泽东的《实践论》写于1937年,由于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导致1931—1934年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毛泽东的《实践论》借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揭露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弊端,科学地解决了中国人困扰了许久的知行关系问题,为处于动荡中的中国革命指明前进道路。它的诞生,为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澄清党内错误思想,提高全党思想理论水平以及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巨大作用。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又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到认识到再实践到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发展,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说:“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只有吃了,你才知道梨子的滋味。而不是一味地空想它能不能吃,味道怎么样。事实证明,空想对社会变革并没有实质上的推动作用。实践出真知,唯有不断实践才能找到适合中国革命的前进道路。

正如《实践论》所述的,认识与实践是相互统一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我们在生活、学习实践中要学以致用,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就是我们一切缩影坚持的真理。

以上是网网小编精心整理的实践论读后感精选6篇,仅供参考。

猜你喜欢

  • 最新实践论读后感精选11篇 一本好书就像一艘帆船,可以帮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阅读作品,仿佛让我身临其境,被书中情怀所感动,为书中人物所折怀,写读后感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文笔,还能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写作品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锻炼哪些方面的能力?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最新实践论读后感,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 实践论读书笔记系列10篇 当一项任务完成之后自己有了感悟时,我们不妨用文字梳理一下的记录下来。通过心得体会可以看出自己的思想方面的成长,哪些心得体会范文值得一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践论读书笔记系列10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这篇《实践论》仿佛又重新上了一堂思政课,感触颇多,既是对历史的一种感悟,也是对当...
  • 实践论读书笔记精选(6篇) 对于某件事我们产生了新的看法时,我们可以用笔纸进行简单的记录。一般来说,心得体会就是应用原文做导引,然后发表自己的意见。写心得体会时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践论读书笔记精选”,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
  • 《实践论》的感悟1500字精选10篇 到底如何才能写一篇优秀的感言呢?当我们在某些比较重要的时刻的时候。感言也是记录下这难忘的一刻的证明,感言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影响。心得体会大全编辑特意为您整理了《《实践论》的感悟》,相信你阅读本页面后有一些收获!...
  • 读书心得收藏: 毛泽东实践论读书心得之二 大家时不时都会产生一些想法,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篇心得体会。写好心得体会对自己以后的成长有很大帮助,心得体会该怎么写?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读书心得收藏: 毛泽东实践论读书心得之二”,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今天,我通读了毛泽东同志所著的《实践论》这篇文章,读后使我感悟颇深,同时...
  • 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集锦12篇) 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我收获颇丰。写读后感要选择好角度,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该如何入手去写呢?心得体会大全编辑经过细心挑选认为“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是精品佳作之一,欢迎本文为大家提供参考!...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