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大全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心得体会大全 > 读后感 > 导航

走向共和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8-10

走向共和读后感8篇。

心得体会大全编辑为您精挑细选了“走向共和读后感”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指引,欢迎您在线阅读本文。读后感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心得体会,记录的是自己的感觉,作品便是一本带给人快乐的书。 读后感是对书中内容进行思考和领悟的总结和表述。

走向共和读后感 篇1

这种双赢局面终究没有出现。光绪的失败与其说是慈禧,不如说是一个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空有大志,却权谋不足,任用康梁一帮书生,一味急于求成,以为如此关乎生死的政治斗争是几道诏书就能解决的事情。最后嗅到慈禧有政变的企图时束手无策,而康梁更是病急乱投医,把全部家当都压到了一个根本就不了解的袁世凯身上,最终致皇帝于绝境,身陷囫囵,幽死瀛台。

岂不是书生误国?而光绪焉能不败??

在这场斗争中,慈禧其实是矛盾的。一方面,她是一支古老得利量,属于既得利益集团,但另一方面,她也是王朝的统治者。她不可能不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大清王朝。所以开始的时候,对于变化她是支持的,只是她以为的变化跟光绪心中的变会是完全不同的,她以为这变的只是行政上的,是技术层面的,跟之前曾李之辈的洋物运动没有本质的区别。

随你怎么变,只要大清江山不变,不乱,我这个太后的地位不动摇,而国家又能强盛起来,何乐而不为呢?

但光绪并不这么认为。他想要改变的是根本性的和制度性的。所以,当光绪的改革触及了一大群老势力的利益,导致他们站起来**时,慈禧不能置之不理。她真想成为一个强国,但首先,她不能乱。如果乱了,就会毁了清朝。

在她的想法中,大清绝对是乱不得的,她不在乎既得其它既得势力的得失,但她绝不能不管江山的得失,因为这江山毕竟也是她的,是她的既得利益。

所以,当她终于认为光绪的变会不但不能让大清强盛起来,反而会葬送了大清江山时,她的支持就变成反对了。而反对的意见不能说服光绪时,她就只能选择政变了。

〔〕随文赠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况】

走向共和读后感 篇2

**这部话剧既是对清末民初历史知识基础教育的回顾,也是对今天中国人民的民主自由教育和思想启蒙。千家万户坐在电视机前,跟着情节的起伏变化,接受孙文的三民主义,语言通俗易懂,要比读关于民主自由理论的长篇大论容易得多。凡中国大陆所出的电影和电视剧,还没有一部能如此清晰、条理地通过主人公孙文本人,宣扬其一生为之奋斗和追求的民主理念,又颇为详尽地展现出了他和他的革命党人几十年不屈不挠、前赴后继推翻满清帝制创建民主共和的具体实践。

剧末国父孙中山关于民主共和的一段独白,虽闻已被斩截,原貌不现,但还是让伟人以自己设计的服饰将民主共和之五权宪政娓娓道来。

我们一代的男性相信都曾有过这件中山装,但对这件服装的五个口袋的意义一定知之甚少。胸前的两个口袋和底部的左右口袋分别代表**的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和审查权,而内口袋则代表**的权力,形成了中国**宪政时期的五权宪法。左右袖子上的六个钮扣代表着共和国、国家、民权、民生的平等、自由、博爱理念。

孙中山先生是否真如剧中以服装口袋宣示五权不得而知,即便是编剧的艺术加工,也可见其匠心独具。

剧中可圈可点处比比皆是,这里再举两例。例一:孙中山、宋教仁等选区参观,并有绅士招待会,抱怨老百姓文化水平低、民主素养低。即使他们有选举权,他们也不会行使选举权,只能由其他人取代。

孙中山说,孩子五六岁不识字,父亲是否因为孩子不识字而不学习。乡绅答曰:正因童子不识字而使学。

孙中山进而说,百姓不懂民主才应使之学习民主,个人的权利又怎能被他人替代。乡绅无言。这段对话显示了用孙中山先生的说服力指出中国共产党拒绝让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荒谬。

例二:时报记者田沫见国民党籍参议员罗文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之下无奈地屈从,就讲了个孩提时从父亲那里听来的故事:猪原本生活在山上,自由自在,被人圈养后,居食无忧,但由人宰割。

人若一昧忍辱苟且,不知自身基本权利,该抗争时不抗争,被哀其不幸、被怒其不争,就何异于被圈养的猪!田沫不自由、不死的精神,不仅是对罗文的蔑视,更是对中国人民的提醒。剧名《走向共和》和剧中清末、民初无数仁人志士浴血奋战欲推翻**创建民主共和之壮举,却引出了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

中国大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真正的共和国吗?何为共和国,根据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版《辞海》,「共和国」的定义如下:泛指国家代表机关和

选举国家元首的政治制度。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称为共和国。很明显,中国的国家代表处和首都不是由中国公民选举产生的。当然,也有人会说,中国的党政机关和领导人是由代表人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的中国共产党党代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

这一代表就从1949年10月代表到如今

超过半个世纪,也不问「主人」是否愿意被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显然不是共和国,却坚称「共和国」,此非指鹿为马即沐猴而冠。

全剧末了一段文字说白,让人看了忍俊不禁:「创建共和的重任历史而又必然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伟大而坚强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的真正共和国」,是与全剧内容、与现实中国国情最为冲突的胡言乱语,有如白壁上人为的污浊之物。但是作为本剧观众的本人,对此段胡话的垫后深表理解:

没有这段万般无奈的权宜,这部巨片必然胎死腹中,整个剧组多年心血必然付之东流。又闻国内禁播此剧,窃以为禁得好:本来不见得人人争相一睹,可一经禁播,国人的猎奇心态顿生,反倒要看一看,究竟是什么惹恼了当局。

中国老百姓有的是聪明才智,盗版本正可大行其道,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如果百姓除了用眼看、用耳听、还用头脑想,就定会分析和反思:中国怎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了历史的倒车?

中国有过短暂的民主。然而,民族运动是如此的贫乏:先是袁世凯称为皇帝,后是张勋复辟,军阀并肩作战,日本侵略。最后,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封建王朝的全面复辟。

国号改了,不叫帝国改叫人民共和国了,再叫帝国袁世凯就是榜样;皇冠不带了,龙袍也不穿了,家天下换成了党天下,三叩九拜不兴了,三呼万岁顶礼膜拜还是保存的。孙中山先生想让共和国成为我们真正的生活方式,成为我们牢不可破的信仰。但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却把共和国变成了一个名词、一个空词和一种形式。

走向共和读后感 篇3

10804陈昱同

俗话说:“乱世出枭雄”,清末,风起云涌,国家社稷风雨飘摇,是一个属于英雄豪杰的时代。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宋教仁、黄兴在这段历史中,他们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保卫着我们的国家。

而《走向共和》很好地诠释了这一段风起云涌的历史。

《走向共和》最为伟大的地方在于,这部剧很好地描绘了一群立体的人物。英雄不完美,历史罪人也不完全**,而是被迫这样做。

慈禧不再是一个恶毒残忍的魔鬼,而是一个外表坚强、一心为权的老太婆。对于政治一窍不通的她却强装事事都精通,竟然得出“要是我的生日过寒碜了,不仅我的面子没地方搁,朝廷的面子也没地方搁,同治中兴以来的气象都跑哪去了?这样一来,不单洋人瞧不起,连老百姓也瞧不起。

洋人瞧不起你,他就敢欺负你,老百姓瞧不起你,他就不服你,这样就会出事,祖宗的基业就会毁于一旦。”这等荒唐至极的结论!一个偌大的帝国,被此等目光短浅,却又权倾天下,内心懦弱的人掌握,会落得的悲惨下场,也不难预料了。

影片主角的前三分之一是李鸿章,他参与了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重要事件。在这些大事背后,是一位老人的不由自主。

他一边要在列强之间斡旋,保留清廷的最大利益;一边要在朝堂之中“欺上瞒下”,哄得慈禧开心,斥得将士卖命。腐朽到骨子里的清**一再退让保安稳,仗打输了就推李鸿章出去签割地赔款的协议。李鸿章知道,如果他签了协议,他将被困在历史的耻辱中。他不签字怎么办?

他只能不断和列强讲价,说“无论如何再少点,就作为老夫回国的旅费吧”。而他以戏谑的口吻说:“老夫又要去**咯。

”不知戳中多少人的泪点。

至于袁世凯,则更是一个深入人心的角色。孙淳饰演的袁世凯是全剧最成功的人物。他扮演叛逆英雄的野心和恐惧。这个人是中国五千年官场的缩影。他是中国社会从兴盛到衰落的缩影。

他通过寻着左右手,奉承和收买别人的心来发财。然而,他在发财后做了一些实事:废除科举,创办新学校,训练警察,建设新军。是他一个人结束了中国的封建主义,但他也想再次成为皇帝。

这里的袁世凯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者”形象,他有自己的政治抱负,也有自己的精明算计。

袁世凯是乱世中的大才,可惜他只能看到自己的利益,看不到家国大义,他说他没见过人民,只见过一个活生生的人而已,如此背离历史的潮流,无怪落得个悲剧收场。

《走向共和》里塑造的“国父”孙中山不仅只有意气风发、心怀大志,但更多时候他是郁郁不得志、甚至是失败的。

他满腔热血,决心**中国的疾病:无知和疾病。但总是事与愿违,被同僚出卖,被清**通缉,不被别人理解。

他为了躲避追捕在檀香山旅居数十年,一直都是靠哥哥救济,革命多年,却不见成效;孙中山甚至想要哥哥卖掉家里的最后一头牛去日本办学堂。推翻清朝后,他没有看到袁世凯的野心。他让袁世凯坐在伟大领袖的位置上,让这么多年的革命成果流向东方。

但正是由于这些“瑕疵”才更显得人物丰满,自始至终,孙中山都心怀天下:他想要革除封建制度,想要建立一个新世界。!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也许《走向共和》有许多考究不慎的地方,可是作为一部历史剧,它的使命更多是引起观众对于历史的兴趣,而不是单纯的讲述。从这点来看,《走向共和》无疑是成功的。

走向共和读后感 篇4

长达五十九集的《走向共和》昨天终于看完了,我能欣赏到这样好的电视剧首先要感谢三哥鸿德的推荐,这段时间因为既要熟悉新车又打羽毛球,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虽然我非常爱看这部连戏剧,有时也看着看着就睡着了,应该讲我的欣赏效果不是很好,但即使是这样我也认为这是一部多年来难得一见的非常好的电视作品。

如果说到《走向共和》后我最大的反应是什么。我会毫不犹疑的回答就是“气愤”。坦率的讲我从慈禧“辛丑事件”之后要“立宪”开始我气愤的心情一直没有平静不下来,我在这里也不和谁去争论慈禧是真立宪还是假立宪,我生气的是一个封建社会的皇太后在二十世纪初都能要立宪,都能废除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可是一百年过去了我们还有些人在说“议会制度不符合中国国情”我们可以想一想从二十世纪初到今天已经整整一百年了。

《走向共和》这部电视连续剧是从“甲午战争”开始的,由此可以看到真正让我们这个东方大国感到震撼和耻辱的不是鸦片战争和火烧圆明园,而是我们的近邻日本的崛起。“甲午战争”后的满清皇朝的慈禧和光绪实事求是分析出是日本先进的君主立宪制度战胜了自己的封建**制度,应该讲慈禧和光绪能有这样的一个认识就非常的不简单。这部连续剧也就由此展开了“**”“立宪”和“共和”三股势力相互争斗的大舞台。

这部电视剧里有一段话给我印象很深,我忘了是谁讲的:“英国的君主立宪是国家拿钱给这些旧官僚,让他们同意了国家立宪的主张,而日本是全体国民都接受了西方民主思想同意国家实行君主立宪,所以这两个国家能够顺利的从封建君主制过渡到现在的君主立宪制度。”(我在这里插一句话,我觉得日本这个民族在民族的危机感,责任感,荣誉感,在工作中的务实和进取精神很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现在从《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我们可以看到,从甲午战争到今天这一百多年的历程中我们的国家要实现真正的共和或者立宪不知道要他们艰难多少倍,我们一定要有耐心。

中国的民主之路的确是困难重重,但有困难我们就是我们不实行民主的理由了吗?在这部电视剧里有一段孙中山和宋教仁去乡下拉选票时和一个私塾老先生的对话给我印象很深,一开始这个私塾老先生对于在中国搞民选表示不理解,认为中国人现在根本不懂什么是民主。

孙中山对老先生说:“小孩不识字就可以是不让他们上学的理由了吗”老先生说:“不对不对,正因为他们不识字所以他们更应当上学”孙中山说:

“同理,中国人民主意识差,所以就更要实行民主”应该讲这段对话是这部连续剧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现在很多人一提到如果中国实现了民主,就把民主视同洪水猛兽,他们老成持重的认为中国真要给了民主肯定社会大乱。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纵向的想一想一百年以前我国都可以实现全体国民民选国会议员。

为什么一百年后我们连提都不敢提?让我们横向思考一下,世界上所有国家,除了少数几个富裕的中东国家,朝鲜、越南和古巴,都可以选举国会议员或**。连**不断地伊拉克和阿富汗都可以搞民选。我们要民选真的就这么难。

我想在这里向这些视民选为洪水猛兽的人问一下,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中国不能搞民选。难道是我们中国人的素质就这样差吗。我想答案肯定不会在这里。

《走向共和》给我的第二个感触是从戊戌变法到现在我们国家这一百多年的历史都是军人和枪杆子在左右着历史的进程,这也不能不说是我们民族的一个悲哀。从《走向共和》这部连续剧可以看到袁世凯为什么在历史发生巨变过程中可以“翻手云,复手雨”就是他牢牢地掌握着北洋军。

在这个历史剧变的舞台上,有那么多人,有那么多变化的路线,但是他们都失败了,因为他们没有军队。首先是满清王朝,我们可以讲满清王朝经过了太平天国以后已经没有了自己掌握的军队,之所以它还能延续几十年就是此时出了个慈禧这样铁腕人物,所以慈禧一死满清就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武昌起义后,三国时期魏、蜀、吴再中国再次出现。袁世凯代表曹操占领北方,黎元洪代表刘备占领湖广,孙中山代表孙权占领江东。

孙中山是三股势力中第一个退出历史舞台的,这势力史的巧合。为什么,他没有自己的军队。袁世凯掌握着北洋军我们就不说了,黎元洪这个从床底下拉出来的“武昌起义的英雄”为什么能长时间站在历史舞台上就是他有一支由香帅张之洞创建的“南洋军”。让我们回顾一下我们国家从满族到今天的历史,这些士兵蹂躏了我们国家。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只有发展到“军队只有属于国家”才算真正的进步了。

《走向共和》给我的第三个感触是一个社会的新闻**的自由程度是反映这个社会进步的晴雨表,在《走向共和》这部电视连续剧里,田沫这个新闻记者占了很大的份额,这也是这部电视剧非常成功的一个方面,在这部电视剧里是报纸把袁世凯的心腹赵炳坤**下了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社会的进步。在当今社会,我满意的是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这给了新闻机构更广阔的空间,也迫使当权者趋同。

这部话剧既是对清末民初历史知识基础教育的回顾,也是对今天中国人民的民主自由教育和思想启蒙。千家万户坐在电视机前,跟着情节的起伏变化,接受孙文的三民主义,这比读关于民主自由理论的长篇大论容易得多。凡中国大陆所出的电影和电视剧,还没有一部能如此清晰、条理地通过主人公孙文本人,宣扬其一生为之奋斗和追求的民主理念,又颇为详尽地展现出了他和他的革命党人几十年不屈不挠、前赴後继推翻满清帝制创建民主共和的具体实践。

剧末国父孙中山关於民主共和的一段独白,虽闻已被斩截,原貌不现,但还是让伟人以自己设计的服饰将民主共和之五权宪政娓娓道来。

我们一代的男性相信都曾有过这件中山装,但对这件服装的五个口袋的意义一定知之甚少。胸前的两个口袋和底部的左右口袋分别代表**的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和审查权,而内口袋则代表**的权力,形成了中国**宪政时期的五权宪法。左右袖口的六个钮扣分别代表了共和国的平等、自由和博爱、民族、民权和民生的理念。

孙中山先生是否真如剧中以服装口袋宣示五权不得而知,即便是编剧的艺术加工,也可见其匠心独具。

剧中可圈可点处比比皆是,这里再举两例。例一:孙中山、宋教仁等选区参观,并有绅士招待会,抱怨老百姓文化水平低、民主素养低。即使他们有选举权,他们也不会行使选举权,只能由其他人取代。

孙中山说,孩子五六岁不识字,父亲是否因为孩子不识字而不学习。乡绅答曰:正因童子不识字而使学。

孙中山进而说,百姓不懂民主才应使之学***,个人的权利又怎能被他人替代。乡绅无言。这段对话显示了用孙中山先生的说服力指出中国共产党拒绝让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荒谬。

例二:时报记者田沫见国民党籍参议员罗文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之下无奈地屈从,就讲了个孩提时从父亲那里听来的故事:猪原本生活在山上,自由自在,被人圈养後,居食无忧,但由人宰割。

人若一昧忍辱苟且,不知自身基本权利, 该抗争时不抗争,被哀其不幸、被怒其不争,就何异於被圈养的猪!田沫的不自由毋宁死的思想精神,不仅是对罗文的轻视,也是对中国百姓的提醒。

剧名《走向共和》和剧中清末、民初无数仁人志士浴血奋战欲推翻**创建民主共和之壮举,却引出了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陆中国,是真正的共和国吗?何为共和国,根据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版《辞海》,「共和国」的定义如下:

一般来说,是指由国家代表机关和国家元首选举产生的政治制度。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被称为“共和国”。很明显,中国的国家代表处和首都不是由中国公民选举产生的。当然,也有人会说,中国的党政机关和领导人是由代表人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的中国共产党党代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

这一代表就从1949年10月代表到如今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没有问“大师”是否愿意被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显然不是共和国,却坚称「共和国」,此非指鹿为马即沐猴而冠。 全剧末了一段文字说白,让人看了忍俊不禁:

「创建共和的重任历史而又必然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伟大而坚强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的真正共和国」,是与全剧内容、与现实中国国情最为冲突的胡言乱语,有如白壁上人为的污浊之物。但是作为本剧观众的本人,对此段胡话的垫後深表理解:没有这段万般无奈的权宜,这部巨片必然胎死腹中,整个剧组多年心血必然付之东流。

又闻国内禁播此剧 ,窃以为禁得好:本来不见得人人争相一睹,可一经禁播,国人的猎奇心态顿生,反倒要看一看,究竟是什么惹恼了当局。中国老百姓有的是聪明才智,盗版本正可大行其道,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如果百姓除了用眼看、用耳听、还用头脑想,就定会分析和反思:中国怎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了历史的倒车? 中国有过短暂的民主。

但是,国运就是那么地不济:先有袁世凯称帝 ,後有张勋复辟、军阀混战、日本入侵,最後,1949年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封建王朝的全面复辟。国号改了,不叫帝国改叫人民共和国了,再叫帝国袁世凯就是榜样;皇冠不带了,龙袍也不穿了,家天下换成了党天下,三叩九拜不兴了,三呼万岁顶礼膜拜还是保存的。

孙中山先生要让共和成为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让它成为我们牢不可破的信念,可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却让共和成了一个名词,一句空话, 一个形式。

走向共和读后感 篇5

对于历史我们每个人都不一定很明了,但是在心里都有一个印象,历史这玩意其实还是口口相传的,有些是经过一些个文人的笔来说的,一些个是由那些个戏啊曲啊剧啊的演出来的,也许我们听到的都不是历史,也许全是历史,我们既然不是学者,也无需考究真否,人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的作用就是可以让听者体验不可能体验的事情,从而由史鉴今,以古人之事谈今人之不可为。只要历史足够精彩,真真假假,不足道也。

对于1894年到1917年的这段历史,我们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历史书的层面上,比如袁世凯是个大卖国贼,李鸿章是大卖国贼,慈禧是老混子,光绪倒是年少有为,谭嗣同是烈士,孙中山是革命先驱如此如此巴拉巴拉。这种思想一直存在我们的心中已经二十年了。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但是一部电视剧却真真正正的冲击了我对这段历史的看法。

在经过了那个只有黑白非对既是错人云亦云的年纪,选择题也从双选改为了四选,作为一个思想独立身体成熟的成年人,考虑历史的时候是应该重新审视,有自己的看法了。毕竟没有无来由的恨也没有无来由的爱,卖国贼不是生来就是为了卖国滴,革命烈士也不是根红苗正生下来就脚踏七彩祥云滴,当然卖国贼的一些人性闪光,革命烈士的污点不能改变我们对卖国行径的唾骂和革命的崇敬。然而,任何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在过了那个一棍子打翻在地,再踏上一万只脚的时代,在百年以后,是不是可以给出公论的时候?作为即将接管社会的新一代,我们是否对历史有了一个客观的认识?

走向盛唐的读后感5

走向共和,就拿今时今日来说我们仍然处在进程中。没有好的制度和坏的制度,只有合适不合适,即使是被推翻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也不能去全盘否定,能够绵延数千年自有它的合理性,只是进步和发展是个大趋势,被淘汰也是必然。

“孙大炮”是这个剧中出现过很多次的称谓,刚开始我深以为然,因为总是把他和唐僧联想到一起,似乎有与生俱来的天真与赤诚,信念无比坚定却没有什么实实在在的能力。但是最后一段的演讲又觉得他确实有其伟大之处,同样也在于他极度的天真赤诚与坚定,他的理念在当时是超前的,甚至于在如今也是超前的,任何理想都是具有前瞻性的,具体到个人,我们都被教导,要从小树立自己的理想,于国家,于民族更是如此,我们总要有个目标去为之奋斗,尽管过程可能回环曲折。

我不明白教科书为什么一定要笼统地给袁世凯冠一个窃取辛亥革命成果的帽子,彻彻底底地否定了一个实干家,一个被李鸿章,荣禄,张之洞多次推荐,甚至舍命保全的人,他的能力才干可想而知。他一生的败笔可能就是养了一个蠢儿子,和杨度一起蒙骗自己老爹称帝,当然这其中也夹杂着袁世凯自己的私心,野心,结果骑虎难下,急火攻心,一命呜呼,北洋分裂,军阀割据。袁世凯曾经说“如果我输了,没有人能赢。”之后将近三十年的战乱印证了这句话。

说到杨度,看前面是个有能力有理想有原则的正人君子,袁世凯为了不到南京任职纵人放火,他大骂想搞君主立宪可以,这是堂堂正正的事,怎么可以用这种卑鄙龌龊的手段。后来为了骗袁世凯称帝,伪造报纸,伪造请愿书,授意段祺瑞威逼议员签字。嗯,这很“堂堂正正”。

历史的必然性是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而偶然性在于人作为一个又一个个体的差异性,可能起推动作用,又可能受自己短板的限制,使发展滞后。

又想到当初梁启超拜访李鸿章想请他一起搞君主立宪,李鸿章说了一句话“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感触良多,这部剧传达,涵盖的太多,真正能吸收的少之又少。

走向共和读后感 篇6

国剧《走向共和》看后感

题记:此为一偏见,为立论国剧优秀而论,须心怀批判之心,不可全信,慎之慎之。

要观察国家的命运,首先要观察人民的思想,然后要观察国家的有限(宪法)法。去共和国,作为国家歌剧的第一部,是当之无愧的。因为2003年史诗诗的一年,2003年是改革号角延续的一年,了解今天的事件,预示着未来一百年乃至更久的故事。

电视剧是国民思想的体现,观美剧韩剧日剧之优劣,怯以为国剧思想水平之高,远胜于美韩日剧,因美韩日剧无国剧之大气魄、大感动,因美韩日国无我国之源远流长,因无我国之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美剧之长,长于虚幻,因美国建国源于英国,但美国国旗无英国国旗之痕迹,故美国为无根之国,无根之国则无历史,且源头之英国作为海洋性国家,实无主见之国,故只是实用之国,实用之国难担统一之大任,故美剧之思想深度在于未来,如阿凡达,如西部世界,以未来之意代替过去现在,过去之意仅前溯至大西洋帝国。(偏见,经验论的怀疑精神值得借鉴,经验论是为了保证对于事物的认识有一个确定的根基,如休谟贝莱克,实彻底的怀疑论精神,为自由的一个阶段而已,唯理论善于统筹形成系统性理论),移民之国实无多少思想深度,美剧多以个人之剧见长。

日剧之流,常见于推理之剧,科学之剧为技之剧,暂未见道之剧,历史之剧因日本实为我国之支流,且日本无亡羊补牢之意,故思想之深邃较之我国差之多矣。韩剧之流,家常里短,**小片,另熔炉之电影确实能昙花一现,且作用之国法,仅有进步之效,无未来之出路,熔炉之电影可影响国家制定熔炉法,小之确有利于国之进步,但法之一途宜谋定而后动,非权宜之计也。韩日为中华之支流,支未尝不可为主,但观韩日之文字,终为我国之国中之国。

韩之文字不如日,故韩为被动之国,历史已鉴。韩之文字为音字,国人之身份须汉字予以分别,实忘本之字,该字乃**强行去中国之意字,强行阉割确能短时间壮民族之气,但气之短已定明日之事。国之首都之名,开国之日改动尚可,忌国已先立,此行实因韩无大国之气,国民无开放之气所致,韩之民族仅在韩之民族,小气之至也。

大国之大,大于气魄,何愁首都之名为汉城亦或首尔!!汉城之名远甚于首尔,因汉城为主,首尔为支,如此自断气运之行,实用之人实用之国为之。日之文字为中之文字之变,变未尝不可,但变需有变之根基,非强行之变,变之久矣,此为去中国之始,此如韩国,只是时间稍长,公元十世纪始创之日文与韩文之今日何异?!

无异!!日之民族仅为在日之民族。日本之变,皆因国民之民族私利,小道也。

八年抗战我国之胜利鉴之,以九百年之自强后之立宪国战于中国最弱之军阀割剧之时,尚不能战胜我国,且已伦为被动之国,国之气运积蓄以日本之小,须至少积千年矣,到此时之前已成中华之国中之国。国剧为国之思想之剧,该剧作为国剧之首为央视播出,虽偶有争议,但仍禁而不禁,因该剧为时代之歌。不鸣刚矣,一鸣惊人!

此乃国体之争,此亦自由之演绎。中国歌剧需要探索。不是没有好的歌剧,而是没有有眼光的人。我也是。(偏见,小亦可为大,小剧亦可为大剧,慎之慎之,仅为立论而有此偏见,登高必自卑,名不符实,则为捧杀。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生命有限,爱情无限,故爱情更高。爱情也有现实和幻觉的形式,但自由处处可见,却处处难觅,因为生活和爱情都是自由的,只是不同的阶段。

自由以无为生,无中生有,有亦是无,则无有。自由与规则,同出而异名,自由就是规则,对应着共和与**,或者**与共和。辩证法是理解历史的关键。没有辩证法,就没有历史。它已成为日本小国的权变理论。入侵中国不是偶然的。

宪法本形而上,但宪法比较一下便辩证了。

既是拙人,便只有拙见。中德之宪法,难以比较,但试比较中日之宪法,高下立现。余以为宪法之总纲,宜虚而不宜实,宜少而不宜多。

目前,中国宪法只有国家和人民两大原则。国家是人民,实际上是人民。日本之宪法总纲却冒出了日本天皇,虽说是象征,但天皇象征置于国民之前,还有主权所在的为国民的定语,这个主一种理解为天皇之主,国民俱为奴才。本来天皇作为象征无可厚非,但象征多了,人便会当真。

天皇与国民两个词从层次上国民更高,天皇不应与其置于同一层次。既然有了该条,该条之后便尽是天皇的权利。中日两国宪法起源于大陆法系的德国,而英国则是海商法体系。

大陆法系靠演绎,海洋法系靠归纳。大陆法系靠成文,海洋法系靠判例。日本国作为海洋之国,使用大陆法系本也无可厚非,但这种西化西了一个四不像,大陆法系中德系宪法总纲第一条只有人和国家,而无天皇,德国与中国类似,区别只有国家和人民先后顺序问题。

日本民法制度有统治世界的野心,但这种野心与制度不符。时间越长,日本就越落后。虽现在为中国赶超日本,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日本已经在退了。

作为一个海洋国家,日本应该研究海洋法体系,但历史不能回头,没有机会。海洋法系源自英国,要统治,讲究统而不治,所以美国全称为美利坚合众国,判例法讲究九层之台始于足下,日本没有选择这种法系,还是因为太心急,日本的维新太快了,受的苦难太少了。短时间少受苦是好事,但从长远来看,多受苦是好事。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心先……”,对个人如此,对国家亦如此。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八国联军对中国的战争、国共内战等,只有经历了很大的磨难,宪法才能稳定下来。易得的不见得好,宪法如此,命运亦如此。

应该看到,中国不是一个单一的大陆国家,而是一个海洋国家。如果有一个海洋国家的精神,海商法体系可以用来完善民法体系。比较中日之宪法,实中国之宪法为共和,日本之宪法为**。(以宪**仅作为参考依据,不可以为宪法不变,人之为人,有自由之根,宪法亦如此)

共和与**本是同一词,但毕竟共和离自由更近一些。袁孙之争,为宪法之争,共和制毕竟优于**,君主立宪制与共和制尚待商榷,**与帝国却泾渭分明。正是因为袁的失败在于超越了中国共产党的界限,袁的成功在于中国共产党的极端。

**终极共和国,终极共和国为**,真是善恶啊,这在剧中有着强烈的反差。袁是因**而共和,孙是因共和而**。共和在袁手中就像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想要怎样,共和便怎样。

共和在孙手中就像一个永远追不到的小姑娘,想要共和,却用着**的办法。共和与**本是一词,但毕竟**就是**,共和就是共和。因**就是**,故袁败,这个不能转化,袁称帝,让**纯粹了,没有了共和的外衣,**现了形。

因共和就是共和,不能掺杂有些丝毫**,孙与黄之争为孙失败的根源,因为孙怯懦了,这点上孙难于袁,好歹袁有底线,但孙没有理想的上线,袁实现了短时**,但孙没有实现共和,因共和本就没有尽头,但孙的共和仍可以实现,不怯懦,不断的斗争,这个过程本就是共和。孙的怯懦表现在党章的制定,青天白日党的成功在于党章,但失败更在于党章。党章要求个人忠于领袖,这个本没有错,但独大的党成了**,便成了错。

**的党章与临时约法(宪法)成了死结,青天白日党不尊守宪法,自掘坟墓。故昨日之宪法为**,今日之宪法为共和。(查阅我党党章,无此疑虑,内即是外,故须围绕在党**周围,为人类共同体而奋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与共和本一体两面,今人论及开国领袖以七分功三分过,但我想言十分功而无过,实因当时只能如此论,邓公不是不知,只因不能,皆因领袖心中共和之平等实须以不平等实现之。开国之勋作为之事好比打地基,地基越深,国家越稳固,骂名自一力担之。故切记,莫小看昨日之宪法,昨日之宪法为宪法之母。

走向共和读后感 篇7

被安利来看这部剧,每天大约看一个小时左右,看了一个多月。倒不是这部剧难看,相反,我觉得它完全值得豆瓣的高分评价,只是,它所涉及的历史太沉重,尤其是当我们知道结局而去了解故事情节时,就更加疼痛。

近代中国,风云变幻,反复无常,各方势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轮番登台,却都是短暂停留,世事动荡,政局涣散,战火蔓延,我们就在希望与失望中一起盼着走向共和,哪怕,到了如今的太平盛世,共和的心愿还不能说已经实现。

我们看着银幕上的热血青年们为了祖国为了民族努力着,抛头颅洒热血,最终却不得不迎接一次次的失望。徐锡麟、梁启超、谭嗣同……无数个如同他们一样的青年在那动荡的年代苦苦探索着未来的奋斗方向,为了民族,为了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

五千年的华夏史上,近代史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创伤,被迫打开的国门,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马关条约》、《北京条约》、义和团运动、袁世凯称帝……华夏大地上一片混乱,在混乱中,跌跌撞撞地前行。我们明白了,自己再也不是万国来朝的太平盛世,我们只是世界民族之林中的一员,落后就要挨打,我们的小弟日本给我们上了沉重的一堂课。在此之间,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清廷立宪等,各种各样的行动也纷纷开展,但为时已晚,因为整个国家当时已经病入膏肓,这些运动只不过是暂时治一治疼痛,缓解一下,真正出问题的,是帝制,而这所有的运动的动机,是为了保持这个制度,保护稳定,这就是矛盾。

袁世凯逼宫,结束了漫长的封建君主制,以为这是共和的开始,没想到,这是下一个皇朝的喘息期,袁世凯称帝,一百天左右,被迫退位。他其实是一个很能干的人,有勇有谋,军事、政治、经济样样在行,当时成为临时大总统也是各方妥协的结果。在乱世,他不是一个英雄,是同曹操一样的枭雄,但这一称帝,一下掩盖了自身的所有贡献,成为了历史的千古罪人。不过,他的这一场戏也证明了帝制在中国已经行不通了。最后,他在临终之际,对着自己的红颜知己英子委屈地说:“为什么他们喜欢他,而不喜欢我?”让我一下就哭出来了。也是一个可怜人吧!当然,比起孙中山来,袁世凯的实际的功绩要大得多,但孙中山的威望要高得多,孙中山是典型的为了革命而生的人,率先剪了鞭子,无数次起义,为了革命四处筹款,找人。印象最深的是他要哥哥卖牛然后革命,对哥哥说:“这是革命的牛。”好吧,真为他哥哥感到心疼。其实,抛去影视作品脸谱化的呈现,孙中山和袁世凯还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果,袁世凯不称帝,结局会怎样,谁也不好说,毕竟,历史没有时间没有机会假设。

因为这部剧,突然开始对近代史感兴趣,并且有意地去查了查相关资料,总的来说,这部剧还是挺符合历史的。当然,也不要期望从一部电视剧中去学习历史,电视毕竟有电视的规则,娱乐还可以,但为了视觉化的呈现还是有了不少的改编,比如,对李鸿章过于洗白,对翁同龢过于抹黑。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不错的剧,剧名《走向共和》,是当时无数人的梦想,也是我们现在无数人的梦想。

走向共和读后感 篇8

《走向共和》该剧以史诗般的艺术笔触全景式地呈现了中华民族推翻帝制、走向共和这一波澜壮阔的艰难历程。剧情背景为自清朝慈禧太后归政光绪皇帝,至民初袁世凯称帝失败约30年间的中国历史,包括洋务运动、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拳乱、庚子后新政、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张勋复辟等史事。以下是中国迷失网提供的印象样本,欢迎阅读!

长达五十九集的《走向共和》昨天终于看完了,我能欣赏到这样好的电视剧首先要感谢三哥鸿德的推荐,这段时间因为既要熟悉新车又打羽毛球,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虽然我非常爱看这部连戏剧,有时也看着看着就睡着了,应该讲我的欣赏效果不是很好,但即使是这样我也认为这是一部多年来难得一见的非常好的电视作品。

如果说到《走向共和》后我最大的反应是什么。我会毫不犹疑的回答就是“气愤”。坦率的讲我从慈禧“辛丑事件”之后要“立宪”开始我气愤的心情一直没有平静不下来,我在这里也不和谁去争论慈禧是真立宪还是假立宪,我生气的是一个封建社会的皇太后在二十世纪初都能要立宪,都能废除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可是一百年过去了我们还有些人在说“议会制度不符合中国国情”我们可以想一想从二十世纪初到今天已经整整一百年了.

《走向共和》这部电视连续剧是从“甲午战争”开始的,由此可以看到真正让我们这个东方大国感到震撼和耻辱的不是鸦片战争和火烧圆明园,而是我们的近邻日本的崛起。“甲午战争”后的满清皇朝的慈禧和光绪实事求是分析出是日本先进的君主立宪制度战胜了自己的封建**制度,应该讲慈禧和光绪能有这样的一个认识就非常的不简单。这部连续剧也就由此展开了“**”“立宪”和“共和”三股势力相互争斗的大舞台。

这部电视剧里有一段话给我印象很深,我忘了是谁讲的:“英国的君主立宪是国家拿钱给这些旧官僚,让他们同意了国家立宪的主张,而日本是全体国民都接受了西方民主思想同意国家实行君主立宪,所以这两个国家能够顺利的从封建君主制过渡到现在的君主立宪制度。”(我在这里插一句话,我觉得日本这个民族在民族的危机感,责任感,荣誉感,在工作中的务实和进取精神很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现在从《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我们可以看到,从甲午战争到今天这一百多年的历程中我们的国家要实现真正的共和或者立宪不知道要他们艰难多少倍,我们一定要有耐心。

中国的民主之路的确是困难重重,但有困难我们就是我们不实行民主的理由了吗?在这部电视剧里有一段孙中山和宋教仁去乡下拉选票时和一个私塾老先生的对话给我印象很深,一开始这个私塾老先生对于在中国搞民选表示不理解,认为中国人现在根本不懂什么是民主。

孙中山对老先生说:“小孩不识字就可以是不让他们上学的理由了吗”老先生说:“不对不对,正因为他们不识字所以他们更应当上学”孙中山说:

“同理,中国人民主意识差,所以就更要实行民主”应该讲这段对话是这部连续剧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现在很多人一提到如果中国实现了民主,就把民主视同洪水猛兽,他们老成持重的认为中国真要给了民主肯定社会大乱。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纵向的想一想一百年以前我国都可以实现全体国民民选国会议员。

为什么一百年后我们连提都不敢提?让我们横向思考一下,世界上所有国家,除了少数几个中东石油富国,还有朝鲜、越南和古巴,都可以选出国会议员或**。连**不断地伊拉克和阿富汗都可以搞民选。我们要民选真的就这么难。

我想在这里向这些视民选为洪水猛兽的人问一下,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中国不能搞民选。难道是我们中国人的素质就这样差吗。我想答案肯定不会在这里。

《走向共和》给我的第二个感触是从戊戌变法到现在我们国家这一百多年的历史都是军人和枪杆子在左右着历史的进程,这也不能不说是我们民族的一个悲哀。从《走向共和》这部连续剧可以看到袁世凯为什么在历史发生巨变过程中可以“翻手云,复手雨”就是他牢牢地掌握着北洋军。

在这个历史剧变的舞台上,有那么多人,有那么多的变化路线,但是他们都失败了,因为他们没有军队。首先是满清王朝,我们可以讲满清王朝经过了太平天国以后已经没有了自己掌握的军队,之所以它还能延续几十年就是此时出了个慈禧这样铁腕人物,所以慈禧一死满清就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武昌起义后,三国时期魏、蜀、吴再中国再次出现。袁世凯代表曹操占领北方,黎元洪代表刘备占领湖广,孙中山代表孙权占领江东。

孙中山是三股势力中第一个退出历史舞台的,这势力史的巧合。为什么,他没有自己的军队。袁世凯掌握着北洋军我们就不说了,黎元洪这个从床底下拉出来的“武昌起义的英雄”为什么能长时间站在历史舞台上就是他有一支由香帅张之洞创建的“南洋军”。让我们回顾一下我们国家从满族到今天的历史,这些士兵蹂躏了我们国家。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只有发展到“军队只有属于国家”才算真正的进步了。

《走向共和》给我的第三个感触是一个社会的新闻**的自由程度是反映这个社会进步的晴雨表,在《走向共和》这部电视连续剧里,田沫这个新闻记者占了很大的份额,这也是这部电视剧非常成功的一个方面,在这部电视剧里是报纸把袁世凯的心腹赵炳坤**下了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社会的进步。在当今社会,我满意的是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这给了新闻机构更广阔的空间,也迫使当权者趋同。

心中感慨万千!闲来无事,试着把这些感慨记下来,也算是观后感吧。

洋洋六十集,虽是加了几分演义的东西在里面,但至少把自光绪朝后,清末民初的中国历史交待了个大概齐。而这段历史,每个中国人但凡提及,大概都会加上”中华民族耻辱史“这个考语吧。

这些已有定论,我也不打算再说些什么,只想说说对清王朝终究一朝倾覆,以及这段历史对于今日之中国有何参考意义的一点陋见。

这想经历这段历史的人,内心的痛苦最刻骨铭心的,必定是清朝的最后两个皇帝——光宣二帝了。

一个大志未酬,终究死于非命。三十八年的生命,虽然像天子一样珍贵,但却实是囚徒。另一个生来富贵,三岁为帝,虽有复国大志,却终其一生都在被各种各样的势力利用,身背无数罪名,最后以一个“被无产阶级**成功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新人”的名份死去,连个皇帝的谥号都没落着。

一本自传《我的前半生》数百页,字里行间写满了自我忏悔表衷心,可谁能知道心底里又有多少龙游浅涧时不我济的失落与神伤不敢流露支言片语呢?

或者站在局外,换个远远的角度来说,若爱新觉罗的一姓江山倒了,换来的真是当初振臂一呼者所宣称的民主倒也罢了,至少还可以说是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多少也有个说词安慰一下受伤的心。

可旧的王朝倒下了,站上来的是什么东西呢?

只能说清失其鹿,群雄共逐之。各路**,督军,委员长,主席……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

老百姓要承受的,是同晚清一样甚至要更甚于晚清的兵匪为祸,烈强欺压,污吏横行,苦不堪言……最重要的是,虽无封建,**依旧。

民主?旧瓶子里装些新酒罢了……哪来的那么多a理想b主义!

恐怕连正在谋划世界的孙大宝也想不到这样的结局

你说,爱新觉罗家的,心里怎么可能释然得了?

现在,清朝至少应该有两次机会避免一次推翻的结束。如果一开始抓住了这两次机会,恐怕不仅他们的命运可以改写,整个中国的命运也可以改写。

一次是光绪的戊戌变法。当时他若能不那么急于求成,行事更加周全,最终能战胜保守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势力,变法成功的话。那爱新罗的天下搞不好真能万世不易,他的功业绝对是至少盖过他的祖宗康乾的,而中国很有可能早已实现在无数人用枪炮都没能实现的民主。

国人也会避免半个世纪的战乱不已。

这种双赢局面终究没有出现。光绪的失败与其说是慈禧,不如说是一个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空有大志,却权谋不足,任用康梁一帮书生,一味急于求成,以为如此关乎生死的政治斗争是几道诏书就能解决的事情。最后嗅到慈禧有政变的企图时束手无策,而康梁更是病急乱投医,把全部家当都压到了一个根本就不了解的袁世凯身上,最终致皇帝于绝境,身陷囫囵,幽死瀛台。

岂不是书生误国?而光绪焉能不败?

在这场斗争中,慈禧其实是矛盾的。一方面,她是一支古老得利量,属于既得利益集团,但另一方面,她也是王朝的统治者。她不可能只审视自己的利益而忽视清朝。所以开始的时候,对于变化她是支持的,只是她以为的变化跟光绪心中的变会是完全不同的,她以为这变的只是行政上的,是技术层面的,跟之前曾李之辈的洋物运动没有本质的区别。

随你怎么变,只要大清江山不变,不乱,我这个太后的地位不动摇,而国家又能强盛起来,何乐而不为呢?

但光绪并不这么认为。他想要改变的是根本性的和制度性的。所以,当光绪的改革触及一大批老势力的利益,导致他们站起来**时,慈禧不能置之不理。她真想成为一个强国,但首先,她不能乱。如果乱了,就会毁了清朝。

在她的想法中,大清绝对是乱不得的,她不在乎既得其它既得势力的得失,但她绝不能不管江山的得失,因为这江山毕竟也是她的,是她的既得利益。

所以,当她终于认为光绪的变会不但不能让大清强盛起来,反而会葬送了大清江山时,她的支持就变成反对了。当反对派无法说服光绪时,她只能选择政变。

央视《走向共和》已经播完,应该说,这部作品还是一部很有意义的教育片,片中对某些人物,进行了一次重新定位,使得老题材有了新观点。

李鸿章、慈嬉太后、光绪皇帝、袁世凯、孙文、宋教仁、黄兴等人物的特征表现如此强烈是该片吸引观众的一大亮点。甚至有个女士在网上这么说:看这电视看的,我都有点爱上袁世凯了。

不过,我觉得,这些人物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孙先生。

孙先生少年浪荡于会党和国外,对封建**制度是极度痛恨,把建立共和民主的中国定为自己的终身奋斗目标,受尽贫穷流浪之苦,历经10次起义失败、第一次大革命成果被窃、二次革命失败等,始终坚持不泄,革命到底,以致临终前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醒世遗言。

孙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的民主理想支撑着他,一生如一日,为实现建立民主共和的中国,奋斗到底。

孙先生的革命意识让我想到了一个人对爱情婚姻的追求。

我是个有过失败爱情婚姻的人,看完了《走向共和》,看完了孙先生的革命经历,使我对追求爱情有了新的认识。

先打比喻如下:

10次失败的起义=多次失败的恋爱。

武昌起义成功,**初建立=有了一次还算初步成功,并且感到些美好的爱情或婚姻。

**建立后被窃国者窃取=这一次初步成功的爱情或婚姻经过短时间就仍然以失败结束。

真正的实现民主共和=找到自己真正的爱情或婚姻,并过上稳定的爱情婚姻生活。

那么我们就和孙先生的在二次革命前的经历很相象了。

经过多次追求或恋爱,终于有一次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得到了一次短暂的爱情或者婚姻,可是,因为自己的经验不足、第三者的插足,我们的这第一次爱情在不久的时间里仍然以失败告终。这时,正是我们向孙先生学***候了,坚持不泻,进行二次革命或者三次革命,直到真正的革命成功---找到真爱,完成婚姻。

愿天下曾经失败过的爱情追求者,勇敢的二次革命。

最后,用孙先生的名言自勉: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猜你喜欢

  • 走向海洋读后感9篇 经过认真挑选心得体会大全小编为您精心制作了“走向海洋读后感”,由于个体差异,每个人对于作品的理解是不同的。 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并写下感悟,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本文供您参考并请您收藏!...
  • 读后感教育走向生本7篇 如何能快速写好读后感呢?如果你阅读了作者的作品,或许也会被其文采征服。我们可以通过写读书笔记的方式,用文字将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读后感教育走向生本是由小编为您整理和分享的内容。...
  • [精品]《轻轻走向完美》读后感合集5篇 感谢查阅我们为你推荐《轻轻走向完美》读后感。读书最直接的成效体现在读后感里,阅读完作品后,心中感触颇深有了更多的想法。对于作品中的情节人物我们应该更加深刻的表达感受。相信您能从本文找到帮助!...
  • 教你写读后感: 走向海洋读后感 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在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为此小编特意整理了“教你写读后感: 走向海洋读后感”,希望小编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 走向海洋读后感范文简短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趁着自己的感触 ,最适合写一篇作品的读书笔记了!作品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走向海洋读后感范文简短”,希望小编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读了《走...
  • 2023读后感推荐 走向海洋读后感一篇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我们将阅读后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篇关于作品的读后感,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悉心准备的“读后感推荐 走向海洋读后感一篇”,敬请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