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大全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心得体会大全 > 观后感 > 导航

[荐]《钢的琴》观后感集锦10篇

发表时间:2023-01-09

心得体会大全栏目精选:“《钢的琴》观后感”,欢迎阅读。

为了满足精神需求,我们经常会看一些电影或者电视剧,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心灵上的震撼,更是灵魂上的思考,为了防止感悟被遗忘,应该赶忙写一篇观后感,将观后感写下来,是对自己的总结和归纳,能从中学到更多。怎样写出能让他人有所感悟的作品观后感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钢的琴》观后感”,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钢的琴》观后感(篇1)

作为一个鞍山人,看电影很少能有看到自己家乡的兴奋感,一座以钢闻名的纯工业城市似乎也很少入导演的法眼。因此一个半小时的钢的琴让自己暗暗乐了一回,鞍山的景,鞍山的话,虚幻之间,自己仿佛活在了电影之中。

电影的背景选在了那个大部分国企员工都不愿回忆的年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鞍山再也不是响当当的老大哥了。下岗、买断和再就业成为那十几年不间断地被提及最多的几个词;一浪又一浪从破旧厂房里传出的麻将声,一个接一个等待买卖重建的工厂,一群又一群围在XX门口讨要工钱或是工作的下岗者,电影的调调让自己想起了好多那时候的所见所闻。

在那段纠结的岁月里,有的人富了,“二斤炉果掺一片扑热息痛”也好,开饭店也行,开卖店也行,包个出租开的都算是有本事了。能在旧厂区里翻废铁的就是神人。没了工作却找了份更赚钱的差事。有的人颓了,成天抱着买断得来的“卖身钱”打麻将、玩扑克,做着荒唐的白日梦,得过且过。还有足不出户,闭门造车的,拉不脸面出来找事做的,面条拌着酱油也能凑合活着了。当然了,大部分的人没富也没颓,他们就像陈桂林一样,硬挺着,拉几个哥们组个小乐队给红白喜丧事连弹再唱的维持生活。人脉广的托层层关系回厂里,结果也最终逃不掉再就业的恶梦。性格直的就干脆与过去告别,哪怕是摆地摊,总之俩字:挺着。挺过去的,挤出几个笑容,哭、打、砸、骂或是疯。没挺过去的,就是死了。

仔细想想,那些挺过来的并且还要继续挺下去的人真的不容易,无奈但坚强。

当下社会上的年轻人纯粹且真实。因为就没有挺这个字眼。没吃过大锅饭,还真想不出那锅里能煮出什么好东西来,一点不惦记。咱们就用付出回报法则来享受且热爱生活得了。

《钢的琴》观后感(篇2)

《钢的琴》是由张猛导演,、秦海璐、张申英、周逵主演的一部荒诞写实主义的黑色幽默风文艺影片。与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风的表达方式不同,周的表现手法在于剧情的无厘头反转及夸张的表达,张的幽默在于台词及音乐的包装渲染。

该片主线是:钢铁厂退休工人陈桂林与妻子小菊离婚,两人争夺女儿的抚养权。女儿热爱音乐与钢琴,说:谁给她买钢琴,她就跟谁。该片由:女儿学琴————陈为女儿用纸做琴—————借钱买琴————偷琴————造钢琴,逐步展开。

辅线是:陈桂林与女友淑娴(秦海璐饰)的爱情故事;胖头与快手友情的破冰;汪工为保住钢铁厂烟囱而做的种种。破旧的钢铁厂,锈迹斑斑的建筑,扑面而来的年代感。怀旧的色调带来视觉的渲染,营造出专属于小人物的温情与悲壮。

以俄罗斯音乐为主背景乐,将浓浓的年代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导演开创性的将悲伤的剧情用激昂的俄罗斯音乐来黑色幽默化处理,使悲伤不再绝望反而变成一种释然。有人疑惑:为什么整部电影音乐主体是俄罗斯音乐? 这是因为在新中国建设初期,中苏(俄罗斯前身)关系处于蜜月期苏联派了大量技术人员来中进行技术指导,帮助新中国重工业的发展。当时,人民对苏联普遍好感政府还开设俄语课程,以此来促进两国交流与人才的流通。张猛以俄罗斯音乐为主体,不仅展现了那个年代俄罗斯对于新中国建设所存在的巨大影响力,更因音乐无国界,情感上极易产生同悲共喜的共鸣,增强了影片的文艺质感极大地提升了影片的欣赏价值。

“你要让那两根烟囱不被炸,那你就要让人看到那不是两根烟囱,这是两根金条……。你哪怕弄成抽象的两根筷子呢,那也是一个亮丽的风景线啊”(陈对汪工说)

“当有一天,听说他要走时,我才意识到:原来他一直在我身边”(汪工)

影片的台词堪称精品,大道理从小人物口中以或幽默或通俗的方式讲出,不仅能让普通观众有醍醐灌顶的透彻感,更能让专业影评人和思想深度足够的观影者细细玩味儿文字活跃思想,与影片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切磋。

影片催泪的几段情:亲情篇:陈桂林为了圆女儿的钢琴梦,和朋友们排除万难的制造出一架钢结构的钢琴;爱情篇:淑娴对陈桂林说:“你去偷琴我给你把风,你去买琴我给你垫钱,你整一帮人来给你做钢琴,我好好的歌我不去唱,在这个破厂子里头陪你瞎耽误工夫,还得给你们整饭吃”;友情篇:季哥为帮助陈桂林完成荒诞的造琴梦,撇下自己的卖废钢铁事业,全心全意扎根废弃的钢铁厂。随后,季哥因贿赂而被警察带走盘问,临行之前,他不慌不忙的去查看造钢琴的沙盘是否成型,向陈妥善交代后才随着警察离开。

个人觉得影片中最有特色的一段是胖头的女儿被人搞大肚子,陈 淑 胖头 快手等一帮人或骑车或开车的陪他去找那小子算账。幽默,壮观,韵味儿十足,看着特带感。

影片的结尾算是皆大欢喜吧,陈桂林放下了自己的执念,同时也救赎了两个女人。

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尊重孩子的意愿,他告诉小菊:“女儿你带走吧!”小菊顺利拿到孩子的抚养权;处理好家务事后,陈对淑娴说:“我可以娶你了!”

全片在女儿坐于父亲他们做出来的钢琴前,娴熟的弹奏着俄罗斯歌曲《讨厌的啄木鸟》中收尾。

《钢的琴》观后感(篇3)

社会学家沈原在他的书中写道:“重建的中国社会学陷入一场深刻的悖论。面对社会转型带来的巨大想象空间,社会学竟然没有能力提出振聋发聩的好问题;面对剧烈变动的社会现实,社会学也竟然缺乏恰当的理论和技术手段加以研究和测量……这样一来,社会学就陷入了某种滑稽可笑的境地,甚至变形为布迪厄所说的‘社会巫术’那一类的手艺:它借用科学的手段来遮蔽生活现实,麻痹人们的思想,但却绝不提供新的知识。”

其实同样的困境在文艺中也存在。文艺究竟应该表现什么?要说什么样的故事?《钢的琴》可能是一个尝试,一种努力。至少,它严肃地干预社会,它拒绝用“他者化”的眼光看待历史,它愿意为社会中“沉默的大多数”代言,他给我们展现了一段至今没有论断却被回避讨论的历史,让我们看到了在“社会主义实践”时代中生活着的人,他们的精神状态和在日后的改革中究竟谁付出了代价、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

文艺的一个功能,是提供一种社会和生活的想象。当许多人对未来生活的想象只剩下一个资本主义式的图景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停止追问,你要的是哪一个资本主义的未来?

在中华民族奋发崛起的道路上,我们走到了今天。“毛时代的国家社会主义运行了三十年,逐渐耗尽了它的体制和文化的能量,最后为资本主义市场路线所取代。这后一条路线,在把中国推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之后,似乎也到了强弩之末。天差地别的两极分化使社会干柴遍布,危机四伏,濒临分裂。” 我们太需要一种新的想象未来的方式了,而在这种想象的建构过程中,文艺不能怯懦地退场。

《钢的琴》观后感(篇4)

那日,看完《钢的琴》,我不禁抹下两滴眼泪来。

这部影片叙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女孩叫妮儿。妮儿很爱弹钢琴,她的父亲是某所学校的音乐老师。一次,因为妮儿在钢琴室练琴练的很晚,妮儿的父亲就这样丢了工作。妮儿的母亲因为家里太穷已经不想跟她爸爸过日子了。摆在她面前的是一件艰难的抉择。妮儿说,谁能给她买架钢琴就跟谁过。她的父母都想得到她的抚养权。妮儿的父亲为她做了架木头钢琴,木板上画着琴键,发不出任何声音。父亲说,只要心里有音符就能听得见。但有一天,他听说女儿要跟妈妈过就赌气把那架木钢琴砸了。女儿哭着不走,说,不跟妈妈了,永远跟着爸爸。听了这句话,妮儿父亲的气消了,又觉得有点对不起她。某天傍晚,他和自己几个要好的哥们去学校偷钢琴。结果偷琴计划失败,他也差点进了公安局出不来。他还是不甘心,到图书馆借了本《怎样做钢琴》,他从那堆俄文中一个词一个词地翻看词典,翻译成了中文,经过几番周折,妮儿的父亲终于做好了那架钢做的琴。但父亲为了让妮儿有更好的生活条件,最终却放弃了对她抚养权。妮儿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了放钢琴的废弃工厂。在那里,妮儿用她那双手,弹奏出了世界上最美妙的琴声。

这个故事中表现出的父爱是那么的感人:妮儿的父亲是多么地疼爱自己的女儿,他为了安慰女儿,特地做了一架木的钢琴。琴弹不出任何声音,他却告诉女儿,音乐是用心去听的,而不是用耳朵去听的。后来,为了挽留女儿,下了很大的工夫才做好了有几百个琴键的钢琴。妮儿的父亲用爱编织了数不清的善意谎言。当最后妮儿用稚嫩的童声问她的父亲,这琴能弹出声么。父亲肯定地告诉妮儿,一定能。我的眼泪就像珠子断了似的,流了下来。

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是疼孩子爱孩子、到老依然对孩子放心不下的。

我们总以为孝敬父母的事来日方长,时间还多着呢。可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妈妈的鬓角有了几许白发,爸爸的腰不再挺拔。当我们还沉浸在自我的小天地里时,时间却以一种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让我们明白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

从现在起,替父母分担一些活儿,以免会造成终生的遗憾。

《钢的琴》观后感(篇5)

XD63.Com

最近,我观看了一步《弹钢琴的盲童》的电影,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只要你看了就会流泪,这是一个盲童对音乐的追求,给人一种成长路上要不畏困难,追求自己的梦想的启示。

有一年,一个名叫桂芹的“母亲”就在她快当母亲时,因为送货而被卡车撞到,导致早产,她所生的三个男孩中,其中两个因各种器官发育不成熟而死,另外一个送去输氧室输氧。桂芹非常伤心,得知孩子失明了,桂芹痛上加痛,想要毒死孩子,国玉发现后制止了她的行为。当刘浩,也就是桂芹的儿子,刘浩的音乐天赋被他妈妈发现后,他妈找了很多位老师,没一位愿意教刘浩,只有一位刘校长愿意。留校长对刘浩进行培养,成了很出色的“音乐家”,并再电子琴比赛中脱颖而出,取得金奖。后来刘浩对钢琴产生兴趣,他妈便带着刘浩到了北京寻找老师,结果一无所获,钱也不够了,只能睡公园,后来一位旅馆的老板娘收留了他们。国玉带着一笔钱来到刘浩那里,将钱给了桂芹,并告诉她这是卖房子得到的钱。后来,刘浩找到老师,经过培养,屡屡获奖。

只要努力,不关是什么人,就算是残疾人也可以学任何东西的。

《钢的琴》观后感(篇6)

我看电影的习惯,开头吸引我,我就会看下去。刚看电影《钢的琴》的开头,我以为这是一个和《当幸福来敲门》类似的讲述父子(女)情的励志故事,也许也会有同样的精彩。看了之后觉得不太一样,《钢的琴》里面讲父女情的篇幅不是很多,只是父亲手绘的木板模拟钢琴自己想象着发出声音让女儿弹奏和《当幸福来敲门》地铁站里一段父子想象中的游戏同样能够让人感动,而《钢的琴》里更多展示的是有中国特色的中年男人的亲情、友情、爱情。前半部分造钢琴前的故事比较有趣一些,也有更多的励志因素。后半部分更多的是现实,现实是比较无奈的。电影值得一看,画面很有质感,故事台词也很生活,觉得秦海璐表演的很好,风格和《榴莲》的电视剧里演的角色有些像,很生活的语言,感觉亲切。

艺术大部分都是虚构的,或者是生活的再加工,既然如此,就不要考虑太多,导演只展现出自己的想法就好,就像这部电影,导演就是在讲述一个故事,好坏自己体会吧。我看着挺过瘾,但也许是一开头就拿来和《当幸福来敲门》对比的关系,看完之后总觉得还差点什么……

汪工的那段演讲,我觉得是他对自己的爱情和对这部电影最好的诠释:

我不知道是该竭力挽留,还是该默默地看她离去,突然有种莫名的忧伤,视乎觉得有话要说……我们总要试着做点什么,如果我们成功,它将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失败,它将成为一段美好的记忆。

《钢的琴》观后感(篇7)

自从和爸爸一起看完《弹钢琴的盲童》后,我觉得生活中的困难是没什么不能克服的。从那往后,我碰到了困难,都会反问自己盲童刘浩是怎样坚持下去的?他又是靠着什么成功的?那么多次,刘浩一家又是怎样渡过重重难关的呢?

以前,我总是为了一点点小困难而放弃。看完《弹钢琴的盲童》后,我也要向盲童刘浩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有一次我生病了,但我没有像刘浩那样忍着疼痛坚持下来。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只要我坚强起来,病魔就会害怕。正如一句话所说:困难如同一个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虽然我也学钢琴,但是和刘浩相比,我却没拥有毅力和坚持。刘浩身为一个盲童,看不见,但比很多人都厉害。

刘浩天天都想弹琴,自从到了北京后,一天都会弹几个小时。刘浩妈妈为了给孩子找一个钢琴老师,竟然带着刘浩去了北京,连最后的5元钱也用光了!可他们并没有放弃,四处奔波后,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好心的老师,刘浩就是这样成功的,赢得了大家的称赞。

从此以后,我懂得了: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失败打倒。让我们一起战胜失败吧!加油!

《钢的琴》观后感(篇8)

《钢的琴》是一个非常珍贵的影像纪录。在如今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中,类似《钢的琴》这样表现社会经济变革中的中国(人)的电影非常缺乏,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经验大都被官方的和商业的话语所垄断与遮蔽。

不可否认的是,要描绘出当代中国(人)的面貌是一项异常艰难、太过繁重的工作。新时期以降,中国社会面临经济、文化、社会形态的巨大转型。中国或主动或被动地被逐步纳入到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因之出现了一系列世界之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下岗和失业浪潮;世界上最显着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世界上最严重的腐败及最大的经济损失;世界上最大范围的生态环境破坏……” 古老的农民经验与正在生长的市民经验、本土经验与全球化经验混杂,使得对经验的描述和评价变得无比复杂。

尽管要创造有效的影像表述困难重重,但是,这不能成为中国电影和导演们回避和拒绝表述的一种借口。一方面,占有更多市场资源的导演们放弃了严肃的思考,创造出许多天马行空的“传奇”和“神话”,并且振振有词地辩护说:生活已经太辛苦,观众需要的是带来快乐的电影。另一方面,现如今的中国的影产业,由于偏颇的制度设计和有失公平的市场环境,使得许多有价值的文艺片和独立电影,因为资金或者题材的原因,无法顺利地进入体系中:

首先,在制度设计方面,且莫说影片审查制度带来的禁锢以及难产的电影分级制度,单是放映制度方面就存在些许不合理。放映制度中规定了必须是35毫米胶片或者是高清摄像机拍摄的电影才能进入院线系统,换言之,许多用DV机、16毫米胶片拍摄的电影无法公开放映。这对于投资不够无法使用昂贵拍摄器材的剧组,以及坚持粗糙画质风格的导演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

其次,当下电影放映的操作模式当中存在某种“法西斯性”。这种“法西斯性”是资本与行政权力“合谋”的结果。院线的放映场次是有限的,放映时间分为黄金档与普通档,院线会给“名导演”的“商业大片”安排更多的场次,并安排在黄金档播出,对于类似《钢的琴》的电影,院线的预设就是此类电影没有观众,然后就安排在上午、下午等观众相对冷清的档期,场次也不多,整个放映周期短。许多“小片”收不回制作成本。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商业大片”、“小成本制作”来命名电影成为了主流,在当下中国电影的语境中,投资金额和票房收入越来越成为讨论电影时必然出现的高频词汇。媒体津津乐道地说着大片精致的画面和场景、逼真的电脑特技、强大的明星阵容、豪华的首映式、不间断炒作的花絮绯闻,自然还有不断刷新历史记录的投资金额和票房收入。

此种市场引导有它非常可怕的一面,它将电影承担的文化功能导向休闲和娱乐。在这样的文化功能逻辑下,力求真实的纪录、严肃的思考和探讨、厚重的历史感,将在何处安放?此种将文艺导向娱乐与休闲的立场,是无知,抑或居心叵测?

《钢的琴》观后感(篇9)

九十年代北方的重工业城市,破旧的钢铁厂,萧瑟的街道,黄昏时缓缓开过的火车,甚至是那两个陪伴了几代人、一直竖立着的、不停往外排烟的烟囱都在无时无刻的渲染着一种衰败落魄的氛围。故事以葬礼开头,以小元弹着陈桂林做出来的钢的琴结束,发生在万物凋零的冬季。整个影片和这个落魄的城市一样低沉,为数不多的笑点都让人隐隐地透着点心酸。

看完《钢的琴》后,对陈桂林的印象是惊讶的。他会弹琴,虽然自己没有条件,也在尽力满足女儿小元的兴趣爱好;在所有人都在签字反对炸烟囱的时候,他能独辟蹊径,想出一个看似不可思议却又貌似可行的办法,尽管到最后烟囱还是没能留下;在四处借钱碰壁之后,他在图书馆查阅书籍,召集好友,决定自己做出一台钢琴,让女儿留在自己身边。作为一名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下岗工人,他给人的感觉是成熟,先进,前卫并且敢想敢做的,与同时代的其他工人是不同的。

电影中陈桂林带着女儿在朋友家练琴,被几位女老师严令禁止。身为老师,却不能理解一个孩子对钢琴的热爱和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父爱;身为女儿,却对爱她的父亲说谁给她买琴就跟谁这样的话。

偷琴失败后,陈桂林在黑暗中、灯光下、抽着烟、飘着雪、弹钢琴。那好像是陈桂林的最后一丝希望破灭后的心理状态,他没钱也没办法给小元一架钢琴。

小元亲妈来看小元,给小元买了很多东西,小元问他怎么想的时候,陈桂林激动到把小元赶出去并且把之前自己用木板做的钢琴都推翻踢毁。此时的陈桂林该是在生气小元的要求,更气愤自己的无能为力。

……

这些情节都能够让观众轻易的感受到陈桂林对女儿的爱,为了留下小元而做出的努力。

影片里对城市环境的镜头的刻画也毫不吝啬,一群人在倒塌的楼房上、脏乱的钢厂里、枯黄的早木中忙活着自己的事情,反衬出在这个大时代下的小人物们有条不紊地做着自己不平凡的事情,而让人生出一种敬佩的感情。最后钢琴成功造出来了,陈桂林却主动放弃了小元的抚养权,而那两根烟囱,最终也还是没能留下来。结局或许是悲伤的,但是从整个电影的基调来看,这样的结尾又不让人觉得意外而且容易让人接受。

也许对陈桂林来说,套用汪工说的话:如果我们成功,他将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失败,他将会成为一段美好的记忆!

《钢的琴》观后感(篇10)

抽空又看了一遍电影《钢的琴》,也不知道这是第几次看了。突然觉得很有必要给这部片子写点东西。像这种时代背景气息很浓的作品,对于我这种没能生在那个年代的后辈来说,对它的理解和体会是有限的。但尽管如此,我还是愿意把我所感受到的那些微小的部分与大家分享。

首先要提一下的是里面某些主要人物的寓意。也许我的想法不尽准确,但我觉得应该多少也沾了点边儿。陈桂林,这个工业时代的普通工人,也是那个时代的工人阶层的典型代表,同时也象征着那个旧时代。与之相对的,他的老婆则是推崇物质至上的小资阶层(还不能说是新时代)。小元则是历史的车轮,或者把她比作即将到来的新时代也更为贴切。秦海璐所饰演的淑娴更像是帮助旧时代的人们能顺利融入新时代的某股力量。而那架钢的琴里,蕴涵的是旧时代那些工人们所拥有的品质,以及想要挽留住他们那个时代的一种情结。这些我之所以要放在最先说,是因为后面他们的言行,都是要带着这些寓意去看、去读的。

影片最开头是陈桂林和他老婆在谈论孩子跟谁的问题。如果你认同我上一段所说的各种寓意,那你可以仔细看一下这个画面的构图。两个人身后的差异,从地面到建筑,再到天空。你是不是明白了些什么?再看看他们两个人的身上。陈桂林的是香烟、手风琴,而他老婆的是围巾、包包。这不就是一个在强调精神文明,另一个在强调物质文明么?再看看两个人表情。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表情?如果你大概想明白了些什么,再来看看他们的对话,你是不是也就明白了其中的深意。顺便在这插一句,我很佩服这部片子的编剧、导演,并不仅是整个片子给人的感觉,而且甚至每个细节和每句台词,几乎都是话中有话、话外有深意的,后面我也会列举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来说。

紧接着是送葬。要送的是什么?是老人?还是一个时代?为什么他们开始吹唱的悲伤的曲子要被喊停换成高兴的?行行,知道了。那啥,叫老人加快步伐吧。走那么快去哪啊?你管他去哪呢?来,咱来个步步高啊,降B啊。这些对话你又想到了什么?他们是否是发自内心的换曲呢?送葬连玩杂耍的都请来了。那个奠字,就在旧工厂的几个大烟囱下,还隔了一道围墙。

陈桂林用车捎他爸回家的路上,说他老婆跟他提出离婚的事。那段话也颇具深意。她终于过上了梦寐以求的不劳而获的日子虽然没有用多夸张的表演,却从那些台词本身和说话的语气里读出了态度。晚上在学校里和王抗美的那段对话。你要真离了,咱哥俩就一样了。咱们俩怎么能一样呢?咱们俩不一样。我是离异,你是丧偶,对不对?女儿小元练琴吵醒女老师,把老师吓得都不敢上厕所了。实在是对不起啊,耽误几位老师上厕所了。高明的讽刺。

陈桂林想让女儿学钢琴,经济条件不允许,先是带去学校偷练,被警告后自己刻了个假钢琴。后来又召集大伙儿造纲琴。陈桂林想买琴那会问工友借钱,大家都想办法推脱和躲着他。也许自身困难帮不起也是一个原因。因为去理发店想让姐姐借钱时,死要面子不肯开口,捎去想送给姐姐的肉后来都给人偷走了。可后来大家竟愿意帮他一同犯险去学校偷琴,这种复杂的情谊也许我们这辈人都很少能想明白。

没有物质,精神文明就成了空谈。明明事实都摆在眼前,可是他们都不愿意去承认这一点。陈桂林和她老婆谈女儿教育问题的那段话,既幽默又发人深省。把我前面提的三人各自代表的寓意套到他们三人身上,这段对话又有了更深的含义。小元不是属于你一个人的。我不可能让小元跟你走。这个咱俩说了都不算,得看小元自己的意愿。

紧接着的秦海璐唱那首《张三的歌》:我们要飞到那遥远地方看一看,这世界并非那么凄凉。我们要飞到那遥远地方望一望,这世界还是一片的光亮。舞台背景是换季促销四个大字。这一幕一来论证了我在开头对她这个角色寓意的诠释,二来也预示了女儿小元的最终选择。

后来为什么那些躲着陈桂林不愿借钱给他的工友们,却都愿意来帮忙造琴了?难道完全是因为来了有饭吃、有工钱拿?季哥那样的缺钱花吗?他们在造琴的过程中有人偷懒吗?不但没有,反而一个比一个热情高涨。被快手打断手的那个工人,女人被人给糟蹋了,快手却第一个要为他出头,这是种什么样的情谊?

季哥在处理铁块纠纷事件时说:就为这块废铁?值吗?这要是把人给废了,你挖再多的废铁有啥用啊?其实另一层含义是:不能让物质毁了咱们自己最根本的东西。而在那个时代对他们来说最根本的东西,其实并单不是指生命,还有甚至是比生命更重要的团结共进的精神。

快手最不能容忍的是什么?是听到有人说起他撬过锁的事。可能我们这一代人不太能理解其中的原因。大家可以去问问你们的父辈或爷爷那一辈,问问偷窃在那个年代是种多么严重的罪行。很多人宁可死,也不愿意被扣上这样的帽子。虽然本片的时代背景已经是那个时代的尾声了,对这类行为的看法已经没那么严重了,可是他们的那种思想观念还是没有改变的。

季哥那样的人,为什么会被人举报销赃?他到底有没有销赃?如果有,他为什么会销赃?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而他被人通传的时候,仍要坚持先把他自己手头负责的任务完成,不免让人对他肃然起敬。

这群工人里,汪工是个特殊的人物。为什么大家对他都格外的敬重并愿意听他的召集和指挥?并不是因为他曾经是领导之类的。换句话说,即便他是,在工厂倒闭后这类人也已经没有实权了,根本不会有人愿意听他的话。而是因为某项运动的失败,使得他这类知识分子得到了平反,重拾了地位。即使是他这样有份量的人物,也没能阻止工厂倒闭和烟囱被炸的命运。工厂也已经倒闭了,这些工人们为什么还要在工厂附近徘徊,而不愿意去走更远的路?我觉得不愿意虽然是有的,但更多的可能是害怕,一种对未知新事物和一个新时代的畏惧感。

为什么他们会决定用钢板来造琴,而且敢想敢做。那是他们那个阶级所具备的一种精神,其实也是为了想证明给大家看,他们不会因为被现实和历史的车轮碾压而屈服,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走出一片天地。

最后琴造好了,女儿却没留住。他们已经很努力了,而且也向这个世界证明了他们的存在价值。但是陈桂林想留住的东西,都没留住女儿,父亲,烟囱,以及他们那个时代。陈桂林在偷琴等事件中就也已经知道,精神文明是需要物质文明作为基础的,新时代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他们改变不了,也挽留不了他们的时代,只不过他们一直以来都不愿意承认罢了,一直都在自欺欺人。在烟囱被炸的那一刻,他们才深深明白这一点。所以小元跟她妈妈走,并不完全因为是她的意愿,陈桂林也亲口说了让小元跟她妈妈走。小元也只有带着他的钢的琴(他爸爸那些工人们的精神品质)跟她妈妈走,才能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

小元坐在钢的琴前跟陈桂林最后的对话是爸爸你想听什么?越简单越好。如果把我在开头对陈桂林和小元寓意的诠释放进去理解,就应该是你希望新时代是什么样的?越简单越好,不要复杂得让我们(工人阶级)无法适应它。

片子看完,依然让人回味无穷。相信那一时代的长辈们看完后都会觉得有说不尽的辛酸。而像我这种只能半知半解的新时代的后辈们,有的更多是为他们这份沉重情结的万分感慨。现在总说两代人之间有代沟。我们在因为父母和长辈们都不了解我们而觉得委屈时,是否也该问问我们自己:对于他们,我们又了解了多少。

猜你喜欢

  • 读狼牙山观后感(集锦10篇) 闲暇之余,我们往往会选择打开一部电影或电视剧,我们的思绪充分沉浸到作品中时,会产生不少心得感悟,这时我们应该写一篇观后感来记录我们新的感悟,写作品观后感有哪些格式上的要求?针对作品有什么好的观后感可以参考呢?以下是由心得体会大全的编辑为你整理的《读狼牙山观后感》,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 读狼牙山观后感(集锦10篇) 闲暇之余,我们往往会选择打开一部电影或电视剧,我们的思绪充分沉浸到作品中时,会产生不少心得感悟,这时我们应该写一篇观后感来记录我们新的感悟,写作品观后感有哪些格式上的要求?针对作品有什么好的观后感可以参考呢?以下是由心得体会大全小编为你整理的《读狼牙山观后感》,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 [荐]《当幸福来敲门》观后感范文(合集10篇) 心得体会大全精选专题推荐:“《当幸福来敲门》观后感”。...
  • 风雨哈佛路电影观后感(集锦10篇) 对于很多人来说,观影的享受是远远大于读书的,在观看的时候,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看法,这时就可以把我们的思考写下来。写观后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作品的印象。您对写好作品的观后感一定充满兴趣吧!考虑到你的需要,心得体会大全编辑特地编辑了“风雨哈佛路电影观后感”,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 [荐]金色记忆观后感900字集锦 心得体会大全推荐更多专题:“金色记忆观后感”。好的影视作品不仅给我们带来视觉享受,更可以提升我们,随着观看的继续,会获得相当多想要分享的内容,观后感就是将自己的想法完整的记录下来。我们可以用写观后感的方式将各种感触和思考组织在一起。如何动笔去写作品观后感呢?经过整理,栏目小编为你呈上金色记忆观后感,...
  • 关于《可可西里》观后感范文集锦10篇 有些优秀的电影对我们的成长有着莫大的帮助,从观后感中可以看出我们从作品中感受到了什么。不妨将观看时的感悟总结成观后感,写观后感有助于我们理清思路,归纳总结。怎样将作品和观后感联系到一起呢?以下由我们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可可西里》观后感范文”,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