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某件事我们产生了新的看法时,我们可以用笔纸进行简单的记录。心得体会是对自己经历的一种反思,心得体会可以写哪些内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热搜体会」读《小狼小狼》有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要是找关于狼的书,恐怕只有这本《狼图腾(小狼小狼)》了。这本书可是汇聚了所有真正的狼性,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令人望而生畏的狼吧!
本书的作者姜戎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北京学生陈阵和杨克来到额仑草原插队,他们怀着一大串的问好,竟突发奇想想养一只活野狼崽,于是陈阵就像母狼一样百般爱护小狼。渐渐地,了解了狼令人震撼和感动的灵魂,也和小狼结下了生死之情。作者是怀着满满、深深的悔恨来叙述小狼、赞美小狼的,让大家知道狼是一本谁都赞叹不已的厚厚哲理书,让小狼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我真的不知道可怕的狼竟然还是可敬的。狼拥有临危不惧、不屈不挠的灵魂,具有超强的智慧和才能……更令人敬佩的是狼坚不可摧的团体意识无人能敌,再大的困难也拦不住它们!而且,在每一章中,作者用紧张激烈神秘的手法,把狼的每一次侦查、布阵、伏击的高超战术;狼队天气、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灵魂、意识、生活习性一气呵成,呼啸而出,令人欲罢不能。这可真是本好书!说到狼,我不禁想到了汉族,书上说到狼的伟大,也说到汉人们是多么奇怪。狼本是蒙古人民敬佩的“神”,一到汉人那儿,就全变成了可怕、可恶的东西,吧普通的烽火台上传递信息的烟,说成了“狼烟”,用“狼来了”吓唬小孩,还破坏了草原的环境,使草原狼无法生存下去。现在额仑草原再也没有以前那么迷人了,草原狼也不见了踪影,大家真应该为这原本生机勃勃的草原和伟大的狼图腾感到惭愧……同学们,书中的小狼,将带你进入蒙古草原,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奇异世界。我相信,看完这本书,你的心灵一定会更坚强!
精选阅读
【热搜体会】 读《诗经》有感(篇七)
当一个事情对你产生启迪时,应学校要求我们需要写一篇心得感悟。汇报自己的心得体会能够让组织更了解你,写心得体会要注意哪些方面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热搜体会】 读《诗经》有感(篇七)”,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诗经》情怀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过去数千年,但依然能在我们耳边回响。如果说有一本书能够读一辈子,那么我认为就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集,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五百多年的诗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收集了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有对爱情的期望,有对劳动的赞美,有征夫对故土的怀念,还有受欺压者的愤慨。雅,分为大雅和小雅,是周王室的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多为贵族所做,为了祈祷丰年,歌颂祖德。颂,就是宗法制的最好体现,都为宗庙祭祀的歌曲。
正如我们课堂上所学,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赋就是指铺陈,我们从小听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就是用了这种手法,直接表现自己的情感;比就是打比方,比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将卫国女子的风情写了出来;兴就是起兴,先言他物,后吟所咏之物,“野有蔓草,零露漙兮”,用蔓草和露珠将对爱情的浪漫和自由显现出来,对诗歌渲染气氛,创造与众不同的意境有很大作用。
爱情,是《诗经》一个很优美的主题,千年之前的情侣追求着自己爱情的自由,浪漫。如果说有一种情感能一直延续下去——那就应该是爱情的纯洁和美好。如《卫风·木瓜》中“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描写男女相互赠礼来表达对对方的爱,用“琼琚”“琼瑶”“ 琼玖”来强化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一再表白。
亲情,在中华民族的传承中从未中断,《常棣》中“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讲兄弟之间比作常棣花,花托花蒂相互衬托,常棣花显得更加的光灿鲜艳,兄弟之间也更加亲密。诗中诗人不断用注意兄弟之情去撞击世人的灵魂,使人引起共鸣。
服役,每个征夫心里都会有思乡思佳人的想法,“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漫漫征途,佳人等待已久;思乡之心,雨雪纷纷飘过。纵然路途遥远,思乡之情,相思之苦,并没有淡去,心依然向着一个不变的目标——故乡。
恬淡,生活的追求,秦人用“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恬淡的田园生活,与自己心爱的人一道归家,一道劳作,路上欣赏一片片的桑林,阵阵轻笑声传便树林,透人心脾。生活的舒适,环境的优美,人生的自由,这不就是我们现代人不断追求的理想生活么?先人已然为我们描写了一幅如仙境一般的世外桃源。
人生,无论什么时代都会有人感叹时间短促,人生短暂,“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我们能感到诗人对人生短暂而无所归宿的失落。蜉蝣,朝生暮死,诗人用这种小昆虫写出人生的脆弱和消亡前的美丽以及即将离开时的困惑,使人所感昙花一现,浮生若梦的感觉格外强烈。
诗经,我国文化的瑰宝,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学习诗经,不仅仅是对对文化的继承,更多的是对自己的涵养的一种成长,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
【热搜体会】 读《幻城》有感(一篇)
当我们看完一篇文章突然有了不同的看法时,我们会将自己的思想改变进行一个记录。心得体会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个人看法,对于写心得体会你会如何动笔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热搜体会】 读《幻城》有感(一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在写他们寻找西方护法,渊祭的故事情节中曲折离奇,峰回路转,这个部分也是令人回味无穷。
当冰族与火族的人一起战斗,最后,幻城 所有的人都死了。卡索的冰剑终于刺向自己的身体,在他倒下的地方血液所过之处,红莲一朵接一朵凄艳着绽放……他不再是孤独的,云朵上有他爱的人张开双臂俯视,有爱他的子民虔诚地跪迎。所有的一切化为零,禁锢他的冰城倒塌消融,汇集江河从此无声无息流淌,一千年一万年平静如常。被锁困在炼泅石上的卡索和霰雪鸟的魂终于可以自由地飞翔了。
漫天的樱花雪无休止飘落,一层又一层纷扬……释站在空旷的雪野上 当卡索和他都明白一切的时候,一切都太迟。当卡索向他无力地伸出手,释抱着卡索哭着说:哥你为什么不等我回来……为什么!……哥,你终于可以自由地……血液流过,红莲心碎着绽开。 一切都象操纵在渊祭手中残酷的幻境,一切象是对卡索对幻雪城一个轻蔑的无情的捉弄。当关上城门的那一刻,谁是谁的救赎,谁又是谁的劫难?
看起来故事很凄美,凄凉中夹着一丝幽美,幽美中带着一丝痛楚,很喜欢这篇虚幻的美丽小说,喜欢那里面的伟大亲情。突然觉得自己应该珍惜现在的亲人,和朋友,因为他们是可贵的,可爱的。 我不想像卡索一样,失去自己珍惜的人。一本好书可以给人前所未有的感受,也可以改变一个人。这是幻城给我最直接的感动:快乐和自由是人类永恒的向往和追逐,人是简单的世事复杂多变,当我们被工作或学习或爱或恨或诸多缘由和情绪所折磨所困扰时候,我们都会在欲望的苦海中回旋痛苦地挣扎。
希望我们大家都能从这部作品中有所感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中,多一分正义、诚信、善良……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在心灵的净土中自由地飞翔。
【热搜体会】 读《傲慢与偏见》有感范文
当我们从一件事情上面受到启发,我们可以用笔写下最想表达的情感。通过心得体会可以看出自己的思想方面的成长,写心得体会时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热搜体会】 读《傲慢与偏见》有感范文”,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阅读一本书,走进一个世界。
在《傲慢与偏见》向我们讲述的以十九世纪英国乡村生活为背景的故事中,我们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男女主人公的故事如何浪漫,而更应该看到那个时代的现实,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这之间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傲慢与偏见》一书主要讲述女主角伊丽莎白与男主角达西间产生误会,随后误会化解,两人最后走到一起的故事。的确很罗曼蒂克,一个美丽善良有气质,一个英俊高贵又富有。但仅说这是一部喜剧绝对不够,里面喜剧性效果的反讽才是书的精髓,因此我们说《傲慢与偏见》是一部爱情小说,更是一部世态小说。
书的开头就让人发笑,班内特太太听到新搬来以为有钱的绅士宾利先生,想到可以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过有钱人的生活时那股现殷勤的兴奋劲是在令人无奈。当自己的大女儿简和宾利好上时,班内特太太简直把宾利夸到天上,她日夜想着女婿每日五千英镑的收入,似乎女儿嫁的是钱而不是人。她在晚会上向自己的朋友和邻居大声炫耀,完全不顾女儿们的面子,出尽了丑。而当宾利先生离开不打算回来时,她便说自己多么不想她回来,还说就算一辈子不回来也无所谓。最后,在爱的联系下,宾利还是回来了,太太竟忘了自己说过什么,再次将对方捧到天上这种爱财如命的姿态毫不遮掩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多么令人恶心。
然而,班内特太太只是英国农村中的一位,在书中,在英国,在全世界,还有多少个班内特太太啊!如今那些让自己的小孩只和有钱人家小孩交往,见到有钱人家总将人家大夸一顿的的家长,又何尝不是另一群班内特太太,让人直感到厌恶。然而现实却是,拍马屁的陈词一套又一套,忙得不亦乐乎;被拍马屁的听得耳根痒痒也听得不亦乐乎。这一幕在生活中见的多了,在官场上更是成了规矩,饭桌上献酒献殷勤,饭桌下献钞票献美女,一个眼神传来,双方你懂我也懂,个个开怀大笑,其乐融融多么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啊!大家一个个满面春光,办起事来团结一致这是喜剧,还是社会的悲剧!
最好笑的人物当然要数伊丽莎白的表哥柯林斯先生。如果说他在三天内先后向两个并不熟悉的女性求婚只为取个夫人不算出奇,那么他自炫自夸以及每小时一次的对凯瑟琳夫人的称赞就不得不让人发笑了。与班内特夫人不一样的是,柯林斯除了见人都要夸一顿外,还善于捧高自己,他对自己牧师的身份感到十分骄傲,遇人总是会声明自己是上层社会的人物。柯林斯不聪明,没有什么学问,仅仅靠着背熟了的词藻的嘴和赏识他的高贵夫人混入了上流社会。然而,这成了他骄傲的资本,在智慧的伊丽莎白面前,还自称见识广,学问深,不停她的劝告,最后碰了一鼻子的灰。好在他的心地不坏,接触的人也不多,最终日子过得也还平静。可柯林斯这个人本身的可笑之处是毋庸置疑的,对于他,能够幸运地遇到赏识他的人,仅仅是可笑而已,但世上有几个人有他那样的运气?不走运的柯林斯放到今天的社会,也就是那些自以为是,仅仅看了几本书,取得了小小的成就甚至连成就都没有就目不识丁,不知天高地厚的人,以及那些空虚到炫富的富二代、官二代们,结果只会是可悲。
多少没有学问的人就像麦穗,轻飘飘,高抬着头,昂首俯视一切。有学问的人就像麦粒,沉甸甸的都是智慧,低头沉思,默默钻研。麦粒理应受到人们的尊重才对,而当下,那么多空心的麦穗受到追捧,那么多饱满的麦粒却不断受到质疑和盲目的辱骂。娱乐圈众多的明星中,有几个是实力派,不靠包装,不靠绯闻,不靠整容,不靠宣传出名走后?又有多少偶像派,凭着花拳绣腿的三脚猫功夫就被称为世界巨星的?而最近红火的一个节目,中国好声音中,多少个实力唱将,仅仅因为没足够的钱整容,没扎实的关系铺路,就被众多网友唾弃!现实版柯林斯的抬头,到底是个人的无知,还是社会的愚昧?
有太多太多我们需要思考,社会不是一个人造的,一种人或者一种现象的出现,一定与社会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也许不能阻止事情的发生,但我们可以将影响程度降低到最小,只有每个人的不断反思,才能使这个有些扭曲了的世界变得更好。
【热搜体会】 作文:读《稻草人》有感范文
我们在亲身经历一些事情后,我们可以将心中的千言万语用笔记录下来。通过心得体会可以看出自己的思想方面的成长,哪些心得体会范文值得一看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热搜体会】 作文:读《稻草人》有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一个田野里,有这样一个“人”,他从不说话,不玩乐,从不休息,他只是默默看守田野,默默保护田野。
在作者的笔下,把稻草人描绘的栩栩如生,也夸赞了稻草人的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精神品质。他们站在那里也很累,可他从不出声;他站在那里也觉得无聊,可他一点也不在乎。就想把自己的田地看好,赶走害虫,这是他唯一要做的。
「热搜体会」读《树上的男爵》有感(篇三)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突然产生一些感悟,大家可以将自己的收获记录下来。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能帮助自己认识一个新事物,写心得体会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热搜体会」读《树上的男爵》有感(篇三)”,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树上的男爵》,仅仅是这五个字,自身就带有一种不羁的、反骨的意味。翻开这本书,确实有着令人眼前一亮的故事。
贯穿整本小说的,是“我”?的哥哥,柯西莫的故事——从第三者的视角出发,将整一个故事的格局构架起来。给我一种娓娓道来的、似真似假的感觉。
主角柯西莫出身贵族,他的人生本应该是纵情在上流社会的情欲酒色之中,?浸润在权势、金钱中,但是他并没有。他十几岁起便一直生活在树上,在那里度过了他的青年、壮年与老年,他的结局,亦充满了戏剧性。
在我看来,柯西莫是一个悲剧,一个彻彻底底的悲剧。他同家人不亲近,同爱人相分离,同世人皆格格不入,但是,他做到了自己。生活在树上所折射出来的,是扼住咽喉、失掉自由的现实,柯西莫以自己的行为,成为了真正的“反抗者”。
写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1984》了,同样是自由被剥夺的情况下,我曾经认为温斯顿·史密斯已经是在悬崖边试探的死刑犯了,直到遇到了《树上的男爵》,柯西莫是真正的反叛者——于家族,于其本身,柯西莫真正踏出了为自由而战的那一步,相比于温斯顿,他是真正的斗争者。而主角在故事里的感情经历,倒像是设定好的轨迹,在某一种程度上昭示着他孤身一人的命运。
全书中最为触动我的一句话是“我将尽一切努力以更配得上‘人’这个称号,我将具备他的一切品质”。生而为人,生而为众生,我们既然以“人”的'身份来到这个世上,我们穷尽一生其实也只是为了做自己。可能这句话有待考究,但是柯西莫做到了,他以他的行动、阅历和他的一生热爱着他所向往的自由,热爱着那些被撕得粉碎的现实。是历经哀痛之后才会铭记的一种感情。
故事的收尾以“落笔”作为结束,仿佛是给这个漫长的故事做了一个收尾,合上书本脑海里依旧回想着刻在柯西莫墓碑上的话——“柯西莫·皮奥瓦斯科·迪·隆多——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入天空”,被现实束缚着的自由,最后升入天空,在那里无限发散。
【热搜体会】 读《木心考索》有感之五
我们在亲身经历一些事情后,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经常写心得体会可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优秀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热搜体会】 读《木心考索》有感之五》,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读《木心考索》有感
《木心考索》在众书友的期待中与大家见面,著书者为80后夏春锦老师。强调年龄是因如此年轻似乎难驾驭此话题的丰厚,事实并非如此。阅之,很是感慨。
一是为木心先生,之前虽对他有认知,但只限于他的文章,他对自身经历少有提及,故只了解些他的精神内核,却无法洞察一世的人生艰辛。通过《木心考索》,我们可贯穿起木心先生的人生导索,对他的学习、工作、留学,特别是他因何而进狱,又历经怎样的磨砺,有了更多的知识链接。且对如今以讹传讹之事,有了厘清,还世人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一位学者的责任,而作为在一线教学的年轻教师而言,夏老师却做了一件大学教授做的事,功德可谓大矣。
二是夏老师自言,2006年接触木心先生的《哥伦比亚倒影》,年轻的生命无以真正体会一位生处命运考验的智者的心声。这未尝不是诸多人的遗憾。笔者亦是此时接触此书,只觉好,未知真正好于何处。当经历的火焰无以浇灌出人生的苦难时,是无法真正体察别人的丰厚、辛酸与无声的泪水。一搁几年,当阅了其它诸多木心先生的文字,特别是他的《乌镇》后,实惊为天作。曾有一位老人,他只离你有15分钟路程,当如此迫切的想要见他时,已是阴阳两隔。有趣的是,谈及此事,很多人都有此感。也许我们都因年龄、体悟,差距甚远,而错失最后的大师。
木心先生的离开,令更多的人叹惜时,夏老师便组织家乡的书友纪念木心先生,并出《爱木心》专辑。聆听讲座、阅读木心、研究木心,成了木心爱好者们一种自觉行动。为此陈丹青老师象寻着“仇人”一般,寻到木心书友会。在夏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与丹青老师有过一次亲切的聚会,几次参观木心先生的“晚晴小筑”。一路走来,我们都经历了,但唯有夏老师,有系统的对木心先生的研究,他的很多资料,确是开创了人们对木心先生新的认知。木心先生求学时的成绩、操行等;他的求学历程,先杭州再上海,一路以艺术作为自身立命的根基;受其师友林风眠先生,特别与诗词大家夏承焘先生的“忘年之交”,给予他诗词与绘画上的影响;在狱中的聊以安度自己的“狱中手记”,及两次入狱的苦难人生,令人重新来定义政治的悲剧性;在美国绘画及文学的命运起航,及与一些留学生们的交往细节,《文学回忆录》的产生始末,都给我们一个清晰的轮廓。我眼前似乎浮现了夏老师为寻遍木心先生的遗迹,而敲开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早已面目全非、业已凋零、已作民舍时的艰辛。也正是这奔波之苦,才酿出了《木心考索》的甜蜜之花。我相信,此书是对木心先生更进一步了解的一把钥匙。很多研究也许会超越它,但也许会无法绕过它。一个人的研究价值,莫过于此。
我对木心先生的偏爱,犹如对鲁迅先生之偏爱。少年时无书可读,青年时读了大量的外国名著,国内现代著作唯喜爱鲁迅先生作品,直到阅读木心先生的作品,才又萌发起我对阅读现代作品的兴趣。据木心先生说,他也只喜欢鲁迅先生作品,称其是褒有古之气脉。其实他们同处一门,木心先生祖籍绍兴,自称“绍兴的希腊人”。我一直拿他俩作比,似乎现代文学,唯有他俩才占有重要地位,抑或是更好的传承文脉。鲁迅先生更多的把笔触指向人性及现实,入木三分,内心总有“怒其不争”的痛。而木心先生更多的笔触,似乎在安度自己,他将苦难幻化为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慢慢地熬成了艺术、文学的璀璨生命。他虽历经莫须有的罪与罚,或者说因着他火热的自由革命者的心,而无端入狱,文革时期更是经历无人道的折磨。他是有底气来诅咒现实,但他没有,丝毫没有。以其说他对现实的绝望,不如说他在守护着绝望,在绝望中杀出一条安度自身的血路来。因为人总是要活着。
木心是倔强的,他不会屈服于任何人,任何一种势力。当他预感到再努力的人生也将被废时,他选择出走,去一个更远的地方散步。直到2006的回归,一颗出走的灵魂,才算魂归故里。
木心之所以成为木心,因素很多,读《木心考索》,粗浅分析如下:
聪慧是第一条,这位“绍兴的希腊人”,继承了绍兴人的智慧与不甘于命运的倔强之气,是遗传,是文化的熏染所致?
第二是家庭殷实,家教氛围好。木心的母亲给予木心最初诗词及《易经》的引领,从小在杜甫等名家的诗中浸染成长;甚至连他的祖母与外祖母都能够给予他《周易》及《大乘五蕴论》的浸润;而祖父殷实的商业之基,为他的一次次出走,奠定基础。祖辈留下来的莫干山别墅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条件。
第三,童子功深厚。在很多人连书不知为何物的年代中,木心先生就浸淫于茅盾家的世界名著中,源于机缘,两家虽隔百米之远,但是阅读的红线,可以拉近距离,一个爱书者,总会有人为其提供各种便利。少年木心,如若掉进世界文明的荷塘中,采撷了一路的文学芬芳。如痴如醉,如入无人之境。宽广而深厚的世界视野,为他终生奠定无以计量的能量。他行走的路线其实并不宽域,但世界在它的笔下却很小,信手拈来便是他的行走。
第四,出走为他奠定最坚实的基础。不甘于小镇的平庸,青年时代的出走,直到叶落归根,他都在寻找命运的契机。他把艺术作为第二生命,乃至终生执著于艺术与文学。他如众多哲学家们的纯粹,为了艺术可以不成立家庭,而他对亲情却是珍视有加。杭州,上海,美国,他行走的步伐越来越远,而他对艺术的追求越来越高。
第五,师友也成为他人生路上的助推器,夏承焘先生的诗词唱和,交流引领;胡铁生的知遇之恩;林风眠先生的画风影响;特别是陈英德夫妇的极力推荐,痖弦在《联合报》重力推展,及陈丹青先生的全方位引入,特别是陈向宏先生深远如炬的目光,使一代师者真正安然归故里。
第六,最重要的一条是苦难。苦难造就伟大,任何一个伟人及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是在与苦难的搏斗中蜕变而来。应对苦难的能力,是成与败的分化器。强者,迎苦难而上,不屈服于命运的指摘,逐渐取得生存的智慧,活得通透与明白;而弱者只能在命运的年轮中厌倦于尘世的无奈。
木心先生有短暂几年的教学经历,所到之处,皆受到学生的热爱。如果要找一人谁最像木心先生,那该是弘一法师。很多方面,他们有其相似之处,但弘一法师最终以循入空门来实现他人生的蜕变。木心先生是在人间用文字、用画笔、用乐曲来安度他的灵魂。最终虽都成就了他们的人生华章,但似乎木心先生更具有人间的温度,他给予他的亲人们以温暖与关怀。真诚、善良、以美来度人度已,是他们的共性。
木心先生的文字,能感受他欲发而不发的克制,他暗暗的以哲思般的语言来疗愈,以不断创新的转印画及文人画来解救自己,以只有自己能够聆听的灵魂之乐来记录自己。他说:他的画家身份,将他作家与音乐家的身份谋杀了。除却熠熠生辉的画作天赋,他的文学作品也已成为不朽。他的音乐也已被传颂,钢琴曲已被谱成曲,设立木心音乐节。如果说集画家,作家,半个音乐家于一身的,我想木心可能是最后的那位。
写完此文,仰望着星空,虽是台风而至,无星可寻,但我依然找寻着那颗属于木心先生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