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写出“真材实料”。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阅读作品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写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推荐] 论语读后感篇一”,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论语》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所记录孔子的思想对于教学非常重要。难怪有前贤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作为教师,出于职业的敏感,我对学习方面的内容尤其感兴趣,读后更是感触颇多。
孔子以他的亲身经历用简洁的语言阐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又“朝闻道,夕死可矣。”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不断创新,思想越来越成熟。又如他自己所言“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直到晚年,还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博学多能,仍坚持终身学习,不愧为其弟子之师表。他的弟子评价他“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可见他是终生学习的楷模,这就是我们要向孔子汲取的精华之一。
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可是我们的大多学生仍然有这样的通病,缺乏大胆地创新。孔子倡导“当仁不让于师。”“学,思,行。”“学无长师。”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可见他是如此大度,寄希望于他的学生向他的挑战,超越他。有一次子夏与孔子讨论对《诗》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几句的理解,孔子说了“绘事后素”,而子夏则说出了自己的感悟“礼后乎”,孔子认为子夏的见解有独到之处,对自己也有很大的启发,便赞扬道:“起予者商也。”此记载说明,孔子总是与学生一起相互切磋,让他们自由地发表各自的不同见解。这种以讨论为主的教学形式体现了师生平等的教学民主精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他们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积极主动的创造精神。而且,孔子还善于营造平等、融洽、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他淡化师生年龄差异,老师与学生平起平坐,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发言兴趣,营造平和宽松的讨论氛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他丝毫没有老师的架子,而是坐在学生中间,与他们共同探讨问题。“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努力打消学生的心理顾虑,消除学生在老师面前的拘谨,积极鼓励他们能够畅所欲言。然后首先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一句话就激起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从而创设了谈话情境。子路 “率尔而对”,“夫子哂之”,曾皙后来问起,孔子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子路说话一点都不谦虚,孔子虽然不满意,但是没有立即批评他,只是是微微一“哂”,既不让子路难堪,又小小地挫了一下他的锐气,可谓处理得恰到好处。而如今我们正在苦苦追求创设的平等、融洽、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居然早已被两千年前的孔子超前实现,真不愧为一代圣人。
孔子对学生的教诲不是盲目性的,灌输式的。而是坚持“因材施教”的理念,根据学生不同的思想、个性、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不同的教育,做到因势利导,避免一刀切。正因为孔子实施了“以人为本”的因材施教,他的三千弟子中才会出现“七十二贤人”,真可谓是人才辈出,怎不叫两千多年后的我们汗颜?孔子首先提出:“有教无类”的方针,说出了“有教无类”的至理名言。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存在了四十多年,三千弟子来自齐、鲁、宋、卫、秦、晋、吴、楚等诸侯国,地区广泛,学生出身五花八门,成份各异。
《论语》第一章《学而》第一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站在现代教育者的角度,读着论语,参照自己,认真反思,孔子留给我们的智慧远远不止这些,他的许多教育理论和方法,仍然是当今广大教育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此时,工作累,家务忙,活动多,怎一个累字了得?这些借口都显得如此苍白。静静地读《论语》箴言,品人生真谛,不断反省自己,细细地欣赏教育之河中激起的朵朵浪花,去采摘教育之树结出的丰硕之果。
扩展阅读
[推荐读后感] 论语读书心得最新范文
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在作者写的作品中,我沉浸其中非常吸引人的情节中,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面对这些问题,小编为大家收集了“[推荐读后感] 论语读书心得最新范文”,欢迎阅读,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灵感。
我们做人的最高境界,它不是像古时那种极端的选择,而是日常生活里的一种为人方法,它让我们改变生命状态,以欢乐的信念去面对世界,去建立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是一种生命的态度。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当我们真正愿意去拥有这颗心的时候,仁爱就来到了我们的生命里,我们与世界将会变得美好!
读书心得: 《论语》读后感范文
当我们通过努力终于做到了博览群书,心中的知识便会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认识,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作者写的作品,读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这个时候就可以将我们感悟和体会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一篇优秀作品读后感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悉心准备的“读书心得: 《论语》读后感范文”,供大家收藏参考,希望能提供一些帮助。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已经不记得是第多少次朗诵《论语》了,虽然只有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可是每一次朗诵都会多一些感悟。
《论语》像是一盏灯,指引我前行。
《论语》中给我感受最深刻的便是那些最最经典的句子。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给我的感受颇深,尤其是“吾日三省吾身”这句,我思考了一下我自己,我是一个很少去反省我自己人,当我读完这句话时,我试着反省一下我自己,我突然想起前几日与同学发生的一场小争执,仔细想想那经过,才猛然发现当时的自己是那么冲动,当时那“义愤填膺”的气魄现在看来是那么的无耻,而争执的理由却又是那么的可笑,一股浓浓的歉意在心中油然而生,如果在争吵前能冷静的分析一下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样的事情就不会发生;再看看身边的人,有的人逃课被抓,不但不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反而埋怨同学不帮他蒙混过关,如果他事前能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我相信只要他是个正常人,就不会这样去做。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当我读完这句时,我的心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朋友,真正的朋友会一直陪伴着你,无论你是富贵还是贫贱,都不会改变。真正的朋友会在你有困难时最后一个“凋落”,而不会像蒲公英一样,随风飘荡。而我们再交朋友时,应该仔细分析一下什么人值得我们深交,而什么人我们应该浅尝辄止。而我则是在交友上没什么选择,最后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谁都没交上。
我非常敬仰《论语》的作者孔子,他用他博大精深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乱世中,游走在各诸侯国之间,传播自己的思想,虽然屡屡受阻,可孔子却从没放弃,他的执着成就了他的成功,一本薄薄的《论语》却有着说不完的深意。而反观一下我自己,每当我遇到困难时都会避其锋芒,另寻他径,他径不通就原路返回,很少为了一个信念而坚持下去;我小时的梦想便是当一名伟人,可那也仅仅停留在幻想,却从未去为这一理想做什么。与孔子相比我是那么的暗淡无光,为什么我不是伟人?因为我没有伟人的执著和勇气。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论语》中的每一句都有深层的含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非礼毋视,非礼毋听,非礼毋闻“的毅力和信念,是坚决的信仰和执行,而非理论的探讨。
《论语》是一本读不完的书,他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耐人寻味,《论语》是一本让我们受益无穷的一本书,他教会我们很多的道理。我相信《论语》会让你、我、他受益无穷,让好书悦伴我们的一生。
[读后感参考] 高一论语读后感500字之二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阅读作品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作品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面对这些问题,小编为大家收集了“[读后感参考] 高一论语读后感500字之二”,敬请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论语》
心得皎皎明月,虫鸣叠叠,秋风入窗,夜长无眠。一个人,一盏灯,一杯淡茗,一丝愁绪。当翻开《论语》,所有一切都已化为沉淀,畅游书海,仿佛诵读之声环绕耳边……《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篇1]天地人之道
孔夫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叫颜回,他曾经夸奖这个学生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就是说,颜回家里很穷,缺衣少食,住在非常破烂的小巷子里。这么艰苦的生活对别人来说简直难以忍受,而颜回却能够自得其乐。生活这样艰苦,为什么能自得其乐呢?其实,主要是在于你的人生态度,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的时候,颜回却不改变他乐观的态度。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
[篇2]处世之道
在现代社会中,处理人际关系至关重要。子贡曾经问过他的老师,孔夫子告诉他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论语·颜渊》)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事,你要真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别再说了,不要自取其辱。所以,与好朋友相处也要有个度,不要什么样的事情都大包大揽。“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即可。
[篇3]君子之道
这里的君子一般是泛指才德出众的人,在《论语》中,随意就可发现这二字,可见君子的重要性。孔子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曾经很认真地跟他们讨论过君子的问题,他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连孔子都愧称君子,不难发现君子的标准之高。孔夫子心目中的君子,不仅是一个好人,还要是伟大和高尚的人,他要胸怀天下,奋发有为。
[篇4]人生之道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很多人都感叹光阴流逝之快,但孔子在看着流水兴叹的同时,也给大家描述了这样一种人生轨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论语·为政》)孔子提出的这六个人生轨迹,对我们现在仍有很多启迪意义,关键是我们如何领悟这其中的智慧,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热搜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其七
一本好书就像一艘帆船,可以帮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在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小编已为您准备好了《热搜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其七》,敬请阅读,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这几天,我们都在学《论语》十则,在这十则论语中,我喜好个中的三则,它们别离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觉得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几句的意思都是关于念书和进修的。如第一则讲了进修的要领和立场以及做人要有涵养;第二则讲了要复习已经学过的常识,就能贯通新的内容;第三则讲进修要领,叙述进修和思索的辩证相关,
热门读后感: 论语读书笔记其四
在阅读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书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通过写一篇作品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悟正当其时,作品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选的“热门读后感: 论语读书笔记其四”,敬请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正值北方寒冷的冬季,在家沏一杯暖暖的红茶,拿起《论语》仔细读一读。恰如醇酒美茗越品越香,受益匪浅。《论语》虽然是语录散文体,总共20篇,500则左右,大约仅有1万多字。但大多都是警世名言,言简意赅,含义深刻,有着许多长篇宏论也难以达到的思想高度和深度。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前479年,享年73岁。名丘,字仲尼。山东曲阜人。孔子诞生的前后时代,也是世界历史上不寻常的时段,有些西方学者称为人类史上“轴心时代”。相继中国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道学派;印度释迦摩尼创立佛教;希腊诞生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这一时段在世界史上是也是绚丽多彩的。
孔子一生艰难曲折,幼年丧父,少年丧母,生活困顿。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但却十分好礼,勤奋好学。常进太庙,询问礼仪之事,因此很早就成了十里八乡知书达礼的名人。而立之年开始办私学,把教育推向民间。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体制,开了“有教无类”民办私学的先河。孔子在贫穷和磨难中度过55岁,基于在鲁国不能实现其理想,又率领弟子开始了长达13年的周游列国,宣传政治主张,推行理想的漂泊人生,虽处处碰壁,吃尽了苦头,仍不改初衷。有时甚至断粮七日,累累若丧家之狗。面对如此困境,有的年轻弟子都受不了了,孔子却能苦中作乐,甚至鼓瑟唱歌,直到68岁才回到鲁国。在《论语》中,好像从没提到苦字。而是一辈子“忧道不忧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饭疏食、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朝闻道,夕可死矣。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些名句中足见孔子精神强大,安贫乐道,追求理想抱负,矢志不渝的精神。在这位圣人的眼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情怀。
值得一提的是儒家讲的圣人,不是像西方的万能上帝。高高在上,主宰着一切,芸芸众生只能在他的脚下匍匐跪倒。孔子却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一个人,他开创的儒学不带任何神秘色彩,而是直面现实人生,看得见,听得懂,用得上。这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管国人读没读过《论语》,但其中言简意赅,含蓄凝炼,富于哲理的格言,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口语,留传了两千多年,至今信手拈来。
从《论语》中,我们读出了孔子的十分好学,对道德、礼仪、知识的渴求和执着。孔子曾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孔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三人行必有我师”、“我非生而知之者也,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的博学,不是生而知之,而是靠后天一般人不能企及的勤奋积累获得的。天道酬勤,苍天不负有心人。孔子的勤奋好学,奠定了他的历史地位。在整理古代元典文献上,孔子的功不可没。纵观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曾经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都是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其它三个古国当时是和中国齐名的,也是有着曾经的辉煌。但如今早已湮灭在历史尘埃中了。而我华夏文明历经劫难而不灭,固守着精神文明家园,至今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不倒,没有断代断层,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是否与这些璀璨的文化传承,保留下了中华文化元典,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呢?古代先哲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宝贵的文化精神遗产和文化自信,这真是值得庆幸的。《诗》《易》《礼》《书》《春秋》等,相传这些文献典籍中,是孔子不辞劳苦,经手重新校定整理编纂,保存至今。司马迁认为,孔子将3000多篇杂乱的诗歌,堪定为305篇,皆弦歌之。也就是说这305篇不但能吟诵,还要谱曲能唱。这是多大的工程啊。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不学诗,无以言。再如《周易》,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相传远古伏羲观察自然现象做八卦,周文王拘羑里,面壁推演出64卦。这时的《易经》还是古奥难懂。据说孔子晚年作《易传》。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要》中记载:“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韦编三绝,以至于穿竹简的牛皮绳都断了多次。《易传》是解释卦辞和爻辞的,统称《十翼》。由此给《易经》仿佛插上了翅膀,变的容易理解和接地气了。《周易》中涵盖了天文、地理、军事、科学、文学、农学等丰富的内容。充满了朴素的辩证法,是古代先哲思想智慧的结晶,是华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绝不仅是占卜算命的。这些典籍保存整理和孔子息息相关,孔子的贡献是巨大的。
孔子是当之无愧的伟大教育家。西周时,学在官府,享受教育是贵族世袭特权之一。孔子成功地开办了私学,把教育从官方贵族推向了民间,教授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各科。孔子办学,广收门徒。“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四方学子不论贫富贵贱,纷纷前来求学。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身通六艺),更有孔门十哲。其中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就是出身寒门。“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还有子路、曾参都是来自下层。“学而优则仕”儒家热衷政治,但绝不是贪恋权力,追求享乐。他们入仕是为解救社会,实现其仁爱德政的理想。孔子为其漂泊一生,艰难困苦仍不改变初衷,。在这位圣人的眼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在办学方面的宝贵经验对当下仍有十分深远的指导作用。“温故而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孔子的授课方式也是很值得学习的。《侍坐》篇,是《论语》篇幅最长的一则,孔子和四个弟子展开了关于志向的讨论,先是老师提出问题,弟子们畅所欲言,然后老师作简要的总结,通过几个人的言谈、神态、动作成功的刻画了孔子的形象,逼真而传神。是孔子教学的一次完整记录。孔子的谦谦君子,亲切自然,循循诱导,因材施教,学思并重,弟子们的各抒己见,无拘无束,甚至还有鼓瑟的弟子曾皙。这是个多么宽松和谐令人向往的学习氛围呀。孔子在《论语》中反映的教育思想和至理名言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孔子作为举世敬仰留芳千古的文化圣人是当之无愧的。
重视关于人的德性,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仁”的伦理思想体系,“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孔子特别高扬“仁”字,这个字在《论语》中大概出现了100多次。克己复礼,孝悌为本,为人由己,注重个人修养。而孔子本身就具备仁者情怀,凸现了敬天重民的民本进步思想。这和《春秋》是一脉相承的。马棚失火,孔子不问马,而问“伤人乎”?开始关注人的地位价值问题。这较之奴隶时代,匹马束丝即可换取5个奴隶是进步多了。孔子极力主张君王要实行仁政德治,和为贵,提倡国君要有民本思想,坚持中庸忠恕之道,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怒斥苛政猛于虎。《论语》记载:“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又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仁、爱、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礼等,就是安身立命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立身立言,躬行实践,最有名的一句话,“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也是孔子的一个最可贵的品格。
孔子高高大大,据说是1.9米以上的长人。形容他“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从《论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有着常人喜怒哀乐的孔子。如孔子是个十分喜好音乐,精通音律的大家。在周游齐国时虽然未得到齐景公的重用,齐的政治礼制也令孔子失望。但有幸听到了齐太师弹奏的舜时的音乐,醉心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孔子在卫国,在卫灵公的风流夫人南子的一再邀请下拜访了南子后,直率的弟子子路不高兴,甩脸色给孔子看,孔子有口说不清,急忙发誓赌咒:如果做了不正经的事,天厌之!天厌之!对于厌恶之人和事,孔子也会骂人,甚至是打人。有个叫原壤的老头,小时母亲办丧时不悲痛,甚至还唱歌。老了不改恶习,不懂礼,孔子见到他时,坐没坐像,腿伸的很远,孔子厌恶极了,不但骂了他,甚至还用拐杖敲他的小腿。晚年他的最好学生颜渊和唯一的儿子孔鲤因病故去,白发人送黑发人。孔子大哭“天丧予!天丧予”。学生伯牛大概得了传染病,孔子在窗外,紧紧拉着他的手,口中念念不舍……从《论语》的记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并不是板着面孔,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只会说教,离我们很远的圣人。而是亲切自然,甚至是风趣幽默,具备普通人嬉笑怒骂的真性情,走下神坛的真实孔子。他那超常的智慧,完美的品德,慈祥和蔼的仪态……,在《论语》中俯拾皆是。
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说“我读了孔子的遗书,可以想见的到他为人的伟大。……唯有孔子,他是布衣,传了十余世,学者都崇仰他。……凡是研讨六经的人,都依孔子的话为最高的衡量标准,真可算是至圣了。”在联合国三楼会议室就有用英语翻译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纵观历史,对孔子的褒贬不一。但是《论语》对后世的强大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很多都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成语和格言。我们普通人当从古代先哲中汲取积极有用的精神财富,提升个人的素养,提高文化自信,做一个有益于和谐社会的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