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大全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心得体会大全 > 读后感 > 导航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精选7篇

发表时间:2022-12-12

能够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作品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对于这个作品,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小编帮大家整理了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精选7篇”,欢迎阅读,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1)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500字!

第一章,将人生划分为三个部分,(1)人的自身;(2)人所能控制的财产;(3)人所展示于外的形象,也即他人的看法。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在于第一点,人自身内在的素质。拥有不同内在素质的人看待对于同一客观事物的角度与内涵就不同,由此人幸福与否关键在于主观意识。

第二章,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是无聊和痛苦。痛苦是由于外在的匮乏所造成的;无聊是由于内在的空虚所造成的,因此无聊也一般是生活富裕、安定的人所面临的,因为他们不需要被生活匮乏所苦恼,但内在素质不丰富的人容易感到无聊,从而需要寻求外部刺激来排解无聊。人之一生都在追求闲暇时刻,只有在闲暇之时能够享受到自我意识与自由,而除闲暇之外,人的一生都在忙碌与劳作中度过,所以不要为了挣钱而放弃了闲暇,这是本末倒置。产生快乐的有三种生理能力,(1)满足机体带来产生的快乐,比如吃饱、休息;(2)发挥肌肉力量带来的快乐,比如运动;(3)施展感觉方面带来的快乐,包括阅读、观察、写作、学习、冥想等。而第三层次由感觉带来的快乐是最幸福与长久的。

第三章,不要挥霍财产,学会储备财产,保护财产。

第四章,对幸福至关重要的是平和心境与独立自主,要减低对待别人意见的敏感度,否则只能成为别人看法和意见的奴隶。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只有在他们的看法影响到他们对待我们的行为的时候,才会对我们产生直接影响。因为人是生活在群体社会之中,需要与其他人进行合作,而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决定了他们对待我们的态度,从而决定了他们是否会与我们展开合作。由此,在前述这个角度上,看重他人的看法本质上仍是从自我出发。所以,如果因为过分奴性地看重他人的看法,而放弃了自我则本末倒置。(我们喜爱比人的敬重并非因为敬重本身,而只是因为人们的敬重给我们的好处。)

第五章,(1)对待自己的态度,学会独处,享受独处,每一天都是独立的一生;勤于反省;知足常乐,不要有太多的欲望,人生的幸福在于没有痛苦,而不是获得享乐的机会;另外,不要追求太多、计划太多,事事常处于变化之中,并且想法也随着环境在改变,也就是说我们未雨绸缪的计划也许到未来并不会用上,而我们为此付出的损失可能过大。(2)对待他人的态度,人的性格无法改变,学会容忍;对待朋友,不要太多迁就与热情,要保持一定的傲气与疏忽,与人交往的优势在于在任何方面都不需要对方,并且让他认识到这一点;注意到他人的缺点是认识我们自身不足的机会;与人交谈时,要学会沉默,不要诉说太多自己的东西,否则容易成为他人手中的利剑。(3)对待命运的态度,精明、时运和力量是人生中重要的因素,而运气是至关重要的;对人生不要太过执念,一切事物都存在不确定性,任何事物都没有永恒不变的理由,只有转化变化才是永恒的;时间的力量是强大的,遵循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不要透支时间否则会尝到恶果;人之一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痛苦与困难,对于人际关系中的琐碎烦恼,学会放宽心,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坎坷,当做锻炼的机会,并且对不幸的事物要有预判与防范,以减少不幸带来的损失与痛苦。

第六章,童年时期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不是在意欲的驱动下去行事,所以儿童看待客观事物总是十分专注,心无旁骛;教育儿童,要让他们通过直观体验去感受这个世界,而不是直接告知其概念,并且要尽可能在小范围内给予他们准确清晰的认知,以此不断地拓宽,而避免以后需要纠正重新认知的过程。但与对青年人,更多是在意欲驱动下,所以追求与欲望也更多。而到了老年时期,认清了人生的幸福不过在于减少痛苦,而不是寻求欢愉,也更能拥有闲适与平静的心态。因为对于青年人来说未来是漫长充满无限可能性的,而对于老年人来说未来则是死亡。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2)

非常好的一本书。阅读过程中有时会恨自己为什么不是叔本华,不能那么从容地看破本质,有时又感慨自己幸好不是叔本华,因为在他的价值观里少了很多在世的激情。他真的看透了太多东西,认为人生的真实是痛苦、人世的必然是虚无。不能说完全认同所有观点,但是80%认同而且佩服他说得如此畅快、深入。这里金句频出,好多段落如同利剑揭开表面的外衣,直指里面赤裸的真实。

《人生的智慧》一方面多少让我醒悟,明白幸福来源于个体的内在,与他人头脑中我们虚构的形象没有多大关系;明白人无需羡慕名声,因为我们崇拜的从来是名副其实的思想而非虚有其表的赞美;明白快乐是否定而痛苦是肯定,幸福是避免痛苦而非寻欢作乐、同时也要不致无聊。

明白青年时期常有的幻灭源于意欲常起而又看着它们一个个抛空……另一方面,我没有真正领悟他说的,尽管我很多时候非常认同。

若全按书上去做,那么人一生会变得太难,叔本华自己也意识到了,所以他说:人要么庸俗,要么孤独。哲学带来的清醒是伴着寂寞的,入世的盲目却是带来圆融的,人很难违反自己的动物本性抛弃后者。所以孤独与圆融形成了两面反差,我在其中摇摆不定,并且按照中庸之道的教育两端都难以到达。

人要经历多少才能成为一个人?要自我斗争多久才能找到所谓的自洽?要洞察多深才能拥有对结局虚无的豁达?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3)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之一(1-2章)

什么是幸福?书中说“谁经常笑,谁就是幸福的;谁经常哭,谁就是痛苦不幸的。”是的,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幸福,如果一定要用一个尺度去衡量,那就是你脸上的笑容。我曾经问过朋友一句话,当你想起我的时候,你的表情微笑还是冷漠。这也是生活留在你脸上的标签。

可是如何才能让我们脸上时常挂着微笑呢?这好像很难回答,可是换一个问题,是什么让你脸上的笑容消失呢?冷了,饿了,痛苦了,无聊了,对现在不满了,对未来担忧了……生活中总有那么多的不如意,穷人有穷人的苦,富人有富人的恼,少儿嫌时间太忙,老人怕光阴太短,冬天太冷,夏天太热……如果说当所有的一切都成心如意才能幸福,我想幸福就永远不会降临。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关键是我们要有看到幸福的眼睛,听到幸福的耳朵和感受到幸福的心。《人生的智慧》主要分为几个部分:

几个概念的厘清

@叔本华认为,决定凡人命运的是三项内容,1)人的自身,就是人自身拥有的,不随外界环境变化的,如健康、力量、外貌、品格、智慧等,2)身外之物,财产和其他占有物3)向其他人所展示的样子比如名誉、地位、名声等。

@获得幸福的关键是内在的素质,因为快乐或痛苦是人的情感、意欲和思想的产物,而身外之物只是间接的产生刺激作用。如果我们依靠外在的物质满足欲望来获得幸福,那幸福只能是短暂的,因为人的欲望总是不断扩张的,地位、名誉也是一样,但财富和地位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幸福,普通人有普通人的幸福,拥有财富和地位的人也有他们的烦恼。决定一个人幸福的是这个的自身。

@那什么样的自身才能幸福呢?首先,“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我们的愉快情绪,而愉快的情绪又取决于健康的身体状况”健康是第一位的,最大的愚蠢就是为了外在的财富、名誉、地位献出健康。可是,虽然健康能极大地增进我们的愉快心情,但愉快的心情并不完全依赖于健康,因为身体健康的人也会忧郁和沮丧。而其根本原因在于每个人的肌体组织、肌肉活动、新陈代谢和兴奋能力,所以,同样一件事情有人会绝望,有人会激动。就是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天才就是具有超常的感知力,同样,感知力越强,情绪波动也越大,所以天才与疯子只是一步之遥。比如同样的两杯牛奶打翻一杯,郁闷型的人想牛奶被打翻了一杯,真是沮丧,而愉快型的人会想,还有一杯牛奶没打翻,真是幸运。

@当然,并不是说郁闷型的人就不幸福,虽然郁闷型的人阴沉、神经兮兮,但因为他们总把事情往坏的地方想,所以总是做好各种准备,进而他们比愉快型的人遭遇更少真实的挫折和困难,更少失算和栽跟头。

@痛苦和无聊是人类的两大敌人,而痛苦和无聊又是天敌,是天枰的两端,你强我弱,我弱你强,幸福就是找天枰的平衡点。记得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中,B博士在二战成为了俘虏,可是敌人想从他嘴里套出点有用的线索,没有用饥饿、恶劣的环境和身体的折磨来对待他,而是让他住在条件良好的房间里,吃喝保证,但不给一个字他看,不给一点声音他听,更不让人与他交流,他处在极度无聊中,心想还是折磨更痛快些,可是那些受尽折磨的俘虏一定会羡慕B博士的待遇。这就是痛苦和无聊的两个极端,幸福就是在两端的游走中找到平衡点,比如体育锻炼,酣畅淋漓的出一身汗很舒服,可是,如果是专业的体育训练,以冠军为目标,那就要经历痛苦期,以毅力的坚持才能持续。

金句摘要:

@同一样外在的事物和同一样的境遇,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都不尽相同;处在同一样的环境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因为与一个人直接相关的是这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他的感情以及他的意欲活动。

@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一个拥有丰富内在的人,就像在冬月的晚上,在漫天冰雪当中拥有一间明亮、温暖、愉快的圣诞小屋。

@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在独处的时候,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乐;但对于一个冥顽不灵的人,接连不断地聚会、看戏、出游消遣都无法驱走那折磨人的无聊。一个善良、温和、节制的人在困境中不失其乐;但贪婪、妒忌、卑劣的人尽管坐拥万千财富都难以心满意足。如果一个人能够享有自己卓越的、与众不同的精神个性所带来的乐趣,那么,普通大众所追求的大部分乐趣对于他来说,都是纯属多余的,甚至是一种烦恼和累赘。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4)

所以如何幸福的度过一生呢?“广义的人格”?有点难懂,有点搞笑,

作者一生衣食无忧,不是一定要靠著述维生的。

幸不幸福,由内在机制决定?环境对内在机制的影响不考虑?

问题太多,怎么解决?

问我自己什么是幸福?或许幸福是苦少乐多,预期大多实现,欲望大多满足。

智力上的乐趣是高级的乐趣,低级的乐趣乐一辈子,不是幸福吗?

最长篇幅的-你在他人眼里是什么样的?中的基本观点,即不管他人怎么看我们,都与我们的幸福无关。说的太绝对,个人非常不同意。人是群居动物,和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我们生存下来。生活中的社交和我们的幸福息息相关。何况每个人的需求和喜好和性格相关,不是自己能左右的,也不容易轻易改变,别人的眼光客观对待就好。

我自己就深受其害,然而怎么办呢,说不理会他人的目光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还是得让自己更强。

不过这部分有一点说的对:少和傻瓜打交道。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5)

一个具有深远和高贵思想的人,不应该允许自己的精神思想,完全被私人琐事和低级烦恼所占据,以致于无法进行深远、高贵的思考,因为这样做确实是“为了生活而毁坏了生活的目的”。

我们关心的只是,如何使一个人以本性的内容和特质所允许的方式发挥他的本性,既不应该希望改变他人,也不可以干脆谴责别人的本性。真正伟大的思想者,就像雄鹰一样,把自己的巢穴建筑在孤独的高处。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据说列夫·托尔斯泰当初一读叔本华的这本书,就喜欢得不得了。在给友人的信中自称,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给他所带来的愉悦是“从来未曾体验过的”。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强调人的内心世界的丰富对于人的幸福感的极端重要性,认为独处与思考是开发这种内在精神世界因而提高一个人自我品味的前提。一个不甘于平庸的人应该爱好独处,站在时代的最顶端。这样他才能看的更远,思考的更深。

以下是一位网友在读完《人生的智慧》以后所总结的6点个人感悟,或许对你的人生能有所启迪和醒悟:

1,穷人痛苦,富人无聊

叔本华认为,穷人痛苦,富人无聊,是一个社会经济快速增长时所面对的两大问题。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大死敌。每当我们脱离其中的一个时,我们也就在接近另一个。一个社会的穷人越多,这个社会的苦难就越深重。饥饿、疾病,甚至战争,都和贫困贴得很近,有些原本就是贫困的原因和结果。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穷人脱离贫困而走向富裕,富人群体日益庞大,无聊的人群也开始逐渐增加。无聊的人会生出许多无聊的事,无事生非是人的本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现在越来越多,所谓温饱思淫欲,正在变为一种我们这个社会的常态。

吃饱了总得找点事做吧,不然太无聊了,于是乎女人就成了目标之玩物,毒品就成了精神麻醉之寄托。

2,人的一生该如何度过?

所谓人生智慧,就是关于人的一生怎样过得幸福的智慧。叔本华认为,最可靠而持久的幸福源自自爱,自娱自乐,源自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即帕斯卡尔所说的,独处是一种能力,我们最大的毛病就是无法学会一个人独自安静地呆在房间里。

对于人生幸福,叔本华指出,决定普通人命运的根本在于3个内容:

1)人的自身,即在普遍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因素,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

2)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比如房产、车、固定资产等等。

3)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亦即人们对他的看法,主要是荣誉、地位和名声。

在《人生的智慧》中,叔本华说:“一副健康良好的体魄和由此带来的宁静和愉快的脾性,以及活跃清晰深刻、能够准确把握事物的理解力,还有温和节制有度的意欲以及由此产生的清白良心,所有这些好处都是财富、地位所不能代替的。”“人自身拥有的优势,如伟大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感,与人的地位出身以及优厚财富等诸优势相比,犹如真正的国王与戏曲舞台上假扮的国王一样。”这些话告诉我们,心灵和情感对于一个人的影响远远胜过地位、出身以及财富。因为心灵是人自身所拥有的,而地位出身等则属于身外之物,并不属于人的本性。

一个人精神丰富的程度决定着一个人是平庸还是高贵。因为他精神能力的范围决定性地限定了他领略高级快乐以及是否能感知幸福的能力。

3,耐得住寂寞,学会独处

叔本华说,能够自得其乐的人最幸福。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就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

他的原话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独处时,沉謦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乐。但对于一个冥顽不灵的人,接连不断地聚会、看戏、出游消遣都无法驱走那折磨人的无聊。”“一个善良温和节制的人在困境中不失其乐,但贪婪妒忌卑劣的人尽管坐拥万千财富却难以心满意足。”

坏人容易形成团伙,小势力,伟大的人卓尔不群。真正伟大的思想者,就像雄鹰一样,把自己的巢穴建筑在孤独的高处。实际上,叔本华一生大半时间都过着半隐居生活。在柏林大学和黑格尔pK之后,他便辞去教职避走他乡,在法兰克福远郊的一个小镇住下,著书立说,直至去世。

珍爱自己的精神个性,耐得住人生的寂寞,做一个卓尔不群的人。叔本华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能够享有自己卓越的与众不同的精神个性所带来的乐趣,那么,普通大众所追求的大部分乐趣对他来说,就是多余的,甚至是一种烦恼和累赘。

苏格拉底看到街上摆卖的各种各样的奢侈品时说,我不需要的东西可真多!

4,愚蠢人打发时间,聪明人利用时间

一个人喜欢与人交往的程度,与其思想的平庸和贫乏程度一致。对此,叔本华很明确的提出:“人生,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平庸。”他说:“一个人若有了卓越而伟大的精神思想,就会造成他不喜欢与人交往的性格气质。因为这种人坚信,一百个傻瓜聚在一起也产生不了一个聪明的人。”

大致而言,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爱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平庸。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选择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闲暇只会造成一个无用的家伙。

5,按照自己天性发展的人能获得幸福

在《人生的智慧》中,叔本华表明了一点,即能够自得其乐的人,能够按照自己的天生才能发展并取得成就的人,最后能获得幸福。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一个人若能够按照自己天生的才能不断发展,并借助这种才能从事某种活动取得成果,就能享有幸福。幸福属于那些能够自得其乐的人。因为幸福的外在源泉不受我们控制。人到老年,几乎所有的外在源泉都会枯竭,此时此刻,一个人的自身拥有,比起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因为只有我们的自身拥有才能够在我们各自的生命中保持得最为持久。

对此,歌德也说,谁要是生来就具备某种才能并为此而生活,那他就由此而找到了最美好的人生。

6,珍惜当下的每一天

叔本华认为,抛弃今天的人,不会有明天。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才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忽视眼前的美好事物,或者说眼前事物的美好,直到有一天这种美好消失时,我们才后悔没有珍惜人生每个被它闪耀的瞬间。我们不能因为触手可及,俯拾即是,就不去珍惜眼前的美好。要知道万物属无常,有生便有灭,好好珍惜当下,我们才能享受生活,收获幸福。

生命就像一条奔腾的大河,有人沉,有人浮,沉下去的化作一摊泥,浮上来的随波逐流,在这沉浮间,我们还能剩下些什么,还能追求些什么?逝去的已成为过眼云烟,未来的还无法揣测,只有珍惜现在,珍惜拥有的一切,才是幸福。

叔本华用他一生的哲学所学和体验之智慧,让你我懂得:在明天和意外之间,我们永远不知道,哪个会最先到来。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6)

我的想法:并不赞同作者在本书中大致将人分为两类,因为大部分人是这两类人的结合。读书笔记:不管我们处于什么地方,都只能在自身寻获幸福。——

斯托拜阿斯说:“幸福就是施展、运用我们的技巧,并且获得希望的结果。”他还特别指出,他用古希腊文字来说明的是所有需要使用技巧和能力的活动。大自然之所以给予人们力量,最初就是为了让人们有能力和周围的匮乏进行搏斗。

第一类是由机体新陈代谢能力带来的快乐:包括进食、消化、休息和睡眠。一些国家认同这类快乐,甚至是全民的娱乐方式。第二类是运用肌肉力量带来的快乐:包括走步、跳跃、击剑、骑马、跳舞、打猎和各类体育游戏;甚至包括战争和搏斗。第三类是发挥感觉能力带来的快乐:包括思考、观察、感觉、阅读、冥想、写作、学习、发明、演奏和思考哲学等。

出色的感觉能力让我们得以享受认知方面,也就是精神思想方面的快乐。情感能力越是突出和优秀,我们享受到的这一方面的快乐也就越强烈。如果想要让一个平庸的人热切地关注某件事,只能通过刺激他的意欲来使他对这件事产生切身兴趣。但是,意欲如果保持长时间的兴奋,就无法保持纯净,总是会有杂质,与痛苦紧密相连。

一个拥有卓越的思想的人过着双重生活,第一重是他的个人生活,第二重则是思想领域的生活。逐渐地,第二种生活变成了唯一目标,而第一种生活则沦为了实现其目标的手段。普罗大众却总把希望寄托于身外之物上,希望财产、地位、妻儿、朋友、社会人群能够带给自己生活的快乐;在这些东西上面寄托了他一辈子的幸福。所以,一旦这些东西没有了,或者得到这些东西的希望破灭了的话,他的幸福也就随之消逝了。

为什么这类极为少见的天才,就算本身性格脾气很温和,但是对朋友、家人和集体也缺少其他人所拥有的那种息息相关的兴趣。他们自身拥有丰富的内在,所以就算其他所有东西都消失了他们也能够得到安慰。所以,他们总是有一种孤独的气质;特别是当他人从来未曾真正、完全地使他们满足的时候,这种特质就表现得更为明显。所以,他们无法将其他人看作自己的同类。确实,如果相互之间的差异巨大的话,他们对于作为人群中的另类生活其中也就习以为常了。

任何时代的杰出的精神人物都把闲暇看作人生至宝:因为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闲暇的价值就等同于他自身的价值。“幸福似乎就是闲暇”

那个天赋异禀的人就能够获得更高级的生活,亦即这种生活摆脱了人生的两个互相对立的痛苦根源:匮乏和无聊。换言之,他不用再为了生存而苦苦奔波,也不会无法承受闲暇(闲暇就是自由地生存)。只有人生的两种痛苦互相抵消和中和,人才能够摆脱两者的烦扰。

索福克勒斯索福克勒斯(前496—前406):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对于这种问题就有着两种相矛盾的看法:对于幸福来说聪明的头脑是最重要的。以及想要拥有轻松愉快的生活最好拥有简单的头脑。

菲利斯坦人的巨大痛苦就是,任何理念性的事物都不能给予他们快乐。为了避免无聊,他们对于现实性的事物有着无穷无尽的需求。但是,因为现实性的东西很快就会穷尽,这种情况一旦发生,这些东西所能带来的就不再是快乐而变成了厌倦。此外,这些东西还会招致灾祸。相较之下,理念性的东西确是无穷尽的,而且它们本身是无邪无害的。

第四章人的财产。只考察一个人实际拥有的财产没有任何意义,就像在计算分数时只计算分子而没有计算分母。当一个人的意识中还不存在对某种东西的需求时,他就不会感到这方面的缺乏。就算没有这样东西,他的内心也仍然是平静的。作文但是,如果一个拥有百倍财产的人,一旦他对某种东西有了需求又无法得到它的话,他就会感到郁闷。

荷马在《奥德赛》第十八节所表达的意思与这里所说的相类似。这一节的最后两行如下:平凡之人的情绪起伏不定,就像神、人之父所赐予的日子。

人们对财富的尊重要比对其他任何东西的尊重都要更多、更真诚,甚至近乎崇拜,这也不足为奇。甚至连权力也只是获取财富的工具而已。同样不值得奇怪的是:为了实现获得财富这一目标,什么东西都可以被推翻、被抛弃。比如,哲学教授就是这样抛弃了哲学的。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7)

有钱有闲有阅历还非常聪明,这个作者的出厂配置普通人能有中间一个条件都是非常幸运的了。

趁看完还记得一些内容先记下来,决定人的幸福的因素

1、最重要的是人的性格,或者说是本性,这种是不变的稳定的,有愉快的人,忧郁的人,大自然造人的时候经常把一些会对你造成伤害的人也造的可可爱爱的,不会像蹩脚的文学作品坏人就一定要是凶神恶煞的。

其实书里面反复说要有一种朴素的真理观,因为人很容易轻信别人说的话,往往等自己开始思考了才发现脑子里的念头大多都是破碎的。比起从书里面得到知识,更好的方法先从生活里学,再到书里来验证。

2、财富。作者的金钱观是财富是用来抵御可能发生的不幸和灾祸的,并不是用来寻欢作乐的。很多人有钱了觉得人生无聊,就会想要花钱在物质上,情欲上,可惜人追求快乐的需求真的是无穷无尽的,这些物质上的有限很容易就会让人陷入无聊,久了就会重新落入痛苦。

所以作者说人生里只有无聊和痛苦。而培养精神上不受意欲影响的获取快乐的能力需要的最重要的是闲暇。过剩的智力+闲暇,这么看错过了学生时代,再去培养这个的客观条件就很少了。如果没有清醒的头脑,人就会落入痛苦的两端。或者等年纪大了,意欲消退了,就像小孩子的时候,心没那么杂了,再加上又有回忆的美好滤镜加成,会比年轻的时候更幸福吧。

快乐的本质是痛苦的解除,意欲是一直都在的力量,想要得到快乐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消除自己感受到的无聊和痛苦上,而不是放在外部。

这么看快乐也就是非常私人的事了,可惜人常常会去听从别人的,或者去追逐那些看起来很快乐的东西,放弃了真实的快乐,追逐真实的痛苦。

不过话说回来,作者觉得人们追逐不必要的财富是非常愚蠢的,可能会让人觉得太高高在上的原因是其实绝大部分人还处在用人力换钱的阶段,这里的不带操劳的收入其实是很难达到的。在没有满足物质时候谈论精神可能就会显得有点何不食肉糜的感觉吧。

还讲了艺术家这类需要一些天赋和运气的职业有时大赚了一笔会误以为自己的天赋是取之不尽的,把天赋当本金,把金钱当利息,会拿去尽情挥霍。其实通过掌握一门手艺获得金钱的方法才得天独厚的能这样花。

3、我们所展现的表象,是存在在他人头脑里的印象,是手段,目的是为了前两者可得的快乐,内在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和外在不带操劳的收入,但是人们常常为了这些存在在他人脑里的印象放弃那些满足自己内心的快乐。可以说是本末倒置。好胜,虚荣,骄傲,地位,名誉,名声都在此分类下。

作者说“归根到底,我们的存在的基础,因此亦即我们幸福的基础,是我们的动物本性”。

又拿出一个朴素道理:“每一个人首先是并且实际上确实是寄居在自身的皮囊里面,他并不是活在他人的见解之中。作文因此我们现实的个人状况-这种状况受到健康、性情、能力、收入、女人、孩子、朋友、居住地点等诸因素的决定性影响-对于我们的幸福的重要性百倍于别人对我们的随心所欲的看法。与此相反的错误见解只会造成我们的不幸。”

讲名誉的时候,讲它是需要保有的,没有是耻辱的。讲公民名誉是非常严肃的,讲性别名誉是一种团队合作精神。所有种种名誉其实是基于实用利益的考虑。

讲骑士荣誉的本质是拳头即公理,人们完全忘记了人到底是什么。骑士荣誉苛求人们不犯任何过错,也绝不接受任何伤害。“骑士荣誉原则不过就是一个古老,根深蒂固的谬见,是说明人类轻信的又一个例子。”清晰概念是重要的,似是而非的概念是有害的谬见。

最后一点印象深的是书里说的菲利斯丁人。他们的巨大痛苦就在于任何理念性的东西都无法带给他们愉快,但是现实性的东西很快就会被穷尽。相比较而言,理念性的东西却是不可穷尽的,它们既无邪也无害。

菲利斯丁人都有一个奇异的特征,那就是:他们都有一副呆滞、干巴巴的类似于动物的一本正经和严肃表情。

猜你喜欢

  • [读书感悟]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篇七) 在我们对一些事情受到启迪时,我们不妨尝试将内心所想用文字体现出来。写好心得体会对自己以后的成长有很大帮助,心得体会应该从哪方面来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之一什么是幸福?书中说“谁经常笑,谁就是幸福的;谁经常哭,谁就是痛...
  • 精选智慧书的读后感(汇集6篇) 读书能诱发人的思绪,让想象得以超越时空。读完作品,我们能学到许多。此时我们不妨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自己心中所想。怎么把作品的读后感写得特别呢?心得体会大全编辑花时间专门编辑了智慧书的读后感,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 孔子的智慧读后感简单 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灵,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最好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文章的方式,将阅读中的体验记录成文。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帮大家整理了孔子的智慧读后感简单”,欢迎阅读,希望这些可以帮助到...
  • 励志故事的读后感作文范文精选7篇 心得体会大全相关栏目推荐:“励志故事读后感作文”。网络时代写作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技能,写作是学习语文课程必备的技能之一。背书和加强课外阅读,是有助于作文写作的。值得借鉴的作文是什么样的?请阅读由心得体会大全为你编辑的励志故事的读后感作文范文,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 古诗画的读后感7篇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作品就是一本可以开阔视野的好书。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你是否有写作品读后感上的问题呢?心得体会大全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古诗画的读后感,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 母狼的智慧读后感600字2篇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作者写的作品,读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此时可以抽出一点点时间写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想法。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小编特意给大家整理了“母狼的智慧读后感600字2篇”,敬请阅...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