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创作文档是我们日常的工作需要,撰写之前可以阅读相关范文,背诵范文,可以潜移默化的提升写作能力,一篇优秀的范文应该从哪里开始写起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受,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受 篇1
说文字有生命,那是必然的,从仓颉造字的传说开始,到汉字的六种造字方式,每一个汉字都是有故事的。当一个个汉字由作者组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意志,这是第一层感发,读者阅读文章,结合自己的阅历、情感,由文字生发出自己的理解,这是第二层的感发。一流的作者,成就传世佳作,同样需要一流的读者去阅读感悟,而《唐宋词十七讲》作者葉嘉瑩先生就选取唐、五代、两宋时期传世词章,通过她的生命的感发,传达给我们,让我们窥见中华词章的魅力,也让我们感受到葉先生的魅力。
《唐宋词十七讲》分十七讲,介绍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璟、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十五位作者,选取了他们最有代表性的、成就最高的词进行解读,每一讲都呈现一位或两位作者。本书洋洋洒洒四十余万字,个人认为整本书就词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方式来看,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讲至第十讲,主要以柔婉为正宗,多写儿女之情的短调、小词,或借儿女之情有所寄托,这一类词带着一种直接感动人的力量。这其中有两位比较特殊,苏轼“举首高歌,抒写浩气逸怀”,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但天才苏轼走得比一般人都快,后面人没有赶上,但对南宋的辛弃疾影响很大;还有一位是周邦彦,不直接抒发感情,用思索安排来进行写作,他对后来的姜夔等影响较大。第二部分是十一、二讲,这两讲是关于辛弃疾,如果其他人是闲暇时,以余力写词,而辛弃疾是专门写词,他把自己的志意抱负写到词里,词是他生活、理想、抱负的真实写照。第三部分是十三至十七讲,主要介绍姜夔、吴文英、王沂孙三位作者,他们发展了周邦彦的写法,“用安排勾勒来写,用时间空间跳接的不连贯方式来写,用语言学、符号学的语码的暗示来写。”总之,这类词不好懂,只能通过葉先生的解读,才能领会到词中深厚的生命感发的力量。Www.Xd63.CoM
看似每一讲是彼此孤立的,但完全不是。葉先生每讲一位作者,每讲一首词,都会进行串联、比较,有的还被她自己幽默的称为“跑野马”。有横向的比较,如在第十讲中“像温、韦、冯、李、晏殊、欧阳修,他们的词里边有一种比兴,或有一种寄托,或者表现了作者的修养怀抱。但是,秦观有一些词,就只是表现了他敏锐善感的心灵。”还有纵向的比较,如分析周邦彦对南宋的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人的影响。通过葉先生的讲解,比较中建立联系,一位位作者,一篇篇词作,不再孤立,让沉睡的文字,焕发出熠熠生辉的生命活力。我觉得“比较串联”是本书的第一个特点。
读完《唐宋词十七讲》,的确是对这一段时期的词人、词作有了系统的理解,但是,你如果认为本书只是介绍了十五位作者,以及他们代表词作,那就有些一叶障目、坐井观天了。书中对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屈原的《离骚》,“四书”“五经”等,唐代名家的代表诗歌,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有关词的评论,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张惠言的《词选》等;还包括西方的各种的理论,如语言学中语序轴和联想轴,符号学中的语码说等等都信手拈来。葉先生把唐宋诗词放在整个中国文学,甚至整个世界文化的背景中,从历史的宏观的角度看这一段时期的作者和作品。尤其是在读到《唐宋词十七讲》第三部分,姜夔等三位作家的词,都是以思力取胜,运用大量的典故、隐语、语码来写词。葉先生指出要想深入的欣赏一个作品,就得从这首诗想到那一首诗,从这一篇作品想到那一篇作品,就是用书篇的联想轴的理论来进行联想。于是,我们跟随葉先生的进行书篇联想,不仅读懂了作品表面的意思,还透过表层,发掘蕴藏在作品中的潜在的力量,看到作品真正感发的生命的本质。我觉得“书篇联想”是本书的第二个特点。
十五位作者中,我觉得葉先生最欣赏的一位词人可能是辛弃疾,她认为辛弃疾的词里面表现了他的志意、理念的本质,而且他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写他的诗篇,用自己的生活来实践他的诗篇。而这恰恰是葉先生自己的写照,葉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古典文学大家,2008年被授予首届“中华诗词终生成就奖”,被誉为“具有真挚之情思与敏锐之洞察力,透视世变,深省人生,感物造端,抒怀寄慨,寓理想之追求,标高寒之境远,称心而言,不假雕饰,自与流俗之作异趣。”葉先生历尽苦难,然而内心深处对祖国的情思,浓厚的家国情怀绵延深厚,这种情感就展现她的作品和对传统诗词的解读中,这种激励感发的力量,也是最能打动读者的。我觉得,阅读《唐宋词十七讲》能够获得“激励感发”的力量是本书的第三个特点。
当下,面对蔓延的疫情,唯有静心阅读才能让不安的思绪停止躁动,静静的欣赏,感发文字带来的无穷力量,增强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念。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受 篇2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通过专业阅读来提高自己,最近阅读的是《唐宋词十七讲》,看了之后,心里颇有感触。
什么是大师,就是能将知识深入浅出,于是我就试着用叶嘉莹大师告诉我们的方法去解读我们所接触到的诗词。而这本书中就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的例子。所用的方法最多的便是用符码及一种感发的力量去体会诗词。符码,我以为,姑且可以看作是有类似于意象的一些词吧,因为这些词带上了我们传统的内容,使得当我们看到这些词便会联想起些东西,一些情感,所以,凭着这些内容,我们一方面领会作者所想传达的内容,而更重要的是读出自己的感受。也许这些内容是作者所想要表达的,也许不是,这就看你个人的情感经历,生活阅历,不同的人就会读出不同的内容,这就是通过符码对诗词进行解读,而在前五讲中,温庭筠的词应该是很适宜用符码的方式去进行解读的。另外的一种方式,那就是感发力量。我以为,感发,就是通过所读到的诗词中的物,事,情,然后联想到其他的内容,可以是事,物,但更多的是情,通过作者所描绘的画面,表现情感的词眼,从而我们也受到了感染,得到共鸣,用这样的一种形式去理解诗词,既走近作者,又走近诗词本身,而更重要的,也是读出自己,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这里,主题帖中包括唐宋词十七讲本身反复提到的还有一点就是忘掉作者,忘掉作者的经历,身世,真正走进作品,理解作品,这在以前的课堂上是很少有的。因为,凭经验,讲解作品时,往往会和作者的身世,生平,情感等联系在一起,从而通过理解作品来理解作者,来体会作者的情感,那个时候,以为这才是真正的读书,真正的理解作品,现在,我感觉自己走错了方向,如果是那样的话,就仅仅是为了理解作者而去读作品,反倒是忽略了作品本身,而同时也就让学生失去了从作品找到自己的感受的契机。在作品里,只有作者,而没有自己,这真的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现在,我明白了,理解作者固然需要,但实际上更重要的还是作品本身,以后,我会尝试着用书中的方法,先试着自己去解读诗词,抛却作者,只有作品。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受 篇3
我从小就开始读词,但词对我而言依旧是艰涩的。我看词就如同雾里看花,美则美矣,却美得懵懵懂懂。在我眼中老师所讲的词,不过是一种文学样式。即便在很凑巧的情况下对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有些微领悟却也说不出,道不明其中的真意。而词中隐含的词人本身的形象更是朦朦胧胧让人看不真切。这些都让我对词望而却步。词中的世界我不得其门而入,难以窥见其中的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唐宋词十七讲》,大致有几个重点:一是介绍每位作者时都特别注意其风格之特色与其所传达的感情之品质的差别;二是对词之演进和发展之过程的介绍;三是对词之特质及传统词评中两种重要模式的介绍;四是结合了一些西方理论;五是冀望能传达出来一种感发的力量,感受到词作的生动的美感。此外作者还对词与诗做了初略的比较,对词在形式及内容上的分析解释了王国维先生对词所下的定义,即“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言尽诗之所能言。诗之境扩,词之言长”。
这本书所面向的是广大的诗歌爱好者。“内容深入浅出,融贯中西,独造精微,自成体系。使人读之可以温故,可以知新,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与评赏获得更多的感悟与启发。”
迦陵先生在讲述韦庄的《菩萨蛮》中说道,一个美好的遇合是值得珍重的一件事情。对我而言邂逅这本书便是一桩十分美丽的遇合。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就像深藏闺中的杜丽娘,需要有人将我们领进那个姹紫嫣红的花园。对于我而言,叶嘉莹先生就是一个领路人,她似是为我推开了一扇虚掩的门,向我呈现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面对春光如许,良辰这般,由不得你不感叹:“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也!”在这里有“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有“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也有“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那些曾经隐没在黑暗中的人,那些柔情似水,似曾相识的人们穿越千年光阴向我徐徐走来……这本书,字里行间满溢着温暖与热情,我想是因为作者的热忱与真心将词的生命力引发出来,唤起了我心底久违的感动。
这本书给了我多方面的启发,有种心有戚戚焉的感觉。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受 篇4
今天终于啃完了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这本书,可算是解读“词”这一文体的入门书吧。这本书,是叶嘉莹先生在1987年先后在北京、沈阳、大连三地连续所作的一系列讲演。
读完了这本书,回忆一下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吧。这本书主要通过介绍唐五代两宋的重要词人,分析其最能代表其风格或具有开拓性的作品及前后词人之间的影响,,以使读者(听众)了解词的演进即发展过程,把握词的解读办法。所讲的词人,有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璟、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15家。词,原是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初始题材狭窄,不外乎男女情爱、相思离别。温、韦、冯、李、晏几位词人作品,内容都是与男女情爱有关,但有强大的兴发感动的力量,特别是李中主李后主的词,有感发的生命。欧阳修的词可以读出作者的品格、修养,有遣玩的逸兴。不过这些词人所作之词,题材还是限于男女相思离别,较为狭窄。柳永把市井长调引入词中,开拓了词的形式,而且把自己的理想的追寻与落空也结合进了词里有一种高远气象。苏轼开拓了词的题材,使词摆脱了绸缪婉转之态,有了浩气逸怀,使词在他那里达到“诗化”的高峰。苏东坡的词把词变成诗了,而秦观的词把它又拉回到词来了,常写那种最柔婉、最幽微的感受,应当记住的是他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用抽象的事物来比喻具体的事物。周邦彦,接北开南的词人,写长调,用安排勾勒来填词,不再是用直接的感发来写词,用思力填词,读他的词,你也要思索才行,不像前面此人的作品,不用思考,自然感受到那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而且词中时间和空间常常是跳接,不连贯。南宋辛弃疾,用生命填词的,是叶嘉莹最欣赏的词人。
词里典故特别多,我上学时读他的词,对他的用典有些腹诽:是不是有吊书袋嫌疑呢?现在才知道,因为他饱读诗书,而且对所读书有真切的感受,典故已经化进生命里,所以可以信指拈来,每个典故都是带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