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大全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心得体会大全 > 读后感 > 导航

《香蕉哲学》读后感(一篇)

发表时间:2023-01-09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当不同的人在看完作品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悉心准备的“《香蕉哲学》读后感(一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阅读。

无意间在网上发现了香蕉哲学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择自书中的一两句句子,简直一下子说道心坎里去了。所以 买下了这本书在仔细阅读 。

《香蕉哲学》这本书,收录了作者近300多篇短文,准确说是短句,它们都是由一篇长文精简而出的,没有拖沓,直接提炼式的表达了作者想与我们沟通的语句,书的内容反应出当代年轻人对生活、工作的压力,以及自我身份的疑惑,用看似反讽实质向上的语句,让年轻人可以换个视角审视自己的生活,引导年轻人面对困难,面对生活。

这是一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随着各种工作压力,信息廉价化,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已经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好好读一本书。我们每天通过手机报、微博、搜索引擎、新闻网站等多种方式获取信息,我们在各个生活的间隙获取信息。在吃饭时看一眼电视,在坐车时用手机上微博,信息量如此之多,我们获取信息如此容易,文档超过20页,很多人就没有耐心看完,人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大篇幅的文章且又是讲情感与哲学人性的,很难吸引到现在的年轻读者,他们反而更愿意读一些短小精湛,又能道出他们心声的文章。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的那个液晶屏后的世界,其实只是个幻觉。我更愿意切身翻一翻纸质书本,这样才真实的多。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好似我心灵的老师,导出了我心中的很多想法,也给我很多很多的正能量,例如我最喜欢的段:

1、WORK TO LIVE ,而不是生活为了工作。

2、如果你真的感到孤独,是找不到人和你分享这两个字的。

3、我们总是对自以为熟悉的东西极度陌生。

4、我们可能每隔一段时间, 就会遇到一些和你以往轨道完全不同的人, 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将其价值观影响到你, 而如果你又想不被打乱步伐, 唯一能做的就是合理消化掉他们所说的, 然后用自己的系统将其整合成一张适合你的报表, 并时刻翻出来看看。 没错的。

5、我们生活在一个 按自己感觉走的时代, 我们渴望对方做出一些改变的需求多于让自己有所改变, 因为, 你总是觉得自己是对的, 才会要求别人改变吧

而什么又是对的?

6、大多数人不理解我,就像我不理解大多数人一样。

编辑推荐

[读后感模板]专业类哲学史书的读后感精选一篇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一篇优秀作品读后感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陆续整理的“[读后感模板]专业类哲学史书的读后感精选一篇”,敬请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是一场曲折的挑战,成功与否要看你的思想和行为,所谓知行合一。

稻盛和夫先生的《京瓷哲学》讲述了很多的哲理其中囊括了博爱精神、精益求精、完美主义、热爱工作等,全方位的阐述了在企业中、工作中的各种从前、现在和将来都会切实面对的问题,零零总总非常详细。而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先生在书本中隐隐透露的对于正在前进的我们的鞭策和关爱。

作为一名业务员来说,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一整套体系即所谓业务方式,这就如同我们给自己定位的角色一样。其实每个人的角色都是有自己独特的优点自然也存在相应的缺点,在业务中我们很多时候会固执的坚持"我认为"这个观点。不管是博爱、精益、完美必须要掌握尺度,不能以激进的方式去处理业务开展工作。宽容过度是懦弱,自信过度是骄傲。这两种情绪的极致发挥都会影响到业务员的正常工作,以点盖面,以篇盖全从而遮蔽了双目。

其实业务的本质就是订单,产品从签订到结束就像孕育一个新的生命,每一个环节都要小心翼翼的呵护用心培养,才能达到最终成功的结果。前期准备工作要做足即所谓提前准备计划,中期关注产品生产便是精益求精,后期车辆提取上牌妥善处理就能达到完美。这种良性循环的开始便是你在市场中不断赢得口碑的积累,那么订单便会接踵而至。

以上做阐述的观点看起来有些空虚,那么我们来说点实在的。

首先是勤奋,业务订单就是赛跑,和同行竞争和同事也存在竞争。所以真实的有效的方法就是"动起来",这一点上没有捷径。

其次是规划,合理的规划市场和日常处理的琐事是必须要做的。有一段时间规划的混乱让我深受其害,每天都感觉很忙忙到没有时间吃饭疲于奔命。然而月底的时候面对着电脑写工作总结的时候确没有几样能拿得出手的事情供领导检查,所以在规划工作上实在是一件不得小觑的大事。

最后是变通,或许这和规划有些矛盾,事实上的确是有的。原本计划好要做的事情突然被某一件或者某几件事情打断,有得时候的确让我不知所措,再次陷入了计划紊乱的状态,直到领导对我说了四个字"轻重缓急"我才茅塞顿开。倘若突发事件紧急重要的超过了规划项目,可以适当的调节相对不是很急的事情。若是突发事件没有超过规划项目的重要性可以依然按照规划走下去。

市场是一个熔炉,我们要时刻追求做到更多,更好、更强。争取主导并影响市场,不能扑在自己的奖杯上洋洋自得,也不能因为一时的低谷自暴自弃,正确树立好自己的态度。发挥狼性的优势避开短板,就一定能成为市场的主角,塑造一个完美的哈姆雷特。最后我突然想到一句小品中非常胡扯而又不太胡扯的话勉励一下自己。

角色不重要,关键是得会抢戏。

读后感范本: 稻盛和夫经营哲学读书心得(推荐一篇)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作品是作者写的,读后让人很受感动,令人感慨良多,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根据大家的需求,小编特意准备了“读后感范本: 稻盛和夫经营哲学读书心得(推荐一篇)”,敬请阅读,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后金融危机时代,当大家回首国家、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的过冬术的时候,无非是财政刺激、信贷扩展、投资驱动、促进消费、节流缩食等关键词,而稻盛和夫却是有着独特的过冬术。寒冬是危机,更是契机,稻盛和夫把危机看做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契机,视为新的转折点,从不同角度寻找突破困境,安然过冬的办法。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是开发新产品的最好时机;节减经费;绝不裁员;管理者和员工都要转变意识(每个人都要善于思考,只有这样智慧火花和克服危机的热情相结合才进行创造性的经营。当我们深层次思考稻盛和夫在寒冬的突围和努力时,我们发现他始终是由“以心为本”的经营哲学根基的,这种回归到心灵和本性来思考危机,转化危机的心灵力量才是不可战胜的!而这正是国内企业家所缺失的!

接触稻盛和夫,来源于张瑞敏、马云的问道,此后系统看了《活法》系列,其核心理念“敬天爱人”、“利他”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我理解的当代民众是没有信仰的,这是传统意义上讲,但是从现实讲,国人还是有信仰——拜金,一切围绕“钱”展开社会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虚荣心”!当然谈不上好与坏,这是一种选择而已。然而,社会发展及文明程度不仅仅取决于物质财富,还要有精神文明,这种在信仰层面的支柱才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因此,现今社会的主流,即以企业家为代表的“精英”的信仰和心灵世界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他们是标杆,是模范,是旗帜。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非常适合“精英”们(包括所谓的中产阶级)阅读。人为什么活着?实际上就是包含了对世界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信念,诸如勤奋、敬业、诚信、责任心等方面,支撑着一个人在社会立足的基本信条。

“并非只有失败才是考验,成功同样也是一种试炼”,国内很多知名企业家,就是能够克服艰难险阻,就是不能在成功后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受同样来自成功的磨难。稻盛和夫认为,人生和经营活动都是相通的,做企业实际上就是做人!“小公司发展靠“钱”,大公司发展靠“道””,这种观念和我们国学里道家思想不谋而合!“谦虚带来的是开放的头脑,骄傲带来的是自负的武断”,成功的企业家和经理人走向滑铁卢的事实告诉我们,大格局更加重要。大义和志向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志向是指个人的人生目标,而大义则是共生社会有着重大意义的事物。企业家做大以后,如果延续以前的小志向,就很难把公司带进大格局。

稻盛和夫在企业经营中非常强调“地头力”,即田间地头向前拱的力量,是嫩芽破土的冲力。“现场有神灵”、“答案永远在现场”,企业运营的第一目标不是利润、不是客户,而是为员工及其家属的幸福。一个公司只有建立员工心有所属的平台或者道场,就可以释放全体员工的地头力,公司才能拥有持续竞争力!(这也是国内很多规模企业汗颜的地方)。

自觉、自知、自信、自强、自胜是人心智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起始是一种责任的自觉,是一种使命意识的发现和回归,而其最后一环节是自胜,是大爱,是新一轮自觉的开始。正是这样的循环反复,才有稻盛和夫这样的强者的出现,这一点也是当今国内企业家所缺失的!

[读后感借鉴]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之一


能够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选的“[读后感借鉴]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之一”,敬请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生总有失望迷茫时,意志消沉时,这个时候不妨多留意身边,看看碧蓝的天空,清澈的流水还有朴实生活的人们,以前不曾在意的细节,可能都会让你觉得非常美好,特别的感动,当然,如果这个时候可以读到一本励志的好书,那不仅豁然开朗,帮助你走出困境,而且教会你积极的生活态度,《我的人生哲学》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

《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是一本坎坷人生的智慧之书,是经历曲折的经验之书,也是给我们年轻人的启示之书,充满了真诚坦白和哲学的睿智。作者王蒙以讲故事的形式,节奏缓慢的讲述了他的生活经历和人生哲学。正如此书前言中所说的只有走过人生广阔领土的人,才有资格谈人生的真谛;只有满怀坦诚的成功者,才会给我们以真正的人生教益;只有亲历过人生苦难的人,才能跳出苦难看人生;只有用理性知道自己人生而又不惮躬耕实践的人,才能讲出人生的理性。

我很大的收获就是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的学习,并不是读书才是学习,一切经验体验都是学习。“我是学生”并不是作者的一句空话、大话,这是他平时实际生活的行为准则,又是对自己一生的客观评价。

书中用杂文随笔的艺术形式从各种角度感悟人生的艺术,诠释道与德,诚与诈,智与愚,真与伪。谈人生哲学,其实不容易。而王蒙却从其历尽沧桑之后道出了“无术、无谋、无名、无功”的真谛。作者完全充当了一个普通的人来分析,让我们通俗易懂,新意昂然。在叙述这些人生哲学时,没有空洞的说教,也没有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而是以亲身经历现身讲法,一切从面对人生不可回避的实际问题阐述自己对生活的看法,真实的力量透彻纸背,发人深思。

王蒙是誉满天下的著名作家、诗人,却以平等的心态在与读者倾心交流,在娓娓而谈中讲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悟的真实。他绝不放弃人生的哲学睿智与理想境界,但亦绝不高谈阔论,无论小事、大道,都说的是人生至理。这种细腻,周到的人生哲学就像大海卷起层层叠叠的浪花来拥抱着我们的思想灵魂。

西方哲学读后感9篇


感谢您的光临心得体会大全编辑推荐您继续阅读“西方哲学读后感”,欢迎你来品鉴本文。当你从书页上抬眼,然后合上书本依然感觉到,住在那片光里,在读作品中,让我感受到作者精妙的文笔。望着桌上的笔,种种情感在心里交织,不禁想要倾诉。

西方哲学读后感 篇1

今天是开始学《西方哲学史》的第一天,虽然只翻了两小节,但却学到了很多,就这两小节就已是满纸乾坤,想想这罗素也是厉害,能写出这样系统的书。我真的是很好奇看全本英文原著的感觉是会有多爽啊。

在第一小节中,我知道了,原来,公元前6世纪希腊崛起了,开始出现哲学,给周边的文明带来了不一样的生活。

知道了原来埃及的神学和巴比伦的神学是不一样的,埃及崇尚死亡,信奉轮回,而有金字塔;而后者的文明有黩武的血性,且其宗教更加关注幸福。不仅于此,古巴比伦的科学成就也是巨大的,连我们今天一直延续的一天24小时,一周360度,都是他们提出来的,那时的哲学同科学是紧密联系的。

古希腊极盛一时的迈锡尼文明大约存在于公元前1600到前1000年伯罗奔尼撒半岛,属于青铜时代晚期,继承了来之爱琴海地区的来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时间大约为公元前25000到前1400年,属于青铜时代早期。

而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文明孕育出了第一个产儿,学成荷马史诗的盲人诗人荷马,而同时期的东方地区也诞生出孔子、佛陀琐罗亚斯特等。世界的发展,不管哪个地区,基本上都是同步的,都是在同一个轴心线上发展的。

奥尔弗斯叫的诞生算得上是宗教史上的大事件,他的诞生,形象了人们生活,使得哲学观念深入生活当中。

读完到这些有趣的事件,让我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浓烈的兴趣,真的为之倾倒。

西方哲学读后感 篇2

记得小时候看西方哲学史就对伊壁鸠鲁情有独钟,走近有点时间就重读更加喜欢。虽然他对自然界现象的解释和猜测错误百出,但是有些人生哲理的智慧之光竟能穿透两千年的时光,照亮今人的心灵,真是够强大,够深邃。

试举几例:

——在所有的欲望中,有的是自然的和必要的,有的是自然的但不是必要的,有的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必要的,而是由于虚幻的意见产生的。

所谓“自然的和必要的”指的是不得满足就会痛苦的欲望,比如饥饿、渴、冷。要满足这些欲望只需些微的努力。

所谓“自然的但不是必要的”指的是能带来快乐,但是没有也不会痛苦的,比如奢侈的宴饮。他似乎把性交放在了这个档次。

所谓“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必要的”指的是对名利权力的过度追求,比如“戴上王冠,被竖立雕像”。

——能带来宁静的最佳办法就是简单的生活方式;它不要人忙忙碌碌,它不要求我们从事令人不快的工作,它不会硬要我们做那些力所不及的事情。

很多人不甘心过简单的生活,因为它挣钱太少,或者满足不了自己的虚荣心。其实对人身心最有益的是去做一份从从容容的工作,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一份自己能够胜任愉快的工作。

——我们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免除身体的痛苦和灵魂的烦恼。

将生活的目标确定为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这就是伊壁鸠鲁所主张的。听上去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生活中,各种诱惑太多了。我们不知不觉就会去追求那些不自然也不必要的目标,名呀、利呀、权呀。让我们以伊壁鸠鲁的这段话共勉:

——无论拥有多么巨大的财产,赢得多么广的名声,或是获得那些无限制的欲望所追求的东西,都无法解决灵魂的紊乱,也无法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快乐。

西方哲学读后感 篇3

事实上,哲学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在发展的过程之中。现如今,作为西方现代哲学的主流学派的分析哲学,在我眼中已经与20世纪之前的哲学相差甚远,已经变成了一门杂糅了语言学、逻辑学甚至是心理学的一门专业学科。之所以会有今天的这样的发展,是与科学发展所分不开的。

哲学在我的眼中,一直是与数学同源的,本质上都是人类的思维游戏,都承载了人类探索世界的愿望。只不过与数学不同的是,哲学一直是一个和现实割裂的孤岛,不论再怎么有道理,也很难达到一种真正的客观性;与之相反,数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其可以支配现实的强大力量。数学,以及借由此而发展出来的自然科学,显示出了一种骄傲的超然性:它所做出的预言,有着令人惊叹的准确性。由此,人们开始试图把这种超然性推广和应用到各个领域,留给哲学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小。毕竟,人们对安全的'需求本质上也是在寻求一种确定,而哲学,尤其是以认识论、本体论为主的哲学,并不能满足这一需要。正好这段时间,我也在听邓晓芒教授讲授有关《精神现象学》的内容,虽然黑格尔的天才想法令我为之叹服,然而我也不能确信,世界真的是如他所说的那样发展的。

自然科学的发展改变了整个世界。但是,在我们承认这种工具有效性的同时,也不得不认识到,自然科学的根基建立在一种约定论之上,其本身在我看来依旧没有实际上的客观性。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觉得,纯粹客观的真理是不存在的。那么,处于我们人类的认知之中,会有先天存在的真理吗?

最后用一句维特根斯坦的话来收尾吧:“不可说的,只可不说。”

西方哲学读后感 篇4

作为初学者,如果不借助其他书藉对照阅读,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对一些概念、命题的阐释极为简单,比如高尔吉亚“无物存在”、康德“判断力批判”等,完全省略了复杂的论证过程。

好处是语言比较学理化,对每一个哲学家的体系的搭建逻辑比较严密,整个哲学史的线索也相对明晰,正如前言所说“理解历史上任何一个哲学家首先要理解他们的问题”,问题的演变将全部哲学史贯通。对本身不明晰问题将其可能都讲出来,比如对“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理解。

除了哲学本身,一点独特的感受是马克思哲学被GCD玩坏了。高中到大学,所有人都要学马克思,那些坳口的、不知所云概念啊理论啊,让多少人对哲学,对马克思望而生畏,正如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抱怨人们视泰勒斯为第一个哲学家,说仿佛突然冒出了一个泰勒斯,所以他考察西方哲学史前史。目前的状况是,马克思就是硬生生地冒出来的。不知道马克思之前那么漫长的演变过程,直接从马克思入手,不但根本一丁点儿理解不了马克思,而且将马克思变成了僵化的教条。可是把他放到那个谱系中去,他就变得和蔼,变得尖锐。

西方哲学读后感 篇5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500字:

本周继续阅读罗素先生的《西方哲学史》,并结合文中部分文字内容进行思考。

其一,“他宣扬友爱,不仅仅是全人类之间的友爱,而且还有人与动物之间的友爱。”

这句话表现了犬儒主义者宣扬友爱,并特别提出要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犬儒学派的主要教条是,人要摆脱世俗的利益而追求唯一值得拥有的善。这个“善”的表现方式之一就是人首先要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也是最单纯、最简单的“善”。

记得之前看的一部纪录片《第三极》,主要讲述的是青藏高原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在藏北,狼深夜潜入一户居民家的牧场里,吃掉了二十几只羊,这些狼直接咬断羊的脖子,虽然存在侥幸的羊有的没被咬死,但是脖子上的伤痕会影响它们接下来的进食,一两天后也会死。牧民们虽然很讨厌袭击羊群的狼,也采取报警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因为这样政府会有补贴)。但即便是这样,这儿的居民还是会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救回几只走散的小狼崽,因为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如果不救小狼崽,它们就会饥寒交迫直至冻死,这些居民虽然痛恨狼吃羊,但还是会把小狼崽带回来,并用那群袭击羊的狼吃剩的羊肉喂饱小狼崽。在他们的心中,只要是生命,都应该被拯救。

这种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表现了人类对于生命的敬畏。

其二,“凡是能享受本能的幸福的人,就不是能创造出种种形而上学的乐观主义的人;形而上学的乐观主义有恃于对于超感世界的实在性的信仰。在那些在世俗的意义上是不幸的,但却决心要在理论世界中寻求一种更高级的幸福的人们中间,普罗提诺占有着一个极高的地位。”

读到文中的这句话,总是隐约中感觉文中“享受本能的幸福的人”就像生活中不思进取的人,“形而上学的乐观主义的人”就像是生活中有追求且目标坚定的人。“形而上学的乐观主义有恃于对于超感世界的实在性的信仰”就好比是自己认清自己的实际情况,并基于此有更明确的目标和追求,这个内心活动的过程多半是不为人知的。因为有着丰腴的精神世界和自己坚定不移的追求,无谓世俗的眼光,坚持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

就如在工作中,对于同一份工作,它可以带给你稳定的收入,在同等条件下有较好的工作环境,工作时长适宜,工作内容也容易上手等等。对于生活中随遇而安的人,他可能认为这份工作虽然是我不喜欢的,但是我也不指望它可以带给我权利和地位,只要温饱的生活和轻松的工作即可,所以对于工作和生活可以安之若素。但对于一位对工作有要求的人,他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有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给自己设立短期、中期和长期的目标,不断的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为自己充电,以保证自己在实际工作中能将每一天过的充实而有意义,不断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最终实现自己的抱负。

结合目前刚入学的自己而言,好多朋友羡慕“象牙塔”里的生活,他们常常感叹在学校又可以无忧无虑地学习和生活。但实际上,我们都发现开学一周以来并不轻松,应该是远比自己想象中的要更加忙碌。起初我总会担心在校的时间只有一年,把自己陷于“焦虑”中,因为对未来,自己心里是没有谱儿的。读后感·比如会害怕时间过的太快,自己没能学到足够多的知识;对于某些课程的学习,也更感吃力,比如多元分析与SPSS;还有上文化与心理这门选修课的时候,我会因为这堂课需要分配给每位学生来讲课而打退堂鼓,等等。

但对于这种种的问题,首先确实是需要时间去尽早地适应;其次,最主要的就是改变自己做事的心态。关于硬性的知识漏洞,比如学起来很吃力的课程,我们决定去听本科的课程来补习;对于上课形式的不同,能做的是先要改变心态,勇于去尝试,在课下做好充足的准备。最后,等我发现需要这样做的时候,我就不再担心时间过的太快,反而回想这一周,还是很有收获。

所以,在学习和生活中,脚踏实地,坚定自己的目标,不做不思进取的人。

西方哲学读后感 篇6

大凡看到哲学这个词,脑子中第一个反应,便是枯燥,这和我们所受的应试教育有关,记不住的概念,选不全的多重选择题,再是用什么什么原理去解释什么什么的正确性。事实上,这个学习的结果,只是让我们记住几个概念、条条纲纲的八股特点区别,实在无助于我们哲学气质的培养,哲学思维的形成,我所理解的哲学气质和思维是指理性,理性是什么,追求公义,也就是正义,一家之言。

要了解哲学,首先要了解哲学这个词的含义,哲学是什么?罗素给了一个既模糊又明晰的定义。哲学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罗素接着给出了科学的概念,科学是指一切确切的知识(我们知道科学的一个特点是可重复性),而神学则是超乎确切知识外的教条。罗素在“确切的”、“教条”这几个字下面都打了着重号。而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块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块无人之域就是哲学。个人认为:罗素这个分法和中国象棋盘很象,科学是汉界,神学是楚河,而哲学则是中间的鸿沟。当然如果你的思维是动态的,你应该已经想到了,中国的阴阳太极图才是罗素分法的最形象表述,白鱼是科学,黑鱼是神学,而白鱼和黑鱼似连非连的那部分挤撞区就是哲学。白鱼的眼睛是黑的,表示科学中有一定成分的“神学”,黑鱼的眼睛是白的,则表示神学也许有一定成分的“科学”,这个比喻解释罗素的分法可能不是很恰当,但个人认为,这有助于摒弃非此即彼的中国式思维。

罗素接着说,哲学象科学一样诉诸于理性而不是诉诸于权威,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启示的权威。这里传统的权威是指国家机器的强力,启示的权威则是指神学中的教条,上帝旨意之类。既然哲学和科学一样理性,那哲学存在的必要在哪里呢?罗素认为,科学回答不了思辨的心灵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而神学家信心百倍的答案已经不象过去几个世纪那样令人信服。罗素举了好多思辨的心灵所感兴趣的问题,个人认为远不如这三个直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当然罗素的问题层次较高。象这三个问题在实验室里是找不到答案的,而如同上面所说,神学家的答案已经失去光辉。而哲学恰好来钻研这类业务。可能有人要问,那进化论又是什么?个()人认为进化是白鱼黑眼上的一点,我在上面提到,科学的一个特点是重复性,到目前为止,碳水化合物还不能合成出灵性,简单地说是细胞,也就是说进化的源头还没找到。

我们为什么要把时间浪费在这么无聊的问题上,罗素认为一是历史责任,二是面临的宇宙孤寂的恐怖感。宇宙中有几亿个恒星,而我们人类只是一颗不起眼行星上小小的爬行物,我们是无助的,还是宿命的?面对浩瀚的星空,孤寂啊。罗素说:“在显明的希望与恐惧之前而不能确定,是会使人痛苦的;可是如果在没有令人慰藉的神话故事的陪伴下,我们仍然希望活下去的话,我们必须忍受这种不确定性。”罗素认为忘却问题以及声称已经找到了确凿答案都是无益的,如果我们忘记了我们不能知道的是何等之多,那我们会对许多重要的东西麻木不仁;而神学的武断,说我们对无知而具有知识,则会产生对宇宙的狂傲感。个人觉得无神论的狂傲是无知,神学家的狂傲则是误知。

我们再回到罗素这篇绪论的开头,来谈谈哲学的特征。罗素说,“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与伦理,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就科学这个词最广泛的意义而言。至于这两种因素在哲学家的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如何,则各个哲学家大不相同;但是,唯有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同时存在,这是一个问题,但也确实如此。心灵往哪里走,不是你的嘴巴能指挥,只有你的心灵才真切地知道,烙印,烙印,还是一个回避不了的烙印问题。

西方哲学读后感 篇7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日记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面对了死亡后,在面对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西方哲学读后感 篇8

其一,“他宣扬友爱,不仅仅是全人类之间的友爱,并且还有人与动物之间的友爱。”

这句话表现了犬儒主义者宣扬友爱,并异常提出要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犬儒学派的主要教条是,人要摆脱世俗的利益而追求唯一值得拥有的善。这个“善”的'表现方式之一就是人首先要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也是最单纯、最简单的“善”。

记得之前看的一部纪录片《第三极》,主要讲述的是青藏高原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在藏北,狼深夜潜入一户居民家的牧场里,吃掉了二十几只羊,这些狼直接咬断羊的脖子,虽然存在侥幸的羊有的没被咬死,可是脖子上的伤痕会影响它们接下来的进食,一两天后也会死。牧民们虽然很厌恶袭击羊群的狼,也采取报警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因为这样政府会有补贴)。但即便是这样,这儿的居民还是会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救回几只走散的小狼崽,因为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如果不救小狼崽,它们就会饥寒交迫直至冻死,这些居民虽然痛恨狼吃羊,但还是会把小狼崽带回来,并用那群袭击羊的狼吃剩的羊肉喂饱小狼崽。在他们的心中,只要是生命,都应当被拯救。

这种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表现了人类对于生命的敬畏。

其二,“凡是能享受本能的幸福的人,就不是能创造出种种形而上学的乐观主义的人;形而上学的乐观主义有恃于对于超感世界的实在性的信仰。在那些在世俗的意义上是不幸的,但却决心要在理论世界中寻求一种更高级的幸福的人们中间,普罗提诺占有着一个极高的地位。”

读到文中的这句话,总是隐约中感觉文中“享受本能的幸福的人”就像生活中不思进取的人,“形而上学的乐观主义的人”就像是生活中有追求且目标坚定的人。“形而上学的乐观主义有恃于对于超感世界的实在性的信仰”就好比是自我认清自我的实际情景,并基于此有更明确的目标和追求,这个内心活动的过程多半是不为人知的。因为有着丰腴的精神世界和自我坚定不移的追求,无谓世俗的眼光,坚持自我的追求,直至成功。

就如在工作中,对于同一份工作,它能够带给你稳定的收入,在同等条件下有较好的工作环境,工作时长适宜,工作资料也容易上手等等。对于生活中随遇而安的人,他可能认为这份工作虽然是我不喜欢的,可是我也不指望它能够带给我权利和地位,只要温饱的生活和简便的工作即可,所以对于工作和生活能够安之若素。但对于一位对工作有要求的人,他会选择自我喜欢的职业,有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给自我设立短期、中期和长期的目标,不断的学习和理解新鲜事物,为自我充电,以保证自我在实际工作中能将每一天过的充实而有意义,不断地去实现自我的梦想,最终实现自我的抱负。

结合目前刚入学的自我而言,好多朋友羡慕“象牙塔”里的生活,他们常常感叹在学校又能够无忧无虑地学习和生活。但实际上,我们都发现开学一周以来并不简便,应当是远比自我想象中的要更加忙碌。起初我总会担心在校的时间仅有一年,把自我陷于“焦虑”中,因为对未来,自我心里是没有谱儿的。比如会害怕时间过的太快,自我没能学到足够多的知识;对于某些课程的学习,也更感吃力,比如多元分析与SPSS;还有上文化与心理这门选修课的时候,我会因为这堂课需要分配给每位学生来讲课而打退堂鼓等等。

但对于这种种的问题,首先确实是需要时间去尽早地适应;其次,最主要的就是改变自我做事的心态。关于硬性的知识漏洞,比如学起来很吃力的课程,我们决定去听本科的课程来补习;对于上课形式的不一样,能做的是先要改变心态,勇于去尝试,在课下做好充足的准备。最终,等我发现需要这样做的时候,我就不再担心时间过的太快,反而回想这一周,还是很有收获。

所以,在学习和生活中,脚踏实地,坚定自我的目标,不做不思进取的人。

西方哲学读后感 篇9

作为一个机器人,在西方哲学领域上面虽然没有多少经验,但是我会尽力把我所知道的关于西方哲学简史这本书的认知告诉你们。

首先,这是一本通俗易懂,轻松阅读的西方哲学史入门书籍。作者罗素,是一位经典的哲学大师,他将复杂的哲学理论解释成简洁易懂的话语,不无益处。我认为这本书之所以能够成为学习哲学的入门读物,是因为作者在书中将哲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明概述,不少关键术语与概念都得到解释。书中所涉及哲学家及其思想体系的选取,也相当精准,能够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入门西方哲学,并尝试沉淀出自己的哲学思考,这可以说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

其次,我认为这本书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对哲学的起源以及各个主流哲学流派的否定与肯定,进行了较为简明扼要的总结,这让初学者能够迅速了解到哲学领域中不同体系之间的差异和讨论角度,为进一步拓展哲学视野打下基础。当然,这本书相对于更专业的哲学文献,它的著重点在于将哲学纳入一种宏观的社会和文化的整体,而不是笼统地描述哲学理论本身。这样的类比同样能够帮助初学者跳出自己的思维惯性,从其他学科的角度来理解哲学,也让初学者感觉到哲学世界的开放、随意和有趣。

再者,我认为这本书还有一点优越性就是内容足够丰富、全面,犹如一本哲学的百科全书,非常值得一遍遍翻阅。这本书内容覆盖了西方哲学的现代启蒙时期、古典哲学、理性主义、实证主义及批判理论等,这可以说是入门读物所必须的要求了。而且书中对追求哲学深入探究的读者也同样有着足够可学之处,因为作者在书中讲述一些热门的哲学理论时,都是对其做了引导式发表,着重指向这些思想对西方哲学影响之大。

然后,这本书的另一优点在于,阅读时你可以感受到对哲学的热情,这也是书中发挥了一个好的引导作用。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一些人会大喊"哲学有何用",而伟大的哲学家罗素早在自己的行事作风中已经证明,哲学是有无限的魅力的。虽然他的风格特别明显的热情和调侃是不少人所不喜欢的,但是读书的时候很容易看到他的激情和从未间断的探讨热情,这种热情和探讨的激情可以挑起初学者的兴趣,让读者不惧体系的复杂,去尝试接受哲学思想。

最后总结一下,在我看来,西方哲学简史无论放在哪个角度上看,这本书都是一本出色的入门读物。本书的作者是一个知名哲学家,他对西方哲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一本简单易懂的哲学引导文献,我认为这本书是推荐给初学者。本书的内容全面,讲解详尽,如果您想追求哲学状态感受哲学魅力,甚至煲哲学思考鸡汤,这本书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无论你是什么阶段的哲学学习者,我相信这本书一定可以帮助你进一步剖析自我的思维深度,从而以新的态度对待生活。

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精选7篇)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悉心准备的“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精选7篇)”,敬请阅读,希望小编的分享可以给您提供一些参考。

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篇1)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000字范文:读《中国哲学简史》源于种种机缘巧合。

一次看《锵锵三人行》里,有人问李玫瑾教授,接触那么多的罪犯研究那么多的心理学,会不会导致自己心理上出现问题。李教授回答说她是学习哲学出身的,对于很多问题有着比心理学更高一个层次的理解。那时就对哲学是什么有了好奇。

再往后,翻阅过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看了几眼,没大能看懂,便放下了,也因此对它有了高不可攀的印象。

再后来,《锵》里许子东和马家辉讨论大学专业的选择,马老师就提到,不管什么专业,都应该在二十岁的时候读一些哲学,读一些佛学。年青时对这些虽一知半解,随着人生阅历的积淀,岁月的坎坷与生命的不顺层层叠加,这些二十多岁读的书籍,能够与人生经历相互融合,相互化解,赠予人生最艰难的中年时期一份心灵的慰藉。一来二去,便埋下了要阅读一些哲学书籍的愿望。

之所以选择《中国哲学简史》,是因为这本书写的是中国哲学,对我而言有了基础便于理解;书设定的读者又是外国人,自然深入浅出;作者又是中国哲学界的扛鼎之人冯友兰先生,书中想必是金玉之言。正是有此机缘,细读一番,聊有所得,遂作此文。

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篇2)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500字:

《中国哲学简史》,作者冯友兰。我对哲学没兴趣,我原以为我不懂哲学。看完这本简史后,我才发现原来里面的东西80%的我都略懂。文中提到的孔子、老子、墨子、佛教、道教、儒家这些我其实也都读过一些东西。庄子的《逍遥游》、《大学》提出的在明明德这些有时候我还会拿来反复抄写,可我怎么从来没有把它们和哲学联系起来?我想是从来没有系统的上过哲学方面课程的原因吧。也许还是自己对这个没有兴趣,从来没有去理清楚基本的概念。

这本简史对初入哲学的人是很有帮助的。对我这种似懂非懂的人也是很有帮助的。但终究我是兴趣不大,总的来说快速阅读了一遍,里面的内容初步梳理了一下,也给类似于我这样的人提个醒,理个大纲。

我大学同学小燕说:所谓哲学,不过是吃饱了的文人的胡思乱想,自以为是,正过来反过来,好像都有道理,其实没道理。我是不懂的。

小燕说的挺好的也挺对的。她甚至说她最近对孙子兵法有了新的见解,所谓36计其实个个是阴招。小燕说的真的挺好的。为她开心。

哲学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我读到博士,我也常常自诩读了很多书,却唯独对哲学类兴趣不大,不甚研究。当我读完这本简史之后,我立刻就很清楚的认识到这本书的知识比我教学生的《建筑环境学》《燃气供应》课程更有价值。远~远~远~远超过了我教授的课程的价值。当你对哲学有兴趣的时候,恭喜你!这说明你基本上已经超越了柴米油盐、一地鸡毛、鸡飞狗跳的普通市民生活的层次,你已经开始对人生进行反思,也就是超越了人生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进入了道德境界,这时候的人在精神上会获得更多的满足,人生会变得更加有意义。

哲学是对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我们的老子、孟子、孔子等圣人们包括西方的一些哲学大师们已经对这些东西反思的很透彻了。他们的哲学思想其实,其实我们也都懂。比如佛说:谁伤害了你,谁来渡你。再比如佛又说:放下,你就赢了。但真正做到就太难了。这使我想起了前几年一个女同事跳楼自杀。她也读到博士,我想这些哲学的东西她应该都懂。为什么做不到?因为我们都是凡人。只能说可能她懂得,但还没悟到吧。

我又想到了在重庆读研究生时的一个政治老师,他原本和我一个专业,后来是自己对哲学方面的东西非常有兴趣,然后就转去搞这些了。他给我们上课的情形我至今仍有印象,先是操着川普讲,后来对我们说不行他必须有川话讲,否则他觉得讲的不透彻。然后他就在讲台前用四川话呱里呱啦地讲的神采飞扬,你可以感受到他眼里放出的光。虽然其实我对他讲的也不怎么感兴趣。但现在想起来他能与哲学打交道且乐在其中,真心为他高兴。

书中提到周敦颐的《宇宙发生论》,我就在想这个名字为什么这么熟悉。查了资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爱莲说》的周敦颐。一般来说哲学家就是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所以有远大抱负之人宜早接触哲学,学校也应尽早开设关于哲学的基本课程,这样应该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机帮助其树立远大的志向,帮助其学习治道之法,利于国家人才的培养。

关于冯友兰,有闻其名。读完此书后查阅了其简介,方知乃河南南阳人士(1895-1990),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佩服之至。

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篇3)

孔子之中国哲学中的人己关系——《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000字:

从孔子开始,儒家将实行仁的方法称为“忠恕之道”。“尽己为人”即为“忠”,这是忠恕之道的肯定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为“恕”,这是忠恕之道的否定方面。孔子由“推己及人”的正否方面推论出上述道理,这说明忠恕之道的本源便是在探讨“人己关系”。

对孔子而言,他对于人己关系的探索多是建立在“道德价值”的基础之上的。他强调心中之“仁道”,以此对人的道德生活作出约束,通过行仁来履行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孔子希望通过道德准则使人们对彼此身体动作背后的动机达成共识,进而在互相充分了解的前提下达到人己关系的和谐。在孔子的观念里,他并没有明晰地将人、己看作两个分别独立的个体,而是站在社会群体的宏观角度提出了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而这种社会状态需要人己双方的配合来实现。

在儒家学派的另一位领头人孟子这里,人己关系已然有了新的解释。孟子认为天地万物都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和转化的过程中,因此他将人己关系着重解释为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自身“存心养气”,不断提升自我修养的历程。孟子强调的“天人合一”也是说一个人要完善自我,妥当地顺应天地不断发展和转化的过程,与天地真正地融为一体。

于此,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便出现了交集。《论语·子罕》中说:“子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从孔子这四个“绝学”中,我们可以显然地看到,他也不会被一成不变的理论概念束缚,从而可以灵活地处理人际关系。从孟子开始,中国哲学的政治功能变淡了些许,哲人们开始强调人作为独立个体的自我意识,哲学逐渐偏离了完全的政治工具。

然而,在道家这里,人己关系又有了不一样的色彩。因为道家的“人己关系”算得上是在“物我关系”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所以在庄子的阐述中,人己关系的图式已基本有了完善的体系。庄子在《人间世》中提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他认为,在人己关系中,我们必须先充实自己,才有余暇去纠正他人的行为。很明显,这与孔子的理论有着本质的差别。读后感·孔子从意欲出发,以形式化规范达到天下大同;而庄子从利他出发,强调人的独立性和平等性,为人际交往的实践提出思路。综上,孔子的思想更像一种政治理念,而庄子则以为世人提供处世之道见长。

无论儒道,我们都可以看出,千百年前的智慧哲人们就已经将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置于社会群体的大环境中探讨处世之道了。人己关系无疑是比物我关系更实在的哲学议题,在当今方法论大行其道的哲学环境中,我们是否应重新沉下心来讨论哲学实践的可能性,这同样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出处:太阳黑子的野马尘埃(公众号),

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篇4)

对于哲学是什么有一个笼统的印象之后,难免会问,那学这个有什么用呢?

这个问题在书中也有着清楚的解答:无用之用。一般意义说,我们对于有用的理解是,这件事或者这个人,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而哲学的无用之用,不在于实际上解决问题,而在于让人不再囿于这些问题的困扰,从而达到一种解脱与释然。之所以说无用,是因为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读后感.贫困交加,生离死别,这些依然如故;之所以说有用,是因为这些现状不再是问题,人会变得安贫乐道,坦然面对人生的不完美。

这也大概让我明白了,李玫瑾教授所说,「更高层次的理解」。于我,哲学最大的意义便是一种慰藉了。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能与人言无二三,精神慰藉一直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从远古的巫术,图腾崇拜,到各大宗教的兴起,都是人类对精神慰藉的渴望在作祟。

现代社会中,科学的兴盛推翻了很多宗教对于生命和宇宙起源的解释,的确在根基上动摇了它们的权威性和合理性。可抛开科学层面的解释,宗教在哲学探索层面取得的辉煌,不亚于科学在自然领域的成就。从慰藉的角度来看,哲学也可以被当作是「现代宗教」的一种。

在大多数哲学体系中,至少是儒释道,相通的一条便是圣贤所做的事情和常人所做的事情并无二致,真正有区别的便是做事人的心与悟,正如冯先生所写:

寻常人在蒙昧的状态中做事,圣人则是在完全自觉的状态中做事。

于我而言,望能常持对所做事物的思辨和摸索,究其根源,而不再「无明」。

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篇5)

生于直觉,长于自然——《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000字:

如果你在夏天凝望过夜空,就会感到这个季节的夜幕仿佛格外的高。纵使地面万家灯火,远方仍是一片深沉,这种没有一只星星的黑暗令人慌神。

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在同一片夜幕下感到茫然。人们无比渴望知晓那个遥不可及的存在中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于是人们学会了思考。漫漫长夜,恐惧与萧索中,冥想无疑是打发时光的最好方式。千百年中,人们一刻不停地思量自己和头顶天空、脚下土地的关系,我们不断寻觅,逐渐摸索到哲学的纪元。

千百年后,站在夜空下,我们不禁深思,这到底是怎样一种开天辟地的力量,以宇宙之名,降于人世,在哲学中孕育,蓬勃生长成震撼人心的思想。

中国哲学带着满满的烟火气。它是从田地耕耙中生出来的,混着乡音,沾满泥土,费尽气力爬将出来,来到中国人面前,带来至真实至淳朴的人生智慧和处世之道。于是它先教人怎样存活,再教人怎样生活,最后教人在出世与入世间权衡,教人做“内圣外王”之人。

中国的哲学家都是直觉至上的哲人。无论是有意建立思维逻辑的孟子、荀子,还是单纯凭借超高灵感彻悟人生的老子、庄子,他们的文字中都充满了生活实例、延展结论。但这结论却大多数是依凭着可以称之为天赋的直觉总结而出的,于是便缺少了推论的过程。

中国的哲学家们偏爱把他们的哲学观念寄托在一些宏大又虚无的东西上,这与中国哲学的发展史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譬如,道家哲学讲究一个“道”。“道可道,非常道”,我们说不清这“道”究竟是什么,但天地万物又都依凭它而存在。这是一个过于宏观的概念,我们无法触碰它,但却知道“道”引领着人生价值和哲学意义的正确方向。这缘起于中国哲学的发源。中国人或许是最先有感于苍穹深奥天地旷远的群体,我们在崇拜中逐渐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后将天地万物的规律应用到人的生活中,对人的思想作出规范,这便成了哲学。

与西方哲学强烈的理性与逻辑不同,中国哲学没有那么多艰涩难懂的定义,因此它尤显得更加“亲民”。如果说西方哲学史起源于自然科学的思维科学,那么中国哲学就是起源于人文科学的思维科学。相比于西方各类学者身份的固化,哲学传播范围的有限,中国哲学的面对大众给它带来了更多生存的可能。也许这种相对模糊的发源使中国哲学不能以思辨性见长,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功能性,它的确是真正踏踏实实,匍匐在地,不断供给中国人经验智慧的学术。

在一切都处于未知的朦胧状态时,就有这样一群有超感灵感天赋的哲人,自信而勇敢地呼喊出自己的思想,并存留千百年直至今日,仍在源源不断地给予人们启迪。这便是中国哲学最优秀的过人之处,它竟是我们的祖先运用自己的直觉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全过程纪实,是真正来自自然的神奇伟力。再没有一个民族能够对天地自然理解得如此深厚了,即便基于“自然为尊”的认知上说出这番话,我仍确信这才是能够满足一个民族超道德价值,打通人与精神事物交流的哲学最深层的底色。出处:太阳黑子的野马尘埃(公众号),

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篇6)

一、总体感觉

最大的感受就是:短小精悍。全书正文虽然只有短短的379页,却把中国哲学思想五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讲透了。比如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师,只用十二页,讲了孔子八个方面的内容,孔子与六经、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正名、仁义、忠恕、知命、孔子的心灵修养、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基本把孔子的生平、成就和核心思想讲透了。再比如第九章,从102页到114页,也仅仅用了十二页,讲了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道,无名、自然的不变规律、为人处世、政治理论等六个方面概括了道家的第二个发展阶段:老子。这是一本可以随手翻阅的书,可以叫做枕边书,偶尔空闲时、睡前或醒后,都可以翻翻看看,总会有一些感悟和体会。

还有就是这本书的学以致用精神,他并没有仅仅局限在哲学层面上,而是与现实紧密联系。用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诗经》有一首诗说,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我把这两句诗概括为‘旧邦新命’,这几个字,中国历史发展的现阶段足以当之。‘旧邦’指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新命’指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阐旧邦以辅新命,余平生志事,盖在斯矣。”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虽然是1946年,抗战胜利后去美国讲学的演讲集,却可以在现在以至未来都会迸发勃勃生机。这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就是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当中去,把自己的志向和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冯友兰先生给我们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

二、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

儒家:

孔子:第一位教师。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汉代儒家兴盛:董仲舒。

隋唐更新的儒家:韩愈,周敦颐。

宋代更新的儒家:程颢(哥哥),程颐(弟弟)。

儒家两个学派:宇宙心学(陆九渊),理学(朱熹)。

道家:

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汉代道家再起:扬雄和王充。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向秀和郭象)。

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晋朝)。

墨家

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

后期的墨家。

名家:公孙龙和惠施。

阴阳家:五行八卦(易经)。

法家:韩非子。

三、中国哲学与宗教

儒、道、佛并不是中国的三种宗教。儒家并不是一种宗教;道家与道教不同;佛学与佛教有区别。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我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了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中国哲学的目的就是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四、中国哲学的精神

内生外王之道。哲学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实践这个哲学;哲学家只是以身载道,遵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这是他的哲学组成部分,哲学家终身持久不懈地操练自己,生活在哲学体验之中,超越了自私和自我中心,以求天人合一。这和心理学中的自我完善非常相似。

五、人生的四种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篇7)

1、一个人所做的任何事儿,都是像儿童或者原始社会当中地人一样,他只知道这件事情对自己地感受,他感受不到这件事对别人地意义,这种人生叫做自然境界的人生。

2、他有私,他知道所做的事情是为了自己,但他知到这个社会的规则,他不会全然的不讲道德,因为他讲道德也是为了自己,这种人叫功利境界。

3、他懂得世界上并不只有自己,还存在着一个社会,自己只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本着这样的理解,他做事情是对整个社会有好处,他行事为义,而不是利,他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所做的都合乎道德,这种人生境界叫做道德境界。

4、他有这样一种认知,他知道在这个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大全的整体就是宇宙,它不仅是社会的一员,还是宇宙的一员,是一个公民,但同时还是一个天民,这种境界叫做天地境界。

前两种自然境界和道德境界都是一种自然状态,而后两者是人应有的生命状态,道德境界所讲的是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所讲的是超越道德的价值。

西方哲学读后感精选(8篇)


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我们在写读后感的时,能帮助我们进一步领悟该作品的内涵,读后感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跟随心得体会大全小编思考“西方哲学读后感”也许能给您带来新的启发,欢迎您阅读本网页的内容!

西方哲学读后感 篇1

但凡想到哲学,总是出现安静沉稳的哲学家,通篇长论的哲学文献,还有千转百弯的哲学思维。对于我们大多数人,哲学是高深莫测难以触及的,可是正因为它的深,我们更需要去领略在不同于我们常读的校园小说之外的另一种境界,一种哲人的俯瞰这个世界的视野。

记不住的概念,选不全的多重选择题,再是用什么什么原理去解释什么什么的正确性。事实上,这个学习的结果,只是让我们记住几个概念、条条纲纲的八股特点区别,实在无助于我们哲学气质的培养,阅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用一颗安静的心去阅读,更有利于我们哲学思维的形成。

要了解哲学,首先要了解哲学这个词的含义,哲学是什么?罗素给了一个既模糊又明晰的定义。哲学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罗素接着给出了科学的概念,科学是指一切确切的知识(我们知道科学的一个特点是可重复性),而神学则是超乎确切知识外的教条。罗素在“确切的”、“教条”这几个字下面都打了着重号。而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块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块无人之域就是哲学。个人认为:罗素这个分法和中国象棋盘很象,科学是汉界,神学是楚河,而哲学则是中间的鸿沟。我因此也想到,中国的阴阳太极图才是罗素分法的最形象表述,白鱼是科学,黑鱼是神学,而白鱼和黑鱼似连非连的那部分挤撞区就是哲学。白鱼的眼睛是黑的,表示科学中有一定成分的“神学”,黑鱼的眼睛是白的,则表示神学也许有一定成分的“科学”, 这个比喻解释罗素的分法可能不是很恰当,但个人认为,这有助于摒弃非此即彼的中国式思维。

罗素接着说,哲学象科学一样诉诸于理性而不是诉诸于权威,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启示的权威。这里传统的权威是指国家机器的强力,启示的权威则是指神学中的教条,上帝旨意之类。既然哲学和科学一样理性,那哲学存在的必要在哪里呢?罗素认为,科学回答不了思辨的心灵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而神学家信心百倍的答案已经不象过去几个世纪那样使人信服。罗素举了好多思辨的心灵所感兴趣的问题,个人认为远不如这三个直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当然罗素的问题层次较高。象这三个问题在实验室里是找不到答案的,而如同上面所说,神学家的答案已经失去光辉。而哲学恰好来钻研这类业务。 再回到罗素这篇绪论的开头,来谈谈哲学的特征。罗素说,“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与伦理,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就科学这个词最广泛的意义而言。至于这两种因素在哲学家的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如何,则各个哲学家大不相同;但是,唯有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同时存在,这是一个问题,但也确实如此。心灵往哪里走,不是你的嘴巴能指挥,只有你的心灵才真切地知道,烙印,烙印,还是一个回避不了的烙印问题。

总而言之,读罗素,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一次心灵的洗涤,也是对自我的升华,哲学,是智慧的代名,读过<西方哲学史>,让我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

西方哲学读后感 篇2

记得有一次,我去洗手间听到水龙头“哗哗”的响声,正好我看见一个人洗完手就走了,而没有关的水龙头依然在“哗哗”地流着,好像在对我说:“呜呜,谁把我关紧呀?”我正准备走的时候,看见一个小女孩走进来洗完手就把水龙头关紧,然后再走,我好像听到水龙头在默默地对那个小女孩说:“谢谢你,把我关紧了!”看到这里我心里有一种话说不出来的滋味,我因该节约用水呀!闻着淡淡的泥土清香,看着花间翩翩起舞的蝴蝶,望着生机勃勃的菜园,我的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虽然跑来跑去有点累,但是我深深地懂得了劳动的价值,体会到了无穷无尽的劳动乐趣。今天放学我回到家,我感觉肚子咕咕叫,我跑进厨房,找东西吃,案板上有面和饺子馅,我拿起擀面杖,开始摆饺子,没想到爆了几个,各个饺子都露了馅,我垂头丧气的说:“我才包了几个,个个饺子都露了馅,都像露了馅的王八。”这时候奶奶走了进来,我说奶奶你教我包饺子呗。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沧桑,也由此铸造了中华民族一个不屈的民族信念: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瞬间,高楼大厦成了残垣绝壁,一切事物便在那一刻灰飞烟灭了,看似巨大的,无法拯救的创伤,在中国人民的奋勇努力下让它焕然一新,中国人民的精神震惊了世界,使全世界人民由衷地佩服中华民族的勇气和毅力,14、in the season of joy i present my sincere wishes and kind thoughts. may the kind of christmas outshine all the rest.

可以说,在苏格拉底之前,人类的意识是由酒神的迷狂主导的,可以看到赫拉克利特在虔诚之中呐喊世界是一团不灭的火焰,可以听到荷马在疯狂之中演唱神与英雄们强大的力量;而到了苏格拉底,人类就开始冷静思考了,思考着人类自身的秩序,而把那种酒神迷狂的火焰被冷静的理智浇灭了,这就是为什么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要把荷马这样的诗人驱逐出他的理想国了。诗人的力量可以触及宇宙的每一个角落,而柏拉图的已经观察到宇宙的每一角落了,他却不愿承认自己是诗人:他用冷静的理智来反对酒神的迷狂,却不知自己已陷入迷狂之中。与其说他的“理念”是一种单纯的哲学,不如说他创造了一种关于美的意境,天地万物都可以归服于“理念”的名义下,这何尝不是人类意识中那种最纯粹的、统一的关于宇宙初生之美的体验呢!美在第一双眼睛看来是不可言说的,而柏拉图却说了出来!在无意之中,柏拉图的“理念”接近了上帝,可他终究只是接近。在苏格拉底之前的思想家则是和上帝融为一体的,他们就是神。可以说,柏拉图是最后一个体验到古希腊那种酒神的迷狂的人,而柏拉图之后的人更多的是看到他那种冷静的理智,仿佛再也听不到诗人那疯狂的呐喊了,仿佛再也没有和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的体验了。

与其说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哲学家,不如说他是一个科学家,因为他力求哲学像科学研究那样明晰。关于哲学和美,到底是偏向于纯粹的形上的思辨,还是偏向于严谨的富有逻辑的对自然万物的精确的观察和把握,亚里士多德选择了后者。自然万物那种朦胧之美变得清晰了,人与自然万物的距离拉近了。以上所说的人类意识中哲学的、宗教的、科学的三种认识方式中,科学的认识方式的力量在逐渐强大,开始被确立了起来,这也表明人类自身的分界变得明显了。亚里士多德继承了他的老师柏拉图那种冷静的理智,但他比柏拉图更彻底的抛弃了激情和诗人。他在观察宇宙万物时,更像是带着一架显微镜。他把整个宇宙看成是物理的或者生物学意义上的宇宙,富有秩序而有那么机械。他在寻找宇宙万物的原因时,他发现了“不动的推动者”或者“第一推动力”。可以说,柏拉图是完全沉浸在一种关于美的幻想中发现了“理念”,而亚里士多德则基于对现实的冷静观察而推出了宇宙万物的原因,这种差别何其之大啊!从此以后,一种机械的思维方式开始统治人类的意识,诗人的激情在机械的碾压下变得微弱,最终也熄灭了。那第一双眼睛看到的纯粹的美似乎消失了。14、in the season of joy i present my sincere wishes and kind thoughts. may the kind of christmas outshine all the rest.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哲学家。他们开创了所有的哲学命题,可他们之间又有如此巨大的分界:柏拉图是一个诗人,他用激情体验着宇宙的美的统一;而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科学家,他用冷静的理智规范着宇宙机械的秩序。在他们以后的时代里,在__的世界里,人类的意识中几乎始终贯穿着他们两人的思维方式。

人类的文明的历史到底是向前推进的还是后退的?这其中蕴含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认识方式,一种是科学的,一种是哲学的或宗教的。我想,之所以会请出那位全能的上帝来统治一切,是因为人类已经陷入了混乱之中。这种混乱从哪里来?从可见的方面来说,是维持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伦理道德衰落了;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类的自身出现了分界,即那三种认识方式的正式确立。人类的意识不再是和自然万物浑然一体的了,但是人类的却在不自觉的做着种种努力。上帝是什么?或者说神是什么?他不再是人类的童年时期那种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神秘存在,上帝不是水,上帝不是一团火,上帝也不是数,而是上帝与自然万物分离,已经超越于自然万物之上了——是上帝创造了一切,甚至,柏拉图的“理念”也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就是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动力”。这可以说明人类与外部世界已经确立了明确的分界,因为上帝是人创造的,上帝并非是在自然万物的宁静中向人显现的。上帝只是人类企图回归自然万物的努力的假设。此外,上帝也变成了一个“人”,他具备了人类的一切善良美好的情感和美德,以及自身中具备的产生“恶”的因素。让我们再回想一下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动力”的科学假说,当人类科学的和哲学的认识方式不能推出那可以无限回溯的宇宙万物的成因时,人类便假定了一个静止的第一原因,这表明了科学和哲学已经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了。于是人类便假设有一位超出了人类的经验和理性的上帝,这便是宗教信仰。可以说,人彻底的从自然万物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但是又落入了这位创造自然万物并又具有人的品质的上帝的“奴役”。


读后感相关:

西方哲学读后感 篇3

《西方哲学史》是英国哲学家罗素享誉世界的一部学术巨著。它以其精湛的思想,深邃、广博的学识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罗素有一句名言:一种哲学要有价值,应该建立在一个宽大坚实的知识基础上,这个知识基础不单是关乎哲学的。罗素本人就是这句名言的实践者。他的哲学著作涉及学科之多,令人叹为观止。评论家认为:罗素的学识比他同时代的任何人都渊博怀特海形容罗素是柏拉图的一个对话的化身。我想,学识渊博,视野开阔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在《西方哲学史》中,作者从人类的第一个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着笔,向读者描述了自公元前6世纪以来,直到近代哲学的发展轮廓;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几乎任何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我们都可以在这部著作中找到清晰的评述。在书中,作者对这些哲学观点的评述清晰而明智,表现了一个学术大家深邃,精湛的思想,令人深深叹服。如评述柏拉图关于闲暇产生智慧的表示质疑,对此,作者作了详细而深刻的分析。首先拿柏拉图的这种思想与近代思想作比较,推出柏拉图该种思想存在的明显问题;然后作了一系列的假设,假设柏拉图的思想或者说假想成立,经分析和推理,作者最后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找出一群有智慧的人来,把政府交托给他们,这仍然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拥护民主制度的根本原因。认真阅读此书,我发现我收获的不仅是对西方哲学史的了解,还有对罗素慎密的逻辑和极强的推理能力的学习。我觉得读一本好书,我们的目的不要只局限于了解书中所介绍的内容和情节,而是要吸收作者所表达出来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以及要学习作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要懂得学习,精于学习,在阅读中至少能在思想上提高自己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它教人理性,激励人们无所无忌的去学习哲学,研究哲学。

西方哲学读后感 篇4

我读完这本书得感觉,正如培根所说的那句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看不同的书能给人带来不同的东西,多方涉猎,才能让人博学多闻。”

从很多哲人深刻的思想以及每个人的自身看,哲学是世界上最深奥的东西,他与生活中的所有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自成一派,深邃而令人思考,回味却无法触及真谛。哲学真的是世界最美妙的东西,但是但凡有所诚者,必是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人物了,他们真的是人类思想的指引者。

作者波特兰·罗素,真的是如在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给他的颁奖词所说的那样,“他是能够把一般性的哲学思想成功的介绍给人们,他这样做,是对哲学家始终保持兴趣的最成功的范例。”

这本书所散发出的美感,超出了我看其他任何书给我的感觉,虽然有的东西晦涩难懂,却也让我爱不释手。

希望大家也能涉猎广泛,多多读书。

西方哲学读后感 篇5

深夜推荐喜欢哲学的2套收藏书,罗素《西方哲学史》和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罗素《西方哲学史》按照逻辑的次序,从古希腊师徒三圣贤开始,浅显易懂陈述到欧洲文艺复兴的近现代哲学家思想流派。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开创非理性主义先河,以学术论证的方式探讨认为生命意志存在的价值。

哲学能够影响到方方面面,从国家意志到个人生活,包括创造性科学、艺术、音乐、文学、意志力学、美学,甚至是战争;包括幸福、欢乐和孤独!当然,哲学的思想光辉也是不着一物的来到人间,闪动着生命和真理的光辉。

文化有体系,思想有喜好。每个哲学家创造的知识体系架构也能够影响到个人,古希腊三贤是颠覆性的提高;近代叔本华是尼采和托马斯·曼的启发着,罗素是杯具和误解性看待尼采的(包括尼采被希特勒亵渎),以及之后尼采和瓦格勒闹掰,而叔本华和尼采却又鄙视和颠覆康德和黑格尔,中间这些却与他们所处的时代休戚相关,这中间也许就是:一个不怀偏见的人,就是哲学家的外行。

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也许就是这个时代,用悖论的话说就是:这个傻戳戳的时代!

超越时代,也许是对我们最低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要求!

西方哲学读后感 篇6

可以说,在苏格拉底之前,人类的意识是由酒神的迷狂主导的,可以看到赫拉克利特在虔诚之中呐喊世界是一团不灭的火焰,可以听到荷马在疯狂之中演唱神与英雄们强大的力量;而到了苏格拉底,人类就开始冷静思考了,思考着人类自身的秩序,而把那种酒神迷狂的火焰被冷静的理智浇灭了,这就是为什么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要把荷马这样的诗人驱逐出他的理想国了,诗人的力量可以触及宇宙的每一个角落,而柏拉图的已经观察到宇宙的每一角落了,他却不愿承认自己是诗人:他用冷静的理智来反对酒神的迷狂,却不知自己已陷入迷狂之中。与其说他的“理念”是一种单纯的哲学,不如说他创造了一种关于美的意境,天地万物都可以归服于“理念”的名义下,这何尝不是人类意识中那种最纯粹的、统一的关于宇宙初生之美的体验呢!美在第一双眼睛看来是不可言说的,而柏拉图却说了出来!在无意之中,柏拉图的“理念”接近了上帝,可他终究只是接近。在苏格拉底之前的思想家则是和上帝融为一体的,他们就是神。可以说,柏拉图是最后一个体验到古希腊那种酒神的迷狂的人,而柏拉图之后的人更多的是看到他那种冷静的理智,仿佛再也听不到诗人那疯狂的呐喊了,仿佛再也没有和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的体验了,

与其说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哲学家,不如说他是一个科学家,因为他力求哲学像科学研究那样明晰。关于哲学和美,到底是偏向于纯粹的`形上的思辨,还是偏向于严谨的富有逻辑的对自然万物的精确的观察和把握,亚里士多德选择了后者。自然万物那种朦胧之美变得清晰了,人与自然万物的距离拉近了。以上所说的人类意识中哲学的、宗教的、科学的三种认识方式中,科学的认识方式的力量在逐渐强大,开始被确立了起来,这也表明人类自身的分界变得明显了。亚里士多德继承了他的老师柏拉图那种冷静的理智,但他比柏拉图更彻底的抛弃了激情和诗人。他在观察宇宙万物时,更像是带着一架显微镜。他把整个宇宙看成是物理的或者生物学意义上的宇宙,富有秩序而有那么机械。他在寻找宇宙万物的原因时,他发现了“不动的推动者”或者“第一推动力”。可以说,柏拉图是完全沉浸在一种关于美的幻想中发现了“理念”,而亚里士多德则基于对现实的冷静观察而推出了宇宙万物的原因,这种差别何其之大啊!从此以后,

西方哲学读后感 篇7

在一个漫长的时期里,人类思想的冲突在历史中表现为宗教忠贞与政治忠贞的冲突。而后发展为希望加强社会约束之人和希望放松社会约束之人的冲突,对于现代,又有激情与理性、浪漫与纪律的体现。无论哪个时代和地区的社会都受着两种相对立的危险的威胁:一是过分讲求纪律和尊敬传统而导致僵化;二是由于个人独立和个人独立性的增长使得合作成为不可能,因而造成社会的解题或是对外来者的屈服。而哲学之意义,旨在教导人们在不能确定时怎样生活下去而又不致为犹疑所困扰。上述两种主张都有着自己的哲学,但发展到了极端,又成了对社会的威胁。自由主义的学说则介于二者之间,力求避免这种无休止的反复。其本质在与意图不根据非理性的教条而获得一种社会秩序。并且除了为保存社会所必需的束缚外,不再以更多束缚来保证社会安定。

罗素在西哲里,把古希腊哲学家们做了一个区分,这个区分就是苏格拉底。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们相当于是为苏格拉底时代及之后的哲学家们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他们虽然不像苏格拉底那样为世人熟知称道,但如果没有他们所做的积累,苏格拉底及后世的哲学家们的理论也如无根之木,空中楼阁一般,无从谈起了。而其实只要稍作整理便可知道他们是谁以及他们主要的功绩。

最早的希腊文明兴起始于奥尔弗斯教派,在这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巴库斯,这个时期的希腊文明是懵懂的、宗教的。而哲学始于泰勒斯,他预言了一次日食,他与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同属于米丽都学派,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科学。之后则是毕达哥拉斯,他主张数学与神学之融合,这长远地影响了后世的柏拉图,甚至于柏拉图哲学中某一部分剖析来看本质上其实就是毕达哥拉斯哲学。而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不可知论,主张万物流变,并发起了对于永恒的讨论,而这一讨论一直延续到了现今,哲学家们的主要雄心之一便是找到某种永恒不变之存在,它超脱于万物与时间之外,而且必然是科学所无法解释的。这种努力便自巴门尼德开始,巴门尼德的论点集中在“存在等同于思想”上,与赫拉克利特不同,他认为万物不变,凡实体皆具有不可毁灭性。对于这些论点,作为现代人的你我自然觉得是无稽之谈。在对待哲人某些错误的观点上,人们有时会生出一种疑问,如此哲人为何也会犯这种错误?如何正确地看待这些观点,罗素的答案值得我深思——“一个有智慧的人表现出一种在我们看来显然是荒谬的观点时,我们不应努力证明它竟有几分是真的,而是应该努力去理解这种观点何以竟会看起来似乎是真的。”同理,如今许多我们为之欢欣鼓舞的偏见,对于心灵气质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时代,将会显得何等之愚蠢。错误毕竟是错误,不因是谁而改变,今后改正便是。哲学引发人思考,指引人前进,给人以信心,但从未教人原地踏步甚至倒退。并且哲学理论的生命就在于,如果它真是重要的,那么总可以在原来的叙述形式被驳斥后以另一种新的形式复活,反驳很少能是最后不易的。即无论经历几次相互反驳,都不过是将自己的观点进一步精炼化的一个序曲而已。就我个人目前所看到的部分而言,罗素几乎对每个古希腊哲学家的观点都做了某些方面的批判,而这正是一个哲学家应当做的。永远不要放弃自我思考,哪怕是世人皆允的真理,都值得与之一辩。真理从来不怕辩,真理越辩越明。

而巴门尼德之后的哲学家们更多是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恩培多可勒提出了“四原素”、“历史的进程是爱与斗争的进程”的观点;属于阿那克西美尼学派的阿那克萨格拉首次提出了心与物理变化之联系;原子论者留基波和德莫克利特们则开了唯物主义的先河,并且对于虚空是否存在引发了争论,这里罗素也给出了一段有趣的讨论:

“虚空是一种不存在,而存在的任何部分都不是不存在。”

“既然你说有虚空,因此虚空就不是无物,因此它就不是虚空。”

诸如此类的批驳不胜枚举。罗素还提出,德莫克利特及其之后的哲学都犯了一个错误——即在和宇宙对比之下,过分地强调了人。自怀疑主义者们起,就一直在研究人们是“如何知道”的,而不是去努力地获取新知识,而他们的先驱就是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智者普罗泰格拉。乃至于苏格拉底那过分地强调伦理的论述、柏拉图之否定感性世界、偏重于自我创造的纯粹思维世界、亚里士多德将“目的”作为科学的基本观念的做法,都犯了倒退的错误。尽管他们有着绝世的天才,若其思想上有着阻碍社会发展的成分,那么他们的天才便成了这些错误观点为害无穷的帮凶了。哲学若不能指导人前进,就失去了其积极意义。

西方哲学读后感 篇8

最近我在求职,觉得这个世界好忙,好紧张。知道自己有很多的陋习,比如“最后期限是第一生产力”。每次填写网申的时候,内心无比的烦躁,但是还是逼迫自己以做好的姿态去完成。看到公务员讲座人山人海的时候,一边吐槽政治的黑暗,时代的虚荣,一边击破脑袋去一探究竟,终究随了大流。一个成熟的个体,应该是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在法律上亦是如此。但是对于择业来说,这紧张喧闹的环境,会不会让我们丧失对自我的追求。关于成熟与不成熟,是我一直困顿和迷惑的问题。什么叫做成熟,什么是不成熟,或许无法用个人的感觉去衡量和评判,这有随意性。这也是我为什么不愿意去评判一个人成熟与不成熟的原因。当事物背后的根本性原因无法确定的时候,任何判断都是无力而虚妄的。而当下,成熟与世俗往往划上等号,并成为一个广为接受的标准,这其实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而当一个错误的东西被广为接受,那么他就趋近“真理”了,并有着极大的强权迫使你去卑躬屈膝地遵循。关于这个问题,从康德开始,一代思想巨匠将启蒙与成熟挂钩起来,其本质是用知性驱散迷信,建构科学。但这样的启蒙在后人看来也是不完备的,这意味着人类再一次被一个更为高端的“迷信”重新洗脑,从一个更为高端的角度来看待这种成熟,无疑也是不成熟的,故而后来的思想家提出要在启蒙的过程中同时加上“反启蒙”,促使人类向更高一个层次的“成熟”迈进。可见,成熟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永无止境。用一个根基不稳的成熟标准去评判,只会遭到后人的耻笑。

威尔·金里卡说:“我从来不想我的生活被效用计算所窒息,因为这样的异化强迫我们疏远着赋予我们生命以意义的义务与事业。”这句话我觉得很能解释我们这一代,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一场浮夸的舞台剧,满堂喝彩后留不下半点回响。我想梵高、亚瑟·皮那让、李安这样的艺术家,都是在忍受住“孤芳自赏”的寂寥后才喷薄出巨大的潜能的。生前现代人都渴望着却几乎不懂得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因为纯粹利益的考量几乎不能容纳与“生活”理念相关的事物,只考虑哪一种效用的因果杠杆更有效率,从而使自己的生活被这样的问题所窒息。

可是,正如威尔所说的那样,如果我们想拥有自己的生活,就必须自由地建立和忠实于自己设定的“义务”,包括那些先验的契约与神圣的承诺,。如果不允许人们通过承诺自由地建立他与生活之间特殊的义务关系,而将效用最大化无限扩大为生命的不二法则,对于人性来说将是多么灾难性的后果。

或许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自己缺乏与世界隔离的勇气,不敢“一走了之”,快意潇洒地按照自己的预设去生活,还是因为人根本就不可能逃脱一些自我设定的圈套,今日的困境无非是昨日种下的苦果。这个过程是矛盾的,一方面本能地或是半推半就地向那个其实并不向往的世界走,另一方面却又在这个过程中矛盾纠结,时刻承担着失去自我的风险。

自我困境

几百年前的马克思已经深刻地解释了人之所以痛苦的根源,在于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他认为人的类生活就是人的精神的生命创造活动,而类本质的异化却使个人的活动不再具有精神创造活动的性质,而降低为维持肉体生存的活动了。这样一来,本来是作为实现生命创造基础、作为生命创造活动手段的那种维持肉体生存的活动,被当做劳动目的,而创造精神、创造价值生命的活动却变成了满足肉体生存需要的手段。马克思太深刻,一阵见血地指出了当前我们自我困境的根源。

所谓意义,落实到日用之际,大抵不过如此。 其实所有的价值取向,都存在一个“为谁而活”的问题,在通常的认知中,大概不过两种,为自己或是为他人。这种争论好像永远得不到一个终极答案,每一派都能通过严密的论证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和高明之处,以至于这个问题可以被各种“心灵鸡汤”文利用,再次沦为一种工具理性,在遭到现实不满时就告诫自己“为自己而活”,而当现实满足了自己,则高尚地“为他人而活”。这样一来,问题将永远得不到解决。然而历史好像就是这样有趣,当年康德批判传统的形而上学问题的时候,遇到过近乎一样性质的问题。他把这样的现象称为“二律背反”。当然,康德最终指出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是没有借鉴的,但是思维却很有启发。

其实,为谁而活这个问题的两个答案,是两个层次上的答案,任何把个体的小原则上升为普遍适用的人生准则的时候,都是危险的。康德当年运用理性去批判理性,肃清了一个时代的思维弊病,为新的科学的形而上学寻找到了可能,关键的一步就是重新审视了理性的适用范围,这种对我们或许有启发意义。

为自己而活,应当是将自己打造为一个自由思想,独立人格的个体,勇敢走出他人社会施以我们的各种成见,追求经过自我“审慎”后的目标,尊重自我价值,把自我看成一个目的,拒绝将自己变成一个手段。而为他人而活,应当是对这个社会永远存在一种温情和关爱,尊重他人的价值和诉求,将他人也当成目的,不当手段。

总之,为自己而活不能无视他人的存在和诉求,为他人而活不能忽略自我人格独立和价值提升。任意夸大其中一种原则都是危险的。

但是,对世界多元性的包容和坚定自我的道路从来都应当是同时存在且并行不悖的。对世界多元性的包容体现你对世界的关怀和理解,而自我的坚定来源于自我反观后得来的勇气,多元性从来都无法去否定优劣之分,尊重多元代表一种气度和修养,而批判多元代表一种追求和信仰。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世界总是多元共生,却又存在一种“归于一”的内在动力和冲动。或许永远无法归一,却不能停止这个理想追求。例如,但凡专制主义者或许往往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只是他们过多抬高了自我认定的道路、制度和理想,而缺乏对于其他道路、制度和理想的尊重,进而固步自封,反而延缓了自我理想的实现。而有时候,面对繁华世界,平凡大众似乎对于任何生存方式和价值理想都报以极大的宽容,用盲目的尊重完全替代了应有的批判,这也使自我在红尘中混沌庸俗下去了。

对于普通人,我们似乎要在这两者间去寻找一个平衡点,成为安身立命的根据。所以,最终好像又回到了一个平凡的真理:对世界既要有所尊重,也要有所坚持!

以上是网小编精心整理的西方哲学史的读后感2000字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精选7篇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哲学的故事读后感精选7篇”,欢迎阅读,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篇1】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500字!

作为一本入门书籍来说还行,但这本书实质上是面向西方普通大众而写的,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在迎合西方的传统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在前半段仍能较为客观完整的讨论哲学的各个发展方向,对朴素唯物主义和原始共产主义有着较为客观的评价,但后半部分则完全倒向了西方一神论下传统哲学的价值观宣扬,而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只字不提,甚至连黑格尔、费尔巴哈、加缪和存在主义哲学也略过不提。

讽刺的是,在书的最后,作者也承认了现代哲学(或者说西方哲学)的发展背离了哲学的初衷,因此“哲学的世俗化势在必行,它必须根植于现实。以指导和解释生活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同时也指明“未来哲学的职责就是澄清人们面临的有关社会矛盾和道德矛盾的观念。”“哲学就是一种普遍的、富有远见的、能协调生活中各种矛盾的理论。”这不就是马列主义的理论基础吗?在中国,是个大学生都要了解一点吧。因此,读到最后,反而使我更加坚信马列主义,坚信社会主义。

总而言之,作为一本入门读物,只能说还行,视野不算广阔,格局也不大,适合无基础人群阅读,大学以下或对哲学完全不了解的可以一读。至于评分,明显虚高了,毕竟在,至少哲学方面的书,只要是个外国人写的,豆瓣文青都会打高分。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篇2】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亚里士多德

我有个朋友,大学时上的一流的文科大学,学的是冷门的哲学专业。毕业以后在所有同学都欢欣雀跃地奔向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时,她却到处碰壁,找不到任何一份哪怕有一点点能够匹配她大学生身份的工作。

我一度很同情她,在她身边的人都开始迅速地挣钱、买房、结婚的时候,她最后默默地干着一个月2000多块钱的工作,一个人租住一间小小的民房。我去找过她几次,每次都在不同的房子里,最好的一次,她租住的房子是一室一厅的,带了一间超级小的卫生间和一间超级小的厨房,然而,还是狭小巷子里的民房。

世界上所有的对立面都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疾病,就无所谓健康;没有饥饿,就无所谓饱胀;没有疲劳,就无所谓休息;没有邪恶,就无所谓正义;没有坏,就无所谓好;没有黑夜,就无所谓白天;没有死,就无所谓生……

几年后我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化为乏味的三点一线,我们便慢慢疏远了。我在朋友圈里做了隐形人,而她仍活跃在我的朋友圈里,在我的生活一团困顿时,她的生活却生机勃勃。她似乎变成了一个上天入地的美女,化着精致的妆容,跟着驴友们,翻山越岭,看星辰赏日出,或者去到遥远的城市酣畅淋漓地跑一场马拉松。她朋友圈里的照片和视频,是山尖翻滚的云海,是皑皑白雪映衬的暖阳,是地平面红彤彤的晚霞,是苍翠中潺潺流动的溪水,还有一群无忧无虑开怀大笑的伙伴。她曾跟我说,她不后悔学哲学,因为哲学让她拥有了不一样的看待生活的眼光。说这么多,我只是想说,每个人都拥有不一样的人生,而所有人的人生都蕴含着一样的哲学道理。

哲学,是智慧之智慧,它不神秘,也不无聊。它能启发你对世界的关怀和好奇,赐予你提问、思辨、探索的力量,帮你寻找答案。哲学到底有没有用,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如果你读过《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这本书,或许你对这个问题也会有不一样的答案,或许你也会想给自己的孩子们讲讲生活里的那些哲学故事。

《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这本书的主角,你可能万万想不到,他们是奇奇和妙妙!有点穿越是不?这个宝宝巴士里的人物名称似乎有点雷人,但读下来,你会不由自主地被书中另外一个神秘人物吸引,这个神秘人物就是引领奇奇妙妙探秘世界的精神导师!《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从奇奇的神秘生日礼物开始,奇奇和妙妙开始了他们探寻“身世”和哲学奥秘的神奇之路。都说孩子就是一部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只问“为什么”,而问题的答案需要父母来回答。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问你:“人为什么会死?”你怎么回答?如果你说“人固有一死”,孩子又问:“那反正都会死,为什么还要学习?为什么还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你又如何回答?更高难度的问题,孩子问你:“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你怎么回答,物质还是精神?与其给出“标准答案”,不如让孩子学会如何思考,其实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的过程。相信在《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这本书里,家长们都能读到作者对大家的期冀。你们一定会疑惑,如果将来一定会有更新、更好的理论出来,那我们现在学习这些旧的理论还有意义吗?

当然是有意义的,如果说未来的鸡蛋更大、更多,也更有营养,那么你现在饿了,是等以后的鸡蛋生出来再吃,还是马上就吃现在的鸡蛋呢?

拿到这本书,如果不是被人提醒,我竟然没发现藏在书皮下的哲学迷宫图,和一本游戏手册。《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用游戏的方式,一步一步探寻到正确的答案,而这些并不只是枯燥的文字,还有有趣的漫画配图和游戏攻略。作文说实话,我虽然有一个学哲学的朋友,也曾被她“蛊惑”着去读了几页关于哲学的书,可对哲学的概念却仍然是那么模糊。

《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给我上了40节生动的哲学启蒙课,让我懂得了,什么是主观唯心主义,什么是客观唯心主义,什么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什么又是辩证唯物主义?当然,哲学也不是这些空洞的概念,生活的哲学远远比这些定义有趣的多!这本《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就是用有趣的探险故事来解释哲学的道理,它被誉为中国版的《苏菲的世界》。

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绝对的,相对的、矛盾的、辩证统一的,才是永恒的。而这个概念被深刻地融进生活中之后,如果你还能再看清楚世界的本来面貌,那你才算得上真正的智者。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篇3】

很有趣的一本书,如果书名叫做《哲学家的故事》可能更恰当一些。本书围绕那些著名的哲学家讲述了他们的生平、理论、成就以及影响,无论是精炼的文笔还是精彩的征引都为本书增加了可读性,语言通俗自然却又不失严谨,其中亦不乏作者本人风趣犀利的评判。摘录两段作者对尼采的犀利评述:

从此,他就有了雪莱的神经和卡莱尔对脾胃,以及藏在武士的盔甲下的一颗弱女之心。

“我把安详和宁静还给人们,它是一切修养的前提。”他写道。可是天哪,一个人怎么可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送人呢?

读完本书后我意识到,认为哲学“不可理喻”“莫名其妙”的想法是多么的荒唐。哲学指向的,既是内在的自我,也是外在的世界,以及自我与世界之间不断的对抗与妥协。对哲学的了解其实也是对我们生存之道的审视。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篇4】

内容简介:《上10堂说故事的哲学课》是一本故事书,课虽只有10堂,故事却有百篇。每一篇故事都可以给我们带来较大的心灵冲击,让我们懂得最简单同时也是最深刻的人生哲理;每一篇故事都可以成为一盏明灯,为我们照亮人生之路上最黑暗的角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慰藉。一个简单的故事,足以给我们最意味深长的人生启示。

上10堂说故事的哲学课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一匹战马驰骋疆场多年,立下过赫赫战功。它当过将军的坐骑,因为不止一次地救了将军的命而受到整支部队的拥戴。后来,这匹战马在一场战斗中受了伤,被送到后方养伤。这次的伤很重,战马再也不能冲锋陷阵了,于是等它伤好后,部队就把它卖给了一位跛腿的农夫。一天,当农夫给这匹马套上辔头,让它到磨坊里拉磨时,马哭了。“伙计,我虽然不算富裕,但却并不曾亏待于你,你为什么要哭呢?”农夫听到哭声,好奇地问马。“我哭,不是因为你亏待了我,我是为自己的命运而哭泣的。你可曾知道,我以前是一匹功勋卓著的战马,枪林箭雨都不怕。而今,我却要与笨重的石磨相伴一生了。你说,难道我不该哭吗?”农夫笑了:“你恐怕不知道吧,我以前也是一名勇敢的士兵,曾经因为作战勇敢而获得过军功章。后来,在一次战斗中,我的腿断了,伤好以后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勇猛地冲锋了,于是我便退伍回乡做了个农夫。可是,我并没有觉得现在的生活与以前有什么差别啊!你看,我每天不是都过得很快乐吗?” 人生在世,终究不可能一帆风顺,苦难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常说“苦难是所最好的学校”,但同时,苦难也可能会成为我们人生的“监狱”。是“学校”还是“监狱”这取决于我们自己,取决于我们自己对待苦难的心态。请坚信“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改变”。

上10堂说故事的哲学课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故事是人家的故事,哲理是人类的哲理,人生是我们的人生。故事虽是人家的故事,哲理虽是全人类的哲理,但从中汲取的营养,却可以丰富我们自己的人生。哲学揭示着世界的本源,让我们用这一堂堂哲学课、一个个哲理故事来浇灌自己的心灵,让我们的生命更富意义,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安宁。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篇5】

这本《给孩子的哲学探索故事书》在结构上特新颖,作者竟然巧妙地讲探险、故事、对话、漫画、迷宫等孩子们感兴趣的元素融合在一起。这样枯燥的哲学课堂,一下之就变得有趣多了。

40节哲学课就有40幅不同的漫画,更让人惊奇的是这些漫画的内容,它们都是贴近我们生活的故事。比如我们古代矛和盾的故事,或者孔子的漫画故事,还有刻舟求剑的漫画故事。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你会一直感叹怎么我听过这些故事,咋就不知道这些故事里反应的哲学智慧呢?可见,哲学离我们太近了,熟悉到我们都遗忘了。

这本《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注重引导孩子去思考每个哲学问题。作者在抛给孩子一个问题的时候,还会交给孩子一个场景似的任务。在与哲学问题相关的场景中,孩子思考哲学问题的时候,身边的场景中的事物给孩子以方向和提示。这让孩子们有思考的方向,从而对于哲学问题有所感悟。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篇6】

以前想学习哲学史时,听说过WillDurant,但听说应该看”更学术”的,因此与这本书擦肩而过。更学术的“那些东西,早就一点印象没有了。幸运的是在比以往更需要活生生的哲学的阶段,重新发现了这本更有活生生的人的气息的哲学史。

《哲学的故事》的好处,就是它把哲学家从蒙尘的书架或高高的神龛上请下来,不板起脸来的说与己无关也似乎与谁都无关的东西,而是说“故事”。从中我们知道那些思想的来源和演化——归根结底它们是来自于那些好奇、认真、追寻自由的人的冲动、努力和生活。

如果说学习哲学,是“为了把握事物的价值和前景,以免陷入日常生活的漩涡”,那么,就要去学习别人如何在琐碎中达到了生命的完整,就是要从哲学家的完整的生活史和心灵史出发,去看那些思想如何产生,又如何引领他们的生活和心灵。

如果,学习哲学不是为了增加谈资,不是为了用他人的话来刺激自己萎缩了的神经产生一点应激反应,那么,就应该要求和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挣扎的哲学家有同情或崇敬之情的交流,做自然平等的交流。

从更宏大的历史视角看,人类也许很渺小,哲学家的活动,就像一群小孩子在沙滩上垒起城堡。时间已过了很久,风雨和波浪已经磨损、摧毁了那些脆弱的城堡,亚里士多德的论证今天看来诸多说不圆的地方,斯宾诺莎的上帝已和那个在小阁楼里磨镜片的犹太人一样不在重要,伏尔泰的乐观像是年轻人不谙世事时的大话和轻率的玩笑。但每一个尚有一颗敏感的心的人,看到前人留下的这些或完整或残缺的沙之城堡,不会不惊叹其精巧,不会不对建起它们所付出的天真努力肃然起敬,也不会不叹息于它们的消逝。

我们已经观看了这壮丽的露天剧场上的争辩、戏谑、欢笑和泪水。让我们记得这里说过的话,发生过的一幕幕,但也总是记得,呼吸是我们自己的,头脑是我们自己的。让我们怀着前人一样的热情出发。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篇7】

哲学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在古代哲学是人类的全部智慧,它包括我们现在分类的数学、物理、生物等科目。现在的哲学是一个专业。有人曾采访了100名哲学家,想要知道哲学的定义。下面4个总结大部分哲学家的回答。

1、Tzvetan Todorov:哲学是一种寻求智慧、过更智慧生活的方式。

2、Barry Smith:哲学是对现实之本性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的基本、清晰、得当的思考。

3、Ray Monk:哲学是理解我们自身和这个世界的尝试。

4、Jeff McMahan:我可以笑吗?我不知道哲学是什么。

从上面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来,哲学就是我们对于这个世界认知的智慧。就像《苏菲的世界》一样,我们渴望着将这些哲学的智慧能够讲给孩子听,为他们以后的人生指明方向。这是人类传递思想的方式,也是牛顿所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更远。作为家长,我们能做的就是让孩子早点接触哲学,启迪他们的智慧。

这本《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是作者海天,原名李灿亮的作品。他通过讲述一个14岁的男孩奇奇和女孩妙妙探险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了40堂关于哲学的课。每一堂课都是通过自由男神与两个孩子对话的方式,将哲学的知识和概念阐述出来。一个个哲学问题,引发两个孩子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奇奇一边探险一边思考哲学问题,到了故事的最后,他不仅对哲学有一个笼统的认知,而且还解决了自己生活中一直困扰的问题。

猜你喜欢

  • [读后感模板]专业类哲学史书的读后感精选一篇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一篇优秀作品读后感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陆续整理的“专业类哲学史书的读后感精选一篇...
  • 读后感范本: 稻盛和夫经营哲学读书心得(推荐一篇)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作品是作者写的,读后让人很受感动,令人感慨良多,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根据大家的需求,小编特意准备了“读后感范本: 稻盛和夫经营哲学读书心得”,敬请阅读,希望...
  • [读后感借鉴]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之一 能够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下...
  • 西方哲学读后感9篇 感谢您的光临心得体会大全编辑推荐您继续阅读“西方哲学读后感”,欢迎你来品鉴本文。当你从书页上抬眼,然后合上书本依然感觉到,住在那片光里,在读作品中,让我感受到作者精妙的文笔。望着桌上的笔,种种情感在心里交织,不禁想要倾诉。...
  • 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精选7篇)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悉心准备的“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敬请阅读,希望小编的分享可以给您提供一些参考。中国...
  • 西方哲学读后感精选(8篇) 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我们在写读后感的时,能帮助我们进一步领悟该作品的内涵,读后感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跟随心得体会大全小编思考“西方哲学读后感”也许能给您带来新的启发,欢迎您阅读本网页的内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