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大全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心得体会大全 > 读后感 > 导航

夏目漱石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6-07

[荐]夏目漱石读后感1500字。

能够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对于网络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读书心得。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悉心准备的“[荐]夏目漱石读后感1500字”,赶紧看看对您有没有帮助吧,喜欢请收藏哦!

夏目漱石读后感 篇1

在老师的推荐下捧起了夏目漱石的《心》开始品读。在看完了中文翻译的版本后竟疯狂的想看看日文原着。最终,在网上找到了日文的版本。在两个版本对照着的阅读下,我完成了对这篇巨着的阅读,虽然仍然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但还是写下了自己对于它的一点感悟。总体来说,虽然我并没有看过太多的日语着作,但是对于日作,我并不喜欢。太多的无病呻吟,太可怕的委婉措辞,而对于日本文化的不了解,让我无法理解作者着作的目的与意义。反而让我感觉这平平淡淡的叙事里面到底表达了什么样的真理。

小说的主人公是我以及被成为先生的另一个角色。从一开始作者便把我与先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大学生的我对于先生独到的思想,独到的行为方式不仅赞赏且佩服,并常常到先生家与其产生思想上的碰撞,而在这一过程中我经历了父亲的死,先生的自杀,并了解了先生的过去。先生在被自己的叔叔骗走了父母的遗产之后对人产生了强烈的不信任,并远走他乡独自在东京生活。在这期间喜欢上了房东的女儿,但却因过去的阴影,让先生不敢肯定自己对她的喜爱。而当出现了同样喜欢小姐的K先生后先生感觉到了危机,他抓住了K先生的弱点抢先向房东提亲了,虽然最后他与小姐结为夫妇,但K先生却自杀了。从此先生把自己封闭在狭窄的空间里,并且不怎么与人交流。他活在寂寞与孤独中,对于K先生的死他很自责,最后他也选择了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一部非常完美的心理小说,在这里我看到了人性的丑陋与世故,在巨大利益的面前所有的亲情、友情、爱情都有可能化为乌有,而更可怕的是你却不知道这样的人什么时候会从好人变成坏人。小说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种压抑苦涩、厌世悲观等灰色基调的画卷。

小说一开始先生便常常与我谈论到人性的问题。我虽然觉得先生有满脑的伟大的思想,但他却不想把这些公诸于世,并且常会在不经意间说出一些让我觉得无法理解的结论,我认为这是与先生的过往有关的。先生曾经说过我被人欺骗过,而且是骨肉至亲欺骗的。我决不会忘记。他们在我父亲面前装作好人,父亲刚闭眼就变成了不可饶恕的没有良心的坏蛋。他们家给我的屈辱与损害,我从孩子时起一直背负到今天,大概要背负到死吧。这时我至死也不会忘记的。但是我又不能去报仇,说起来,我现在要做的是超出个人的仇恨。我不仅憎恶他们,而且憎恶一切他们所代表的人,这样的人太多了。人性本善,但是金钱却经常蒙蔽我们的双眼,就像先生这样被自己的骨肉至亲欺骗也是常有的。人都是虚伪的动物,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每个人都把自己伪装起来了,在利益面前每个人都想伸出自己的魔爪,于是在美丽的微笑背后或许隐藏着一个天大的阴谋,但是在这糖衣炮弹下你却无法分辨这到底是真是假,就像先生所说你永远不知道他们会在什么时候从好人变成坏人。而在经历了巨大变故之后人往往会变得沉默和不信任,就像先生那样。每看到一个笑脸都要怀疑这背后的真实性,让自己宁愿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也不愿意与人过多的接触,并且再也没有办法真诚的接受所谓的关心与爱护,或者就必须在即将失去的时候才会幡然醒悟,更有可能会做出另自己终身遗憾的事情。人或许都是脆弱的,我们都太容易受伤,我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怀,但有的时候当这奢求已久的关怀到来时你已经失去了接受它的能力了。

小说中K先生和先生最后是以自杀收场。他们同时爱上了房东的女儿,但却是先生使诈先行一步向房东提亲了。得知真相的K先生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于是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从此先生活在了永远的自责里,虽然他成功迎娶了小姐,但他却永远觉得自己是卑鄙的、可恶的。当初是的他是如此的憎恨欺骗,是欺骗让他一无所有并且必须得远走他乡,但现在的自己却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朋友,这让他对人、对社会产生了厌恶,他把自己封闭了,他的性情大变,他的内心除了自责就是孤独。他每个月去给K先生扫墓,但这却仍然无法让他摆脱心里的阴影,并且这些事情又都是无法跟妻子启齿的,最后先生也自杀了。这是深受明治精神影响的知识分子的悲哀。

小说发表在1914年,作者以强烈的批判的笔触直指专制时代知识分子中利己主义者可恶、可悲、可叹的孤独内心世界。作者在书中巧妙的安排了五个死亡事件,沉重的死亡背后都暗示着些什么。明治天皇的死暗示着明治社会的结束,乃木大将的死暗示着武士道军国主义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父亲的死暗示着一部分国民崇尚天皇,把自己与天皇政体一体化的愚忠,先生的死暗示着深受明治精神影响的知识分子的悲哀。而我是书中唯一一个代表着日本的未来和希望的人物,我是一个年轻、不谙世事、正直求知的人。在与先生的思想碰撞中,我会坚持自己的看法,而在对于先生思想不理解的时候我会一步步地向先生求证直至得到答案为止。虽然我代表着先进的思想,但是我也有苦恼的时候,贵为大学生却只能空有一身的学识,毕业之后却也只是为自己的工作而发愁,大学时代的激进,大学时代所有的思想大多也只能成为泡影了。毕竟在前途迷茫的时候活下去才是至关重要。

反复的阅读才明白为什么本书会取名为心被欺骗之后的苦闷和无所适从,而欺骗别人之后的自责和孤独,还有那看不见的未来,都在心里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先生在遗书中讲述到自己的孤独与绝望:我是孤寂的,我常常感到好像跟任何方面的联系都被切断了,在这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住着似的。作者在此也写出了人性深处的原始悲怆,令人沉思和震撼。

夏目漱石读后感 篇2

异果纷呈的花园,奢靡华丽的庭院,中有一女,身着紫色的艳丽和服。容颜之精美宜人自不必说,才学之卓尔不群亦为罕见。她的眼,细长而藏有锋芒,是世上英豪永远逃不开的魔障。

――这是藤尾,甲野家的长女,甲野钦吾之妹,也是千年前的埃及妖妇克利奥帕特拉的化身。

藤尾,夏目漱石说,是有被爱的资格而没有去爱的能力的人。这话颇有些难懂,简单说来藤尾就是个被宠坏的孩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不幸的是这个孩子还有着超出常人的心智与才华,使她将爱情视为玩物,对拜倒在她裙下的男人颐指气使,将他玩弄于股掌之间。藤尾与小野,就是这样的关系。他们之间真的有爱吗?小野看上了藤尾的美貌与财富,甚至看重财富更甚于美貌;而藤尾则将小野视为爱情玩具。我想,他们之间是有爱的,只是小野的爱“着迷”占了大半,而藤尾的爱则以“掌控”为主流。

藤尾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在夏目漱石看来,她是“我执”的代表。藤尾美丽而骄纵,惯于在唇枪舌剑中与人交锋,也惯于享受逞口舌之快后的胜利。书中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二十世纪的对话是战争。”这是藤尾在无意中奉行的准则。而一味的胜利与过强的自尊使她承受不了失败的打击。所以在最后,当小野承认与小夜子的婚约,藤尾失去了对爱情、对小野的掌握,同时又在宗近、哥哥钦吾等人的注视下出丑、被羞辱,便不免气急败坏,最后激怒而亡。

初读时我对藤尾的结局是抱有疑问的,我认为她死去的太轻易,简直像为了收场而收场,况且此前也没有交代藤尾是否身患隐疾。但如果藤尾不死,无论她是执迷不悟还是真心忏悔,都显得落入俗套,所以开始,我以为藤尾突兀的死不过是迫于形势,是作家迫不得已而为之。但之后不久,在将全书又通读了一遍后我发现,藤尾的结局,其实在全篇中都有不断的暗示,只是过于隐晦,难以在初读时看出罢了。

正如之前所说,藤尾在夏目漱石笔下是妖妇克利奥帕特拉的化身。她刚出场时漱石便写她为“这才是埃及之王的荣光谢幕!”心驰神往。而她死去后,她放在书案上的书中,紫色的书签也正好卡在这句话上。这暗示了藤尾与克利奥帕特拉的相似点,而藤尾命运的象征却不是克利奥帕特拉,而是从小便成为她的玩物的怀表。甲野的父亲曾以把怀表赠与宗近,让藤尾也一阵跟过去的说辞,暗示将把藤尾嫁与宗近。而藤尾不愿兑现父亲的承诺,将怀表据为己有,说要给小野,也就是想要与小野结婚。值得一提的是,在小野的梦境中曾经出现过这样的景象:藤尾拿着怀表,而不欲给小野,小野说怀表如何不论,藤尾将去何处呢?藤尾则答道:我自是和怀表在一起。而怀表在最后的冲突中被宗近砸碎在壁炉上,与之对应的,藤尾也随之而亡。

此外,在前篇甲野钦吾与宗近的对话中,对未来悲剧的发生也可以窥知一二。

钦吾常常提到“第一义”的概念,这本是佛教语,意思是“绝对真理、最高价值”。钦吾在登睿山时对宗近说:“不遭遇死亡,人怎么也改不掉心浮气躁的毛病。”在游京都集市时,他又说道:“当你用鲜血洗净了庸俗愚蠢的意识时,第一义才会跃然显出……因为人就是那样轻薄的东西呀。”这时宗近反问:“用自己的血还是别人的血?”――可叹藤尾之死未能唤醒她自己便使她走向灭亡,被洗净的反而是母亲了。钦吾以一种俯瞰的视角面对整个事件,事情的起因于始末他都一清二楚,所以早在游京都时他便预知了悲剧的发生。而京都之行也一直充斥着阴暗暧昧的气息,像是被二人摔碎的茶碗,还有对戈尔迪之结的讨论。宗近说,这是个“既然如此就只能这么做”的问题,一刀下去不久解开了?而甲野则说,其实解不开也没什么不妥的。这两句话颇有意味。最后像斩断死结一样解决所有问题的正是宗近,直接导致藤尾之死的也是宗近。而甲野作为哥哥,对藤尾抱有怜悯,希望她摆脱肤浅、摆脱注定悲惨的命运,甚至不惜离家流浪而使事情处于“解不开也未尝不妥”的状态。

再有,在藤尾与小野的对话中,藤尾问道:“你是说爱情被斩断时会喷出紫色的血吗?”小野答:“我是想说,当爱情发怒时,连刀剑也会发出紫色的光焰。”紫色的血,对映了最后的冲突中藤尾因心情起伏而上涌的血气,紫色的光焰本对准了小野,最后却让她自己走向了灭亡。

《虞美人草》的译者陆求实先生在译本的序言中写到:“藤尾心中的浊流是与母亲一起筹谋夺取本属于哥哥钦吾的家产。”我以为是不准确的。藤尾生在中产以上的.人家,对奢华的生活习以为常,所以对财富不大可能有多少执念。而她对母亲夺取家产的计划,应当是抱着赞同而无兴趣参与的态度。这种态度源自于她过强的自尊和对哥哥钦吾的厌恶。钦吾是哲学家,而藤尾不懂哲学,哥哥的世界是不为她所知的。所以藤尾无法用她擅长的口舌伎俩打败钦吾,漱石在描绘兄妹二人的对话时写到:“境界不同的人吵起架来是十分有趣的。”于是如同闹脾气的小孩子,高傲的藤尾反过来鄙视哥哥,同时又对她认为的“来自哥哥的鄙视”异常敏感。在游博览会的时候,藤尾说:“既无诗意又脱离现实的就是哲学。”这是她对钦吾的鄙弃之语。

而钦吾对藤尾的反感也并非单纯是对她的反击。钦吾是哲人,漱石说是“知晓山的知识也知晓海的知识”的人。他能洞察藤尾的浮浅,也洞见了小野的虚伪,而对藤尾浮浅的气愤,最多不过是哥哥对妹妹的气愤。事实上,直到最后钦吾都在劝说藤尾不要选择小野。而藤尾最终执迷不悟,用与小野的亲密表达对宗近的嘲讽与鄙视,伤害了作为钦吾挚友的宗近。这时钦吾的态度才真正冷淡了下来。而平日里钦吾对藤尾的态度应该只是哥哥对妹妹、哲学家对凡人的态度。

藤尾在故事中无疑是被批判的对象,然而通读两遍后细细思量,藤尾又有什么不可宽恕的过错呢?不愿接受父亲的安排嫁与宗近,这是无可厚非的,与小野的交往也可看作是对爱情的追求――虽然这爱情是扭曲变质的。她的浅薄使她鄙弃哥哥钦吾与宗近,然而藤尾一介女流,又沉迷于诗学,做出这样的判断也可以理解。我以为,藤尾不可以用简单的善恶定义,她的美丽、才学与鲜明的性格使她确实像一位女王。而她性格中留有的最大而最致命的缺陷,在于过于强烈的自尊与自矜,以及对自己的主义的绝对自信。这种心态,漱石称之为我执。陆求实先生对于“我执”作了这样的定义:“人的一种刚愎主己的迷执状态”,漱石对这种新时代青年出现的毛病深恶痛绝,又对使青年养成这种特质的社会失望万分。在漱石的随笔集《往事漫忆》中有一篇《我们的社会》,其中写道:“当今的青年,提笔作文,开口讲话,动辄均以“自我的主张”为根本。整个社会到处都充满这种语言,假如正面接受“自我的主张”,颇多可憎;但如今的世界,有人迫使他们肆无忌惮地实行“自我的主张”。”执迷于“自我的主张”,就是我执的一种表现。

因为我执的存在,藤尾失去了识人的慧眼,错把小野作良人,又不能理解哥哥与宗近。或有人说钦吾是哲学家,本不易被人理解,然而非也。这个问题我会在后一篇《平原与山谷的人生观――宗近一、甲野钦吾简析》中具体阐释,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起初我为藤尾突兀的死感到惊愕,后来重读又渐渐接受,但总还觉得遗憾。为了强化故事寓意,据我猜测还有使得藤尾之死更加合理的缘故,漱石在全书最后让钦吾以一封给宗近的信的形式阐释了对悲剧意义的理解。但从情节的合理性考虑,我依然坚持认为,若在前篇设定藤尾患有隐疾会更好些。此外,全书的最后一句话是宗近对伦敦的评价:“此地只流行喜剧。”漱石认为喜剧流于浮薄,这是他对伦敦、对英国的鄙弃。他本人认为在英国的日子是“极不愉快的”,这句话显然有着个人情绪发泄的因素了。但从这个侧面也可看出,宗近身上有着漱石的影子,宗近对藤尾的态度,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漱石对“我执”的态度。关于作家性格与人物的交汇,会在下一篇中具体讨论。

夏目漱石读后感 篇3

刚回家那天看到老弟桌上放了一本小说,名字叫《心》,于是便翻来看看。读完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这部小说后,感觉心里难以平静,凌晨一点多我写完了读后感才安心地合眼睡下。所以就有了下面的文字。也因为很少写读后感,所以肯定有不少错误之处。

小说里的故事引人入胜,要是以前读到这样的故事我肯定会迫不及待一次读完,但这次我却用了四五天才慢慢看完。一方面我是急切地想知道故事的究竟,另一方面又不愿意看到故事滑入到沉郁的变化中,对主人公的苦恼和痛楚我深深同情,以至于到最后我都有些不忍心读下去。

读到最后,才发现前面的叙述中已经对结局埋下伏笔了,只是当时读到却没有觉察出。整个故事显得紧凑而完整,只是语言读起来感觉少了几分流畅的韵美,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但这并不影响小说的精彩和颇值得一读。关于《心》的文学艺术价值,我是无论如何不敢评价的,自己在此方面几乎一无所知。只知道这是夏目后期的沉郁型作品,创作的时间我估计是在明治维新运动完成之后。在20世纪初期的日本文坛,夏目漱石并非主流作家,但却别具一格,所以他的作品在今天的日本仍颇受欢迎。

读完了故事你有可能会觉得作者在小题大做:一个年轻大学生由于涉世尚浅,不知道如何应付感情上的困惑而犯了一个自私的错误,称不上罪恶,但在作者笔下竟成了有些惊悚的悲剧因为主人公一时的自私引起了朋友的自杀,于是他在余下的生命中一直活在良心的谴责里无法释怀,最后选择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摆脱痛苦。你可以说作者把故事的悲剧性过分夸大了,但从整个故事情节来看,一切的发生,发展与结束又感觉到真实和自然,并没有雕琢的痕迹。这样一来,既感觉情节真实,又感到悲剧性夸大,岂不是矛盾了?其实,要解决矛盾,就必须体会作者对主人公心理冲突的描写,并更加深刻地了解和感受其中人性的特点。对小说中人性冲突的形成和变化有多深的认识,对于此矛盾就会有多透彻的理解。不一样的结局只能从不一样的人性中去寻找答案。况且,没有矛盾不成小说,正是这样才反映出人性冲突的主题,自然地将读者引入到对人性的深思当中。所以,与其说内容突兀,不如说是结构精巧。

夏目漱石读后感 篇4

因为喜欢那清新爽快的风格,自去年起,我开始广泛地搜集夏目漱石的著作。《虞美人草》是我读的'第七本。这本书就算和漱石本人的其他作品比,也是独一无二的。虽秉承漱石一贯的风格,情节简单而略嫌单薄,然而高潮处却又有急流涌现;人物塑造上与《春分之后》相似,都有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但语言上又与之远远不同,因为瑰丽奇崛的描写而近于《草枕》。

事实上,《虞美人草》常为人诟病的也正是它过于华丽的语言。漱石在创作中刻意采用了繁杂浮华的俳体,字句堆砌到让人厌烦。然而基于对他其他作品的理解,我仍能从那华丽的藻饰中发现他一贯风格的影子。说实话,如果不是这若影若现的影子,恐怕我看不完全本,便要弃之不读了。 但是,这些瑰丽的词藻就真的是完全多余的吗?也不尽然。第二遍读时,我已有余裕仔细思考这些字句的意义,我发现,它们其实都与人物形象形成了绝妙的呼应。故事的中心人物是甲野藤尾,一位容颜精致、才学丰厚的富家女,其兄名为钦吾。藤尾爱好文学、爱好诗,她的恋人小野清三就是一位诗人。刻画这两人时,朴白的语言显然是不合适的,文字中工丽的部分大抵来源于此。而钦吾是哲学家,复杂的思辨与议论则来源于他。而小野本来的婚约者孤堂小夜子,是一位来自京都的传统女性,京都的古韵在她身上就要有所体现。这些好像是我替漱石找到的借口,而为了证明这些是有所依据的,且看钦吾的挚友、藤尾本来的婚约者宗近一,此人是豁达不羁者的典范,而他的妹妹系子,则是个单纯天真的女孩儿。刻画这两人时,可以明显地看出语言已没有炫奇之气了,反而与《三四郎》里平白质朴的风格相类。这足以证明《虞美人草》中人物与语言风格的对应关系是成立的。

夏目漱石读后感 篇5

这是日本文学家、思想家——夏目漱石先生写的一篇生活小说,书取名为《虞美人草》,可能含有以花喻人,暗寓华而不实之意。书中描写了甲野、宗近、藤尾、小野、糸子、小夜子这六个年轻人纠结的世界。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宗近跟甲夜在爬山时候的对话:

“这世界上哪来什么实质的东西?正因为没有,这才需要一个雅号啊!”

“世间万事皆浮梦,哎呀呀。”

“唯有死亡,才玩不得半点虚假。”

“故事是一个悲剧,没有喜剧那样轻松,然而,就是这样的悲剧,才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我在想:世界那么大,钱真的是唯一的吗?有的人总是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没有什么是钱办不到的事情,真的是这样吗?钱能维持亲情,买来爱情,挽回过错吗?答案很明显,不能。芸芸众生,不择手段的人却又是那么多,如藤尾无异。

是的,我承认:没有钱,明天吃什么,睡什么,做什么都是未知。但是钱不是万能的,与人相处中还是要真心实意,真心待人,才能长久。我的感悟如此之深,因为我有这样的经历。有一天,我讲故事,你喝酒,你会明白我今日所讲。

世间万事皆浮梦,凡事不要不在意也不要太在意,掌握平衡非常关键。我的工作就是和客户打交道,熟悉的,陌生的,热情的,冷淡的,没得选。扫厂的时候,我们难免会遭受拒绝;谈得很好的客户突然不理会了,意想不到的意外,客户的退货等……我们都要抱着平常心的态度面对一切。我不知道其他人是如何,但我知道我在患得患失的时候,主要的原因是自身能力问题,去抱怨不如静下心,完善自己。让自己强大起来。只有强大了,浮于心间的梦才能一步步变成现实。

最后我想说的是:生命只有一次,藤尾的死是仓促的,也是必然的,这就是作者的态度——批判文明的急功近利。其实,成功,也必须抛弃抄小道的思想。若是有一日一条捷径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定要注意中间按花花绿绿的陷阱。

当然一本小说看下来,学到的仅仅那么多,感触千万,语言无法一一表达。只能说很喜欢《虞美人草》这本书,夏目漱石先生文采洋溢,能品读他的作品可谓幸福之事了。(作者:朱丽娜)

夏目漱石读后感 篇6

20世纪初,在日本的东京有这样三位年轻人:哲学专业毕业,厌世疾俗,不想工作,靠外交官父亲的家产生活的甲野,性格开朗,幽默乐观,大学毕业后参加外交官考试落榜,又参加了第二次考试的宗近,还有才华横溢,正在做博士论文,但贪慕虚荣和浮华的诗人小野。这三个年轻人彼此熟识,甲野和宗近是远房亲戚,两人在旅行中成为知心朋友。小野是甲野和宗近的学友,也是甲野同父异母的妹妹藤尾的家庭教师。宗近也有个妹妹叫糸子,天真温婉,善解人意,钟情于甲野。小野是个孤儿,京都的孤堂先生看他可怜,曾资助他上了中学,并且将他与自己的女儿小夜子订了终身……夏目漱石的名作《虞美人草》正是围绕着这三对青年男女的恋爱故事展开的。虽然书中人物情感错综复杂并涉及到个人利益,但是小说的故事性并不强,情节弱化不曲折,作者的重点在于表现三对青年男女迥然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心理状态以及各自走向的人生结局,由此达到作者批判社会,教化人心的写作目的。夏目漱石在《虞美人草》中的文字是多么精雕细琢,比喻、象征、对称等修辞技巧的应用是多么精妙,对于民俗、景物与环境的描写又是多么到位与风雅……这些对本书的赞美与肯定方面已经有不少人写了,在此我不想再重复,而是想从书中几个女性人物的性格、地位、心路历程以及最后结局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书中除了糸子之外,我认为其他女性——藤尾、藤尾的母亲、小夜子的生活都是极悲惨,令人同情的。虽然作者极力描写藤尾是个克莉奥佩特拉式的妖冶女人,容貌美丽、学识出众、谈吐优雅但虚荣骄傲,以自我为中心,最大的快乐就是让男人为自己着迷,一门心思地琢磨着如何拴住男人的心,如何靠手腕赢得男人的爱,最后的结局是得知诗人小野其实只是贪图她的财产和美貌,甚至他早就有了未婚妻这一真相而自杀。但我还是无法讨厌她,只觉得她是个看错了人,错爱了人渣的年轻女孩。她处在一个传统和现代交织又分裂的时代洪流中,她一只左脚踩在现代中,另一只右脚却困在传统中。她虽是外交官的女儿,受到了先进的西方教育,践行自由恋爱,没有服从父命,喜欢和追求自己认为才华横溢,前途有为的穷小子诗人小野。看起来她是一位现代女性,但是她本质上还是一位传统女性,受困于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枷锁。物质上她依傍于父亲的遗产过活,精神上她依傍于年轻男子对自己的迷恋。自我价值感的确立始终在男人身上,男人迷恋我,我就有价值,我就快乐;男人不迷恋我,我就没价值,我就痛苦。对同性姐妹又缺乏结盟精神,只知道嫉妒与比较。女性主义除了争取女人跟男人有一样的出生权、受教育权、就业权……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要女人做到不把男女关系放在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位置,强调女人和女人之间的情谊。假如藤尾不仅懂得欣赏男人写的诗,还能自己写诗卖钱,她有自己的一份工作和收入,还能和小夜子、糸子在一起彼此支持,那她一定不会自杀,而是活得幸福快乐。藤尾的母亲在书中被称为“谜”一样的女人,因她非常惊于算计,做事情喜欢玩心机,讲话总是云里雾里,永远让人无法确定她真实的心思意念,计划与行动。她为了获得丈夫的遗产,剥夺非亲生子甲野的继承权,一方面说为了甲野的身体健康劝其出门旅行,另一方面趁甲野不在家,操纵女儿笼络小野的心,企图通过小野入赘保证自己安度晚年。这个老女人在算计中蹉跎岁月,经常把自己搞得头痛疲惫,连豪宅中的美景都无心无暇欣赏,最后计划破败,痛失女儿,向甲野道歉:都是我的错,我会想方设法改掉自己的坏毛病。她所有行为的动机只是为了让自己生存,因为丈夫死了,财产也没她的份,自身利益无法获得保障,她不能靠自己,只能靠子女而活。何其可悲!小夜子最后没有和小野退婚,还是在一起了。但她的未婚夫小野是个八面玲珑的势利小人,受东京的“文明开化”的熏陶,急功近利,为了目标可以耍各种手段。为了攀上富家女,少奋斗几十年,挖空心思极力迎合和讨好女人的欢心。现在一个“藤尾”自杀了,但是往后他极可能会遇见其他的“藤尾”(我并不觉得小野应该被狠狠批判,他深深受制于物质的无奈,其所作所为可以理解)。与这样的男人结婚,小夜子会幸福吗?小夜子自己是一个被父亲教育得传统的不能再传统的女性,贤惠克制,矜持乖巧,感觉未婚夫变心了也不敢去问一声,被人提出退婚也只知道躲起来默默哭泣,连一句抗争的话都没有,甚至还被生气的父亲甩上一句:真是不该生女儿啊!连身为女性本身都是错的,都被人否定,何其不幸!我以为,在这样一个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女性缺乏个人命运与价值的主体性特征,缺乏现代女性自我的独立性,女人不能为自己的幸福做主是书中女性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虞美人草》被视作夏目漱石个人文学生涯中的承启之作,在日本文学史上地位极高。作者借小说创作批判二十世纪初期刚从封建社会转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日本,批判人的自然特性被时代思潮冲刷得越来越少,抨击现代文明的思想对传统的冲击,希望唤醒青年人重视传统的道德修养,追求道义与表里如一的真诚。但是我从中看到的是既不传统也不够现代文明,重道义的好传统被破坏了,没有被认真承袭下来,男女不平等的坏传统的毒瘤也未摘除,男女两性地位依然严重不平等,女人必须依附男人而活,女人不能主宰个人命运,女性的个人权益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女人争取独立与平等的道路还无比漫长。现在谁还看难懂的文学,大家都在看简短、通俗,能够快速阅读的轻松文字。是不是有点讽刺?夏目漱石在一百年前就批判“文明”的急功近利,但是今天这批判的声音大家却是无法听见了,因为我们愈加“文明”,愈加快,快得都没时间听他批判了。

夏目漱石读后感 篇7

词的上片写霸王别姬,是用对比手法来写的。开头两句写项羽春风得意,言其当年在全国反抗暴秦的浪潮中乘机起事,犹如芳草应运而生,春风得意,枝繁叶茂,成为西楚霸王,天下无敌。这两句以芳草喻项羽,既生动形象,富有诗情画意,又贴近词题,颇为得体。“拔山”承上启下,写其由强变弱,由盛转衰,化用项羽的悲歌,浑化无痕,并巧妙地引出结尾二句。“饮罢”二句写霸王别姬。言帐饮之后,彼此分离,而虞姬何以对待项羽呢?言外之意是说她只有以死酬知己,相从于地下,这就自然地过渡到下片去。

词的下片咏虞美人草。“人间”二句言虞美人草为虞姬精诚所化,听到虞美人曲,就应拍而舞,千载之下,犹见其对项羽的精诚,世人不理解这一点,只是“贪看青青舞”,则辜负了虞美人的一片苦心。“暮然”句写虞美人草停止舞动。在这里,作者使用“敛袂”,写虞美人草静止不动,犹如美人整整衣袖,停止歌舞,既增加了意趣,又让人觉得格外生动。为什么虞美人停止舞动?“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引起虞姬怀旧情绪而不忍卒舞,用拟人笔法和心理描写的方式,推想虞美人草不舞的原因,赋予虞美人草以人的`感情色彩,含蓄蕴藉,真挚动人。

总观全词,作者对虞美人草的遭遇是惋惜的,对虞美人草的品格是赞赏的。联系作者身世和南宋情况来看,作者是想借此词来讽刺和规劝南宋君臣不要沉溺于歌舞生活,招致亡国杀身之祸,而应发奋图强,收复失地,重振国威。同时,作者也是借此词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因此,这首词写得既豪放又婉约,是咏物词中的妙品。

此词于庆元元年(1195)或二年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闲居带湖时所作。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创作了此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猜你喜欢

  • [荐]货币战争读后感1500字集锦 心得体会大全相关栏目推荐:“货币战争读后感”。在阅读完一本书后,尝试写下一篇读后感,这对我们帮助是很大的。作者写的作品总是让人感触颇多,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撰写一篇读后感。您读了作品后是否也从中受益许多呢?你也许需要"货币战争读后感"这样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荐]百年孤独读后感1500字精选8篇 心得体会大全主题栏目精选:“百年孤独读后感”,敬请访问。...
  • [荐]《鞋匠的儿子》读书心得800字1500字 当一个事情对你产生启迪时,我们最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写好心得体会对自己以后的成长有很大帮助,心得体会该怎么写?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鞋匠的儿子》读书心得800字1500字”,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大家必须明白林肯吧?他是美国的总统。当时,他的家庭背景并不好,他上任总统后,许多家庭优越...
  • [读后感借鉴] 《昆虫记》读后感1500字1500字 人们把所有丰富的经历以及学习的知识都总结在了书里,等待我们去领悟。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作者写的作品,读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对于这个作品,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 《昆虫记》读后感1500字1500字”,敬...
  • [荐]责任读书笔记1500字(通用5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在阅读了相关作品后,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这时候,我们可以去写下一篇读书笔记来记录自己的感悟,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自己的读书笔记有一定的深度呢?经过收集,编辑整理了责任读书笔记,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1500字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在阅读了作品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为此小编特意整理了“沈从文《边城》读后感1500字...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