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大全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心得体会大全 > 心得范文 > 导航

钱钟书是如何做读书笔记的

发表时间:2023-08-20

钱钟书是如何做读书笔记的7篇。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让我们内心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每个人的读后感都有不同,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命体验。为了让您满意我们的心得体会大全精心制作了这个“钱钟书是如何做读书笔记的”,我相信这个网站可以为您解决疑问!

钱钟书是如何做读书笔记的 篇1

[钱钟书围城读后感]《围城》是一部以讽刺知识分子、婚姻以及人情世故为主题的**,目的是力求刻画出当时某一空间某一群体的一部分人的人生面貌,钱钟书围城读后感。理解围城这两个字,不能空泛地把他看作是婚姻的代名词,在某种层面上,它与西方现代主义所描写的人类的尴尬困境所采取的一些象征手法不谋而合。书中充满苦涩的笑,无奈的自我欺骗,这都是这部**的成功所在。

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冲进去了,就被生存的种种烦愁所包围。钱钟书以其洒脱的幽默笔触,叙述了一批知识分子的喜怒哀乐。这部作品已被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了几十种不同的译本。

在美国,由于夏志清的赞誉,许多人以钱钟书为名撰写博士学位**和专著。法国的西蒙·莱斯曾说:如果把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予中国作家的话,只有钱钟书才能当之无愧,读后感《钱钟书围城读后感》。

毫无疑问,方鸿渐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但正因为他是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带着玩世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才构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围城。他想成为一个大男人。这样的性格似乎决定了他的一生。

方鸿渐的第二个圈套是给他带来一个灾难性的假学位。方鸿渐到底是个知识分子,在买假文凭之前,他也问问良心,他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

他用自己的声音说了谎和良心。说谎就说谎嘛,讲了良心这谎话就变得不伦不类了。既然讲良心,就干脆别买学位了。

既然都不讲良心了,就干脆把学位发扬光大吧?害得自己当个副教授忍气吞声的,两头不着岸。方鸿渐一生中的第三圈围攻,我想没有人会反对,这是他处理感情问题时玩世不恭的态度。

也许从第-,圈围城建立时,就决定了会有第二圈围城,就决定了会有第三圈围城了。在那个到处是小人物的时代,做个大人物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还是希望做个大人物,买文凭时,希望自己能够光耀门楣;买了文凭,又觉得有损道德。

要知道,社会上只有两种人能够混得好。很多人都像方鸿渐,有点良心,有点虚荣。他们处处做小人,又不得处处提防小人。

他们也知道世道的艰险,可是并没有好好地去接纳它。他们试图改变,正如方鸿渐想知道韩学愈文凭的真实性,以便找到自己的正义。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设定了陷阱等他踩进去。

或许《围城》的文学价值也正在此。它描述了人们不愿面对的真实社会环境。

钱钟书是如何做读书笔记的 篇2

《论快乐》是钱钟书的第一本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中的一篇。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反复阐述了对幸福的各种理解。文章不仅文采斐然,议论也深入浅出,活泼灵动,通篇蕴含着浓郁的幽默与睿智。

而且,这种幽默不是没有营养的幽默。作者可以说,这是以种幽默,它能给文章带上微笑,让人笑后沉思良久,再三咀嚼回味

在我看来,幸福其实是一件普通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有追求和享受幸福的权利,我们确实追求和享受幸福。千百年来,中国的骚人墨客尽是咏些离愁别绪,怀才不遇的东西,愣是没让“快乐”染上些文人的雅气。但钱钟书却在快乐前加一个论字后,好像将本是通俗的东西文学化了,就像是一首打油诗经大师之手后立马变成了古体诗,顿时让人觉得深刻了不少。

作者站在人生的边上谈论人生的大问题,但却字字珠玑,大放智慧的异彩,自然地把读者引入一个广阔无垠的人生天地,给予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启迪。

曾经读到过这么一段话:“死亡才是真正的永恒。人类努力追求永生。一旦他们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他们就会发现,永恒的生命只是物质的永恒存在,而精神不能不变地存在。

”生命如此,快乐亦如斯。钱钟书开篇另辟蹊径,从法语、汉语、德语的精微之处分析入手,提出“快乐”的“快”说明“乐”不能持久,“快”意味着人生一切乐事都短暂难留,“欢娱嫌夜短”啊。在生活中,人们总是有这样一种感觉:快乐的时光很容易过去。

“永远快乐”是古往今来人们一直的期待和祝福。

但钱钟书的《论快乐》却告诉我们:“永远快乐”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因为苦难和荒诞才是人生的本质——“我们只是时间消费的筹码,活了一世不过是为那一世的岁月充当殉葬品,根本不会享到快乐。

” 有快乐就意味着有快乐过后的冷清,寂寞;有了繁华也就意味着有繁华过后的凄凉。于是乎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没有了永恒,能永恒的惟有痛苦,犹如作者说:“只要一个失眠的晚上,能使你尝到什么叫永生的滋味。

”不过,钱钟书接着又告诉我们:人生虽痛苦,却并不悲观。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希望”;因为“精神是一切快乐的依据。

”“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

”他觉得:快乐是一种心境,拥有了快乐的心境,就拥有了永久的快乐。在文中钱钟书举了穆勒对“快乐”的说法,从对立面的角度论证自己的观点。

“穆勒曾把‘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猪’作比较。” 即把快乐分为肉体而和精神两种来谈,而钱钟书则反对这一种说法,他认为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

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但如果精神不痛快,“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东西,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惟有精神上的愉快才能使人真正得到快乐,如果精神上不愉快,那么再美味的食物也食之无味,在漂亮的花朵也熟视无睹。所以说“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了一步”,也就是说人懂得了怎样使自己快乐,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源泉,于是便懂得自得其乐。

佛家亦有云:“快乐即在你心中”,故快乐是精神上的,是人的一种心态。

然后钱钟书用一系列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他说,在世人认识到幸福是一种心态之后,一些人会从痛苦中享受,从疾病中过滤掉幸福。如苏东坡就说:“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还有诺凡利斯、罗登巴煦、白洛柯斯等人都能把忍受变为享受,这是精神对物质的最大胜利,所以保持快乐的心态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我们都希望过上幸福的生活,但不要期望有这么美好的东西。人们只能一直快乐而痛苦地生活。面对这样的人生,我们只有时常保持快乐的心态才能把人生过出美好的滋味来。

钱钟书是如何做读书笔记的 篇3

初读《围城》,没觉得有多大意思。可是作为一部名作,定有它的独特之处。抱着这样的想法,我之后读下去,果真,越到后面越有意思。尤其是形象的比喻,幽默的语言,几次自我乐得笑出声来。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或曾有过爱慕自我的苏文纨,或曾有过两情相悦却因误会而分开的唐晓芙。我们对感情充满了幻想,想着某天相亲相爱、心心相印的两个人,走进婚姻,也能举案齐眉、相濡以沫、白头偕老。

“你的好脾气、大度量,为什么不留点在家里,给我享受享受?见了外面人,低头陪笑;回家对我,一句话不投机,就翻脸吵架。”我们以往或此刻,也是这样,对外人客气,跟家人生气。

婚姻就像一座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生活,不止有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以下总结的更有深度:

从婚姻是“围城”,到最终感慨人生是“围城”。方鸿渐不断渴望冲出“围城”,却又不得不进入另一个“围城”。生活好像故意跟他作对,老是与他自我的想法背道而驰:他不想结婚,但父亲却塞给他一个老婆,却也因“祸”得福,有机会出国留学;他不想得什么学位,在父亲和岳父的催促下,才买了一个假文凭充数;他不爱对自我一片痴情的苏文纨,爱上了温柔伶俐的唐晓芙,眼看就成了,却因为误会分了手;到了三闾大学,他不愿意在履历表上填上假学历,以求心理上的平衡,却受到同样是“克莱登大学博士”的外文系主任韩学愈的排挤;他害怕自我爱上孙小姐,却糊里糊涂地答应了孙小姐的婚事……有人认为这是一部“探讨人的孤立和彼此无法沟通的小说”;也有人认为阐释了生活是荒谬的这一哲学命题;还有人把人物的命运和现实的斗争生活结合起来,认为这种荒谬性是由于他们精神上的围城造成的,仅有应对广阔的生活,才能摆脱各种围城的束缚。每一种理解都有道理,这也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

钱钟书是如何做读书笔记的 篇4

爱女阿圆出生时,钱钟书致“欢迎辞”:“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杨绛说女儿是自己“平生唯一的杰作”。

回国后,这个三口之家一直居无定所。1962年8月,一家人迁居干面胡同新建的宿舍,有四个房间,还有一个阳台,他们又添置了家具,终于有了个舒适的家。那时,钱钟书经常带着妻女去饭馆吃饭,有一次,在等待上菜的空挡,钱钟书和阿圆一直在观察其他饭桌上吃客的言谈举止,并且像看戏一样很是着迷。杨绛奇怪地问:“你们这是干嘛啊?”阿圆说:“观察生活是件很有趣的事,你看那一桌两个人是夫妻,在吵架,那一桌是在宴请亲戚……”杨绛明白了,这父女俩是在看戏呢。待到吃完饭的时候,有的戏已经下场,有的戏正在上演。这三人在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平淡的生活充满了温情。

这个三口之家,很朴素,很单纯,温馨如饴,只求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时光静静流逝着,再美好的故事总有谢幕的一天,杨绛在《我们仨》里写道:“早春,阿媛去世。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

阿圆去世时,钱钟书已重病卧床,他黯然地看着杨绛,眼睛是干枯的,心里却在流泪。杨绛急忙告诉他:“阿圆是在沉睡中去的。”钱钟书点头,痛苦地闭上眼睛。怀着丧女之痛,杨绛还要每天去医院探望钱钟书,百般劝慰他,并亲自做饭带给他吃。那时,杨绛已经八十多岁高龄,老病相催,生活日趋艰难。尽管如此,她依旧坚强地支撑起这个失去爱女的破碎之家。

女儿走了,丈夫走了,昔日其乐融融的家庭不复存在,只剩下杨绛孤零零一个人。从此,杨绛深居简出,很少接待来客,开始悉心整理钱钟书的手稿。有一日,社会学家费孝通来拜访杨绛。他对当年的心上人还是情有独钟,便带着自己的著作来请杨绛“斧正”。旧友重逢,喜上眉梢,两人嘘寒问暖,交谈甚欢,忽然杨绛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了,便态度冷淡起来。待送别费老时,他颤巍巍走下楼梯,还依依不舍地频频回头,杨绛淡淡地说:“楼梯不好走,你以后再不要知难而上了。”费老瞬间领悟了她的意思,从此彻底死了心。

7月17日,是杨绛先生的百岁大寿,但是她很低调,没有举行任何隆重的庆祝仪式。她只嘱咐亲戚们在家为她吃上一碗寿面即可。

钱钟书曾用一句话,概括他与杨绛的爱情:“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这对文坛伉俪的爱情,不仅有碧桃花下、新月如钩的浪漫,更融合了两人心有灵犀的默契与坚守。纵然斯人已逝,而杨绛先生的深情依旧在岁月的轮回中静水流深,生生不息。

钱钟书是如何做读书笔记的 篇5

方鸿渐和苏小姐一同从香港回到上海。苏小姐回到上海自家,方鸿渐考虑到老丈人周先生是帮自己去欧洲留学的出资人,拜访是必须的。

到了周家,丈人丈母喜形于色,嘘寒问暖。吃晚饭时,周先生拿出七月的《沪报》,报道说苏小姐在里昂大学获博士学位,方鸿渐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很多单位竞相聘请。

丈人还要给方鸿渐再登报庆贺,方鸿渐听了羞愤不已,人家苏小姐是货真价实的博士,自算什么,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

丈人丈母见状一脸愕然。第二天,方鸿渐坐火车回家。刚出车站口,两名早已等候多时的记者拿起相机咔嚓拍了几张,嘴里殷勤地叫着方博士。

方鸿渐一时措手不及,显得很难堪,心里直呼倒霉,却又无可奈何,好不容易才把他们打发走。到家一会儿,吕校长过来拜访方鸿渐父亲,看见鸿渐,邀请他去学校做演讲,主题是——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之影响及其检讨。

鸿渐直想拒绝,但被父亲自作主张一口答应下来,心里埋怨,暗暗叫苦,只好硬着头皮上。演讲中,鸿渐大讲特讲鸦片和梅毒,完全偏离了主题,吕校长很不高兴,学生在台下一片哗然,演讲在尴尬中结束。

中日战争来临时,方鸿渐一家全部迁往上海租界避难。丈母介绍方鸿渐去张先生家相亲,期间,方鸿渐打牌赢了近三百元,得意地扬长而去。张先生一家三口看了大失所望,没想到欧洲留学回国的博士竟然是此等货色。

读后感启示:

从方鸿渐身上所发生的一切,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些似曾相识的影子。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如方鸿渐一样的人,懒散,不上进,得过且过。

面对困难,不迎难而上,而是选择逃避。面对别人的恭维和阿谀,心里轻飘飘的,乐于享受这种感觉。平时不努力学习,一旦遇见生活中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只能精力不足尴尬应对,疲于应付。

好在方鸿渐还并不是一个那么坏的人,至少他还算是一个正直的人。在丈人周先生准备给他登报贺喜,他羞愤不已;在中学演讲时,由于没讲好而不敢看台下观众……

我们很多人都是如方鸿渐一样,有几个人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还不都是窝窝囊囊、浮躁不安,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因此,尴尬都是自己造成的,怨不得别人。

钱钟书是如何做读书笔记的 篇6

杨绛出生在无锡一个书香门第,清逸温婉,知书达理。1928年,杨绛高中毕业,她心心念念想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孰料那年清华大学开始招收女生,但是南方没有名额。无奈之下,杨绛选择了东吴大学。

1932年初,杨绛本该读大四下,东吴大学却因**而停课。为了顺利完成学业,杨绛毅然北上京华,借读清华大学。当时,为了去清华,杨绛放弃了美国韦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至此,她终于圆了清华梦。仿佛冥冥中,清华园的钱钟书正在召唤着姗姗来迟的她。

3月的一天,风和日丽,幽香袭人。杨绛在清华大学古月堂的门口,幸运地结识了大名鼎鼎的清华才子钱钟书。当时钱钟书穿着青布大褂,脚穿一双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目光炯炯有神,谈吐机智幽默,满身浸润着儒雅气质。

两人一见如故,侃侃而谈。钱钟书急切地澄清:“外界传说我已经订婚,这不是事实,请你不要相信。”杨绛也趁机说明:“坊间传闻追求我的男孩子有孔门弟子‘七十二人’之多,也有人说费孝通是我的男朋友,这也不是事实。”恰巧两人在文学上有共同的爱好和追求,这一切使他们怦然心动,一见钟情。

两人恋爱时,除了约会,就是通信。钱钟书文采斐然,写的信当然是撩人心弦的情书,杨绛的那颗芳心被迅速融化。有一次,杨绛的回信落在了钱钟书父亲钱基博老先生的手里。钱父好奇心突发,悄悄拆开信件,看完喜不自禁。原来,杨绛在信中说:“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母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彻终不受障碍”,钱父大赞:“此诚聪明人语!”在钱父看来,杨绛思维缜密,办事周到,这对于不谙世事的儿子,是可遇不可求的贤内助。1935年,两人完婚,牵手走入围城。

其实,这段缘分早就命中注定了。早在19,8岁的杨绛曾随父母去过钱钟书家做客,只是当时年纪小,印象寥寥。但这段经历恰恰开启了两人之间的“前缘”。而且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与杨绛的父亲杨荫杭都是无锡本地的名士,两人的结合可谓是“门当户对,珠联璧合”,两家人是真正地“皆大欢喜”。

钱钟书是如何做读书笔记的 篇7

读书不做笔记、不思考,时间久了,大半就付之东风了。杨绛先生写钱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肯下工夫才能收获果实。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他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bodleian——他译为饱蠹楼)读书时养成的。因为饱蠹楼的图书向例不外借。到那里去读书,只准携带笔记本和铅笔,书上不准留下任何痕迹,只能边读边记。钟书的“饱蠹楼书记”第一册上写着如下几句:“廿五年(一九三六年)二月起,与绛约间日赴大学图书馆读书,各携笔札,露钞雪纂、聊补三箧之无,铁画银钩,虚说千毫之秃,是为引。”第二册有题辞如下:“心如椰子纳群书,金匮青箱总不如,提要勾玄留指爪,忘筌他日并无鱼。(默存题,季康以狼鸡杂毫笔书于灯下)”这都是用毛笔写的,显然不是在饱蠹楼边读边记,而是经过反刍,然后写成的笔记。

做笔记很费时间。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钟书读书做笔记成了习惯。但养成这习惯,也因为我们多年来没个安顿的居处,没地方藏书。他爱买书,新书的来源也很多,不过多数的书是从各图书馆借的。他读完并做完笔记,就把借来的书还掉,自己的书往往随手送人了。钟书深谙“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有书就赶紧读,读完总做笔记。无数的书在我家流进流出,存留的只是笔记,所以我家没有大量藏书。

钟书的笔记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几经折磨,有部分笔记本已字迹模糊,纸张破损。钟书每天总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常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我听。我曾想为他补裰破旧笔记,他却阻止了我。他说:“有些都没用了。”哪些没用了呢?对谁都没用了吗?我当时没问,以后也没想到问。

猜你喜欢

  • 小狗钱钱2读书笔记7篇 心得体会大全对“小狗钱钱2读书笔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整理了相关资料,当我们在作者写的作品中,积累了相当多的心得体会时。 通过撰写读后感,我们能更好地掌握书中要点,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 如何做好自己的读书笔记系列11篇 我为了达到最佳的口感制作出了这份“如何做好自己的读书笔记”。什么是读后感?无非是阅读后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字,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写读后感是更透彻学习书中知识的一种方式。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 [读书心得分享] 钱钟书的围城读书心得篇一 在我们有了一些新的体会时,应学校要求我们需要写一篇心得感悟。多写心得体会能够成为一个更有思想的人,对于心得体会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 钱钟书的围城读书心得篇一”,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合上书本的最后一页,久久不能忘怀,满脑子都是方鸿渐与孙柔嘉吵架时的情景。那末了的...
  • 钱钟书的围城读后感合集3篇 读后感,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决心和理想。读作者写的作品给我们带来许多启发。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相信你此时在为写作品读后感而犯愁了吧!心得体会大全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钱钟书的围城读后感,供大家借鉴和使用,...
  • 如何做好自己的读书笔记1000字 你是否了解好的作品读后感包含哪些内容?读作品时,仿佛徜徉在一个优美的梦境中。 通过读后感展现您对书籍独特的领悟和理解,接下来是我们准备的“如何做好自己的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 小狗钱钱读书笔记(篇二) 我们在亲身经历一些事情后,我们不妨用文字梳理一下的记录下来。心得体会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个人看法,一篇好的心得体会都有哪些内容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狗钱钱读书笔记”,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早上,我5:18就醒来了,躺了一会儿,没睡着,就起来看书。看完了《小狗钱钱》的最后一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