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将相和有感1000字。
这篇精选文章将着重探讨“观将相和有感”的重要性和价值,请查看探索更多最新的资讯。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每天都需要处理许多文档任务,范文的价值被教育界广泛认可与赞赏,范文构思可以让自己的文章更有气势。
观将相和有感【篇1】
“余音绕梁”,更添精彩──《将相和》教学有感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结课语言恰似一首乐曲的“终曲”,其设计与“起调”一样,也是丝毫不容忽视的。
“终曲”如果能做到“余音绕梁”,言已尽而意无穷,令学生感到课已下而兴未尽,那么它便为这堂语文课更添了一份精彩。
画龙点睛,引起共鸣。
画龙点睛,本是写文章的一种技巧,指点得好,能使文章别开生面,奇峰突起,令读者耳目一新,茅塞顿开。为文须点睛,教文亦同理。在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认真研读,对一些问题作了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于结尾处,教师稍加点化,则可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从而更深刻地去感知课文。
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最后有学生质疑:“这篇课文题目是《将相和》,那么只要写‘负荆请罪’一个小故事就可以,为什么还要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呢?”
问题涉及到这三个故事的相对独立性和组合的完整性,我便让学生深入讨论,使学生明白,通过三个故事的具体叙述,具体回答了“和”的重要性:
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写蔺相如护璧斗秦王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这与后面“负荆请罪”中廉颇、蔺相如矛盾发展到高潮的情景丝丝入扣。正如蔺相如所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文章前后呼应,自然有机联成一体。
前面浓墨重彩大写智勇,在结构上是为后面直接写“和”与进一步表现人物埋下伏笔,起铺垫作用。
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故事内容虽是进一步写蔺相如为维护国家尊严,大智大勇,置个人生死不顾,敢斗秦王,但是,它明白地表现“和”的重要。“赵王决定动身……作好防御秦兵的准备。”由于有坚强的武力作后盾,所以,“渑池会上,……只好放赵王回去。
”廉配合蔺,一起与秦国作斗争,使赵国获得胜利,这说明“和”的重要,突出了文章中心,也为后面解决矛盾作了铺垫。
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是整个故事矛盾发展的高潮,也是表现人物性格和说明“和”的重要性的高潮。两个人物都在故事中出场,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忍让,使得计较个人得失、居功自傲的廉颇内疚自责──尖锐的个人矛盾,在为了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最后得到解决,更进一步说明“和”的重要。
通过讨论,学生领会这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在此基础上,我和学生一起总结:“《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蔺相如机智勇敢,随机应变,一再为赵国立了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职位比老将廉颇高,引起廉颇不满,后来蔺相如的高尚品德感染了廉颇,廉颇知过就改,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这段结语,既是总结,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从整体上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观将相和有感【篇2】
《将相和》是《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故事,阅读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被赵王封为“相国”的蔺相如的勇敢和足智多谋。廉颇将军不相信。他想羞辱蔺相如。这消息传到了蔺相如的耳朵里。他没有生气,反而到处躲着廉坡。连宝很自豪。
蔺相如的门客也很是不解,问道:“如今相国如此胆小怕事,连百姓都感到羞耻,何况您堂堂相国呢”蔺相如答道:“我都敢当面指责秦王,我还怕廉将军吗秦王不敢攻打我们,就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同在,若二虎相斗必有一伤,我忍让廉将军,是为了赵国啊”!
廉颇听说后,知道了错误,就去找蔺相如负荆请罪,蔺相如原谅了廉颇,二人结拜为兄弟,一文一武共同辅佐赵王治理天下。
蔺相如的大度很让人感动。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我记得有一次,我和同学王宗睿约好打羽毛球。我先去了羽毛球馆。
当时天气很冷,我和父亲站在门口,左顾右盼。20分钟后,我们冷得发抖,但还是看不到他的影子。我们继续耐心地等待,天要黑了,他还是没有出现,最后我只好失望地回家。
我十分生气,在以后的一个月里都没有与他见面。直到我读了这个故事,知道了做人要学会宽容,“退一步,海阔天空”。于是,我原谅了他。
后来他向我解释说:因为那天有急事,我紧张的事候忘了玩。我不是故意错过约会的。我们像以前一样成了好朋友。
我认为蔺相如是一个勇敢、足智多谋的人,懂得用耐心化解矛盾,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为国。廉颇是一个吝啬、嫉妒别人才能的人,只关心个人利益。但是廉颇最终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能够主动负荆请罪,承认错误,也值得人们学习。
在生活中,我们要多多学习蔺相如用忍耐来化解矛盾,不顾个人的利益得失,一心为国家着想的精神,能够正确看待和朋友之间的矛盾,尽量的宽容别人,营造团结和谐的生活氛围。同时,也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廉颇,既要注意防止犯廉颇嫉贤妒能、心胸狭隘、自骄自大的错误,也要学习廉颇知错就改、敢于承认错误的好作风,日常生活中谦虚谨慎,善于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观将相和有感【篇3】
上星期,我读了一篇课文《将相和》,使我有所收获。
文中主要写了:在战国时期,秦国是个强国,经常攻打别的国家。一次,赵王得了一物——和氏璧。秦王得知后,写信给赵王,说愿拿十五座城池来换这块无价之宝。赵王看了信后,召集大臣商议,大家认为秦王只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如不答应又怕他要来攻打我国。这时,赵国有个叫蔺相如的人说:“我愿意带和氏璧去交换,如果他拿十五座城池换,我就给他,如果他不交的话,我就把和氏璧送回来。”xD63.cOM
于是,蔺相如带着壁到秦国见了秦王。秦王捧着壁,赞不绝口,只字不提换城池的事。蔺相如便对秦王说:“这壁有点小毛病,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了,把和氏璧给了蔺相如,蔺相如说:“您如果不把十五座城池交给我国,我就和它一起撞在柱子上!”秦王听了,马上让他看那十五座城池,并约定举行典礼交换。
蔺相如一回宾馆就让人把壁送回赵国。在典礼上要求秦王先交城池,再给壁。秦王听后,没办法,只好送蔺相如回赵国去了。
蔺相如立了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
几年后,秦、赵两国又在渑池见面了,秦王让赵王鼓瑟,赵王只好鼓了一阵。蔺相如说:“请您为赵王击缶,不然我就和您同归于尽!”秦王没办法只好击了一下缶。秦王占不到便宜,也只好让他回去,蔺相如又立了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卿。
赵国大将军廉颇知道后说:“我立了许多大功,他靠一张嘴就到我的头上了!我一定让他好看!”蔺相如听后再也没和廉颇见面,下人觉得很奇怪,蔺相如却说:“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所以谁都不敢攻打我们,如果我们俩闹不和,不是让敌人有机会攻入了。此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听后,觉得很有道理,静下心来,亲自到蔺相如面前负荆请罪。后来,他们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读了故事后,我自言自语道:“蔺相如能靠聪明和智慧,立了大功被赵王重用。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当然,廉颇也值得我们学习,因为廉颇将军战无不胜、攻无不破,为国家呕心沥血,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我呢,虽然学习成绩优秀,但也不能骄傲。一定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长大后为国家多作贡献!
观将相和有感【篇4】
复习导入后,让学生仔细读文,看看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对文章内容有何感悟?(可以抓住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甚至一个标点,来谈你的理解和感悟。)边读边画,可以批注。
在学生充分自我感悟基础上,我引导他们小组合作交流。在充分交流、探究的基础上,进行集体汇报。(可以小组形式进行)我预想中,学生也许会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进行汇报。但第一个学生的发言,就直指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我便顺其自然,循着学生的思路往下进行,没想到,这节课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过程如下:
生:我觉得廉颇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去负荆请罪,说明他能知错就改。
师:他到底犯了什么错误呢?
生:因为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所以廉颇很不服气。
师:你能把廉颇不服气的那段话读一读吗?
生:试读(但读得不到位)。
师:(介绍廉颇,以帮助学生理解廉颇当时的感受。这是理解蔺相如顾大局、识大体的崇高品质的关键所在)廉颇,是赵国的元老,他多年来英勇善战,威镇朝野,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真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学廉颇的语气)可是,蔺相如年纪轻轻,入朝时间又比他晚得多,就凭借一张嘴竟然当上了上卿,职位比廉颇这位纵横沙场几十载、为国家出生入死的老将军职位还高,假如是你,你能服气吗?
生:(不服气)
师:那就让我们体会老将军这种心情,再来读一读廉颇的那段话。
(此时,学生再读这句话,便能入情入境。更主要的是,把学生领入了课文当中,而不会游离在课外,学生会主动去设身处地理解课文内容想人物之所想,感人物之所感,这才是语文课所必须的。)
(就在学生理解廉颇感受的同时,教师话锋突转。)
师:我们也许可以同情廉颇的感受,但你同意廉颇的看法吗?(有的同学开始反思,有的开始摇头)难道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立下的大功全是凭一张嘴皮子吗?
生:不是。
师:请结合文章中的有关内容来回答这个问题。
(就这样,我把学生的思路很自然地引到前文,使他们充满兴趣地去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蔺相如的言行,体会他的机智勇敢。轻松中完成了对前两个故事的理解。)
师小结:蔺相如虽然不能持刀作战,但他的唇枪舌战,同样为赵国保住了尊严。何况,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他均以性命来逼秦王,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可以说,蔺相如也堪称一员猛将,只不过他出入的是没有刀光剑影的战场,但战斗同样是惊心动魄的。他的机智勇敢,是那样的可钦可佩,又怎能是常人可比!
生:是啊!(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
师:面对廉颇的误解,蔺相如忍辱负重,顾全大局。他对手下人的那段话可以说是发自肺腑、语重心长,你能体会并且读出这种感受吗?
生感情朗读。
师相应指导,范读。
(读出蔺相如语言的发人深省。使学生在读中再次感受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宽阔胸怀,感受到蔺相如的崇高品质。就这样,学生在读中再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也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师:蔺相如的肺腑之言传到老将军廉颇的耳朵里后,这位老将军是怎样做的呢?
生: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师:我们可以想象,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将军,赤着上身,背上带刺的荆条,走出家门,穿过大街,经过小巷,在众人的目光中,来到蔺相如的府门,跪下请罪看到此情此景,你又有何感受呢?
生:我觉得廉颇敢作敢为,勇于改过,真不愧是位大英雄!
生:廉颇老将军改错的态度是那样的诚恳,他的行为非常令人敬佩。我想,如果是我,说声对不起也许就认为可以了,甚至还有些不好意思,至于负荆请罪的事肯定做不出!
师:是啊!希望我们从廉老将军身上受到启发,生活中,对于自己的过错要勇于承认,要真诚地致歉,并在行动中认真地改正。好吗?
生:好!(学生异口同声)
观将相和有感【篇5】
11月15日我有幸听了张立军老师讲的《将相和》这篇课文,让我对《将相和》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张老师准确把握了文本的学科教学价值,整节课上,张立军老师敏锐地通过对学生的质疑、追问,引发学生学习,理解了文本,深刻准确地把握住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情感,实现了对这篇散文学习的目标。
在这节课上,张老师运用教学智慧,像一个魔术师,始终变化出峰回路转的教学思路,引领着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维的游戏,进行智慧的较量。从三个人物的形象入手,研究文章。带领学生揣摩人物性格,体会中华民族的品质。
学生在课堂上深入思考,拓展思维空间,真正发展心灵,这是一堂成功的课,一堂值得我们学习的课。最后,它留下悬念,促使孩子们积极阅读。培养了孩子的阅读喜习惯。
在课堂上,张老师顺应了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特点。通过文字的三个故事,两个人物引领了这样的历史。向学生推荐了一步巨著。
从张老师身上,我强烈地感到:我们要多读书,提升自己的理论认识,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运用自己的教学技能,引领着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