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谢天谢地读后感(分享9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9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巴金的作品《家》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家有谢天谢地读后感 篇1
昏黄的白炽灯星星点点散在扉页。良久,合上书页,才发觉原来夜已深,叶已落,“往事依稀浑似梦,都随风雨到心头”大概就是我现在的心境。
“我不是奢侈家,不是命运和自然的爱子。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这句话看得我热血沸腾。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历史正处在风起云涌的动荡时代中。而本书记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分化与衰落,以及青年一代冲破封建宗法束缚,走向新生活的过程,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伟大力量。
有人说:“生活本就是个悲剧。”在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上,无数地热血青年受到迫害、打击,甚至成为这条道路的牺牲品,在高家里,他们闭关自守,惧怕和敌视新思想、新事物。旧的制度把一个原先极有才华、极有希望的青年的前途给葬送了,成为了专制主义重压下的病态灵魂。在这条道路上有黑暗、痛苦、挣扎,也有光明、希望、憧憬,这种爱与恨的冲击,让我瞬间理解“家”的意义何在!在两代人的冲突中,旗帜最鲜明、斗争最坚决的是觉慧,第一看出了高家内部的腐朽和统治的不合理性,对现存秩序的合理性表示怀疑和否定。作为高家的第一人的觉慧用热血告诉人们:只有革命才是惟一的出路,逃离家庭、个性解放,仅仅是第一步。在五四思想的影响下,他毅然选择离家出走,奔向新生活。
我感受到本书表现了不合理的、丑恶的婚姻制度对妇女的摧残以及对封建专制的婚姻制度的控诉和批判。一些女子像夜空划过的流星,稍纵即逝;也有些女子踏过牺牲者的尸首,坚定地走下去。而琴有着超前的思想,她目睹了身边的'悲剧,并勇敢地和恶势力对抗。那种真诚、炙热的心在灼烧,他们披荆斩棘、奋不顾身,哪怕前方虎穴龙潭,生死未卜,他们也从不曾放弃!
鲁迅先生说“不在沉默中消亡,就在缄默中暴发。”觉慧、觉民、琴他们怀揣着对梦的赤诚,对爱的坚贞,不顾虑,不惧怕。他们不甘于封建统治和专制主义;不畏于封建长老的威逼;不屑于当浑浑噩噩的灵魂。他们散发着属于自己的异彩!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清生活的本质,依然热爱生活的人。”我觉得他们热爱生活,就算掉入万丈深渊,他们也还是能笑着迎接明天的太阳,已朝阳做背景,拿起手中的笔,为大地写下新篇章!
想起一句话,我想再适合不过这本书:“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那便是美德。”
家有谢天谢地读后感 篇2
读过巴金的《家》之后,虽然对那个年代的事不是很多的了解,但可以看懂,而且书中有一个特别显着的气息:到处闪耀着青春的色彩。这种单纯而自然的环境就是作者本人所写的那样:“永生在青春的原野”,“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源泉。”巴金老先生笔下的《家》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家》的那些子弟们正代表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专横、衰老、腐朽的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贪婪的官员。那些官员仗着自身的官职,随意支配人,在无形中,人们对他产生了怨恨,对他也产生了无形的威胁。
还有像狡猾贪婪的四老爷克安的赃官,他们利用自身的小聪明,毫无顾忌地从公家手中“榨钱”,社会中也有像腐化堕落的败家子五老爷克定的青少年,他们整日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他们由于承受不了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自甘堕落。尽管有如此之多的“乌云”,但它永远遮挡不住“太阳”的光辉。
总之,《家》这部作品从思想内容上,对摧残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对那些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受苦、挣扎最后作了牺牲品的人们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那些为争取自由的生活而奋斗的人们进行了大力的歌颂。
这个社会永远都是在进步的,并不会因为有什么不进步的羁绊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停止;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得了时代的潮流。在走过的途中,它会喷发出应由的水花,这就会形成一股股奔腾的不息的激流,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家有谢天谢地读后感 篇3
巴金,作为现代著名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少杰出的作品,以爱情和婚姻纠葛为主要线索的《家》是激流三部曲之一,是这位文学大师的代表作。
小说《家》真实地描写了高公馆这个“诗礼世家”“同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分化过程,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颂赞年轻一代的反抗斗争精神。
小说觉慧,觉民,觉新三兄弟在爱情婚姻下的不同遭遇。主人公觉慧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叛逆者形象,以及其二哥觉民都是在五四思潮下的觉醒,体察到封建家庭的虚伪、黑暗和腐朽。他们追求先进的思想,关注时事,积极参加反封建活动,他们渴望自由的爱情,讨厌封建的家庭婚姻,讨厌连自己的婚姻都要被束缚,讨厌将自己的感情葬送在封建礼教中,就像觉慧与丫头鸣凤,明知道身份地位悬殊,却还是不顾世俗的眼光相互爱着,甚至当冯乐山要娶鸣凤做姨太太时,她宁愿投河自尽也要扞卫自己的爱情。而觉民与琴都是典型的先进青年,在他们见证了觉新、觉慧惨痛的爱情经历后决定奋力一搏,到最后终于赢得了他们的自由。而大哥觉新是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甚至现在的话说,他有着人格分裂症,他不满旧家庭的专制,然而作为长子长孙的他,又加上受封建礼教较多的约束,他养成了委屈求全懦弱顺从的性格。他不敢大胆反抗,义无反顾,以至于不能与自己喜欢的梅芬结婚,更是将温柔贤惠,善解人意的妻子瑞珏推向了死亡地带。
家有谢天谢地读后感 篇4
提到家这个字,此刻的我们心中大多就应想到的是温暖、和睦而完美。或许平日里或多或少的纠纷不可避免,但纠纷过后,依旧温暖而和睦。
然而回眸历史,在那黑暗的封建社会,在旧礼教观念的毒害下,家却并非是这样温暖和睦。
《家》所描述的就是一个受封建礼教所束缚的封建专制家庭,在这个家庭,高老太爷化身为封建制度,统治着这个腐朽的家。而他统治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统治的主要手段----专制。在这样的统治下,家人的自由受到了约束,权力收到了限制,家又怎能温暖、温馨?
在这样的统治下,高老太爷
人们肆无忌惮的理由。任何伤天害理的事情只要打出“这是高老太爷的意思”的口头禅,便可通行无阻。这深刻的反映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的黑暗腐朽,让我深刻的领会了封建制度的可怕。
有黑暗就有光明,即使是一点微弱的光明。书中描绘了觉新、觉民、觉慧这三个形象,在他们的身上,都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先进的五四思想,然而因为地位和性格的不一样,五四的先进思想在他们身上产生了不一样的影响。
觉新受五四新思潮的洗礼,清醒的意识到了自己的杯具命运,明白是就家庭和旧礼教夺取了自己的青春和幸福,单但由于他本人处于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被灌输了超多的封建思想,以致他养成了委曲求全、逆来顺受的性格,因而五四新思潮的洗礼反而让他更加痛苦。
通过觉新这个形象,我感悟到了行动要与思想共同进化,否则一旦两者矛盾构成,所要遭受的,将是原先双倍的痛苦。
相比觉新,觉觉慧则将自己受到的五四新思潮的洗礼更加付诸实践,他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封建叛逆者的形象。热情、叛逆、只求自由的五四精神在他身上彰显的淋漓尽致。
而现如今,本来先进的五四精神却被有些青年发扬的有些过火,他们对任何事物哪怕是不良事物都充满着热忱:叛逆也不是对待腐朽的事,而是对待家长和老师:过分槌球自由。他们的行为陷入误区,发人深思。
《家》通过一系列完美的生命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家庭的腐朽的黑暗,描述了先进的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为新时代的青年点亮了前行的明灯。
太阳普照大地,总有黑暗的角落:社会再礼貌,总有迂腐的潜伏。倘若处在阴暗迂腐的现实之中,那么时代的新青年就就应继承和发展那永不退色的五四精神,用他的光芒驱散现实的黑暗。
家有谢天谢地读后感 篇5
很久没看近代小说,为此读起《家》时,最初竟然没有任何感觉,只是后面才渐入佳境。
然而,纵使对《家》的情节和人物慢慢熟悉并有所感喟,但细细体味,自己心境终究变了许多。
简单而言,不再像初中时的我那样虽对故事不能完全理解,但却总能简单地喜爱上那些人物,对故事里的生活也多是些美好的期许。这些单纯的感悟早已不复存在,如今自己对小说故事的发展多了些消极的悲观,更对原本可爱的人物有了许多现实性的厌恶。
或许正是这厌恶误,不时动摇自己对近代小说的兴趣。为何会存在对小说人物的厌恶,道理很简单,那是自己初中之后的.长久时间里内心发生了些许变化。尽管这些变化不能完全归结于不好,至少自己没有了以前那份单纯和善意,有人说这是成熟,如果成熟代表着无法简单的善意,那自己或许并未成熟吧。
鸣凤死了,而自己并未死,也许这一点终究未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家有谢天谢地读后感 篇6
首先,觉新的自身原因。他在面对事情时过多地选择了逃避、忍耐、顺从。即使是牺牲自己和所爱的人,也要去遵从旧传统。为此,他出国留学的梦想破灭了,他心爱的梅嫁与他人,最终他深爱的妻子也因此惨死郊外,连在她临死前二人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觉新曾感叹:“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只有牺牲的资格。”可是,他那毫无原则的苟且顺从,牺牲的不只是他自己的幸福,更有别人的幸福甚至性命。这完全是懦弱的表现。“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如果说是出于无奈,那么“没有反抗的意思”则完全是因为他性格的懦弱,懦弱到毫无疑义的听从着家人的摆布。觉新的悲剧,他自己的懦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次,家族原因。第一,觉新的家族地位。他是家里的长房长孙,他从一出生便注定要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任。他是整个家族的未来,他承载着家人的希望。家庭就是他整个生活的中心,他的一切都要以家族为重。因此,他很难把视野投向整个社会,也就不会针对社会弊端做出抗争。这一特殊地位注定了他不能像觉慧那样激进,不能勇敢地做出反抗。第二,觉新的思想根源。这一点是由第一点衍生而来的。作为一个封建大家庭的长子长孙,他自然被寄予了厚望,接受良好的教育,当然这教育也是封建伦理的教育。儒家思想的孝悌观念自然早已融入了他的血液里。这也在思想上给他戴上了沉重的枷锁。在他的思想里他已不是简单的为自己而活,他活着就是为了整个家族。它完全是封建礼教的奴隶。恪守着长房长孙的规矩。他完全成了一个傀儡,被人玩弄,任人摆布,没有思想也没有灵魂。
最后,社会原因。在封建社会日趋瓦解的时代,像高家这样的封建大家族也注定走向腐朽和堕落。家族的逐渐腐化令觉新认识到它所严格遵守的旧传统再也无力支撑起这个家,现实的巨大压力使觉新变得迷茫不知所措。他始终认为封建秩序是不可动摇的,因而在纷乱的境况中他只有选择墨守。
觉新是处在新旧制度之间的人,矛盾的境遇也造成了他矛盾的人格。
觉新从小接受的是传统封建礼教的思想,是完全从他的祖父、父亲身上继承下来的。同时他又处在社会转型的时期,与弟弟们一起如饥似渴的阅读进步刊物。“每天晚上,他和两个兄弟轮流的读这些书报,连通讯栏也不肯轻易放过。他们有时候还讨论这些书报中所论到的各种问题。”
他的思想虽不如觉民觉慧激进,被称作“刘半农的‘作揖主义’的拥护者”,也常说自己“喜欢托尔斯泰的‘无抵抗主义’”,可他的思想毕竟超越了封建礼教的范围,是一大进步。而且他这样又能够“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不冲突地结合起来。它给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自己并不觉得矛盾。”他正是在这种矛盾当中寻找理想与现实的交叉点。或许只有在这时他才能找回那颗年轻的心,自己才不至过早的老去。
家有谢天谢地读后感 篇7
暑期闲来无事,重温了巴金先生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读完之余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尤为书中被封建礼教残忍毁灭的美丽女性叫屈、心疼!其中最令我触动的便是美丽温婉、善良多情,却又爱而不得、抑郁一生、华年早逝的梅表姐——钱梅芬。
梅芬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千金小姐,她从小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爱好诗文且修养极深。她与表哥觉新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两家也有意亲上加亲,但只因双方母亲在牌桌上闹了意见,便赌气拿儿女的终身大事向对方报复,一句“命相不合”,便轻易地断送了他们纯真圣洁的爱情以及垂手可得的幸福。后来梅芬屈从于母亲的意志,嫁给了一个自己不爱的陌生人。更为不幸的是,新婚不久,丈夫便夭亡了,面对婆家的恶气相待,梅芬只好回到顽固的母亲身边,恪守着“从一而终”的封建节烈观念,压抑的过着尼姑庵式的生活。但她仍念念不忘觉新,整日自怨自艾,以泪洗面,最终忧郁成疾,凄惨死去。
这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她的身上由内而外散发着中国传统美德的熠熠光辉。她忠于爱情,安分守己,隐忍柔顺,处处替别人着想。明明母亲对她不幸的婚姻负有主要的责任,但她从未抱怨过她,反而总念叨着自己拖累了她。每当伤心之余,她免不了痛哭,但总是躲在房里或倒在床上蒙上头,唯恐惊扰母亲和他人。尽管她心里还爱着觉新,可是她又不愿影响觉新的生活,只能独自忍受着感情的折磨。即使在生命垂危之际,仍叮嘱别人,千万不要让觉新知道她吐血的事。她没有因自己的失意而对瑞珏(觉新的.妻子)有丝毫的嫉妒和忌恨,反而真诚的对她表示羡慕和喜爱,当瑞珏敞开了胸怀接纳了她,她则向瑞珏表示了由衷的感谢。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确,如梅芬,如此美好的女子,却凄然一生!她有爱的渴望,却没有追求爱的权利;她热爱生活,却不能正常生活;她渴望幸福,却偏偏得不到幸福。正值青春妙龄,却痛感人生无趣、生不如死,最终香消玉殒,这样的悲剧怎不令人心痛?
我认为,梅芬的不幸,是与她的性格和追求分不开的。懦弱的她,每当面对不公时,只会一味地隐忍、顺从,缺乏反抗精神;她一生的追求也仅仅是爱情。对于一个善感多情的女子来说,虽然这样的追求无可厚非,但她不该在爱而不得后,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只一味浑噩沉浸在往昔的回忆中。她的情感格局太小,她的内心缺少阳光。因此当她纯真的爱情理想破灭后,年纪轻轻的她便觉此生无味,心如死灰。心头无法消除的伤痕,使她多愁善感,郁郁寡欢。“看见花落要流泪,看见月缺也会伤心。”皱纹过早的爬上了她的额头,病魔也悄悄地缠上了她的身体。可以说,懦弱隐忍的性格和狭小的情感格局是造成梅芬悲剧的直接原因。
但是,造就梅芬悲剧的深层原因,则是当时严酷的封建制度和吃人的封建礼教。
梅芬同觉新,自幼青梅竹马,情投意合,即使用旧的婚姻标准来衡量,他们也是非常合适的一对。但只因双方母亲在牌桌上闹了意见,两个年轻人的爱情便被轻易断送了。这绝非仅仅指两位母亲的意气之争,它体现着几千年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强大威力。梅芬后来正是按照“天经地义”的旧礼教嫁给了一个不认识的男人,但结果却是她不幸的青年居孀。面对婆家的欺凌谩骂,她只好无奈地回到亲手扼杀了自己的青春和爱情,顽固的母亲身边过着尼姑庵式的生活。当她在成都重新遇见觉新时,本来有着满腹的心事和一腔热情渴望对觉新诉说,然而种种残酷的“规矩”和“礼数”却让她望而却步。她的内心十分矛盾和痛苦,只能默默地承受着不幸,吞咽着心酸,任凭家长的摆布。当觉慧鼓励她起来与封建礼教和环境作斗争时,她却认为,“一切都是无可挽回的了,不管时代如何改变,我的境遇是不会改变的。”在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礼教思想的长期束缚下,梅芬的思想和精神已经变得麻木不仁,始终没想到要去反抗,要去努力争取自己的人生权利和幸福。在这种不公、罪恶、吃人的制度下,像梅芬这种生活的弱者、命运的顺从者,只能被摆上封建礼教的祭坛,成为可怜的牺牲品罢了。
读着梅芬的美丽与善良、凄惨与不幸,我忍不住在心里咒骂起过去那个凶残、野蛮、荒唐、愚昧的罪恶制度来,我忍不住为可怜的梅表姐叫屈、心疼。中国已进入21世纪,尽管封建制度已经灭亡,但当初与之共生、共存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有些却顽强地活了下来,并在今天改头换面,公行天下。被封建礼教戕害的“梅表姐们”虽然早已无声无息地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之中,但是她们的悲剧对于如今身处科学文明时代的世人来说,仍有警醒意义。
家有谢天谢地读后感 篇8
那是一个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的年代,旧中国社会的天空阴霾密布,望不见尽头;那是一个新旧思想激烈冲突的年代,五四运动带来的新思潮意欲席卷沉睡了千年的土地。然而,还有多少人的思想被禁锢在封建、礼教和迷信的狭笼里,还有多少人仍在满是魑魅魍魉的社会底层艰难地喘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年代里,一个看似平凡实则跌宕的故事在成都高公馆里轰轰烈烈地上演了……xD63.CoM
高太爷——高公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最高统治者,他生命的全部,就是维护他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不许任何人对他说一个“不”字,自己却骄奢淫逸、灵魂空虚。他的孙子们——觉新、觉民和觉慧都在洋学堂接受了西方新思想,恰青春年少却性格迥异,因此他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觉新和觉慧这两兄弟的性格差异。觉新是高公馆的长房子孙,他虽然阅读了许多宣传新思想的书籍,但他又怯于行动,天天过着旧式生活。而觉慧则不同,他的性格如夏天般刚烈,极度憎恨封建制度和封建家庭,具有人道主义思想。不同于被别人操控了人生的决心,觉慧能为自己的未来做主,他冲破封建的罗网,与这个封建家庭彻底决裂,到上海开创了自己的生活新天地。如果说,觉新是关在“家”这个狭笼里任人摆布的小小鸟,那么觉慧无疑是敢于冲破狭笼寻找属于自己一方天空的雏鹰。
《家》的情节一波三折,跌宕沉浮,其中的故事大多带有悲剧色彩。“鸣凤投湖”和“瑞珏惨死”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鸣凤是旧中国千千万万下层劳动人民的代表,作为高家的婢女,她受尽折磨,却依旧保持着心灵的高贵与纯洁。她与觉慧情投意合,却被高太爷送给六十多岁的冷乐山做小老婆。一向忍辱负重的鸣凤愤怒了、绝望了,但她的身份决定了她的反抗无效,于是她宁死也要守身如玉。鸣凤激起的水花是对封建思想最有力的控诉,是对专制礼教坚决的回击!然而,她的死在高太爷看来实在是不值一提,等级森严的大家族里,丫头们如同礼物,可以送人,可以更换,可以抛弃。鸣凤死后,高太爷用另一个婢女婉儿代替了鸣凤,送给了冯乐山做姨太太。不久,鸣凤和婉儿都被散淡成时光碎片被遗忘,这就是旧中国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
瑞珏则是封建礼教的另一个牺牲品。她在18岁那年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觉新,开始了“以夫为天”的少奶奶生活。温婉贤淑、才华横溢的瑞珏深得觉新的爱,在家族成员中也享有一定的口碑。她本以为日子会和和美美地进行下去,与爱人白头偕老,但觉新的“无抵抗主义”和“作揖哲学”葬送了她的妻子。在陈姨太荒谬的“血光之灾说”面前,承担家族重担的觉新只有委曲求全的份儿。他懦弱地听从了陈姨太,将临产的妻子送到城外的小木屋里生孩子。在一声声悲恸欲绝的叫喊声中,善良的瑞珏因难产离开了人世,又一个血的悲剧!恸哉!恸哉!
看完《家》后,酸楚和压抑在心里渐渐发酵。通过“小家”看社会,腐朽的高太爷,懦弱的觉新,骄横的克明、克定、克安三兄弟,是旧中国权贵阶层的缩影,都是巴老批判的对象。整部作品中,巴老几乎没有用情绪化的语词怒斥他们,而是用看似平淡的笔调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使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了鲁迅先生的杂文《灯下漫笔》——作品中的人物都自甘沦落为生活的奴隶,何其不幸!何其可悲!
然而在这一切绝望的背后还有无限的希望,因为我们看到了一批又一批的进步青年。比如觉慧,他强烈的反抗精神,他骨子里执着冲破狭笼的反抗,他心中“这个家必将走向灭亡”的信念,无一不彰显了那个时代五四青年旺盛的生命力。比如觉民和琴,这对自由恋爱的年轻人为了争取自由婚姻的胜利,第一个离开了“家”的狭笼,抗争到底,绝不妥协,最终换来了永久的幸福。比如许倩如,这个新式女性的代表,第一个站出来剪去长发,打响了妇女个性解放的第一枪。还比如张惠如兄弟、黄存仁同学,他们孜孜不倦地办进步思想刊物,让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这一切的希望,初时如刚萌芽的新芽,星星点点,但最终必将勃发出盎然生机,长成茂林,绿遍华夏……
有的人,甘愿被俘虏在狭笼里,不愿追寻广袤的蓝天;有的人,勇于冲破束缚,找寻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前者,必在狭笼里消磨生命,一事无成;后者必将成为载入史册的先驱。历史长河汹涌向前,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时间之流,必将把一切旧事物湮没。
家有谢天谢地读后感 篇9
当我看到巴金老先生的《家》的题目时,我便想起了我的家,想到了那个让我温暖幸福的家,于是很愉快的读起这本佳作。读过之后才发觉,《家》这部小说是巴金老先生为朋友而写的,我被它动人的情节深深感染了。
《家》这本书让我感到无奈的是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却因为迷信而分隔两地。书中的觉新代表那些逆来顺受的孝顺子弟,他不知道怎样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虽然已经长大成人,却由着父母来为自己的婚姻大事做主。他爱的是他的梅表妹,但却要遵循父母的主张与另一个女人结婚,觉新的心里虽然很不乐意,但却只是唯命是从,与自己心爱的人分开了,娶了那个父母指定的女人。而觉慧却是一个与觉新不同的人,他有自己的思想,不屈于封建的束缚,他积极参加学生会,参加游行,敢于反抗,敢于表现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即使他的爷爷不允许他外出,他也没有中断在学生会的工作,而是在家读书看报,了解当天的时事新闻,用另一种方式来反抗封建社会的统治,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满。
觉新、觉民、觉慧这三个兄弟中要数觉慧的思想最为先进。他恨透了这个旧社会、旧体制,最终,他用离家出走来表明了他抵抗这个旧社会的决心。
这个社会是一直进步的,它不会因为什么而停止前进的脚步,我们要像觉民、觉慧那样对前途未来充满信心,永往直前。
-
更多精彩的家有谢天谢地读后感,欢迎继续浏览:家有谢天谢地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