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大全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心得体会大全 > 读后感 > 导航

南渡北归的读后感(汇集7篇)

发表时间:2022-11-24

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阅读作品,我们会对作品有一定自己的认知,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关于写作品读后感的要点您熟悉吗?经过心得体会大全编辑精心整理,推出南渡北归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南渡北归的读后感【篇1】

《南渡北归》一共有三部,分别是《南渡》《北归》《离别》

第一部《南渡》是故事的起源。在烽火连天,战火纷飞的那个时代,众多知识分子纷纷离家,他们带着厚重的书籍躲避纷飞的子弹,在家人奄奄一息之时拒绝敌人的糖衣炮弹。他们都是剑桥,哈佛毕业的高材生,但他们没有为了自身,辗转自身他乡,而是回到自己饱受摧残的祖国,与祖国共存亡。日本人说:要想彻底征服中国,光是占领他们的领土、城市、财产是不够的,必须在精神上征服。所以,日本人所征服中国的第一件事就是炸毁南开大学,随着日军攻击,南开已成为一片废墟,清华成为军营,学校被日本人所占领,但这双重打击,并没有让中国人民气馁,他们鼓起士气,走过三千五百里,从北平长沙到昆明,再从昆明到四川,一步一步,一天一天,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中国这片宽阔的土地。西南联大,史上最辉煌的学校,南开校长张伯苓,清华校长梅贻琦,北大校长蒋梦麟,组成了校董事会。陈寅格,傅斯年,金岳霖等组成了最豪华的老师阵容,二这个学校也诞生了许多让世界瞩目的人才:汪曾祺、李政道、杨振宁等。但是,这所学校却只有茅草盖顶的校舍和寄人篱下的悲情。

这本书有很多让人动情的故事:蒋介石在庐山开会,日军空袭炸楼,两名保安当场死亡,他沉着冷静,不为所动,在风雨飘摇的小楼中开会,张自忠无力回天。中方为了抢夺张自忠的遗体,牺牲两百多名士兵为代价,抢回了将军遗体,陈寅格在香港面对日军百般讨好。宁可饿死,不食周栗。让我知道了什么是骨气。

《南渡》描述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从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继之平津沦陷,北大南开清华学生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独自办学的岁月,堪称中国知识分子抗战时期的群雄。

南渡北归的读后感【篇2】

《南渡北归》是一本描绘大师的佳作,虽然在我看来,许多大师的风骨并没有表现得太淋漓尽致,是零散、琐屑的片段构成了一个个大师的剪影。梁启超,只是众多大师中的一位,但对我个人而言,他是主角。

梁启超的一生,似乎都在与变革、混乱的时代背景联系在一起,他在慌乱中逃亡,在变革中崛起,他曾在一系列文章中对奴隶性的表现、产生根源及其严重危害作了系统、深入的剖析。在与革命派论战的过程中,梁启超创造了一个新词:中华民族。他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七次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词。他认为,中国人家庭观念、乡土观念浓厚,但毫无国家意识,只知道服从权威和统治者,不知服从国家和主义。他在那些举国困苦的年代,为了中国文学的未来而担忧,他一面主张引进西学,一面主张中国人要学会创新,在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里,梁启超拿起文学的笔,书写下了他的新思想。岁月的流年带走的是他青涩的无知和淡淡的无奈,陨落的梦想是凋落的栀子花,芳华犹在,悠悠地飘落,跃然于脑海的信念是青春最美好的记忆,在成长中沉淀却不消逝。记录下的缱绻是生命中悠长的河。少年的梦想在风中实现。

大时代中的大人物和小人物

穆旦说:但如今,突然面对着坟墓,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但是,在那动荡的年代,那些学者们只是完成了普通的生活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南渡北归的含义在于一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如胡适、梅贻琦、傅斯年等等,随着内战爆发,带着自己的个人理想和抱负,越过台湾海峡,进行第二次南渡,并最终长眠台湾,死后倍受哀荣。而陈寅恪等一批知识分子,则在南渡中突然改辙更张,回归故土,但仓皇张望时,却不知如何适应,终于在大时代的革命洪流中哀婉地死去,身后情境凄凉。更有一批原地不动的知识分子,紧守故土,积极改造,其晚境凄凉;也有一部分投靠江青等权贵,红极一时,最终又陷于世人皆曰杀的尴尬之境,令人悲叹。这不仅是大人物在大时代中的抉择,也是小人物在大时代的缩影:有的人选择了逃离,有的人选择抗争,有的人选择固守不动,有的人选择投靠他人《南渡北归》用学者们的选择来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那个时代中每个普通人的抉择,知识分子精英的变迁只是那个年代中一个小的倒影,而南渡的远远不止知识分子精英,南渡的还有中国人民的精神和财富,那些大人物的远去,不仅仅是个人的远去,也是一个时代的远去。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每个人在读完这本书后,都会为此感叹和扼腕,但是,我们何必为了已经远去的大师在独自叹息呢?大师真正的魅力不再于让我们为之感叹,而在于很多年后,当他们远去,却能把那坚定的足迹留给后人。他们在面对国破家亡时毅然投入救亡图存的潮流中,且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教学科研,保住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他们拥有强烈的自强精神。而现在,我们身处和平年代,却每天在面对着他们辛苦扞卫的中华文化时抱怨,没有了当初的力量与激情,是时代造就了他们,还是时代糟蹋了我们?

一本书的好,不再于别人对他的评价,而在于它对我们心灵的升华,《南渡北归》让我知道,纵使路途坎坷,但中华民族有一种精神叫勇往直前;纵使前途渺茫,但中华民族有一种精神叫坚持不懈;纵使北归无期,但中华民族有一种精神叫坚强不息。

南渡北归的读后感【篇3】

《南渡北归》讲了民国时期大学教授和学生在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图书,文物转移到西南地区,抗战胜利后再北上的故事,全册分为《南渡》、《北归》、《离别》三部。书中,一个个坚韧绚烂的生命,在历史的丰碑上,刻下记忆。

全书开始于沦陷后的北平,屈辱与尊严,征服与抗争。每一个人,都是毫无杜撰有血有肉的人。这批人,他们护送中国文物和大学图书在烽火下南渡。在军阀混战,中日战争的硝烟中描绘出中国最初的考古,建筑轮廓。也在山区的艰难环境下完成生物科学实验。本该在优越实验室中完成的任务,他们在颠沛流离中仍不放弃。他们,让“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在这古老的大地上生根萌芽。

正因为有这批坚守信念的大师们,当我们再去凝视这段沉浸在深渊的历史时,才会看到屈辱不堪之外的风骨凛然,这是中国式的风骨,是对家国情怀的深刻诠释。

在逃亡路上,为了不丢弃人才培养,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组成的西南联大。在艰难的日子里讲课声常伴随敌机的轰炸,师生们却把躲防空洞的事儿风趣地写成对联“人生几何,恋爱三角。见机而作,入土为安。”晚上停电时,刘文典就一袭长衫,对月讲《月赋》。但却这么艰难的日子里,它为祖国培养了多少人才。

解放战争时,梁思成焦灼地在楼上转圈,一看到有飞机在北平上空飞旋,就喃喃道:“完了完了,这些古建筑要全完了。”罗哲文回忆,梁思成在二战末期经常抱着日本地图标注古建筑所在,并把地图交给美军请求他们不要轰炸这些人类共同的遗产。日本知晓后极为感激——梁思成此时却早已死去多年。

看过一张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照片——他们坐在檐上,并肩笑望镜头,林穿着合体的旗袍,脚下踩着一双平底布鞋,他们正进行维修测量工作。那时候,所有的笑容都是发自内心的欣然。看照片的人关心的不会是林徽因的脸蛋长得美不美,也不会是照片拍的模糊而没有色彩。它展现的是中国大师们的坚定信念,在一个古国的土地上,用生命的时间抢记建筑的记印。

书本仍在读,它在慢慢展现更完整更浩瀚的中国,我想,这就是梁思成和《南渡北归》的意义吧。(黄湘闽)

南渡北归的读后感【篇4】

读别人的人生,写自己的感悟。看到大部队都读完了《南渡北归》,我很汗颜,并没有读完,才到第六章。

看来我暑假时间利用率有点低,不给自己找借口。虽然只是阅读到第六章,感受还是深刻的。阅读《南渡北归》让我对民国到新中国建立之前这段历史有了更详细的了解;也对那时候的伟人有了更仰慕的敬意;更对那时候的苦难有了更醍醐灌顶的痛和悟。拥有和平年代的我们,该何去何从,该为自己和社会做些什么。先辈们用血泪打造给我们的和平安稳社会,我们该怎么珍惜并也做出些什么。

常常为文学大师的思想震撼,到底是怎样的情怀才可以不顾自己个人而为大家,为后代留下什么。

伟人和凡人的不同,因为他们的思想境界不同;而伟人又和凡人相同生活的爱恨情仇,又多了份真实感。他们也会因为意见不合而不合,也会因为性格不合而不来往。但他们最终的目标是为国家而奋斗!

文学大师诸如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傅斯年,胡适,蔡元培等。他们的思想真的是永垂不朽。梁启超的育儿观让我记忆深刻。西南联大迁移的难和保护文化遗产而牺牲的伟人都让人敬佩不已。我已无话可说,文字言语都太无力,表达不出那时候的难。

觉得自己太渺小了,感受也很浅薄。我只能表达对那时候付出生命牺牲小家而成全国家的敬意,而让自己对民族有更高的敬意,民族毅力永传承,平时个人生活的挫折困难算得了什么,简直渺小至极!

感受也只能到这,我的阅读分不及格!我没有阅读完暑期任务,后期时间利用率应该提高了。《南渡北归》我连一半都没读完,要赶紧迎头赶超了,否则新书又开始阅读了。

南渡北归的读后感【篇5】

其实《南渡北归》有三本书,第一部《南渡》、第二部《北归》、第三部《别离》。战火纷飞的年代,傅斯年、胡适、陈寅恪、李济、梅贻琦、梁启超、梁思成、童第周、董作宾、郭沫若、王国维等国之大师,为祖国而奔走,为民族崛起而奋发。想当年,他们也曾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精力充沛的想要在各自的领域开创一番事业可在人生最该得意的时刻,却遭受日军侵华带来的国破家亡的痛苦,万里迁徙,在西南一隅忍受贫困疾病,为中华民族保存文化血脉。抗战胜利后,本该欢天喜地继续自己的事业,怎奈又逢国共内战。民国时期的大师们,在他们一生中,遭受了很多的艰难困苦,在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折磨下,依然能够勤于治学,并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做出如此辉煌的成绩,不得不给人以很大的震撼。

有时为大师的趣事儿逗乐,王国维担任清华四大导师前特意跑到溥仪那里请示。有时为大师的决绝震撼,“思想如不自由,毋宁死耳”的王国维毅然地投湖自尽。童第周的形象也鲜活了起来,他不再只是著名的生物学家,还是在田垄边卷起裤管和妻子一起捉青蛙的李庄人。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那些在李庄生活的知识分子开心的走向街头的描述也令人为之深深感动。也更加深刻地去理解甲骨文的发掘与识别对中国历史的意义。那些大师们不仅仅只是名字印在脑海里了,他们事无巨细的生活呈现了活灵活现的人物。还有一些可能被我们误解的历史在这里也被澄清。

读这本书的时候思绪万千,却发现写读后感时却无从下手,内容太多,自己功力有限,不知如何讲起,如何总结,说一些感悟吧。我看南渡时是最激情的,虽然战火纷飞,但每个人都是激情四射,眼中充满光芒的,他们为国家保留文明的火种。北归是有些伤感,离别是极度伤感。南渡、北归、离别,人生也就几十载,折腾着、折腾着,人老,发白,曲终人散。也可以说这是一本带有情绪的中国近现代史,三本书看完除了对大师们有了比较形象地理解外,也对真实的历史有了一定的思考。人是活的,思想是自由的,而所有记载下来的东西都变成了死的,固化的,一味地尽信书不如无书。但所有记载下来的书都对我们有所指导,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与审美。

《阿甘正传》里说:我不觉得人的心智成熟是越来越宽容涵盖,什么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觉得那应该是一个逐渐剔除的过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知道不重要的是什么,而后,做一个简单的人。

南渡北归的读后感【篇6】

时隔六年,花51小时重刷,仍遗漏许多脚注,不知是因为自己真的老了还是交叉资料接触多了,没有第一次读时的激动。六年来,多次向朋友推荐此书,而本次阅读,只想给自己的民国情结做个了结。应该说,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时期,留给后人太多的眷恋与遐想:先秦的诸子,魏晋的名士,民国的教授。不知道该感谢那些时代的统治者给予他们的包容,还是该赞美这些前辈们的水平、思想与个性,不论怎么说,当我们接触到跟他们相关的文字时,心无疑被揪住了。

岳南先生以考古学的深厚功力、结合历史学的起伏跨度、贯穿文史通行的春秋笔法,真可谓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勉力总结几句话,括而言之如斯:《南渡》关乎民族存亡,悲愤中暗藏激励,铺陈开阖,诸大师交相辉映,国家危亡之际,军事为文化教育撑起半片天空,逃亡之中不忘国耻,奋发图强以期自救,可谓用血写就;

《北归》之际,本当摒弃嫌隙复兴中华,怎奈纠结于政治之漩涡,文人本夹缝,无奈又相轻,阵营本无义,偏偏说渭泾,此谓之以泪写也;《离别》时令本伤感,偏让书生站队忙,见证时代的大师们被政治撕扯,或驻守,或流亡,或偏安,或旁观,最终都输给了岁月和纷争,大师们不按排名先后相继落幕,大师之后无大师,我辈徒劳为感伤,此可谓血泪相和而写。

南渡北归的读后感【篇7】

读着《南渡北归》,看到一位位大师在政治运动中凄苦中离世,我感受着无尽的悲凉。我知道沉浸于这份凄苦与悲凉是不妥的,这些日子,我努力的挣扎,向着光明,终于挣脱心中编织的凄凉的网。沉默了一些时光,我愿写下一些文字,向大师致敬!

他们犹如经霜傲雪的寒梅,无惧风欺雪压,他们活得光明磊落,他们一生追求民族之自由,精神之独立。他们富贵不能淫威,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他们君子,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廉者不食嗟来之食,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即使命途多舛,遭遇坎坷,饱受打击,他们也不改其秉性与追求。他们是时代的勇士,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他们的气节与风骨犹如寒冬的梅花弥漫芳香。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要怎样活着?他们向时代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如果,我是说如果他们之中也有人本着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其人生只为追求财富和名利,他也许生活无忧,甚至过着众人向往的生活,但他绝对不会成为流芳百世、世人景仰的大师。

大师活着时,也许并没有成为大师的意愿,但是他们的风骨与精神却化作了文化,影响着世人,他们将被世人铭记。

作者说,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这的确令人感觉心情沉重。

这个时代,受西方社会文化的影响,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如今,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清北等一流院校培养出了许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些社会精英人才,接受教育若干年,仿佛忘记了祖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诲。许多优秀的学子,如果有机会留学国外,大多会选择定居国外,这么做就是为了让自己有着更好的生活。为什么顶尖的院校培养不出大师的存在?

不要忙着给这些学生扣上自私自利的帽子!我们应该想一想问题发生的根源究竟在哪里?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接受教育多年,究竟受到了怎样的教育?

先看看今天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

《弟子规》总序如是而言: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只有静下心才能读懂祖先的淳淳教诲,只有按照祖先的教诲去做,才不会误入歧途。

然而,放眼望去,在人生的春天里,有哪位教师愿意引导孩子诵读《弟子规》《论语》《道德经》等典籍?有哪个老师会言传身教,引领孩子按照祖先的教导做事做人?让人感觉荒唐的是,即使有人愿意孩子诵读经典,仿佛也是为了学点知识,迎接考试,或者是为了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胜出!如今的教育,竞争无时不在、无孔不入。

想一想,我们今天的教育有没有做了一些舍本逐末的事情?

如今,在中小学,应试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有人认为高考是最公平的教育制度。于是,在许多群众的心中,学习就是为了考取一个好的大学,将来有一份好的工作。很多人忘记了读书是为了修心、明理。

试问,现在有哪所学校像古代的私塾那样,对孩子进行启蒙养正的教育?现在的孩子从小就是学习科学知识,没有人教他们饱读圣贤书籍;现在的孩子每天忙着做题,迎接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没有人愿意陪伴孩子去聆听我们祖先至圣先贤的教诲。在人生的春天,他们学习了许多学科知识,却错失了最好的教育。

再去看看中小学教育的管理及评估方式吧。问问自己,以分数为导向的评估方式已经把教师引向了何处?分数已不仅是学生的命根,也成了教师的命根。教师年度考评,晋升职称等等,都是以分数来核算的。在这样的导向下,聪明的教师,只要按照分数标准来准备就可以了。而坚守心中信仰与信念,愿意舍弃无关的事情,抓住教育的根本去做事的教师有几人?有谁愿意舍弃利益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即使有人愿意如此去做,家长能不能理解?万一有孩子高考失利,改革就会失败了。南京一中最近被推到风口浪尖,就是对好的例证。衡水一中就混的风生水起。从一定角度来说,这也许是教育的悲剧。

再来看看现在大学的教育,究竟会给孩子多少成长?

据说,在我国的高校中,研究生把自己的导师称呼为“老板”,已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如此称呼,倘若只是顽皮的戏称,或只是对时尚的表面追随,倒不足为虑。但是,真相并非如此。导师之所以成为“老板”,一凭手中有决定学生能否毕业的权力,二凭手中有经费。

一个事实是,近些年来,在中国,教育和科研经费的投入有了大幅度增加,其中相当一部分通过课题立项的方式发放到了教师个人名下。

在行政主导的体制下,行政部门掌握着审批课题项目及经费的权力。在审批中,种种非学术的因素,包括申报者的职位、人际关系、公关本领等,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作用。然后,按照同样的行政主导逻辑,又以能否得到项目和所得到项目的级别为标准,来衡量教师的科研能力。例如,曾经吉林大学让45名博导下岗,所根据的正是这样的标准。

在许多大学,通行的是类似的规则。拿不到课题就下岗,或者虽然未必下岗,至少学术地位低下。越是经常拿到课题,课题的级别越高,经费越多,学术地位就越高,这样的评价机制当然会促使教师竭力向行政权力靠拢,把心思用在争项目和经费上。那些不善于或不屑于这样做的教师,即使有良好的科研能力或教学成绩,仍会被无情地淘汰。

很显然,大学中以这样一种机制所鼓励的,不会是脚踏实地的学术研究。竞争中的优胜者,为了保持其优胜地位,必须尽可能快速地完成所拿到的课题,以便投入下一轮的争夺战,不断拿到新的课题。

回顾整个生产线,大量课题经费换来的结果竟是许多学术垃圾,以及一部分教师的“先富起来”。当然,更严重的后果是,教师队伍正在发生蜕变,大学生被耽误,长此以往,真会毁掉我们的教育。大学不是大学,这是教育的最大悲剧。

大学体制一般如此,教师怎么安心育人!

教育功利化,今日大学有几人能称得上是大师!

曾经有北师大教授教育学生,大意是说,作为他的学生,如果你收入低于4000万,不要说是他的学生,他丢不起这个人。据说,这事当年上了热搜。这位教授辩称,是为了激励学生。试想这样的专家教授究竟在给学生传递怎样的思想?当大学教育以引导学生积累财富为目标时,这样的大学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有时我在想一个问题,如果过去的这些大师生活在今天,面对现在的教育评估方式,他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是妥协还是坚守?如果坚守,会不会下岗?如果下岗,谁还知道他是大师级的存在?唉,一声叹息,只为今天的教育。

孟子有云:”上下交争利,其国危矣“,如今的争利欲望已经渗入到修心、修性的教育中,实为当今每个人需要高度警惕的地方。我们都知道有个成语叫买珠还椟,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做了一些舍本逐末的事情,是不是也像那个郑国人一样可笑?

一个民族之所以屹立不倒,是因为有着文化的传承。如果文化断绝,其离灭亡也就不远了。如果大学教育传播的不是文化,而是物欲横流,贪图享受,这些社会精英为了占有更多的利益与资源而斗智斗勇,甚至不择手段。这是十分可怕的。教育的宗旨是立德树人,愿大学教授谨记。

读完《南渡北归》,我浮想联翩。

大自然生生不息,我们人类只是其中一员。如果人类愿意跳出小我的圈子,我们就会知道,人类是渺小的,每个人都应该懂得敬畏自然、遵道而行,不可肆意妄为。

昔日,中国最后的一批大师已经远去,走进那段历史,大师的命运固然令人扼腕叹息。大师虽然远去,但其精神定会永生!今天,我们教育人虽做不出大师的功绩,但可以有着自己的良知与坚守。也许我们无法改变什么,但只要心愿意,一定可以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大师已经远去,但精神应该永存。愿我们的校园成为精神的家园,愿我们的教育能够成为真正的教育,为灵魂奠基!

猜你喜欢

  • [精品]女心理师读后感汇集(7篇) 能够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在阅读了作品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女心理师...
  • [精品]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汇集(7篇)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作品中的情节,读了以后让人不断地回味!最好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文章的方式,将阅读中的体验记录成文。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汇集”,...
  • 苦儿流浪记的读后感悟700字(汇集7篇) 生活中,写文档是一件可以体现自己价值的事情,范文是我们写作的一个好老师,也可以结合几篇范文,写出自己的亮点。写好范文需要注意什么?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苦儿流浪记的读后感悟”,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 [推荐读后感]爱丽丝梦游仙境读后感范本汇集(7篇)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以至不再出现,所以写一篇读后感尤为必要!怎么才能防止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小编帮大家整理了爱丽丝梦游仙境读后感范本汇集”,敬请阅读,希望能...
  • 会计毕业实习的心得体会(汇集7篇) 本文为心得体会大全推荐专题“毕业实习心得体会”相关内容。日月流逝,让我们告别这短暂的岗位实习期,回想起这段时间的工作,学到了很多课本中学不到的东西,为了帮助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少犯错误,我们可以写一份岗位实习心得体会,从哪里开始写一篇优秀的岗位实习心得体会?以下是心得体会大全为大家收集的“会计毕业实习...
  • 网友推荐:人性的弱点个人感悟汇集7篇 世界上的书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传阅。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读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小编特意给大家整理了“网友推荐:人性的弱点个人感悟汇集7篇”,希望小编的分享能给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