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大全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心得体会大全 > 读后感 > 导航

鲁迅《风筝》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6-02

鲁迅《风筝》读后感(精选10篇)。

读后感,是一种要求边读边思考的写作,生活的苦难永远没有尽头,这是我看完作品这本书一个最大的感触。 书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哪里有一些优秀的作品读后感可供借鉴?心得体会大全的编辑精心制作了一份“鲁迅《风筝》读后感”的知识点总结敬请参考,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鲁迅《风筝》读后感(篇1)

天上繁星点点,代表着每一个人。那闪烁的光,代表人生路途,是理想赐予他发光的力量,是乐观给予他重新发光的动力。

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一只载着理想放飞于广阔蓝天的风筝。文中的刘老师,虽然身残,但志不残。他抱着对生活的爱与追求,抱着乐观开朗的性格,一天又一天地活下去,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

生活虽然是残酷的,可路是人走出来的。穷途未必是绝路,绝处也可逢生。就如文中张海迪姐姐吧!

5岁的时候,她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在残酷的命运面前,她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她怀着“活着就要做人,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

对照而看,我们个个都是四肢健全的人,却不懂珍惜自己的生命,父母只是说一两句,就要生就要死,承受不起生活中的波浪,没有那种对待任何事都抱着乐观的态度的精神,在**面前抬不起头,接受不了生活中的考验。

书中很明白地说明人的生命价值在于为祖国富强,人民幸福而勇敢开拓,无私奉献,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高高地飞起,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放飞理想的风筝!去迎接美好的`每一天!

鲁迅《风筝》读后感(篇2)

《鹞子》写的是小伙伴们一起做鹞子、放鹞子、找鹞子的经历,从中体会“做鹞子、放鹞子、找鹞子”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教授教养是紧扣孩子们在做、放、找鹞子时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再让学生抓重点词句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情,在体会中再来读出自己的感触感染。语文课堂教授教养是师生依托文本,不中断交往对话的过程。文本,作为师生共同研究的对象,作为交往的载体,对课堂交往能否很好地进行,起到十分枢纽的作用,如何从文本找到很好的交往切入点,变成了不得不研究的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触感染体验;学生的个性体验有了发展的空间和余地,课堂教授教养会生动活泼,各种情感体验在一起碰撞交流,很收留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感悟。

本课最显著的是第二段放鹞子时,“鹞子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我们依然快活,还把它叫做幸福鸟。”“不是什么也不像吗?为什么快活?而且将他叫做幸福鸟呢?”不解决这个问题,全文的理解感悟就不可能深刻。在教授教养该段时,张老师指导的非常好,学生们也根据自己情况说了把鹞子叫幸福鸟的原因是什么,不同的学生原因也不一样。这样一来,不仅与学生的糊口经验联系起来,更拓展了幸福鸟的丰硕内涵,一个人的憧憬、幸福变成了所有人的憧憬、幸福;然后再等着我们去发现……

鹞子飞上了天,孩子们的心也随着飞上了天,忽然,当自己正在高高飞着的鹞子线中断了,飞了,你的心情怎样呢?张老师捉住枢纽词语“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没精打采”来体会孩子们当鹞子找不见时着急、伤心难过的心情,这个时候,假如随着学生的心情这样设计:你着急什么?你在呼叫什么?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怎样的鹞子?引导孩子们去体会说话,将感情推向热潮。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被我们叫做幸福鸟的鹞子;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布满了憧憬和但愿的鹞子;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承载着我们理想的鹞子;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装满我们童年快乐的鹞子。若创造性的挖掘教材的空缺点并进行情境创设,得到的便是学生情感、思维与个性的创造性施展。

文章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我们向那屋子跑去,继承寻找我们的幸福鸟……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遐想空间。借此张老师让孩子们拓展说话:幸福鸟毕竟找到没有?小伙伴们还会伤心吗?他们还会布满但愿吗?他们仅仅是在寻找一只鹞子吗?不同的学生,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就能细致的表达自己的感情。阅读教授教养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还要牢牢依托文本,适时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实践和运用,最后的课文续写,即顺应了学生的心里需求,有练习了语言文字。

鲁迅《风筝》读后感(篇3)

鲁迅先生的《风筝》,描写的是:我不允许弟弟玩风筝,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待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 是儿童最正当的 行为后,对自己的粗暴深深的懊悔,同时,也折射了旧中国教育 存在的问题,希望儿童能够健康成长,儿童精神不被虐杀。

在那个很多年前的北京的冬日,鲁迅独独不喜欢孩子们喜爱的风筝,他认为那漫天飞舞的美丽风筝是孩子的庸俗和无知,以至于讨厌起来,对此更是不屑一顾,看到之后的感觉是鄙夷,对此所不齿的。当还是童龄的弟弟看着那些可以带着灵性飞上天空的鲁迅的讨厌物时,鲁迅给弟弟的是长辈的控制和教训。

但是正如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样的,弟弟在那个破落的隐秘地方用心做着叛逆的风筝,那只漂亮的、经过弟弟呕心沥血的作品在即将完成的时候,碰到了鲁迅,鲁迅带着那种不容侵犯的长辈尊严将那只可以飞翔的翅膀折断了,而且是怒不可遏。在文中鲁迅描述到弟弟见到他的表情: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他很惊惶的站了起来,失了色的瑟缩着。

读到这里,我的眼前出现了那个可怜、惶恐的孩子的脸,那是一张多么期待能够得到属于自己童年快乐的脸,而那个美丽的梦在一 阵惶恐不安中被折折,那是一种怎样的心痛阿?那种心痛是一个已不生活在童年的成年人所能体会的到的吗?那是在夺取了一个孩子渴望已久的美丽的梦的残忍,那是在占领一个孩子的美丽的心灵啊!弟弟惊呆了,因了这些,所以才有了这一番的令人默然震动肝肠的痛苦。

终于,鲁迅懂了,他在多年以后懂了那个本该属于弟弟的梦,那个我们用成年人的眼光看似可恶的美丽!他感觉到了那种愧疚是对自己的惩罚,他要惩罚自己了。向弟弟谈起那件事情,而弟弟却以不曾记得的态度来抚慰着哥哥的愧疚之心。这就是弟弟的善良,这就是弟弟对于哥哥的理解。

我读到了这篇文章中弥漫的淡淡的哀伤和惆怅。这种惆怅从看到天上飘的风筝时已被勾起来。然后记忆回溯。许多人回忆起童年,多是阳光灿烂的。因为那时简单,还不懂得人情世故。然而作者为何会想到自己无心所做的一件错事?这件事在别人看来,或许能够轻描淡写地归为淘气。而他却以为自己是进行精神的虐杀了,心里时常有着很沉重的愧疚。

愧疚于他自私地折了蝴蝶风筝的翅膀,同时也无意地抹杀了弟弟作为儿童的天性。人在无知的时代总是会犯下很多错误,有一些日后意识到它曾经带来的伤害,也已晚了。无法弥补。也许那人早将这事遗忘,既然忘却了,又何来原谅呢?

童年时所做的事情,对一个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有的人一生不断摒弃弱点,逐渐发展起健全的人格;而有人却为童年的遭遇深刻地影响着,这种影响或成为性格上的缺失,或成为心灵上沉重的包袱。

身为一位中年人的鲁迅,为着二十年前的旧事而内疚。他一定善良,并且足够敏感。这是一种良心上的自我指责与修正。这种不断的自省使他走上正确的道路,也使得他的人格愈发高尚。

思绪到这里,我想起了自己的学生。孩子们有的时候以为可以和老师、父母分享的快乐,而在我们大人的眼里是多么的不成熟,以至于让他们用天真所换取的是斥责和不屑。所以,课堂上、课堂外,学生们看老师的眼神变了,他们认为老师和自己再也不是同路人,老师是不能和同学们一起跳绳、投沙包和疯跑的人,老师就应该有个老师的样子。

理解孩子,保护那片美丽的童心之园,或许你能感觉到自己的生命里多了一份自然的真切之美。

鲁迅《风筝》读后感(篇4)

我特别喜欢风筝,喜欢拿风筝在草地上奔跑,欢喜地看着它在广阔的蓝天上自由自在飞翔。我对风筝有着一种由衷的喜爱。但是你可知道童年时期的鲁迅对风筝却是十分厌恶的。他认为风筝是那些没出息孩子的玩意。那时的少年鲁迅有一位约十岁的小兄弟特别喜爱风筝。一天,他看见后园的角落里孤零零的躺着一只撕破了的蝴蝶风筝,便小心翼翼地拿起,细心地把风筝补好。正好路过的鲁迅看见了,不仅把风筝的翅膀折断,还将风筝狠狠地掷在地下,踏扁了……当他们离开了多年后,鲁迅已是中年,他偶然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籍,童年的往事唤起了他的回忆,原来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想到这里,他心里涌起了一股愧疚,心也仿佛成了铅。

看了《风筝》这一本书,我马上联想到了自己的生活。由于父母对于我们有很高的期望,所以从小就对我的要求十分严格。每天放学回家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写爸爸出的练习题。稍大了一些,就帮我报名参加了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我每天的业余时间几乎都在公交车上来回奔波。有时我真想快些长大,好脱离这样的生活。

鲁迅《风筝》读后感(篇5)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这是鲁迅写的,名叫《风筝》。鲁迅的原名叫周树人,他写文章很有特点,比如他的文章要么就是说理,要么就是批判或辩论,以前日本 人看了他的文章,就咬牙切齿。

冬天来了,小孩子们都喜欢乘着风势去放风筝,但是鲁迅从小就不喜欢放风筝,不但不爱,而且很嫌恶。有一天鲁迅看到他的小兄弟在做风筝,他看了,觉得放风筝是一个没出息小孩玩的玩艺就把他辛辛苦苦做的风筝给毁了。等到了鲁迅中年的时候,看到了这样的一本书,书本的第一句话写的是:玩具是小孩的天使。他在才明白小兄弟放风筝是对的。过了很久,他和小兄弟又一次见面,就和小兄弟说起了小时候的往事,他说起了小时候放风筝的事情,但是小兄弟对这件事情淡忘了,跟不用说宽恕了,他的心一直很沉重。

鲁迅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在摆弄这没出息的孩子玩的玩艺,这种行为很粗暴。后来鲁迅看了一本书后,突然醒悟了过来。

在这篇故事 中,作者回忆以前自己以前毁坏小兄弟的风筝一事,又想向小兄弟原谅自己以前的过错,鲁迅对小兄弟否认虐杀,但是小兄弟无怨无悔,所以说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我们要加一起保护 它。

鲁迅对小兄弟忘记以前的往事,他一直觉得自己管小兄弟是对的,表示深深的自责和忏悔。也告诉后人:游戏是儿童的天使,应当加以保护。

鲁迅《风筝》读后感(篇6)

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决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在这天空中荡了。

童年,大多数人是有的。而鲁迅的小兄弟,也许有,也许没有。我想他大概有吧!当他张着小嘴,呆着看着空中出神时;当他认真、专注地做胡蝶风筝的竹骨时他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热爱,满溢出的渴望。那份单纯的、真挚的情感,我们称之为童年。我想他也许没有吧!当他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时;当鲁迅伸手折断胡蝶的一支翅骨,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时那种满怀希望的心境、热切的渴望,突然被告中断,戛然而止。曾经的日子迫切地想要拥有,往后的日子不曾拥有。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是的,童年时代受过的伤会在心里留下一个疤,它不会刺痛你,但它遗留下的阴影会影射我们的一生。就像15岁的时候再得到5岁的时候热爱的布娃娃,65岁的时候终于有钱买25岁的时候想要的裙子,又有什么意义。缺失的还是会再缺失,即使后来的物质对你进行了补偿,但心里留下的缺憾永远是无法再弥补的。

一切的混乱就是从这里开始,甚至直到最后都没有被抚平。也许幼小的年龄意识不到伤痛,但伤痛它会伴随你的成长而到来。像铅一样,重重的垂落在你心里,仿佛有一根弦悬挂着那块铅。而弦的尽头,是你的心头肉,被撕扯着。你的心头肉被撕裂了,血一滴一滴地流,一滴一滴,永不干涸。而鲁迅的心里就挂着这样的一块铅,不堕下去至于断绝,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这令我想起一句话:时间从来不回答,生命从来不喧哗。是啊!这块铅行走在时间的长河里,它不曾告诉你能不能断、什么时候断而那些往事也静静地淌在生命里,他们从来不喧哗、不吵闹,只是偶尔被拿出来翻一翻,晒一晒这些往事携带着伤痛沉在河底,时间悄无声息地逝去,这些遗憾和内疚,再无法弥补。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鲁迅《风筝》读后感(篇7)

《风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自己儿时残酷地将小兄弟的风筝弄坏的事情。鲁迅先生的本意是通过这件事来揭示旧的伦理道德下的社会面貌,从“我”对兄弟家长式的管理,反映出神圣的长幼尊卑秩序是何等残忍,愚昧无知。

或许,我的理解力可能还没这么强,读完全文,我首先领悟到的是:不要扼杀儿童爱玩的天性。几乎每一个儿童都爱玩游戏,而几乎每一个大人都极力反对儿童玩耍,鲁迅先生另一篇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可见一斑,不仅是古代、近代,连当代也有这样的事,甚至更“昌盛”。就拿我家从前住的那幢大楼来说,三天两头就听见琴声,不是提琴,便是钢琴,还有古筝。我还经常听说三四岁的稚童围棋下得如何出神人化。我真不明白,难道有那么多的莫扎特、嵇康……在我们身边吗?难道他们就没有想过亲手扎一只风筝,让它在蓝天下遨游吗?难道没有人敢站出来,稍稍反抗一下吗?难道中国的下一代需要那么多音乐家与优秀棋手吗?这样看来,鲁迅那位瘦弱的小兄弟还是很自由,很勇敢的呢。

我真想告诉天下的父母们,不要扼杀儿童的天性,留一些时间给他们放风筝吧!

鲁迅《风筝》读后感(篇8)

小时候的我最喜欢读课外书了,只要是有文字的东西都会伸长着脖子看一看,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鲁迅的文章了。

今天写了一篇样稿,我又想起来了鲁迅的《风筝》,随手借鉴进去。我很喜欢风筝,春天有风的时候,带上自己喜欢的风筝来到空地上,让风稳稳地把它托到天上。看到它在湛蓝的天空中变成一个小黑点,快乐的感觉在明媚的天气里也仿佛飞起来了。此刻心中的惬意恐怕只有我自己才能体会到。

初次读《风筝》这篇文章,我诧异不已,原来鲁迅先生是不喜欢风筝的,他在文章说:“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它,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玩具有很多种,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不喜欢就不喜欢吧,但是他说是没出息孩子所玩的玩艺,我就感觉哪里好像不太对,总是说不清为什么。

今天在思考关于游戏的习作主题,再次想到风筝,再次想到鲁迅先生的嫌恶。鲁迅先生的嫌恶还是不合理呀,那富兰克林也喜欢玩风筝,还在雨天放风筝,最后发明了避雷针呢!这完全是鲁迅先生的偏见呀!

从头到尾再细读《风筝》,鲁迅的小兄弟喜欢风筝,他十岁左右,多病,还很瘦,买不起风筝,鲁迅也不让他放。“他张着小嘴,呆看着天空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跳跃。”弟弟是多么喜欢风筝呀,但是,弟弟的这些行为在哥哥眼中就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哥哥突然发现弟弟在后花园制作一个“胡蝶”风筝,里面有竹骨、有做眼睛的风轮、有装饰用的红纸条,都快完工了。鲁迅是怎么做的呢?“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读到这里我感受到作为哥哥的野蛮和强悍,他在这里犯了一个强加于人的错误,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也不允许别人喜欢,这违背了大圣人孔子的教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弟弟年龄小,他可以使用武力来贯彻自己的意思,若是他碰到比自己强悍的人怎么办?若是对方也强加给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该怎么办?回想现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家长强加给孩子的,国家强加给个人的,每一个都是那么强悍,那么嚣张,想起来真的让人窒息了。

当时鲁迅也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等到他中年以后,常常懊悔自己的所作所为,他希望弟弟能够宽恕自己的行为,能够让自己好受一些,但是当他说起这样事物的时候,弟弟丝毫没有印象了,反而惊异地笑着说:“有这样的事情吗?”听了这样的话,鲁迅的心情更沉重了。小时候读到这里的'时候以为是鲁迅先生以为弟弟忘记这件事情而宽恕自己,自己心里过意不去,所以才心情更沉重了。但是,最近鲁迅的文章又读了一些,这个沉重并非我理解的这样的。

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可以看出,他小时候也是充满童趣的,但是随着家境的破落,他过早成熟了。童年的生活是艰辛和心酸的。弟弟是那么喜爱风筝,但是作为哥哥却剥夺了他的爱好,于是大家都在一种没有快乐的氛围里面度过了童年。让鲁迅后来悔恨的是,自己没有快乐了,为什么还要剥夺瘦弱多病的弟弟的快乐呢?自己连宽恕的机会都没有了,因为弟弟已经忘记了这些事情,所以他永远背着这样一个剥夺别人快乐的负担了。

《风筝》中,弟弟无疑是一个悲剧人物,他喜欢风筝没有钱就自己做,好不容易找来材料快要完工的时候,被哥哥无情地毁坏了,爱好被扼杀,理想被嘲讽,他应该是绝望和愤怒终生难忘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当哥哥准备求得宽恕的时候,他早已忘记了这件事情。弟弟是受害者,但却不自知,这才是鲁迅更沉重的原因。

弟弟身上有着阿Q的影子,阿Q总是喜欢容易忘记那些伤害自己的人和事情,当伤害者表示忏悔的时候,被伤害的却忘记了自己曾经是被伤害的,这里折射着人性的弱点,总是喜欢遗忘。

也许《风筝》所描写的这些事情是虚构的,但是《风筝》中给我们思考的问题是实实在在的,鲁迅的文章值得我们一遍一遍又一遍地读。还有两天,就是鲁迅先生逝世85周年了,但是他的文章所折射出的一些社会问题、人性问题仍然还在我们身边,一点都没有远去过。

鲁迅《风筝》读后感(篇9)

假如人生真的是一只风筝的话,从本质上讲这根拉住你的线,不是束缚你的线,而是放飞你的线。看这句话的时候正值我和家人冷战时。又是在餐桌上,由于几句话而引起的纠纷,那些话不说自然是相安无事的,只是家里人太爱管我,说了又说的话变得越来越像繁琐缠绕的绳子,迟早是会把我弄烦的,一出口就像踩了炸弹,我会爆炸,我知道我不应该,但是我又犯了不该犯的错,然而我是个犟脾气,无论如何都是不会向谁低头,妈妈只是无奈的、失望的看着我,看着还红着眼睛,挂着泪痕的我,只是嘴上少了曾经一贯的数落,我明白······

翻开《自由风筝》,“十四岁对我来说,是人生已很重要的分水岭······可到了是十四岁,不知什么原因,我突然变得犟头倔脑起来。”嗯哼,我从鼻子里哼出一声,“这是青春期,叛逆吧。”顺理成章地说出这就话,我不就是这样的吗?原来,潜意识中我还是知道自己有时是叛逆的。

这是一个十四岁的男孩,巧合的与我的年龄一般,十四岁前他是一个乖小囡,顺从长辈,在学校里把老师的话当成圣旨,到了十四岁,男孩自知理智很难控制感情,总觉得心里有一种难以克制的冲动,想要和母亲吵架,想要和父亲抗争,想要与老师闹别扭,想要对着奶奶大吼大叫,如果不这样做,心里就会觉得压抑很不痛快,憋得特别难受。就连左邻右舍,也感觉到他的桀骜不驯,没有人再称赞他是乖小囡了。有时候,望着母亲紧锁的眉头,望着父亲无奈的怒容,尤其是望着奶奶伤心的泪水,他的心里也会隐隐作痛。他的这些反思触动了我的心,仿佛心被揪起又重重地落下,我呢?我又何尝不是呐?很多时候,我们就这么僵持着,维持着一种仿佛真空的状态,我在真空瓶中,无法呼吸,想被解救,家人们在外面呼声叹气,而我却想听听不到,只看到失望的情绪流在瓶外,只看到,而没有勇气去擦干它们,缺乏的只是时间,能够让瓶中充满空气能够让我跳出来深吸一口气然后说“对不起”。

有一天他和他的两个铁杆朋友,长脚和瓶盖,互说最痛恨的事情,三个人最终的中心思想出奇的一致,恨的都一样,爱的也都一样,恨受管束,爱自由。然而长脚和瓶盖都有令他羡慕的自由经历,在他眼里看来,自由的生活是在十四年中遥不可及的,于是这样他就越发地厌恶自己备受管束的生活,觉得像是坐了十四年的监狱一般。

明德叔是他的邻居,是一个擅长做风筝、为人和蔼可亲的没有不良嗜好的单身汉,精力与时间全倾注在风筝上。他总是叫男孩帮忙抬大风筝,而男孩为这事却是十分乐意的,于是总像是跟屁虫一样跟在明德叔身后,看着风筝放飞。明德叔做了一只叫做“龙图腾”的巨无霸风筝,就在明德叔放起风筝,众人投向敬佩的目光切啧啧称奇时,瓶盖“悟”出了一番道理,他说,风筝飞得再高再远,一点也不自由,一点也不潇洒,总有一根绳子牵着它,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放风筝人的监视,命运在别人手中紧攒着,它发出哟哟的叫声,是在哭泣,在哀号,在悲鸣。男孩觉得自己跟风筝没什么两样,活得窝囊,活得憋气,活得不开心。

鲁迅《风筝》读后感(篇10)

看到鲁迅在九十多年前写的《风筝》,(十年前的)我感慨良多。鲁迅写道:“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旧不很看见他了”,后来“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做一个蝴蝶风筝”,而且“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多年以后,鲁迅说:“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而鲁迅“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全然忘却”,而结果却是“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而我们当中又有几个“幼小时候”没有“对于精神的虐杀的那一幕”呢?不仅小时候,即使是长大的我们,甚至是我们的父辈祖辈,也甚至是我们成了父亲辈祖父辈,又有几个没有过类似的“精神的虐杀”呢?我承认我有过此类的“虐杀”,而且不只一次。那个时侯,总想着弟弟要和自已一样,总是希望他和自己保持同步,自己不喜欢的,也不想让他喜欢。在小学、初中、高中时,很多时候,老师经常不允许我们做这做那,看到我们看课外书,就没收甚至撕掉,看到你染发就大肆训斥一顿,看到你谈恋爱就让回家请家长等等;还有我们在大学里面,学校学院要求我们要遵守很多清规戒律,虽然现在大学现在宽松多了,但类似于精神的虐杀的事情不在少数,比如很多博导外语明明不是很好,非要要求学生要懂两门外语,比如明明某些课就是很失败,但是你还必须去必修,等等;社会,家庭的“精神的虐杀”就更不胜数了,比如很多父母逼着自己的孩子学钢琴学足球学外语,不管其喜欢与否能否承受,比如父母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专业选择未来的妻子选择未来的人生道路,也不管其愿意与否。

仔细想想,即使是我现在明白了“自己的爱好,也许是是别人的毒药”,“自己不喜欢的,也许正是别人喜欢的”,即使我现在知道不要勉强别人,把自己的东西强加别人,是不是有些时候我仍在把自己的一些东西强加给别人?

鲁迅的所谓的这种“虐杀”,我想很多时候,正是要孔子的“己欲达则达人,己欲立则立人”的另一种表达而已,同时也有“自己不想要的,别人也不能要,自己不能做的,别人也不能的”的希望,或者说是,要把自己的意志或愿望强加给别人,也可以说是用自己的想法或理想塑造或改造别人,以使别人和我们一样,或者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样子。我们的祖辈之于我们的父辈,我们的父辈之于我们,我们之于我们的儿辈,我们之于我们的年轻者,我们之于我们的恋人,我们之于我们的朋友,我们之于我们的家人,老师、学校、社会之于学生,政府长官之于部下或下属,国家政府之于个人,很多时候,不正是要让后者与前者保持一致吗?很多时候,也不正是要用前者的模子或者所希望的模子来塑造后者吗?而矛盾、冲突、误会甚至悲剧也正是因此而来因此而产生。也正所谓“上一代的人看下一代的总不顺眼”,也正所谓“代沟”的产生,也正所谓离的越近也就越挑剔,因为我们总是拿自己的模子或眼光来要求来看别人。我们也总是提到爱好不同,趣味不同,性格不同,追求不同,而这些不同是非常正常的,可是我们总是忽视了这些不同,而希望别人——那个我们所在乎的人,与自己是“同”的。我们也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们总是强调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忽视了他的“己欲达则达人,己欲立则立人”,我认为,两者的危害都是很大的。这种改造别人、塑造别人的希望或者让别人跟自己保持同步,很多时候是通过暴力,或通过强力,或通过大家都不希望的方式来试图让其实现的,可是结果却未必实现,往往是适得其反。而这些,是隐藏或显现在我们大部分人身上,甚至伴随了大部分人的一生。小处是恋人、家人之间,大处之类的大规模的运动。而这些“精神的虐杀”和“改造别人、塑造别人的希望或者让别人跟自己保持同步”的努力,往往是结果非常不如人意的,甚至造成了悲剧,以及灾难。

古龙说:爱和伤害是相伴随的。也意味着爱和虐杀是相伴随的,因为这些很多时候因为爱和关心,或者是打着爱和关心的幌子。

而我们,总是忘了给别人空间,让别人与我们不同,让别人保持他们的独立。同时,我们也要放弃“改造别人、塑造别人的希望或者让别人跟自己保持同步”的冲动和渴望。另外,我们有我们的想法、理念,可是我们要尊重、兼顾别人的想法和理念。而这些才是恋人、家人、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必须。“和而不同”,正因为不同,才是价值所在,才是“和谐”之根所在。

猜你喜欢

  • [读后感推荐] 鲁迅《风筝》读后感1000字范本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我们将阅读后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在读了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以下是小编细心准备的《 鲁迅《风筝》读后感1000字范本》,欢迎阅读,希望能为您...
  • 风筝读后感读书心得感悟(通用10篇) 当我们经历一些重要的获奖场合时。就可以借由感言表达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感言是记录我们难忘的时刻的证明,感言你知道怎么去写比较好呢?以下内容为小编整理的风筝读后感读书心得感悟,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 [精品]看追风筝的人有感精选10篇 以下为我们为您分享的看追风筝的人有感,可能正在考虑如何才能写好范文呢?参照着优秀的范文才是正确的第一步。网络上有非常多好的范文可以提供写作思路,敬请您收藏本网页网址以免遗忘!...
  • 鲁迅作品呐喊读后感精选6篇 小编的这篇文章为您全面介绍了“鲁迅作品呐喊读后感”的相关信息,读了作品 之后,了解了这篇文章用朴素的文笔抒发了深厚的感情。 读后感是反思和探究自己对书中信息的理解和感受,您抓住了作品的读后感的哪些精髓呢?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精选9篇) 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该怎么写?作品就是一本可以开阔视野的好书。 真正的读后感不是只字片语的描述,而是深刻领会了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根据您的意愿我们为您准备了一篇题为“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的文章。...
  • 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精选 心得体会大全相关专题:“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阅读作品,好像身临其境,体验着山河大海的辽阔,体验着气吞山河的气概,读后感是我们对书籍的见解。既然如此,你知道如何写作品读后感吗?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