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大全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心得体会大全 > 观后感 > 导航

一个不能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3-04-29

一个不能观后感集锦8篇。

有了真实的评价观后感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和效果,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养成记录感受的好习惯,写作品名的观后感时从何处开始写比较好呢?您想找一篇值得一看的文章吗一个不能观后感不错哦,相信本网页内容能为您提供帮助!

一个不能观后感 篇1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看电影,片名叫《一个也不能少》 ,看完了这部电影,真的很感动。

里面讲了一个在偏远的农村里面一些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孩子的故事,因为高老师有事,需要请一个临时老师,可是农村里面穷,只好请了一个才十三岁的孩子来当老师,高老师没有办法,离开的时候面带无奈,反复的跟这个临时老师交待,学校里面现在一共有28个学生,在他回学校的时候,要一个也不能少,然后从一盒粉笔里面小心的拿出几支给她,让她省着点用,学校没有钱!

高老师走了,她开始上课,她只能按高老师交代的方法,让他们抄写,而自己就把门关起,坐在门口的台阶上面守着,不让一个学生逃学,可是她为了守住那个“一个也不能少”的诺言,,了。不久她们班上的张慧科也不见了,因为他家里太穷,跟别人去打工,她知道后,,就带着全班的学生去砖厂搬砖赚路费,进城后,才知道张慧科在车站走丢了,她几处寻找,贴寻人启事,可是还是没有办法,她最后,就去电视台找台长,可是门卫不让进,她就在那里等待,后来台长知道了这件事,就让她进来,通过电视帮她找到了张慧科,并开车把他们送回来了老家,因为这件事,四处都送了来募捐来的东西!

看完后,我想到了自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想一下同年的他们,真的是好幸福,可是我们却还是不知足,没有好好学习,想一下远在他乡的那些同龄朋友,内心一酸,所以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省下自己的零用钱,捐赠给他们,让那些朋友们可以安心学习,希望你们也和我一样,好吗?

一个不能观后感 篇2

看过《一个也不能少》电影不知几次,每一次观赏之后,总是泪流满面。这并不是因为电影波澜壮阔的镜头与赅世惊俗的场面。它只是一部极其平凡的电影。没有名演员的参与;没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场景;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虽然导演是著名的张艺谋。

一位小学才毕业的13岁少女魏敏芝,在高老师离去学校的一段时间里,她被*长领来小学校,毅然代起了课,当起了临时代课老师。依高老师的吩咐,她还能勉强维持上课。后来,她的高与她耳齐的学生,也不大听从她的管束。毕竟是年幼无知的小孩子,踩坏了高老师留给她的那几根粉笔,他们还不断打闹,还到处乱跑。

县少体校选拔学生,小红(明新红)入选。小魏就是不同意,因为高老师跟她有言在先:二十八个学生一个也不能少!还是*长花了几块钱,收买了那个小子(张慧科),才找到了小红。少体校的车瞒着小魏开去了,小魏得知此事之后即忙抄近路飞追,终于无功而返。

张慧科不辞而别,搭车去城里,后来竟然在车站里走丢了。小魏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立马要去城里找他。可是哪来的路费呢?小魏采取了学生的意见,帮砖瓦厂搬砖赚钱充当路费。千方百计筹钱,却凑不足路费。后来全班同学齐帮忙,终让小魏趁乱挤上汽车。但近城时,她却被查出未买票,被推下了车。她就步行进城。在县城的几天几夜里,她到处打听,到处寻找,想尽一切方法。风餐露宿,把仅有的六七块钱也花去,买了纸笔,书写寻人启示。在车站广播室寻人失败之后,她竟然走进了电视台,在台长的全力帮助下,她录制了节目,终于找到了她的学生。电视台用两辆汽车送他们回乡。还送来了许多教具、图书、筹集了很多资金。乡村沸腾了。

我含泪在激动中看完这部电影,还有谁能不为小魏老师进城找她的学生这一情节所打动的呢?为了找回学生,她不惜含辛茹苦,率全班26位学生帮砖瓦厂搬砖;为了找回学生,她不惜冒险挤车,步行进城;为了找回学生,她吃残渣剩饭,睡当街墙角;为了找回学生,她几天守候台长,终于感动了县城,录制了电视节目,找回了学生。

我为这部电影喝彩,不仅因为它有动人的情节,而且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十分成功的。小魏老师:执着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性格,历历在目,学生的`天真无邪,童稚无知,活泼淘气,栩栩如生;高老师、村长等一帮乡村里的大人,又是那么地纯朴、憨厚、叫人难以忘怀;县城里的台长、老板娘又是那么的关爱同情弱小,一切都是唯美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唯美的,心灵塑造是唯美的;人际之间的关爱展示是唯美的。我还多次地被这部电影的配乐所感动。每当到了人物特别是主人公魏老师处于最为艰难的境地之时,那配乐便那么低沉、悠扬、哀怨地响起。一声声凄厉的哀鸣,正反衬出人物的无可奈何。这实在让我们声泪俱下,一片嘘声叠起。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电影,我非常欣赏。它实在感动了我的心灵!

一个不能观后感 篇3

一天,主人去看了一场非常精彩的电影。回家之后,主人累了,睡下了。眼睛还得意洋洋地炫耀着,这让耳朵很不是滋味。

耳朵先开口了,说:“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会看电影里动来动去的人物吗?除了这,还有什么本事?”

“谁在大言不馋的说我没本事?”眼睛生气了。“是我,耳朵。你一天到晚只知道看那些花花绿绿的东西,每件事都是你在前面出风头。”

“啊呀呀!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什么叫出风头?但大风吹来的时候,沙子吹进我眼里,那滋味好受吗?这也算出风头吗?再说了,没有主人怎么能分得清东南西北呢?”眼睛理直气壮地说。

耳朵很不服气,说:“少评。主人一刻也离不开我。没有我听音乐,主人能这么快睡着吗?没有我去听车的`汽笛,主人那知道车何时到来?”

两个越吵越僵,各不相让。最后,眼睛说:“没有你,我会过主人一样平常的生活。”耳朵说:“没有你,我会让自认的生活更好!”“分家!”“分家!”“分家就分家!”就这样他们怒气冲冲地分了家。

刚开始的时候,两个都很得意。那怕每日都相见,但都互不打招呼,像准备着从此老死不再相往来。

后来的一天,有人叫主人,眼睛明明看见,耳朵不帮忙,主人没听见,耽误了工作。主人问眼睛:“你搞什么去了,你看见了别人叫我为什么不给我说?”眼睛委屈地说:“我是看见了,告诉你只怪你没听见!”主人更生气了:“那天看我把你修理了。”眼睛受了委屈一夜没合眼,痛苦不堪。第二天就罢工了。

再说耳朵也好不到哪里去。一天,主人打篮球的时候,眼睛明明看见篮球飞了过来,装作没看见。篮球打中了主人的耳朵,耳朵痛了好几天。

最后,嘴巴出面调解,语重心长地说:“两位大哥都不要怄气了,你们谁都很重要,一个也不能少。为小小的问题斤斤计较不值,互相宽容不就好了吗?”

眼睛和耳朵都羞愧地低下了头。眼睛向耳朵深深地一鞠躬:“对不起!”耳朵也向眼睛深深地还了一鞠躬:“对不起的是我!”

从此以后,眼睛和耳朵又成了好朋友,担负起主人共同的责任。

一个不能观后感 篇4

寒假期间,我和家人们一起观看了一部著名导演张艺谋的老作品——《一个都不能少》。这是由原名《天上有个太阳》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没有知名的演员参与,没有华丽的表演服饰,没有宏伟的取景地方,那么平凡,那么渺小,那么朴实,究竟是什么力量,吸引了绝大多数观众的眼球,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观众们扬起手为它鼓掌呢?好奇心驱赶着我,带着这一个个小问号,我来到了一个贫穷的小村落……

这是一个发展水平落后的小山区,处处沙尘飞扬,放眼望去,黄灿灿的一片,岩石都肆意地打起来了,“绿”成了这里最陌生的字眼。咋一看,有一个简陋破烂的屋子,房顶的砖块一个个都碎了,窗户只是个大洞,用几块木板钉合了起来,墙上的水泥已经完全消失了,暴露了里面的老砖头。屋子里更是简陋,一块黑板,一根柱子,桌椅摆的还算整齐,勉强能从缝隙中穿过去,黑板被写得密密麻麻的,潦草的字迹中看得出写字人的认真和细心。这里是这个小村落唯一的学堂——永泉小学。

“你每天抄一课书用一支粉笔,字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像鹌鹑蛋那样大小就够了,抄大了浪费粉笔,字小了学生看不清,影响眼睛”“等太阳落到那个东西的时候,你就可以放学了”“下雨的时候,要送东边村的孩子回家,那儿有水坑”一位和蔼的老师在向一个小女孩细细交代她要做的工作,这个女孩则是13岁的魏敏芝,因为家里穷出来做代课老师,那位年纪大的伯伯则是高老师,因为家里有变故要离开26天。“我这个班,一到四年级,28个学生,一个都不能少”魏老师铭记高老师的嘱托,开始了她的工作,她远没有想到,这句“一个都不能少”会让她吃多少苦头。

师生们纠纷了一阵,渐渐融入了一块儿,几天后,镇上下乡招收体育生,小红被选中了,村长绞尽脑汁把小红偷偷带走了,魏老师发现后,紧紧追赶着他们的汽车。看她那吃力的眼神,脸颊的汗珠,跳跃的双腿,我的心也为她悬着,最后,她还是失败而归,心情很低落。她一直秉承着高老师“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坚持不懈,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为了守护学生振奋到底,这是多么难得的品质,这是多么高尚的精神啊!

本以为日子会渐渐平息,可不久后,大事又来了。调皮鬼张继科为了赚钱养家,和邻居一起徒步到县城打工去了,小魏老师心里非常焦急,决定要上城里把他带回来,为了买车票,她带着学生们一起去搬砖,可后来才发现钱远远不够,她便去挤车,无奈半路被赶下了车,她只好慢慢往县城走去。她穿着微薄的衣裳,背着一个小布包,小脸冻的通红,风吹过,她浑身直打哆嗦,如一只迷路的小鸟,到处寻找她的温暖。到了目的地,才知道张继科几天前就在车站走丢了,为了寻找他,魏老师在火车站留言,手写几十份寻人启事,到播音台播音寻人。好心人提醒上电视台容易找回人,可身无分文的她根本进不去,于是她日夜守在电视台门口,遇见人出来就追上去问“你是不是台长”,这样过了三天三夜,台长被这个小姑娘的执着打动了,为她安排节目去找人。另一边乞讨的张继科,看见电视上老师哭着问“张继科,你跑哪儿去了,你快回来,你把我急死了”,这个小男孩心里酸酸的……在大家的帮助下,这一群孩子又团聚在了一块儿。我想:社会真的很不公平,这些孩子为什么不能像我们一样不愁吃穿呢?为什么不能像我们一样自由玩乐呢?

“张继科,你觉得这次进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记者温柔地问。

“要饭”男孩很哽咽地回答。

……

这是多么美丽的一部电影,多么美好的人间真情啊!从这部平凡之作中,我看到了小魏老师的真诚执着,看到了学生们的活泼好学,看到了人们的同情关爱,我不禁为他们鼓掌。人们为这个贫困小学捐赠了许多文具,最后,每个学生轮流上讲台选一支好看的粉笔写一个字,大家开心地笑着乐着,镜头停留在这一刻。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一起扶贫,全面建成小康,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之际,想想那些山区孩子,也为他们送去一份温暖吧!

一个不能观后感 篇5

一部影片,一个故事,一份责任,一种感动。

今天,我有幸观看了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它主要讲述的是关于一个代课老师魏敏芝的故事,她只是个小学毕业的人,今年才十三岁。因为高老师请假回家探病才来到了水泉村小学,这个学校就有一个班,班里的学生一到四年级的都有,共二十八个学生……

在班里有一位名叫张慧科的男同学,由于母亲生病,他家人带着他辍学到城里去打工。魏老师从学校一直到(知道以后,只身一人到)城里去找张慧科,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他,把他带回了家。其实她完全可以不用去找张慧科,因为她的任务就是代好这一个月的课,而她或许是为了高老师临走之前的一句话:“这个班已经流失了十几个学生,再也不能少。!”我想:这就是责任所带来的动力吧!

在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动的是魏老师为了找张慧科在街头上四处寻找,广播找人,贴寻人启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没有找到张慧科。她渴了,就喝街边的自来水;饿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个好心人,告诉她应该去电视台……可门口的登计人员处处叼难她,不准她进去。她没有就此放弃,在大门外等了三天三夜(一天一夜),而且她见到每个从里面走出来的人就问:“你是不是台长?你是不是台长?”最终,她终于见到了台长,并上了电视,在圆圆的镜头面前,她流下了眼泪,说了一席让人感动不已的话:“张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里?”

最终,魏老师找到了张慧科,一起回到了那个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水泉村希望小学。是啊,付出了或许才会有回报,可不付出注定一无所获。而这个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老师一样,为了一句话,为了一个孩子,付出那么多艰辛和劳累呢?

因此,我希望所有的贫困学子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也希望那些已经辍学的孩子能够早日重返校园。

《一个也不能少》电影观后感700字2

星期日,爸爸给我看了一部特别感人的电影,这部电影的名字叫《一个都不能少》,其中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那位仅仅只有13岁的魏老师。

在一个贫穷的山区,有一位高老师因家里有事需要请26天假期,在这段时间里的,他把自己的教学任务托付给一位年龄只有13岁的小姑娘魏敏之,让她来教这些学生。电影里关于魏老师对学生们的关怀数不胜数,非常感人,比如:有一位叫张卫科的学生,因为家里贫困,心里想着到城里去打工赚钱,在没有经过老师同意的情况下,就私自离开村庄到城里去,当魏老师得知消息后,心里万分焦急,她最后决定自己借钱到城里去寻找张卫科。到了陌生的城市,她呆呆地站在街道上,无助地看着繁华的街道,奔驰的车辆,拥挤的人群,她也不知道如何去寻找张卫科,她绞尽脑汁地想了许多办法,可仍无济于事,最后在好心人的指点下,通过电视台终于找到失踪的张卫科同学。

看了这部电影,我内心很震撼,魏老师只有13岁,她的年龄比我还要小,她不但承担起一个老师的责任,还能做到了一个优秀老师所做的许多感人事迹。我想对魏老师说:“虽然您是一个代课老师,但您是一个很负责的优秀教师,学生少了一个,本来您并没有义务一定要去寻找,您可以不管他的,可您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自己借钱,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地想尽一切办法把他给找回来了,这份爱心和勇气很值得我学习,如果是我,我不一定做得到,我也许没有这份勇气,因为在那人生地不熟的大城市里,我会感到恐惧,寸步难行,不要说去找人了,平时我连自己也照顾不好,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作为13岁的女孩来说,我想您也一样会有平常女孩子们通常的缺点,但您就是凭借着灼热的爱心,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克服了这些困难,取得胜利。(OK语录网 968OK.COM)

通过这部电影,我内心感触很大,我也默默地下定决心,我要向魏老师学习,学习她那份强烈的爱心,那份坚定的信念,那份神圣的责任感,不断锻炼自己,增强信心,让自己茁壮成长。

《一个也不能少》电影观后感700字3

听影片名感觉挺有趣的。但是,在学校只放了一点,因为还要上语文课的缘故,就停止了。回家,对这部影片念念不完。最让我忘不掉的就是魏老师找张慧科的那一段。

魏老师看起来还是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却担任了水泉小学的代课老师,并且做好“一个都不能少”的职责。

魏老师千方百计的凑钱到城里去找张慧科,坐上车了,但是中途被人发现,被别人赶了下来,其实我想:明明就可以往回走,挣好钱在买票坐车去城里的。但是她没有,而是走路到了城里。到城里他找到了带张慧科去打工的人,得知张慧科走丢了,我想这时她心里肯定很难过吧!他没有放弃,而是抱着我偏要找到张慧科的心态。

魏老师,他为了张慧科想出了很多办法:去火车站播广播,看到大街上张贴寻人启事她也去买笔和墨写寻人启事,最后得到一个人的指点来到了电台。

因为他没有证件,没有推荐信,没有保障,也找不到台长,因此活生生的被赶了出来。但是,魏老师不仅没有放弃,在电台门口等了一天半,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个都不能少。

从电台里走出一个戴眼镜的,魏老师问道:“你是台长吗?”这个台长心地很好,不仅让他上电视,还使富有的人捐了许多粉笔,钱,学习用品等。他和张慧科一起开开心心的回到了水泉小学。

最后一幕,在讲台上摆了好多粉笔,还是水彩的,张慧科问:“我能多写几个字吗?”魏老师说:“当然可以”于是,张慧科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大字---魏老师。

现在的我们,与他们完全不同,我们条件比他们的好多了,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学习机会。魏老师对学生的关心远远超乎了我的想象,我们应该多尊重老师。

《一个也不能少》电影观后感700字4

看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让我是回味无穷,整部电影看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贫穷、落后,教育更落后,第二就是山区也有人才,短短的一个赛跑,讲述了山沟里有多少有用的人才。第三,执着,为了一句承诺十三岁的魏敏芝为了一句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只身来到城里寻找辍学的张慧科,受尽了艰辛。

我是含着眼泪把这部电影看完的,在这样的穷山沟里,贫穷和落后制约着人们的生活,没钱读书,没钱看病,贫穷使很多小学生很早的辍学,同时,贫穷、交通不便使很多的老师不愿意到这里教学;当张慧科被找回来时,孩子们看着好心人捐来的粉笔,是多么的惊喜,多么的兴奋,魏敏芝老师让孩子们一个人在黑板上写一个字,我看到了这群孩子有着多么强烈的求知欲和对美好事物追求的兴趣;可是,因为贫穷,他们没有好老师,更没有教学资源;更可怕的是因为没钱而可能随时辍学。

在这样的穷山沟里,有多少祖国的花朵,他们都是祖国未来的人才,而因为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消失在蒙芽之中,电影用两个简单的段落来描述这个场景,一是挑选体育尖子,二是魏敏芝不让那个学生去城里读书而追车,表现了山里的体育人才。表现的越简单越让人深思,是有极个别的学生被送到好地方去读书了,可是更多的学生呢,还得留在这个穷山沟继续接受教育,所以办好穷山沟里的教育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啊。

山里的孩子有着不怕苦,不怕累而执着的精神,张慧科辍学去城里打工了,魏敏芝去城里寻找他回来,三天三夜,想尽了各种办法,写广告,找电视台台长上广播,其中的点点滴滴都是那么的艰辛,魏敏芝老师执着感动了广播员,感动了路旁的行人,更感动了电视台台长,从而找回了张慧科,更感动了所有的观看电影的人;我们这群可爱的山里的孩子们,他们也是祖国的花朵,也是祖国的未来,我突然感觉身上的担子好重,我一定要不怕苦,不怕累,挑起这山区教育的重担,不辜负社会赋予我的这份使命,改变山区教育要从我做起。

《一个也不能少》电影观后感700字5

再次重温电影《一个也不能少》,仍然令人看得揪心,久久不能平静。,虽然这只是一部电影却折射出当今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

某些穷山区穷孩子不也真实地演绎着这一幕吗?让人心酸的同时,更对影片中仅13岁的小老师那种信守诺言,有责任心的精神所敬佩.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自己以前从事的行业,也是老师.在最初任教之前是在一所村办的小学实习,教的是英语,说实话,当时那所学校根本还没有开设英语课(初中才学),也没有现在高科技设施,但是孩子们听到有英语课上都兴奋不已,个个都挺好学,挺勤奋,哪怕不是主课,她们都坚持每天读背所教的英语单词,句型.当时那所学校也没有打印机.复印机,她们的试卷是我用油印纸刻上去再印刷出来的,虽然过程困难,但她们却以多数优秀的成绩回报了我,我倍感欣慰.虽然那个历程只是短短的二个月。十多年过去了,也许现在那所学校早已开设了英语课,安上了好的设备,有优质的英语试卷。

但直到今我都无法忘记当时离开时孩子们流露出的强烈的求知欲望,忘不了她们因无法再上英语课而无助的眼神!影片中因为山区贫穷,他们没有好的老师,更没有好的教学资源,更可怕的是她们因为没钱可能随时辍学,那么,在现实的穷山村中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已坐上了学堂,接受了教育呢?教育对一个国家是那么的至关重要,没有了教育,科技就不能发展.经济就不能繁荣,社会也无法进步,就我们国家,经济落后的地区,还是有很多孩子都无缘于学校,无缘于教育.看过影片让我深深懂得:无论你是从事什么行业,都要持有一种负责任,有担当的精神。

虽然现在我已不是一名教师,也无法再投身于教书育人,但我仍然非常热爱这一行业,知道老师肩负的重任有多重,看过此影片,发出由衷的感言:感谢所有敬业的老师们,孩子是祖国的花朵,那么您们就是孩子的未来!

一个不能观后感 篇6

昨日,楠哥给我们放了一部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说实话,这种题材的电影,在我一个人的情景下是不会去全部认真的看完。但在码神和大家一齐看完之后,异常在大家都分享出自我的看法之后,我有了很多感想。

毫无疑问,我的第一感觉是感动,魏教师从一开始的纯粹为了钱去帮忙看管学生,一天被班里的一个学生的日记感触到,开始慢慢的对学生有了感情,最终经历千辛万苦之后最终找到了跑丢在城里的学生。而从走丢的小男孩来说,一开始他是最调皮的,刻意的去为难教师,捣乱,当他在电视屏幕看到落泪的魏教师的时候,他也瞬间就落泪了,他明白教师为了他在城里付出了很多,吃了好多苦。在电影的最终,他在黑板上写上了魏教师三个字。包括他在内的所有学习心里都认可了魏教师这个临时的代课教师。

除了感动以外,我还体会到了坚持的重要性。魏教师一向都在坚持找到那个走丢的小男孩,从一开始让学生一齐搬砖赚去城里的车费,然后到城里的广播站门口等了一天,然后在车站通宵写寻人启事,再到电视台门口等了一天半,最终才等到台长经过节目去找到男孩。如果说魏教师在这随便一个环节中放弃了,她可能再也不会见到小男孩了。坚持不必须有结果,但不坚持就必须不会有结果。正是这份职责感的促使,魏教师坚持了下来,种因得果才能够最终大团圆结局。

一个不能观后感 篇7

记得曾看过张艺谋导演的一部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在电影中,高老师嘱咐代课教师魏敏芝说:“教育对每一个孩子都十分重要,要想办法让来上课的孩子一个都不能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的精选文章,欢迎阅读!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

一天,我在电视上观看了《一个也不能少》的影片。虽然影片没有欧美大片那样惹人看,但它却有另一种强大的力量震撼着观众--那就是责任的分量。

片中主人公--乡村民办小学教师魏敏芝到水泉小学代课,学校里只有28名学生,她的责任就是在她代课期间保证28名学生都能上学。在她任教过程中,有两名学生由于家庭困难上不起学而退学到城里打工。魏老师凭着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竭力找回退学的两名学生。经历了千辛万苦:徒步走到城里,四处寻找,张贴寻人启事未有结果后,终于在电视台的帮助下找到失学的学生,并由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我想,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在鼓舞着她。记的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高老师在去省城办事老师正是牢记这一嘱托,激发了内心的责任感,才使以后一系列的“壮举”成为现实。前留下了这样一席话:“这里的28名学生是全村的希望,在我回来前,一个也不能少!”魏老师正是牢记这一嘱托,激发了内心的责任感,才使以后一系列的“壮举”成为现实。影片放完了,而我依然沉浸在那一幕幕感人泪下的情节里。我为一名年龄几乎和我大小的女代课老师为了找回辍学学生历经千辛万苦的强烈责任心所感动;为60多岁的老教师为了贫困山区小学兢兢业业教学数十载的敬业精神作感动;为28名贫穷山区小学生在四面漏风的艰苦学习条件下依然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为帮助代课老师回找辍学孩子的社会众多好心人所感动。回想我们生活学习在舒适的环境中,有茅老师等这样一批耐心负责的好老师教我们,可我们却不能充分珍惜这良好的学习机会时,我的视线已被泪水模糊 。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2

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反映贫困山区师生学习、生活的故事片后,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尤其是当小魏老师应对着镜头,流着泪说:“张慧科,你跑到哪里去了……”的时候,我的眼泪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小魏老师其实只有十三岁,如果换在我们这儿,她就应上小学六年级。但为了那五十块钱的代课金,为了多地老师说的“这些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她历尽艰辛。

为了能筹集到去县城的车费,她带着学生去搬砖;车费不够,她就步行去城里,在城里她更是一分钱也舍不得乱花,饿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饭,渴了就喝自来水。为了省钱,她写了一个晚上的寻人启事,听说上电视找人最快,她竟在电视台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多地老师临走时的叮嘱——“一个都不能少”。

小魏代课的水泉小学,只有一位老师,两间破旧的教室,却有大小四个年级的三十多名学生,这也能算学校?难怪同学们会发出惊讶的声音。这那像我们学校,全部是宽敞明亮的楼房,还有许多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那儿的条件真是太差了,多地老师连粉笔头也舍不得丢掉,为了挣钱,象张巧珍小学还没毕业就得进城打工。想想我们有好多同学平时却不懂得节约,乱用零花钱,真是不就应。

影片最后,水泉小学在许多好心人的帮忙下,条件有了明显的好转,张巧珍这只“小鸟”也已经归林,重新回到了学校。但全国象水泉小学这样的学校肯定还有许多,象张巧珍这样的学生必须为数不少。想到我们国家还有那么多不幸的同龄人,我的眼前又浮现出我校师生给失去双亲的六年级学生智得今捐款的情景。如果我们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想到那些贫困山区的同龄人,把零花钱节约下来献给期望工程,就会使更多的象“张慧科”这样的学生重新回到学校。

我认为影片主要表达了贫困小村的老师的最纯洁的职责心和关爱的情节!我在未来也可能会成为人民教师,我想我也就应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

感人至深的真实情节、让人忧虑的农村教育、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国人思维······令人感动的、真的每一个国人思考的东西太多太多。《一个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老师与学生张慧科之间矛盾的发生、发展、结局,几乎是影片的全部资料,而影片的主旨也随着这一矛盾

的变化逐步表现出来了。

作为一个老师,魏毓芝有自身的缺点,然而作为一个人却有着这些缺点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闪光点。我们很容易想到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纯粹好处上的人,而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反之,则是贴合逻辑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种尽职尽责、不达目的不罢休、一条道走到黑的精神。这对于全社会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难道不是更具指导好处吗?对于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对事业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恒的人来讲,不是极具规劝好处吗?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个人,一个也不能少”的语言和实际行动很好地体现了主人公坚强不屈的性格。正因把生命能量发挥到极致去实现自己的信念的精神总是让人佩服且感动的,试想在现实生活中用这样诚实和顽强的态度对待实际困难的又有几人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质礼貌的急剧膨胀反到成为了许多精神空虚者最美丽的藉口。他们以此为由游戏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烂,却有着动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来,吃喝嫖赌样样会,不枉人间走一回。看看,多么潇洒,多么豁达,在挥霍浪费上方心比金坚、势不回头、大义凛然得让人心碎,比革命时期为人类共同理想奋斗而被捕就义前的烈士们还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会享受不会创造的头脑总是让人感觉十分悲哀的,而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一切利益之上者,当属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阳拉长的身影和电视台大门口一声接一声的“你是台长吗?”的询问声,是何等震颤人心,那是对所有观众心底的理性呼唤——不管前面的困难,只认准了理当如此。只是那么一个简单的理由:一个也不能少。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只有一个字能够概括:犟!犟得让人拍案叫绝,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为之震,久难忘怀。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3

一部影片,一个故事,一份责任,一种感动。

今天,我有幸观看了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它主要讲述的是关于一个代课老师魏敏芝的故事,她只是个小学毕业的人,今年才十三岁。因为高老师请假回家探病才来到了水泉村小学,这个学校就有一个班,班里的学生一到四年级的都有,共二十八个学生……在班里有一位名叫张慧科的男同学,由于母亲生病,他家人带着他辍学到城里去打工。魏老师从学校一直到(知道以后,只身一人到)城里去找张慧科,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他,把他带回了家。其实她完全可以不用去找张慧科,因为她的任务就是代好这一个月的课,而她或许是为了高老师临走之前的一句话:“这个班已经流失了十几个学生,再也不能少。!”我想:这就是责任所带来的动力吧!

在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动的是魏老师为了找张慧科在街头上四处寻找,广播找人,贴寻人启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没有找到张慧科。她渴了,就喝街边的自来水;饿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个好心人,告诉她应该去电视台……可门口的登计人员处处叼难她,不准她进去。她没有就此放弃,在大门外等了三天三夜(一天一夜),而且她见到每个从里面走出来的人就问:“你是不是台长?你是不是台长?”最终,她终于见到了台长,并上了电视,在圆圆的镜头面前,她流下了眼泪,说了一席让人感动不已的话:“张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里?”

最终,魏老师找到了张慧科,一起回到了那个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水泉村希望小学。是啊,付出了或许才会有回报,可不付出注定一无所获。而这个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老师一样,为了一句话,为了一个孩子,付出那么多艰辛和劳累呢?

因此,我希望所有的贫困学子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也希望那些已经辍学的孩子能够早日重返校园。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4

一个偏远的山村,一间破烂的教室,一张少了腿的讲桌,一位仅小学文化不会教书的临时代课老师魏敏芝,和一至四年级挤在一起读书学习的二十八名衣着破烂的山区学生。这就是水泉乡水泉小学的教学现状,这也是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一开始给我的印象。

《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给我们讲述了一位在贫困山区小学教书的高老师,他的家人病重,不得已要回家一个月,村长找来魏敏芝临时担任代课老师,魏敏芝答应了高老师这些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的叮嘱。因班里一名女学生跑得快被选拔参加运动会了,不久,另一个学生张慧科因家里贫困到城里打工去了。班里一连失去了两个学生,魏敏芝不知该如何向高老师交代,于是下决心去城里找回张慧科的故事。

电影看完了,我被影片深深地感动了,感动我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魏敏芝寻找学生的执着。魏敏芝先是为去城里的车票钱想尽了办法:让学生凑钱,去砖厂搬砖,最后混车,被赶下车后步行……终于进城了却被告知学生在火车站附近丢失了。她没有放弃,而是更加坚定了找人的信念。去火车站广播寻人——不行;写寻人启事——不行;去电视台,不让进门。此时的魏敏芝像茫茫大海里迷途的孤舟,多么无助啊,但她还是没有放弃,她把希望寄托在电视台台长身上,为了等到台长,她在电视台门口逢人就问,饿了吃别人的剩饭,睡觉就倚着电视台门口的电线杆……最后终于见到了台长。在电视台安排下魏敏芝参加了一期访谈节目,她的学生张慧科被找到了,并和她一起回到了自己的学校里。从魏敏芝寻找学生的艰辛过程中我看到了她的执着,我们要学习她的这种精神,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始有终,不能因为有困难就放弃。

二是偏远山村教育的贫穷落后。破旧的学校没有像样的围墙和校门,破旧的教室四处漏风透光,破旧的课桌高矮不一。就连放学要还要看太阳照射在柱子上的钉子的位置。还有在我们看来最最平常的粉笔在这里却成了极其珍贵的东西。老师上课也只是让学生们抄写课文……看了这部电影,我觉得我们处在繁华都市里的孩子是多么的幸福,我们有漂亮的校园环境,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有高素质的任课老师。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力争成才,长大后为贫困地方的困难孩子们贡献一份力量。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5

《一个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老师与学生张慧科之间矛盾的发生、发展、结局,几乎是影片的全部内容,而影片的主旨也随着这一矛盾的变化逐步表现出来了。作为一个老师,魏毓芝有自身的缺点,然而作为一个人却有着这些缺点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闪光点。我们很容易想到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纯粹意义上的人,而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反之,则是符合逻辑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种尽职尽责、不达目的不罢休、一条道走到黑的精神。这对于全社会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难道不是更具指导意义吗?对于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对事业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恒的人来讲,不是极具规劝意义吗?影片中“全班二十八个人,一个也不能少”的语言和实际行动很好地体现了主人公坚强不屈的性格。因为把生命能量发挥到极致去实现自己的信念的精神总是让人佩服且感动的,试想在现实生活中用这样诚实和顽强的态度对待实际困难的又有几人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质文明的急剧膨胀反到成为了许多精神空虚者最美丽的藉口。他们以此为由游戏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烂,却有着动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来,吃喝嫖赌样样会,不枉人间走一回。看看,多么潇洒,多么豁达,在挥霍浪费上面心比金坚、势不回头、大义凛然得让人心碎,比革命时期为人类共同理想奋斗而被捕就义前的烈士们还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会享受不会创造的头脑总是让人感觉十分悲哀的,而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一切利益之上者,当属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阳拉长的身影和电视台大门口一声接一声的“你是台长吗?”的询问声,是何等震颤人心,那是对所有观众心底的理性呼唤——不管前面的困难,只认准了理当如此。只是那么一个简单的理由:一个也不能少。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只有一个字可以概括:犟!犟得让人拍案叫绝,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为之震,久难忘怀。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里面的情节甚是感人,这部反映贫困山区师生学习、生活的故事片,让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我不禁为那个执着的小魏老师而感动,我盯着荧屏的双眼被泪水模糊了多次。

小魏老师其实只有十三岁,如果换在我们这儿,她应该上小学六年级。但为了那五十块钱的代课金,为了多地老师说的“这些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她历尽艰辛。

为了能筹集到去县城的车费,她带着学生去搬砖;车费不够,她就步行去城里,在城里她更是一分钱也舍不得乱花,饿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饭,渴了就喝自来水。为了省钱,她写了一个晚上的寻人启事,听说上电视找人最快,她竟在电视台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多地老师临走时的叮嘱--“一个都不能少”。

小魏代课的水泉小学,只有一位老师,两间破旧的教室,却有大小四个年级的三十多名学生,这也能算学校?难怪同学们会发出惊讶的声音。这那像我们学校,全部是宽敞明亮的楼房,还有许多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那儿的条件真是太差了,多地老师连粉笔头也舍不得丢掉,为了挣钱,象张巧珍小学还没毕业就得进城打工。想想我们有好多同学平时却不懂得节约,乱用零花钱,真是不应该。

影片最后,水泉小学在许多好心人的帮助下,条件有了明显的好转,张巧珍这只“小鸟”也已经归林,重新回到了学校。但全国象水泉小学这样的学校肯定还有许多,象张巧珍这样的学生一定为数不少。想到我们国家还有那么多不幸的同龄人,我的眼前又浮现出我校师生给失去双亲的六年级学生智得今捐款的情景。如果我们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想到那些贫困山区的同龄人,把零花钱节约下来献给希望工程,就会使更多的象“张慧科”这样的学生重新回到学校。

我认为影片主要表达了贫困小村的老师的最纯洁的责任心和关爱的情节!我在未来也可能会成为人民教师,我想我也应该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

感人至深的真实情节、让人忧虑的农村教育、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国人思维······令人感动的、真的每一个国人思考的东西太多太多。

一个不能观后感 篇8

今天,老师在多媒体教室里为我们放了《一个都不能少》这本电影,这是一部令我感动的电影。

影片的故事内容讲述在穷山僻水的水泉乡,由于水泉小学唯一的教师高老师,告假照顾病危的母亲,一群不同年级的小学生顿时失去上课的机会,于是乡长便临时请了十三岁,只有小学水平的魏敏芝来做代课老师。高老师临走时叮嘱魏敏芝要好好留住学生们:一个也不能少。可是高老师走后不久,魏敏芝便遇到两宗令她头痛的问题──明新红同学由于天生练就一双〝飞毛腿〞,被挑选到县里去,而顽皮小子张慧科又因家里欠债需到城里打工还债。魏敏芝眼见快守不住诺言,焦急万分,想尽办法到城里寻找张慧科。人到了城里,却跟张慧科联络不上,彷徨无助的魏老师想方设法联络张慧科,结果惊动了电视台台长,上演了一幕感人的「寻人」特备节目,在城里激起了一阵回响。

片中有几幕情景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高老师临走时,给魏敏芝留下二十六根粉笔,并吩咐她每天只能用一根,字不要写得太大,以免粉笔不够用,但又不能写得太小,因为太小会影响学生的视力。这充分表达了他对粉笔的珍惜及对小孩子们的爱护。为了筹备入城的费用,二十六位小学生在烈日当空的情况下,毫无怨言地齐心协力跟魏老师一起到砖场搬砖赚钱,这反映出孩子们尊师、勤快、合作的精神。后来,他们用剩下的六块钱买了两罐可口可乐,大家你一口我一口争?喝的时候,那情景令人觉得既可笑又可怜。片中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当明新红被挑选入县校后,体育老师要接走她的当天,魏敏芝竟将她藏起来,不论乡长怎样苦口婆心地解释、规劝,她都无动于衷,不肯将明新红交出,乡长无计可施下,无奈地用五毛钱跟顽皮小子张慧科〝交易〞,供出收藏明新红的地点。魏敏芝这〝初生之犊〞那倔强,不畏强权的所作所为,看了真为她捏一把汗。不过后来,看到她为了一个孩子而这么着急,还千里迢迢走到市里,千心万苦地利用广播,寻人启事,电视台来找张慧科时,我心里不由地对她燃起了一股浓浓的敬意。

下课了,电影看完了,笑也笑过了,哭也哭过了,故事是否终结了?不!片中的高老师为了一句承诺,付出了这么多的辛苦,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俗话说:人无信不立。每个人都要做到诚信待人,这样才能获得同样的尊重。

猜你喜欢

  • 《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精选一篇 看电影或者看视频已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人的思维不是静止的,观看作品的过程中思维也在不断跳跃。写作品的观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在写观后感作文过程中,纷繁杂乱的思维可以被很好地梳理。怎么才能防止将观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精选一篇”,欢迎阅读,...
  • 电影一个都不能观后感1000字精选 心得体会大全专题“电影一个都不能观后感”推荐内容。...
  •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范文通用 有时观影为人们带来的成长比读书更强,欣赏的过程可以引发我们许多的感悟,写一篇表达自己理解和感悟的观后感是对好作品的尊重。观后感可以更加条清缕晰地整理我们的思维。你收集了多少作品观后感范文呢?心得体会大全的编辑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范文”,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 观后感收藏: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模板 观影是对人大脑的一种全方位刺激,观看的过程就是思维不断跳跃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需要写一篇观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从哪些角度写好一篇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观后感收藏: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模板”,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我这个星期看了个电影名叫《一个...
  • 一个都不能少电影观后感模板 看完后我们经常会有脑中灵感涌现的时候。观后感是我们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对于观后感,先有感想才有观后感,硬要延伸胡编乱造则容易导致主题不明确,还在为写作品名观后感而烦恼?心得体会大全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一个都不能少电影观后感,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 【观后感收藏】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篇 快乐的来源有多方面,观看电影或者视频就是一种,那些思维的火花在观看过程中可能转瞬即逝,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观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写观后感也是一种提升作文水平的途径。怎么才能避免将观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