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大全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心得体会大全 > 心得范文 > 导航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发表时间:2024-01-25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精选12篇。

这篇“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是编辑的杰作期待您的认可。书籍是智慧的阶梯,是打开思维的钥匙,当我们在看了作者写的作品时,可能会积累了不少感想。 读后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欢迎您的来访希望我们的内容和服务能够满足您的需求并收藏!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1

宇宙地镇热水小学王威

《教育的艺术》一书里,介绍了一个个生动而深刻的教育案例,蕴含了许多宝贵的教育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使我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读这些案例,我们读不到厌恶、仇恨和无助,却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宽容、爱和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儿童是我们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他认为教育的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热爱儿童,他终生的座右铭就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

”有教育就要有爱,有了爱才有教育的艺术,爱就是教育的生命线,贯穿与融合于教育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教育艺术包括道德教育艺术、情感教育艺术和学习转化艺术。

在老师决定帮助孩子之前,他们有没有想过如何更深入地理解他们?但是要解除孩子们的心理障碍,坦诚地把心里的话告诉你却是一门艺术。本书中‘怎样才能使格里沙说出心里的话?

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心,不使他逃而远之,应该怎样去接近他呢?对他说:“什么事使你激动不安呢?

”那么他就难于分辨一般的好奇、打听跟同情与关心之间的区别。我们应该对这个孩子有更深的了解,多和他在一起。’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都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只有和他们多交谈,给多一份关爱,那么师生的心灵之间必然会形成一座沟通彼此的桥梁。

教育,需要信任和尊重,本书中“米沙不信任老师,老是跟老师对着干,原因是经常唠叨挑剔的母亲还有永远对他说话时口气里总带有责备和不信任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是创造条件,在活动中发现和发扬孩子的闪光点。激励是孩子成功的基础,没有一个孩子不期盼老师的赏识和激励,在老师的激励下,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尝到了甜头,在这种不断成功,不断进取的自我心理调节中,迈向成功的步伐就会愈来愈快。

寓教育于无形之中更显暗示教育的效果。“一个拥有不幸童年的12岁男孩‘尼古拉’鄙视一切优秀的人物,怎样使这个孩子相信世界上存在善与美呢?对心灵受到创伤而未愈合的人说同情的话会更厉害地刺痛伤口。

我应该和这个男孩交朋友,让他来找我我们一起嫁接果树。也许我们都忘了见面的真正目的。尼古拉没有感觉到。我想教育他。当我告诉他有一本关于米其林生活的书时,他让我拿给他看。后来,他从书中意识到,人的真正美在于善待他人。

”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成功地激发起孩子尼古拉(一个充满偏见、心如死水的儿童)“内心的精神活动”,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在谈话时能够接近和关心尼古拉,然后是在共同兴趣的谈话中,引出一段英雄人物的谈话……仿佛是在无意之中有目的将道德教育的内容潜移默化地被孩子所接受,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大部分都会在心情舒畅的时候比较乐意地接受而且还能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是一门艺术,每个教师都是一个艺术家,学生就是我们教师的精心雕刻的艺术品,这是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的艺术》之后的想法。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2

如何爱他们而又严格要求他们,把家长请到学校进行“道德训斥”,一段时间后成效显著:家长和孩子共同语言多起来,每一位家长都疼爱自己的孩子的,首先把孩子在某方面喜讯告诉家长,我会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在头脑中多闪现几个问题,深为感动,千方百计不让孩子看到生活中困难和不幸的一面,但爱的方法却大有讲究,也是一门艺术, 如何处理好和家长的关系,最终的结果是孩子和家庭都对学校产生了不愉快情绪。

孩子的抵触情绪渐渐消逝,就和家长进行沟通,这深刻性,孩子就成为娇生惯养的宝贝, 读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100个教育案例,多思考一下, 教育是一门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在巩固家庭的稳定上有重要的使命,要想书上说的把自己整个心灵献给学生,我想了很多,确实“可怜天下父母心”,反而讨厌和厌恶这样的孩子,从中吸取经验和营养,爱是永恒的! 。

但值得借鉴,收到如此令人惊喜的家校合作效果,读了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整个面貌对一位家长的答复后。

和家长分享孩子进步的喜悦。

闪耀着其智慧光芒的教育案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书中特别提到了如何和家长处理好关系令我受益非浅,学生就是我们教师的精心雕刻的艺术品,而不能成为勇敢、坚强的人才。

感触颇深。

以便关注孩子成长状况,有时会认为这是小事一桩,我自己也是一个孩子的母亲,。

于是每隔一段时间,我想:今后我要让我的学生们看到生活的全貌,不忍心让他不安和伤心。

我由衷感激大师的涓涓叮咛, 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案例。

我常常把类似8岁孩子那样的行为看成是告密或者中伤别人,你爱学生。

如何在他们当中寻求优秀的、独到的东西并展示他们的才能,要学会“动心忍性”,更好的服务于教学,这种美丽的联系是最细微和牢固的纽带。

孩子们就会爱你,总觉得孩子小,学校大多都忽视了让学生把愉快幸福带给家庭,不但家庭教育成为空谈。

我从这些语言中顿悟出日常家校联系缺少的就是对学生、家长人性的尊重, 特别是读了对8岁孩子告密的思考。

这是我读了《教育的艺术》之后的 想法,同时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心理动向,我认为这是教师的`最高境界。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3

教育教学艺术读后感

《教育教学艺术》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同时也受到了许多教学艺术的启发与指导。作者通过多个精彩的案例和论述,向读者阐释了教学艺术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教育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效果。

这本书首先给我带来了对教学角色的深刻思考。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到现代的学生中心教学,作者通过不同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输者,而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者和伙伴。教师需要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需求,积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责任,我要努力成为一位懂得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教师。

其次,作者通过描绘不同教学场景的案例,帮助我认识到了教学艺术的重要性。一堂好的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巧妙的方法和手段,通过艺术化的表达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例如,在一节历史课上,作者描述了教师通过鲜活的比喻和生动的语言,将抽象的历史事件变得具象,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这让我认识到了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我要在教学中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最后,这本书还给我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教学技巧和方法。作者详细讨论了有效的课堂管理、启发性的问题设置、合作学习以及评价方法等,这些技巧的灵活运用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课堂管理中,作者提到了灵活运用肯定和鼓励的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问题设置中,作者倡导将问题设置为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些技巧和方法都对我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和启示。

综上所述,这本《教育教学艺术》为我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知识和启示。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意识到教育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学生,运用多种艺术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同时,书中提供的实用的教学技巧和方法也让我受益匪浅。我相信,通过运用这些教育教学艺术,我能够成为一位更好的教师,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4

最近拜读了万玮老师的《教师的五重境界》其中《教育的艺术表现力》让我记忆深刻,做教师时间久了,人会疲惫感,随着时间的流逝那种教育的激情在自己身上已经褪去。那么,一个合格甚至成熟的教师如何克服疲劳感,找到突破口呢?在我的美术课上,心理教育和儿童美术课是不可缺少的元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已经充分认识到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如果一个学生缺乏健康的心理,那么,素质教育便是一句空谈,也不能够有效地培养小学生健全的人格,这与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是不相符的。小学美术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艺术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在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渗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落实,要让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美术课堂绽放。

1、 深度挖掘——扩大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在小学美术教材中,其实很多地方都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然而,许多教师往往只从艺术的角度解读教材。他们不重视教材中所包含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很少深入挖掘,使之成为一种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善于开发课程资源。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挖掘美术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素,并将其渗透到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中。

(一)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爱”的元素

一个人充满爱的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如果一个人对人和事怀有仇恨的心,那么他的心一定是不健康的。在小学美术教材中,很多地方蕴含着“爱”的元素,教师要善于对其进行充分挖掘。需要指出的是,对小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最为重要的是要让小学生学会爱家长、爱老师、爱同学。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亲亲密密一家子》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让小学生通过自己的画笔画出自己一家人的幸福生活,这样,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有效地让小学生学会爱家人,他们就能够在幸福家庭生活的感染下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二)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理想”的元素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理想的驱动力是非常重要的。理想正确的人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理想”的元素,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我们的现在和将来》一课,每个学生对未来都有一个美好梦;这一课的主题是指导孩子以想象中的未来为题材进行创作,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小学生今后理想的元素,要让小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展开想象,说一说自己长大后的梦境。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其次,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创作梦画的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心理。

这样,教师就能够通过学生的画作对小学生的心理进行剖析,如果小学生在画作中表现出了不健康的心理,那么,教师就要对小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从而让心理健康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无痕渗透。

可见,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小学生的实际学***,对教材中蕴含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进行充分挖掘,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 无痕渗透——推进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进程

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每个环节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说教的形式当然是无效的,但应在教学中无痕渗透。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所包含的课堂教学环境、课堂教学方法、学生美术学习等方面。

(一)渗透于快乐的课堂环境之中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在自由快乐的学习中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并能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形成健康的心理。然而,在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上,由于教师过于强调对小学生的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小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其实,作为一种艺术教育,艺术最能培养学生的情操。

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小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快乐的美术课堂学***,要在这个课堂环境之中让小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美术学***、健康活泼的心理品质,从而让小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美术学习,这样,就能够把心理健康教育无痕地渗透其中。

(二)渗透于主动的美术实践之中

小学生在美术学***程中,如果仅仅从美术技巧的角度进行学习,那么,这样与“画画”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小学生有效的美术学习应该是一个积极想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可以创造艺术。这样,小学生的艺术实践才有意义。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积极的美术实践中。

例如,在小学美术教材中,手工制作的教学内容很多。这些教学内容单靠小学生的努力是无法完成的。他们需要通过同龄人之间的合作来完成。因此,对于这一些教学内容,教师要善于引导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这样,他们在自己的美术实践活动中,就能够有效地培养他们与人交往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心理健康,丰富他们的情感表达形式和创造力。

(三)渗透于丰富的情感体验之中

对于小学生来说,在美术学***程中,最为重要的是要进行丰富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美术素养的提高,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从而获得良好的心理发展。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中。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我的成长记录》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谆谆教导,在成长的道路上有欢笑与幸福,也有泪水和遗憾,在成长的道路上,有那么多激动人心难以忘怀的瞬间。教师要善于引导小学生通过自己的画笔表现出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并且,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获得成长的喜悦之情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和美好前程的展望,这样,就能够有效地让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由于有了良好的心理体验,因此,小学生就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心理的健康成长。

3、 注重激励——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

对小学生来说,有效的评价是促进其心理健康的重要载体。在传统的美术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过于重视对小学生美术素养的评价,这种评价往往是静态的,不能有效地评价小学生美术学习的过程。在小学美术教学评价中,教师要善于关注评价所包含的动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1) 美术评价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衡量标准,在小学美术教学评价中,教师要善于在对小学生美术学***评价的过程中突出激励性,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美丽的天空》这类开放主题的课堂中,教师对小学生所画的画作评价不能仅仅从小学生画得像不像、好不好等方面进行评价,因为低年级小学生的绘画功底薄弱,想象力要大于现有的表现能力。对于他们的画作评价要善于找出其闪光点,要善于从学生的闪光之处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在这个过程中使他们的自信心得到有效培养。

(2) 美术评价与学生成功意识的培养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让每一位小学生体验美术学***功与快乐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艺术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成功感,使小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在美术评价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为小学生的美术学***过程提供彰显成功的平台,要通过优秀画展、优秀创意画等活动让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美术学***功感,这样,小学生就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心理熏陶,从而让美术课堂更加有效化。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和紧迫的。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和实践,切实促进小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

做为一个‘教书匠’,匠人总是不断的重复自己,终究是要产生疲倦的,我们寻找突破,寻找方向。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5

刚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时,脑中不禁略过这样一个念头,惩戒,不就是体罚吗?体罚还有艺术可言?抱着好奇的态度,读完了这本书。

首先,我明白了几个观念:

1 教育的惩戒不同与体罚。

体罚是一种以损伤人体为手段的处罚方法,让学生受到皮肉之苦,从而不敢犯错;而合理的教育惩戒目的是让学生真正认识错误,悔过自新,从而不愿犯错。

2 教育惩戒与赏识教育并不矛盾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在学生身上发生的行为分为两种:一种是值得提倡的,需要学生继续坚持去做的,这样的行为需要我们给予赏识和鼓励;另一种行为则是不利于学生个体身心发展或损害他人利益的,这样的行为通常也不符合学校和班级的规定,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矫正。我们用欣赏来增加良好行为的频率,用惩罚来减少不良行为的可能性和倾向。

两者应该相互补充,互相完善,并存发展。

3 应该提倡教育惩戒

首先,教育惩罚存在的合理性有其哲学基础。赏罚是教师可以采用的两种教育方式。两者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在课堂上,守纪学生和违纪学生并存,学生的守纪行为和违纪行为在不同时期并存。那么,我们的儿童教育也应该与赏识教育和教育惩罚并存。

观点二,教育惩戒是让学生逐步社会化,由“他律”走向“自律”的必要步骤。惩戒的依据是学校的纪律,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没有不,其地位不可替代。纪律要发挥作用,又必须借助于教育惩戒的强制力量,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成长过程实现由“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

因此,作为发展中的不成熟学生,首先要接受教师代表社会给予的外在强制性规范的影响,这是一个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第三,对学生实施合理的教育惩罚是教师专业角色的需要。劳凯声教授在《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一书中还特别指出:

教师的惩戒权属于教师的权力而非权力。惩罚是权力,是一种责任,一种权力,代表国家或集体的利益,必须行使,否则就是失职。当然,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惩戒所采取的适当的规劝和制止行动,属于小惩大戒的教育行为。

第四,教育惩罚的存在有其心理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要树立良好的行为,消除不良的行为,就必须相应地加强。比如,因为孩子们玩火,手被烧伤,所以下次不敢玩火。

强化原则能较好地解决教育活动中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心理机制。

第五,在我国,教育处罚的合法性仍在于法律依据。2009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其中第十六条明确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

”这样就保证和维护了班主任教育学生的合法权利,使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再缩手缩脚,可以适当采取批评等方式教育和管理学生。

第六,教育处罚的合理性在现实中也得到了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广泛认可。2002年12月28日《中国教育报》上的一组“关于惩戒认同度”的调查数据或许能够说明这一问题。

教师组认为惩罚是一种教育,占91%,学生组占83%,家长组占65%。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人们普遍认为惩罚是一种教育,即教育中有惩罚是合情合理的。所以,作为今天的教育者,我们应该担负起学生德育的责任,该管束时要管束,树立起自己的威严,使为则为,使止则止,绝不能听之任之,把人的管理和教育的责任推给将来的社会。

理解了以上基本观念之后,就要进一步理会惩戒的教育五大原则:

一惩戒的艺术性原则

教师用来惩罚学生的语言应该是艺术性的。

2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对学生惩戒的度。

3 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育场合。

4 教师采取惩戒措施时要注意时机。

教师要善于与学生家长沟通,有效利用家庭教育的力量。

因材施教施教育惩罚艺术的最高要求。

7 教师要适当创新教育惩戒方式。

二惩戒的科学性原则

教育和惩罚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2 教育惩戒要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

3 教育惩戒注意及时性原则。

4 教育惩戒要注意其合理性。

5 要注意避免滥用惩戒。

三惩戒的依法性原则

1 要明确谁可以实施教育惩戒。一般而言,学生违反规范的情节轻微,其惩戒主体是主管教师,班主任负责教育惩戒的时候居多;学生违反规范的情节较严重,处分也相对比较严重,这时的惩戒权在学校,学校或校长代表教师群体来实施惩戒;学生超越了校园规范的违法行为,学校已经无权处理,应由司法机关来处理。

2 要了解惩戒学生什么的问题。教育惩罚的对象应该是学生的具体越轨行为,而不是学生的个体或身心。在惩戒中,要坚持“对事不对人”的基本原则。

实施严厉的教育和处罚应当遵循一定的程序。例如:调查违规行为-允许学生辩护-发布纪律信息-建立纪律档案。

4 防止教育惩戒触犯学生的法定权利

四惩戒的教育性原则

1 教育惩戒确实是为了戒除不良行为。要检验教育惩罚的效果,主要是对学生越轨行为的矫正。

2 教育惩戒要尽量让学生获得个人发展。学生犯错误后,根据自己的性格,让他们写说明书、心理健康记录、唱歌、做好事、画画等。

3 要做好惩戒后的帮扶转化。

4 坚决杜绝一些反教育性的惩戒措施。比如:体罚和变相体罚、精神惩罚和罚款,只能是得其反,没有教育效果,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也会大打折扣。

五惩戒的伦理性原则

1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2 要信任学生。

3 要懂得关爱和宽容学生。

4 要体现公平、合理原则。

本书介绍了教育处罚的典型成功案例,介绍了中国十佳(初中)班主任郑立平灵活的处罚制度。即当学生需要实施教育惩戒时,惩戒的条目也不再只有生硬的一条,而是由相对并列的若干条构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从相应的惩戒措施中进行选择,还可以由学生根据违纪轻重和自身特点,再申请另外的惩戒方式。

这种弹性惩戒制度,健全了学生制度,大大优化了学生管理,将学生管理中的“人治”逐步引向“法制”,进而走向更高一层的“自治”。同时,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自主管理。增强了学生活力,提高了管理质量。

其实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很多时候邮局采用这种灵活的处理办法,不过,没有郑老师做的那么细致、那么全面而已。

郑州二七区实验小学的“温馨班规”也值得借鉴。他们采取了各种形式的惩罚,如娱乐惩罚、反思惩罚、**惩罚、服务惩罚、交换惩罚和文字惩罚。他们把教育惩戒与兴趣娱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在这段时间里,我采用了这本书中提到的原则和做法。

了解这些教育原则,以后的工作将更加适合我们的学生教育方式,使学生从人治走向法治,最终达到最高层次的自主!

教育之路,任重道远啊!

崇仁镇中心小学施雅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6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泉州九中刘晓燕“遇上好老师不仅是孩子的福分,甚至也是一个家族的福分,如果我们有这样的福分,我们一生都会有很好的方向感和一种可以汲取的最后转化成为自我提醒,自我督促的力量,我们的生命会始终围浸在人性的光泽之中。” ……品读着张文质先生的字字句句,对于“生命的关注”越发让我意识其重要性,它列举的种种案例:学生轻视生命,学生自卑极端,都是缺失“人文关怀”所至,读着读着,我不禁联想起我们的学生,我的的教学,还有一些没想过或没想清的问题。

尽管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仍有一些收获。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在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首先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教育是慢的艺术。平时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

我们应该脚踏实地,善于发现,做好观测记录,捕捉更多的瞬间。其次,要广泛阅读,努力付诸实践,积累经验,搭建自己的理解平台。教育作为一门慢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处理学生的缺陷甚至错误。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从错误、成就和洞察力的积累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跌到,你就要惩罚他,而不是等他,鼓励他自己站起来。然后他可能会耍花招,根本不起来,等你拉他。

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体验,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知的延迟,错误是一种简历的成长资源。学习使用这种不可再生资源需要教师发展慢艺术。

一切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只有循序渐进。张文质先生说,慢是一种教育艺术。我认为这值得讨论。我觉得慢是一种科学,更是一种战略战术。

网络上有一节美国的数学课。看完后,我真的感慨万千。我浪费了一节课,只学了一点点。然而,我终于明白了真正的数学是什么样的,以及国内的数学是什么样的。张文质先生书中提到“我们的教育往往过于急切的盼望着出成效,成正果,能够‘立竿见影’,缺乏期待与从容”;“我们缺乏一种悠闲的心态,缺乏闲心”。

不知从何时起,我常常被超负荷的日常教学工作弄得焦头烂额。没有空余时间去思考,去关注学生的发展,去做教育应该做的事情。不是说幼儿园学小学,小学学中学,中学学高中,高中学大学,而是大学学幼儿园。

我们还会遇到一些学困生,他们之所以出现目前的这种现象,是由于很多不良的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不愿意去学习,有的不按时完成作业,作为老师,可以先不要责怪他们,应该满腔热情的帮助他们,静下心来和他们谈心,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感情教育工作,多夸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正确对待孩子,从而使他们端正学习的目的,建立信心,这样才能逐渐的赶上去。但大多数时候,在对待这些孩子的态度上,我们很多老师和家长对铁有太多的仇恨,对急功近利有太多的渴望,太多的急躁和缺乏理解。要知道:

儿童接受教育需要一个过程。它需要将外部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素质,一切都需要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恰如教孩子学步。对待学生的成长,我们不应该有一点急躁,也不需要侵占别人。

放手是必要的,尝试是必要的,等待是必要的。孩子还没有迈开第一个脚步,你就去牵引他,甚至一会儿捉住他的右腿,一会儿抓住他的左腿,帮他迈步,那孩子也许永远也学不会独立迈步。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

慢,需要平静与平和;慢,需要细致与细腻;慢,需要耐心与耐心。“耐心”是个多好的词啊!这是我听到的最美的评价!

其实,我和她一样在千头万绪的教育事件中也会有心烦的时候,但是当我们想到孩子就是在耐心等待的过程中成长的,心态就会平和了许多,看问题的角度就不一样了!让我们一起把教育现场当成生命现场去实践,一起用书中的四句话共勉:“要把教育当作一件事来做;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做一件事;一件事也不一定能做好;重要的是尽力去做,而且从具体的小事做起,做一件就是一件。

”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张老师还提出了一个我们常忽视的问题:

教师心态问题。想想自己十几年来的心态,教学比较成熟,但对孩子的热情、对教育的向往,慢慢减退了一些。听周围的声音。在作业堆里,我更烦燥。面对后进生,我抱怨更多。

由此,我们教师的心情,阴沉的较多,怎样阳光地面对孩子,面对工作,在张文质先生看来至关重要,缺失的话,甚是可怕,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的同感也越发强烈。看看我们周围许多成功的老师。他们都在阳光下面对孩子。每次春游,她总会“玩”在孩子群中,每次活动,都是积极参与,用心组织。

算得上实足的“阳光老师”,因此得到了学生的真心真爱。“教育是慢的艺术”,让我们慢慢尝试浸润人性关怀,让我们怀揣着美好的教育理想,共做阳光师生,我们的校园定能更亮丽。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7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读后感

新围小学 赖学军

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和课堂艺术不仅仅是体现在课堂上,而是体现在课前、课后和课外;不仅仅是体现在教书上,而是体现在育人上;不仅仅是体现在教师的如何教上,而是体现在学生的如何学上;不仅仅是看学生在课堂上如何学,而是看学生在课前学的怎么样。所以,魏书生的课堂艺术的魅力主要表现在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积极性的调动、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效果的检测上。因此,纵观魏书生的教学全过程,魏书生的教学,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简单的教与学的互存关系,而存在着一种普普实实的教学组织环节和组织形式。

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即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学会学习是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在他的教育理念中,使学生会学,促使差生转化一直是他努力 的方向。要使学生会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魏书生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总是把直接兴趣和间接学习兴趣结合起来,使之互相促进,这样学生的 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变成满足心理需要的一种极大乐趣。培养学习兴趣,还应注意既要有广泛的兴趣,又要有中心兴趣。学习兴趣与老师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是课堂,有的教师视为畏途,有的教师则视为乐园。魏书生上课,学生兴趣盎然,忽而眉飞色舞,忽而屏息凝神,觉得是一种享受。

综观魏书生的教学,方法灵活 是他的特点。魏书生常说,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传授知识的程序,要研究教学方法,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改进教学,教师的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创造精神的饱满和乐观愉快的语调,在培养牢固持久的学习愿望和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方面,对兴趣培养都有极大的意义。并对一堂课还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一堂课应当激发出真正的激动心情。魏书生教学,就是要通过各种教法找到兴趣的源泉,他认为,教师讲课,寡淡无味,平铺直叙是教学的 大忌。他总是力图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在课堂上,趣事,乐事层出不穷,学生思维可以驰骋,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久而久之,学生对他教的语文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爱上了他并迷上了他。

新的事物,学生会有兴趣。变换教学方法从中得到快乐,学习兴趣就会成倍增长。魏书生老师在校或外地讲课,课前总喜欢用气功冥想的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魏书生常说老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常规性的学习方法,帮学生制定一些语文学习的规矩,制度,计划,在一些方面使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老规矩可遵守。在一些方面让学生猜的透,但在具体一堂课的安排上,具体教法的运用上,在一些小的技术,技巧问题上,又应该让学生猜不透。越猜的半透不透,学生越愿猜,越猜学习兴趣越浓。与教师感情越进,对教师所讲的理解的 越深。

民主平等是魏书生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述就是两个字--商量。魏书生在全国乃至香港、台湾出公开课事先从来不告诉学生学习内容,有时还要学生猜猜看学什么。这与我们许多教师出课是大不一样的,我们往往要提前预习、认识学生、提前试讲等等,待到了课堂也只是在学生的配合下把预案十分精彩的表演一次罢了。

能说魏书生心中就没有预案,但是可以肯定地说魏书生心中的预案与我们的预案相比在本质上是大不一样的;我们的预案是让学生当演员把课堂教学过程一步步表演下来--学生的学从属于教师的教,为教师的教服务。而魏书生的“商量”型预案是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并且千方百计的去适应学生的学。

魏书生的“商量”教学看似平淡无奇,其实是高深莫测的,用“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起惊雷”来形容是不过分的。其

一、用商量的教学策略主导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师生共同处在一个非常和谐的课堂氛围中,用魏书生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是任何其他教学手段无法取代的”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拉近了师生距离,产生强烈的师生情感氛围,良好的师生情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石。其

二、在商量教学策略氛围中学生全员参与教学活动,因为“商量”的那根弦始终在拉动着每一个学生的心,使你无法拒绝它而走神,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其三商量教学策略极大的遵从了“因材施教”原则,摆脱了出课教师最担心的因师生不熟而启而不发,对不同个性特点和学习特长的学生也顾及到了,顺应班级基础状态和学生个性特点而进行“因材施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8

《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本书,是我的一位教师前辈向我推荐的。5月份第一次读,读着张文质的文字,满满的都是真实。他一直在讲教育的真相,一直在强调生命化的教育,读得我心里很痛的那种感觉!

和另一位教师前辈交流,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怎么会有心痛的感觉?她说,痛苦,就不要读了!于是,就把它搁置那里了。为了完成此文,又拿起了这本书。一年多的沉淀,心境完全不一样了,没有了曾经的痛彻心扉。

当教师失去了她该有的阳光下最光辉的师道尊严的时候,我们只能向自己寻找答案,一切从自己的内心去探求。也许,就是那种笑着哭的感觉吧。就是那种流着泪去追寻梦想——砥砺前行、静待花开、用生命去绽放教育的绚烂焰火!

在《直面教育与生命的悲情》一文中,我读到“德国教育家洪堡在一百多年前做了两件有深刻影响的事,一个就是极大地提高教师的工资,结果使得优秀的人才大量涌向学校;一个是实行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免费教育。德国,哪怕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最有创造力的国家之一。这跟洪堡教育改革的理念所开启的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心里是振奋的!真的羡慕德国的教师从业者,不是艳羡他们高额的工资,而是眼气高额工资所带来的当教师的师道尊严!

我们当教师的有尊严吗?

有些家长一提起老师,就咋咋咋地评论。就是社会上,也总是贬低教师。我真不知道教师都犯了怎样的道德失误?世人为什么要用超于常人的道德标准绑架教师?

教师,是神?还是个人?

当孩子在学校擦伤,家长跑到学校嗷嗷叫:孩子交给你,就给我看成这!当老师和他讲道理时候,他说:滚一边儿去!甚至是想要向老师大打出手!

当教师的是否要问,教师的师道尊严,哪里去了?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泥泞中,用那遥不可及的梦想支持着我们前行!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9

近日,我有幸读了《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对于其中关于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有一些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以下为一些读书心得体会。

一、教师适时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

二、变换课堂教学方式,促成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来自学生思维的灵感,智慧的火花,不失时机地将其延伸为自主思维过程,拓展为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

2、创设情境式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在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学好基础知识。其次要根据教材潜在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自由想象,让学生在创设的课堂情境中,充分展开想象翅膀,在想象的自由王国里遨游。

3、构建参与式课堂,培养学生探究参与式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的教学活动,老师让学生直接参与课堂教学,包括学习计划的制定,课堂讨论题目的设计,发言提纲的编排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的基础知识,撰写小论文,编演课本剧,评价影视作品等,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材,学全观察,学会发现。突出强调学生自学课本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观察问题的能力。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10

近期,读了张文质的书《教育是慢的艺术》,感悟很多,随手记在了书页中。现抄录下来,共同行参考。

消极心态害死人。人一旦消极起来,看世界,世界是病态的;看世人,人心是叵测的;看自己,自己亦事事不如人,时时不如意。

人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消除教育的勇气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无助的。能够继续接受教育的理想人选是一名战士。

有效教学之“效”是什么?是效用?是**的效用,还是成长的效用,还是成才的效用?

效率?高效、长期还是低效?高效率一定是好的吗?

农药杀虫高效,但有毒。养鸡场的肉鸡生长快,但有激素。

控制阶级与关注个人发生冲突时,我们要控制阶级,就是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

生命是有限的,而爱是无限的。世上的母亲怎能不爱自己的孩子呢?欣怡的妈妈用这种特殊的方式爱她。www.xd63.CoM

我的妈妈对我的爱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更多的是无微不至的。每一个安慰都是爱,每一个微笑都是爱,每一个鼓励都是爱,每一个批评都是爱。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面对同一篇文章就有多少见解和经验。标准答案是什么?是小偷偷走了孩子的梦想,是猎人折断了孩子的翅膀。

让老师去关注学生的生命和生活状态,让教大班额的老师去关注这些“教学”以外的东西是很困难的。试问一下能真正关心孩子的生命、生活的家长能有多少?很多家长关注的不也是“成才”而不是成长吗?

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雷玲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我第一次读这本书,就深深地被名师的风采、名师的教学艺术和名师在课堂上的生活气息所吸引。读了它,解开了自己在平时语文教学中的许多困惑,明白了什么是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

改变教育观念,不仅是教师,更是全民。教育改革要全民总动员。如果不,就把学校“教育”二字的概念之内涵缩小一下,不用把家长的教育责任,社会的教育责任都加在学校和教师身上。

知识与文化是密切相关的,但拥有知识并不意味着拥有文化。今天的老师基本上都是知识渊博的,但很多人缺乏文化。教学生知识就是教师。用文化来影响学生是一个教育家。

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对“教育”二字都是一知半解的,只会“教”而不会育,不懂得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因此,那些文盲或半文盲对他们的孩子有什么样的教育更可想而知。

贫穷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就一定能教育好孩子。致富是件好事,但如果价值观被扭曲,就很难教育孩子。

不过,这样的家长心目中的好子女也与我们正常人的不同,他心目中的好就是坏。

当老师的要清楚学生的学***些什么?学什么呢?学***的智慧、生存的技巧和生命的解码。

当老师的还要清楚应该指导孩子怎样学?怎样学呢?要让学生乐学、善学、恒学。

乐学者,学之有趣,善学者,学之有法,恒学者,学有毅力,学贵有恒也。

错误的教育观一旦在老师身上打下烙印,这个老师就可怕起来,因为他的一言一行都有错误,而他却不自知,还以为自己正确,他越努力,受害的孩子越多。孩子受的害越深。

只有多读书,才能多知道一些故事。读书不仅能增加知识,还能提高写作水平,所以我应该多读书,多读好书。

教育的真实(现实)与教育的真谛(理想)严重脱节是目前一切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人必须生活在现实中。

整个社会都不按规矩办事。如果我们教育我们的孩子遵守规则,我们就不会伤害他们。任何教育都要实事求是,与现实相结合。

教育强调效果快,教育强调过程慢。快好,慢好,不言自明。

教育是上层建筑,经济史基础。经济的发展决定教育的发展。想让大山里的孩子同北京的孩子接受一样的教育是不可能的。一个人的成长,起点是各自不同的家庭。

当我上学的时候,我想多读书,但是在家里和学校都找不到书。现在的社会随处都能找到书,却没有了嗜书如命的人。

我上小学的时候,我的一些同龄人没有机会上小学。我上中学的时候,很多同龄人都没有机会上中学。我和我这一代人都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问。现在,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实施,每个孩子都要读九年的书,但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厌倦了学习。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一我读了《鲁滨逊漂流记》这篇**后,深深被故事中的主人翁鲁滨逊感动,他遭遇海难漂流到荒岛上以后,不是悲叹命运对自己的不公,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修建房子、种植庄稼、养殖动物、制造工具、在绝望和无助中用自己的顽强和毅力与饥饿、疾病等作斗争,最后终于胜利的获救。

今天的教育有赶超架子上鸭子的嫌疑。鸭子不愿意上架使劲赶。结果只能是鸭子又硬又痛,赶鸭子的人也硬又痛。

学生学***驱力从**来?是个大课题。如果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教育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因材施教需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在了解每个具体孩子后付诸实施。如果一个班有40个孩子,老师应该根据40种不同的情况制订40个计划并付诸实施。统一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但它们扼杀了孩子们的差异,是不人道的,甚至是简单的。

对于懒惰的教师来说,他们自然喜欢选择统一的要求。中国人很多,学校里有很多班级。这是同情和教育的现实。

理想的孩子应该是无辜的,有活力的,可塑造的和有创造力的。现实中却不乏可恶,沾染恶***子。

理想的教育中,教师应该是幸福的,个性化的,有理想、有朝气的,现实中,教师往往有太多的约束,继之而无聊,无奈。

教育的理想不是看成绩,而是看学生是否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现状只是看成绩,除了成绩,还有,更好,没有,没关系。

思维是一种公共的社会活动,它强调教师反思的社会意义。反思绝非仅仅是教师个人的心理活动,它应该是面向其他教师的、面向公众的,也完全有理由在一种民主、和谐、热烈的氛围中得到互动和交流。

珍惜自己的生命,是动物的本能,亦是人的本能。如果有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了,一定是他的心理出现问题了。

好教师对待孩子,应该如大自然对待万物,尽可能地为所有的不同的(孩子)生物提供阳光、水分、适宜的温度,创造一切条件让它们按自己的方式生长。

寒假期间有幸拜读了张文质的《教育是慢的艺术》。细细品读,“慢教育”所蕴含的教育哲理,如同一股清泉沁入心扉,让人弥久难忘。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的是耐心与等待。时下的教育太过功利,有时甚至无视孩子的年龄特征:三岁要背《唐诗三百首》,四岁要学外语,五岁要弹钢琴,未满六周岁要读一年级……在学校里,很多教师的课堂像做工程一样赶抢进度、赶时间,追求所谓的高效率、快节奏、大梯度……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约而同地陷入了一个令人恐惧的教育误区——“快教育”。

实际上,对待孩子的成长,来不得半点儿急躁,更不能越俎代庖——教育的成功从等待开始。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

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她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这是一种何等美丽的教育场景,这是一种何等美妙的教育艺术。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学会从容与宽容。对于学生的一次次小错误,根本没必要放在心上,更无需揪出来大做文章(但我不是说对于犯小错的同学不管理,不教育,而是教育不能放,管理不能放),因为谁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因此当你看到这一点,就能从容的看待这一个问题时,在教育学生时,就会多一点耐心,少一些生气。面对孩子的不良习惯、面对孩子的犯错,更需要我们老师以一颗宽容的心,引导他,鼓励他,只有处处为孩子着想,方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才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着想。

正如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所说的:“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 让我们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孩子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快乐,慢慢地等待孩子长大。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11

教育是一门艺术,每个教师都是一个艺术家,学生就是我们教师的精心雕刻的艺术品,这是我读了《教育的艺术》之后的想法。

日记中读到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100个教育案例,感触颇深。

这100个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辛勤汗水,闪耀着其智慧光芒的教育案例,不仅让我们能从中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独到的教育理念,而且使我们能和苏霍姆林斯基一起去思考如何培养孩子,如何爱他们而又严格要求他们,如何在他们当中寻求优秀的、独到的东西并展示他们的才能。

特别是读了对8岁孩子告密的思考,我就想到了自己班里的孩子,我常常把类似8岁孩子那样的行为看成是告密或者中伤别人,反而讨厌和厌恶这样的孩子,有时会认为这是小事一桩,将其弃置一边,现在我想在决定怎么做之前,我会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在头脑中多闪现几个问题,多思考一下。

读书让孩子知道生活的全部面目——对家长的回答,我想了很多。

确实可怜天下父母心,我自己也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每一位家长都疼爱自己的孩子的。

但爱的方法却大有讲究。

总觉得孩子小,不忍心让他不安和伤心。

千方百计不让孩子看到生活中困难和不幸的一面,这在本质上说是溺爱,在溺爱的环境中,孩子就成为娇生惯养的宝贝,而不能成为勇敢、坚强的人才。

我想在未来,我会让我的学生看到生活的全貌,学会感同身受。

如何处理好和家长的关系,也是一门艺术。

这本书特别提到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关系,使我受益非浅。

教育工作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形老师因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把家长请到学校进行道德训斥,父母回家就用强硬的手段吓唬甚至打骂孩子,最终的结果是孩子和家庭都对学校产生了不愉快情绪,不但家庭教育成为空谈,学校教育力量也大大削弱。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肩负着巩固家庭稳定的重要使命。大多数学校忽视让学生给家庭带来幸福。这种美丽的联系是最微妙和坚定的联系。

从这些语言中,我突然意识到,家校日常交往所缺少的是对学生和家长人性的尊重。

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和家长进行沟通,首先把孩子在某方面喜讯告诉家长,和家长分享孩子进步的喜悦,同时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心理动向,以便关注孩子成长状况。

一段时间后,效果显著。父母和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儿童的抵抗力正在逐渐消逝,家长的教育水平也在提高。

收到如此惊人的家校合作效果,我由衷地感谢**的建议。

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案例,深为感动。

非常佩服他的生动性、深刻性。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但值得借鉴,从中吸取经验和营养,更好的服务于教学,要想书上说的把自己整个心灵献给学生,我认为这是教师的最高境界。

你爱学生,孩子们就会爱你。

爱是永恒的!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12

《教育的艺术——怎样做个好老师》读后感

安图县新合中心学校李鹏飞

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已有11个年头了,回顾以往,我的收获颇多,深刻体会到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丰富自身的底蕴,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积绽方法,摸索经验,在教育实践中历练,才能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才能做个好老师。

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身底蕴靠什么?靠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充电。读完《教育的艺术——怎样做个好老师》—— “教育的艺术”一文后,我感受颇深,下面就我感受最深的两点,谈谈体会。

1、“这个问题很简单”还是“这个问题很复杂”

对于这个问题,我以前的观点是:遇到一个难题,我强调它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我想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理解听力,认识到听力的重要性。殊不之,犯了个大错,好老师应尽可能少说或不说“这个问题很复杂,很难”,多说“这个问题很简单”。

这种回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定要简化和普及复杂的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到简单易懂。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提到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回想起来,我一直在压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真遗憾。

2、“我讲清楚没有?”还是“你们听明白没有?”

不在这里读不知道,以前真的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好老师永远不会问学生“你们听明白了没有?” 应该问学生“我讲清楚没有”。

只有讲不清楚的老师,没有听不明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逐步形成。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学,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基础,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注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探索,才能进步和成长。

2011年6月7日

猜你喜欢

  • 教育是美的读书笔记精选(6篇)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突然产生一些感悟,我们最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心得体会可以反映自己一段时间的思想状况,什么样的心得体会比较高质量?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教育是美的读书笔记精选》,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假期中借阅了尹建莉的书《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这是我品读她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在几年前的...
  • 教育是美的读书笔记8篇 栏目小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为您编辑出这篇“教育是美的读书笔记”的文章,读完作品之后,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认真深读原作后,往往有多个方面可以去写读后感,是不是会对写作品读后感而感到头疼呢?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 幸福与教育读书笔记(模板12篇) 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读后感?阅读了作品后,心里对作者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我们可以把它通过写读后感表达出来,下面心得体会大全的编辑为您带来了“幸福与教育读书笔记”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本文!...
  •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精选12篇) 小编倾情推荐一篇精彩的“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文章。即使读的都是同一本书,不同的人在阅读的时候会获得不同的感悟,推荐各位去阅读作者写的作品,里面的故事一定会震撼到你。读后感要写出自己的真实体验。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 美丽的教育读书笔记精选 作品用不同的方式给大家一种新的阅读体验。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写进读后感,细细品味,反复阅读,心得体会大全编辑为大家整理的“美丽的教育读书笔记”或许能够成为您的灵感来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 《超人》读书笔记12篇 每当我们经历某些事情对可能会产生启迪时,我们能将自己产生的一些收获写下来。心得体会通常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对于心得体会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超人》读书笔记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在这个炎热而又漫长的夏天里,我读了几本课外书,其中有一本书让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