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大全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心得体会大全 > 读后感 > 导航

南渡北归的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9-26

南渡北归的读后感6篇。

小编的“南渡北归的读后感”知识点总结详实全面欢迎大家查阅。古人云: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了作品后,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与想法。有了自己的见解,我们就要着手开始写一份读后感来把见解记录下来。以下建议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请具体咨询专业人士!

南渡北归的读后感 篇1

文/黄亮雪

这一段纷纯的过往,掩饰笼罩正在汗青车轮滔滔背前的灰尘战粉红桃色的暗昧取跃跃欲试外,这是外国远代最凌乱最暗中的拂晓时辰,也是发明了无比璀璨辉煌汗青成绩的乱世。

弛教良正在宋美玲搁情的年夜啼取春波露情的诱人眼神幻影外,抽刀拔剑;梁思成躺在妻子的床前,低声哭泣;邓拓怀揣极端欢怆战失望的心绪,窝正在野外写遗书模板给老婆,作人世最初一次的辞别……这被掩饰笼罩正在炮灰取枪叫的年月,有数父性的觉悟,星光撒正在她们身上,熠熠领光,取传统父性差别的睿智取肝胆,乌皂**映没的曼妙身姿,成为了后人津津有味各类绯闻轶事的谈资。

但汗青不仅是风花雪月。

撇谢做为一部纪真性著述应有的主观角度取岑寂的笔调没有谈,撇谢褒贬纷歧的业界评论没有言,哪怕从篇幅战援用的数目取宽谨水平,它值失一读。

至长从道事配角去看,它就曾经阻隔了男权社会对劣秀父性暗昧**的眼光。从外国今晚时便未存正在的“父年夜当娶”的陈旧迂腐思维正在数千年的社调演化外非但出有被剔除了,反而跟着工夫的拉移入一步扎根,无以复加天以另外一种方法存正在正在普罗群众的思维外,此中一种中化便体现正在对汗青人物**轶事的趣味外。

已经幼年没有知事时,提到林徽果,老是对她取缓志摩,金岳霖,梁思成的纠纷感趣味,便像是每个空闲慵勤的午后,端一杯茶,戏虐天看着网络下风起云涌的亮星绯闻,很易带没一点尊重。原该是应该蒙人敬佩的神话,却果为读者***x种熟去自带的优根性而变失像拙优的戏剧。当他人提到林徽果是念到她是人平易近英豪留念碑战外华人平易近共战国国徽深化计划的设计者之一呢?

是面前浮现没她骑牛车正在荒芜的田间大道寻找遗得未暂的今迹吗?借是念象她战缓志摩正在伦敦雨雾外眽眽露情的一瞥外孕育发生的有限诗意呢?

做为父性,老是易以挣脱社会添诸于她们好像理所该当的职位地方——擒**各类平易近国父性列传,有哪个追穿失了做者对她们恋情的臆念呢?哪怕是《北渡南回》那原书模板外,皆易免有做者添上的“(北按:有人曾验证曾氏不断暗恋傅斯年)”相似于那样带着***x种眼镜看人的念法。

从外没有丢脸没,从父性角度叙说一定招致对待汗青角度的歪斜取没有片面,哪怕再卓着的父性皆易以追穿被野庭朋友牵绊的运气。

因而,《北渡南回》以男性巨匠为叙说配角的角度最年夜水平上复原了这个才情泉涌,布满争议而又温文尔雅,“正人战而差别”的年月,纷涌而集碎的忘忆碎片,被逐个丢与,又正在那注定不服凡的书模板外,重现了这个不服凡的汗青年月。

这不仅是风、花、雪、月,更是一位巨匠的再现。

附件附件附件

南渡北归的读后感 篇2

读《南渡北归》有感

《南渡北归》共有三部,但由于时间问题,我才看完第一部《南渡》。《南渡》讲述的是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说实话,以往我是不愿看描述抗战时期的书籍,因为不愿去揭开那段历史。

但如今,合上这本书,我只觉神清气爽,一位又一位大师的经历在我脑海中回荡,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不同的抗战岁月。

《南渡北归》的作者名为岳南,《南渡》所述时间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始,继之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的岁月,同时涉及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在抗战烽火中艰难跋涉的历程。突出地描写了蔡元培、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李济、林徽因、金岳霖、梅贻琦、冯友兰等大知识分子的生活、学术、精神与情操,搜罗宏富,规模宏大,意旨宏远,堪称中国知识分子抗战时期的群雕。

南渡北归的读后感 篇3

《南渡北归》读后感500字:

正如标题,南渡北归这本书,因某些原因只是略读,但依然有不少感触。从此看出凡刘老推荐的无不是好书,奈何时间紧迫,无法细读,只能日后慢慢品味。可能很多同学和我一样,当我们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第一个感想便是这本书好难读。许多关于大师的琐事基本上都一一的展现在这本书上。让人应接不暇,如此繁多的细节铺天盖地地捐过来,的确让人喘不过气。

但当我略读完第一本后,又翻过来看到封面上的一行大字“大师远去,再无大师。”一切却又似乎明澈了起来。这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东西,清华的四大导师,鲁迅一派与胡适一派的纷争,西南联合大学的出现。无不是这个时代才会出现的事件。这本书总体的时间背景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文中讲了许多在这个时期各个大师做的事情以及贡献,但我发现当作者再讲关于大师们的学位时却鲜有人是真正的“海龟”,许多大师在出国留学时都没有拿到学位,不是说大师们拿不到,而是大师们根本没有时间或者那个心思。

很多大师出国留学只是为了知识,学到了知识便又去学其他的,所以很少有人拿得住学位,并不是说大师们半途而废,只是因为他们想更早的回到祖国加以报效,所以花了更少的时间将国外的知识学到手,仅此而已。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很多人也许不理解,不是还有句话吗?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人比一代人强,怎么会没有大师呢?其实这句话很容易理解,所谓”大师”是指这个时代特有的人物,他们是必须在这个时代的影响下才会出现的伟大人物,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和平的时代我们也有我们这一代的大师,但是那些大师他们活在过去,给过去的人们乃至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甚至连现在都有它们的影响。谁敢说自己的语文课本上没有鲁迅先生的足迹,谁敢说北大的校园没有蔡元培老先生,依然会有现在的辉煌?都不可能,他们是那一个时代的大师,是存在于人们心里的大师,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南渡北归的读后感 篇4

关于民国,我最先了解的资料应当是年幼时的电视剧,对民国的印象也很刻板:衣香鬓影与纸醉金迷;军阀与戏子。短见。

之后再看民国,印象最深的是文人。与我的理解,民国是一个宗师辈出的时代,“宗师”而非“人才”。似乎民国的文人总有一些特殊气质。我想最典型的是西南联大。

那是一个多么辉煌而梦想的学校啊。纵使外界炮火连天,校内的师生们仍然全身心的奉献于知识。看过汪曾祺的散文集《跑警报》里面的资料生动趣味中又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他们能够在炮火中,淡定的学习,而如今的我们却连上课安静有时都很难做到。

我想起电影《无问西东》中的一幕,学生与教师一齐在漏水的教室中静坐听雨,多么完美的一幕。那是旧时代的留影。

我对陈寅恪在王国维悼文中的一句话印象深刻“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我想这也是民国文人的立身要诀。不可否认,民国文人中也有类似于胡兰成者,在中日问题上,由于自我的思想问题,选择了错误的道路。但更多的是类似于章太炎、朱自清等人的清高。

这些文人,日子过的很不好,他们在名缰利锁中闪躲,在枪炮战火中挺身。可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却不会感到他们的艰难。他们精神的高大让他们那战火中晦暗不明的生命在历史长河中闪烁。

我对于文人们的了解是很浅薄的,大多是在一些记录文学中了解。但实际上仅有通读他们的作品再结合他们的人生经历才能真正了解他们。林语堂先生前期作品大多是半文半白,我很难通读,更别说陈寅恪、辜鸿铭等人。我较喜欢的文章还是朱自清、梁实秋、鲁迅等人的散文和小说。

我比较喜欢吃,对民国文人的关于吃的文章也看了很多。大家都说汪曾祺先生关于食物文化写的好,我却更喜欢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梁实秋先生从小生活在老北京,家里比较富裕的他对于北京几个阶层的食物都很有一番见解。果然,文学艺术来自于生活。

我是比较羡慕那个年代的文化氛围的,但我又想,若我真的存在于那个时代,却未必有那样的精神在战火中学下去。或许,民国文人们的伟大正在那里。他们身处黑暗,却创造出光明。

南渡北归的读后感 篇5

一个繁忙的学期终于结束了。放假后,我也可以静下来好好看书。在这个假期,我有幸拜读了著名作家岳南所著《南渡北归》之南渡篇,使我拓宽了自己的知识视野,提升了自己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素养。

本著是《南渡北归》第一部,描述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时间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始,继之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的岁月,同时涉及**研究院史语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在抗战烽火中艰难跋涉的历程。突出地描写了蔡元培、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李济、林徽因、金岳霖、梅贻琦、冯友兰等大师们的生活、学术、精神与情操,搜罗宏富,规模宏大,意旨宏远,堪称中国知识分子抗战时期的群雕。

读完《南渡》,书中梁启超、陈寅恪、蔡元培三人让我印象深刻,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一.为天地立心—梁启超

刚刚走出封建社会的中国还很闭塞、落后,在那样一个时代里,传统的中国人,骨子里还是注重功名的,但是偏偏有逆天下人所好、离经叛道的人。梁启超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梁启超不光自己在中国宣传新思想,把先进的文化带回中国,更让自己的子女踏上了治学之路,并且净捡荆棘密布、无人问津的路来走。

中国人不做建筑,所以他让梁思成读美国的建筑。中国的远程考古学没有科学的方法,所以请梁思永研究考古学和人类学。在中国没有将领的情况下,他使梁思忠走上了军事道路。

“天地无心,以生物为心”,中国人民没有受过现代科学的洗礼教化,他就用这样的方式把现代科学带进了国门。梁思成等人的不凡成就,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源于他们伟大的父亲,而中国普通百姓从蒙昧中的渐渐觉醒,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像梁启超一样不计私利、只为改变祖国现状的大师。WwW.XD63.coM

近年来由于本人年龄增长加之思想意识有所松懈,不知不觉地产生了不求有功、但求但求无过的错误观念,因此工作松劲了、标准下降了,只求一知半解、未能精益求精,工作的主动性、创新意识有了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以梁启超先生为榜样,时刻牢记自己作为一名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使命职责,在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时刻铭记社会和国家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期许。近一步改变自身教学现状,采用学生为主、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攻坚的精神。

让课堂变成每一个学生的乐园。同时,在工作中,要勇于承担责任,敢于冒险横渡沙滩,在布满荆棘的教学道路上昂首阔步。

二.为生民立命—陈寅恪

艰难困苦的逃生路上,陈寅恪和他的夫人“悄悄叮嘱女儿:‘王妈妈和我们奔波半年,过旧历年总要让她多吃几块肉。”’想要为天下百姓谋福祉,首先就应对身边的人有发自肺腑的关怀。

陈寅恪先生毕生心力都投入在中国史学上,就连逃命都不忘提着书箱。傅斯年邀他去史语所就职,可是他却舍不下在清华教书育人的位子。右眼视网膜脱落,目前情况无法**,但他仍然没有放弃教授职务。

书里这样写道:“此时他的右眼视网膜脱落,仅剩左眼视力勉强看书授课。陈氏仍像当年在清华园一样,每次上课都用一块花布或黑布,包着一大包书向教室匆匆走来,至时满头是汗,却从不迟到。

”他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传递给了千千万万的学生。“为生民立命”恰是陈寅恪先生人格的写照。

我想陈寅恪先生能做到“视网膜脱落,仍看书授课”“满头是汗,却从未迟到”定是源于对教育和学生无尽的爱。陈寅恪老先生为我树立了一座丰碑,他让我懂得,教师的爱心,是对工作负责的前提,更是干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关键。教师的“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热爱教育事业。教育事维系民族生死存亡的原因,业是国家成败的原因。教师要想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有所成就,就必须真诚地热爱和追求教育。

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就要向它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也只有这样,教师的人格才愈显高尚,教师的成就才愈显伟大。其二,热爱学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大凡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必然热爱学生,而且只有爱学生的教师才能真正搞好教育工作。古人云:

亲其师,信其道。要教育学生,必须使学生喜爱教师,这就要求教师首先热爱学生,当学生以特有的敏感,体验到教师的真诚爱心时,必然会对教师产生敬意与信赖,从而乐意敞开心扉接受教师的教诲,努力把教师的要求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可以说,师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促进学生接受教育意愿的强大动力。

因此,教师在工作中要真心实意的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才能取得新的成功。

三、“既往圣之绝学”—蔡元培

蔡元培曾在北大说过这样一段话:“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学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论之乐天观与厌世观,常樊然并峙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蔡先生毕生追求着他的理想。

他鼓励胡适之、李大钊等人在北京大学宣讲新文学,也不排斥辜鸿铭、陈汉章这样的守旧派,这种学术的“自由”之风,正是在继承的基础进一步地结合时代背景加以发展。蔡元培先生可以说是“既往圣之绝学”的很好的典范。

大师的身影已经远去,但“既往圣之绝学”却是我们当代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首先要做到“既往圣”,这里的“圣”指的是我们教师队伍中的先进模范典型,“既往圣”就是要向他们看齐,看到张丽莉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果敢;看到殷雪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操守;看到徐本禹甘愿穷困潦倒,传播希望。当然“圣”也还包括我们身边的同事,看到他们对教育事业的强烈热情;看到他们先进的工作方式方法;看到他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

接下来,我们就要做到“绝学“,博采众长,把我们队伍和我们身边先进模范的崇高品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提高自身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修养。把他们先进的工作方式方法,结合自身实际,加以借鉴应用,总结和完善工作经验,提出新思路、拿出新举措、开创新局面,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教学业务水平。

我坚信,只要我们每一名教师能像大师那样,继续发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继续保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警醒,我们就会把家长和学生的希望变成我们的行动,让“斯人已逝,大师不远”的期待变成现实,让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早日腾飞。

南渡北归的读后感 篇6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日南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如是写道。《南渡北归》便记载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从敌占区流向西南的故事。所谓“南渡”,实际上便是逃亡。抗日战争期间,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后又迁至李庄,随同的还有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中国营造学社等机构组织。

多次浩浩荡荡的逃亡与南迁,本就是无可奈何之举,也曾遭到学生的质疑与反对,有人甚至想上前线为国捐躯而非怯懦地一逃再逃。然而,历史的长河证明,这逃亡,正是促使中华民族复兴的智慧之举。这引发了我对于“逃亡”的思考。

逃亡,自古以来便象征着狼狈与落魄,是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旧唐书》中也道:“丈夫不死,当立大功,岂可为逃亡之虏也。”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保全自己的逃亡之人为众人所唾弃,然而,《南渡北归》中所述的逃亡却并非代表贪生怕死,更非暗示着穷酸书生的软弱无能,反而是一种忍辱负重式的以退为进。悲痛的知识分子面对敌寇狷獗肆虐的局面,没法身体力行地给予敌人有力回击,只有发出“衰泪已因家园尽,人亡学废更如何”的悲叹,然而抹去泪痕,理性而冷静地分析着自己可以提供给国家的最大帮助,发现自己的使命,即是为了民族复兴,防止“人亡学废”的局面发生,将国家的学术水平提高,将民族的精神发扬光大。为了正义而逃亡,必然是悲壮却又智慧的选择。

的确,姑且不论所有北方知识分子,只举蔡元培先生一人的例子,便足以证明这一观点。蔡元培先生被公认为北大最伟大的校长,朴素谦抑的他,骨子里又有北方梁山好汉造反举事的志气与血性。出任北大校长之职时,他提出了“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十六字箴言,用“知识革命”革去原京师大学堂里传统保守的迂腐气,使北大逐渐成为一块民族文化的“精神的圣地”。好景不长,如《五月四日那天早上》中记载的那样,冲动的学生未听从他“以学术救国”的劝导,一腔热血地发动学潮,致使多名学生被逮捕,北洋政府甚至将大炮对准了北大。顶着重重压力韵蔡元培,已成了北洋政府欲秘密惩办的目标,他却不顾自己已沦为众矢之的的身份,出面请政府释放被捕学生。随即,为避其锋与消除北洋政府的怨气,他于5月8日夜提交辞呈,乔装打扮后悄然离京,远走他乡。他的逃亡,绝不是畏惧的表现,反而是一个强者面对如何同时保护自己与他人的难题时的最佳抉择。

房龙的《伟大的逃亡》记载了瑞典人民在瓦萨王朝的建立者——古斯塔夫·瓦萨的带领下,建立起独立国家的历史过程。与《南渡北归》相似之处便是,瑞典人民不愿沦为臣虏的争取独立的顽强精神决定了“逃亡”之前可以加上“伟大”这一形容词。纵然知识分子流离失所,甚至与挚爱的亲人失散,但外表狼狈悲痛的他们,举手投足间仍是一种倔强不屈的高贵气质,一种中华儿女必胜的信念,而非苟且偷安的提心吊胆,这正决定了此次大逃亡的正义性。

其实,这次南渡的成功不仅在于知识分子是为民族大业而逃亡,而且在于它还是一次为时多年的旅行。

《难以企及的人物》的作者蔡天新先生曾在接受采访时如此给旅行者下定义:“一个旅行者除了通常的游览观光和增长见识以外,还带有另外的目的,或者说怀有某种特殊的使命。虽然每个人本质上都带有浪漫的情怀,但一个旅行者通常更愿意细细品味旅途中的每个细节,而一个旅游者则希望一切都安排停当。”显然,南渡的师生们不是旅游者,但却是不折不扣的旅行者,其使命便是为中华民族复兴之大业保存知识界的精英力量,边行边学,推进学术研究及教育事业的进步。

正因如此,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时,“湘黔滇旅行团”诞生了。1938年2月20日,旅行团大队人马离开长沙,一路经湘西穿越贵州,翻山越岭,夜宿晓行,跋涉1600余公里,日夜兼程68天,受到了沿途百姓的热烈欢迎与关照。岳南先鬻生如此评价这次旅行的意义:“68天的长途跋涉,旅行团师生们真正地走出了象牙塔,进入了书本之外形形色色的大干世界。一路上,师生们拜访苗寨,调查社会与民众生活,切身感受到国家经济的落后与百姓生活的艰辛。”黔西岩溶地貌,云贵民间歌谣,甚至是鸦片的种植背景和危害,这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却让走近群众的师生们因祸得福,踏上了另一片自己不曾熟悉的土地,让南方的楚汉浪漫主义文化渗透于自己满是北方的理性主义的肺腑之中。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说“逃亡”所带给我的启发仅限于以退为进的谋略与忍辱负重的毅力,那么,相比之下,“旅行”的现实意义更为深刻。《天堂电影院》里,Alfredo说,年轻人要出去走走,不然他会以为,他眼前所看到的,就是全世界。旅行旅行,之所以有一个“行”字,我认为是代表了自己的“修行”,不论是肉体还是精神上,边行边学,边行边成长。有句话说得好:双脚放在地狱,眼睛搁在天堂。我觉得这便是对有意义的旅行的最佳诠释。有意义的旅行,因为不是一味享受放松,而是需要全身心投入与体验,不断地吸收与借鉴,所以必定是艰苦的,但真正的旅行者正是透过这苦,觅到了收获的甘甜。也许只有这样,知识分子才能彻底丢开身上的迂腐气和“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嘲谑,深入实际,深入人民,深入社会,让自己的学问为老百姓所受益,也才能真正了解到一个国家所需要的民族精神,从而造福于社会。

南渡,实乃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一次逃亡旅行,却为中华三千多年的历史留下了最后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

猜你喜欢

  • 热门读后感: 《南渡北归》读书心得1000字如何写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是我们的兴趣喜好,读好书则是我们做人的行动指南。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毕后的想法写下来。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悉心准备的“热门读后感: 《南...
  • 枫林渡读后感(精选5篇) 世界上有许多好书,但这些书仅仅对那些会读它们的人才是好的,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仿佛都吸收了其中浓缩了的智慧。 透过写读书笔记,整合阅读内容,让自己的思考更加深入。这是一篇栏目小编的精品“枫林渡读后感”恳请您品味,相信你阅读本页面后有一些收获!...
  • 枫林渡读后感7篇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悉心准备的“枫林渡读后感7篇”,欢迎阅读,希望能为大家提...
  • 作文:野马归野读后感(一篇)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小编已经为大家整理好了“作文:野马归野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这些...
  • 今日读后感: 夜雨寄北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为了充分回味作品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为此小编特意整理了“今日读后感: 夜雨寄北...
  • 织工马南读后感1000字精选3篇 心得体会大全相关栏目推荐:“织工读后感”。当我们读完一本好书后,从中获得的感想会一直留在心中,作者写的作品会将人带入书中世界。写读后感应该写书里最打动你的部分。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经过搜索整理,心得体会大全编辑为你呈现“织工马南读后感”,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