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大全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心得体会大全 > 读后感 > 导航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作文

发表时间:2023-05-09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作文精选。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在读过了作品,对于里面的情节非常感兴趣,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以下是小编陆续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作文精选”,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作文【篇1】

《明朝那些事儿万国来朝》读后感-周记300字

《明朝那些事儿》是当年明月的著作,讲述了1344年到1644年关于明朝的事迹,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整套书一共七册,其中,第二部《万国来朝》最为精彩。

《明朝那些事儿》第二部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精彩的一段,讲述了许多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这本书的内容自永乐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先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派郑和七下西洋,南下讨平安南,等等,后来永乐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明朝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散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土木堡之变后力挽狂澜,挽救了大明帝国。但随即又在两位皇帝争夺皇位的夺门之变后被害身亡。

在这本书中,说起我最感兴趣的人物,那就是爱国英雄于谦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战役北京保卫战中,在主力被歼、上皇被俘、兵力不足、士气全无的情况下,从一盘散沙、行将崩溃到众志成城、坚如磐石,从满天阴云、兵临城下到云开雾散、破敌千里,使大明帝国转危为安,创造了一个奇迹,而这个奇迹的缔造者正是于谦。于是,我有一个启发:当面临危险时,只要有勇气,就能创造奇迹。

书中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无比,可说高潮迭起,令人目不暇接,欲罢不能!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作文【篇2】

“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可以写得很好看。”在当年明月的笔下,300年明史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面前。《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卷》即是当年明月的“开头炮”。这本书主要从朱元璋出生写到洪武结束(朱元璋死亡)运用当年明月一句话――高潮迭起欲罢不能!

朱元璋的童年是艰苦的,他靠放牛生活;朱元璋青春是悲惨的,他的家中幸存的只有两个人;朱元璋的成年是轰轰烈烈的,他与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等人打得不可开交……这让我们知道,成功者必须历经许多磨难,才能最终实现梦想,威震天下!这就好比我们现在只有刻苦学习,才能成为“圣手书生”,“连中三元”!

读了朱元璋从开始造反到建国统一的轶事,我明白朱元璋成功离不开这几方面:信念、智慧、人才。没有信念,朱元璋只能像父母一样饿死或被杀死;没有智慧,朱元璋就不能在关键时刻作出决断,一鼓作气在许多决死战中取得胜利;没有像徐达、常遇春、刘基、李善长这样的人才,朱元璋早已被冲锋的猛将张定边杀死,被北元军队击溃了。而我们正要学习朱元璋的信念,相信自己;学习朱元璋的智慧,在为人处事上作出正确的判断。

《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卷》让我受益匪浅,学到了许多道理,我期待当年明月写出更多明朝轶事!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作文【篇3】

中华上下五千年,六百多个春秋的尘埃掩盖了当年铁马金戈的农民起义与风云莫测的封建宫廷,但遮挡不住当年明月笔下《明朝那些事儿》散发的历史光芒。作者对明朝人物的描绘给我们搭建了一个波澜壮阔的舞台,台上的世事变迁历历在目:从朱重八朱元璋开始,到崇祯的自缢结束,276年历程、16位帝王,一个不朽的朝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明太祖朱元璋失去了父母,受到暴政压迫;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剌蒙古,战败后沦为囚徒;明孝宗朱佑樘即位时奸佞当道,改革创新举步维艰。他们都受到了很多挫折与磨练,但正是这些苦难让他们强大,纵横于天地之间,成就了一番伟业。

成功,就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人生。在我看来,明朝很多兴衰起落、很多王侯将相、很多无奈更替、很多风云变幻,都是岁月的篇章,可能一个自以为成功的选择就会改变历史的走向。明英宗在土木堡战争中的失败;万历四十七年在与努尔哈赤进行的萨尔浒之战的失败;明清松山战役,主将洪承畴本已定下步步为营的战略方针,无奈糊涂的崇祯逼他出战,结果大败。每时每刻都是岁月的篇章,翻过去的每页日历都是记忆的永恒,一去不复返。故而所谓千秋霸业、万古流芳只是短暂;得民心者得天下,但凡明君,在面临失误、重大挫折时必须要及时悬崖勒马,树立成功的目标并为之持续努力,否则将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局面。

历史是块试金石,大浪淘沙方显英雄本色。书中出现了很多风口浪尖的人物,有死而后已的忠良,更有王振、魏忠贤之类的佞臣,他们在身后留下千古骂名,为世人所不齿。但在当时却是风光无限,当年奋起反抗魏忠贤而被迫害致死的杨继盛,却为世人仰慕,流芳百世,但在当时他只是个阶下囚罢了。这让我明白了,历史的真实性就是好人不一定会和徐阶、张居正一样得志,但一部分坏人却和王振一般猖狂。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身正不怕影子斜,大可不必计较他人与自己不同的眼光,坚持原则,历史自会给出公断。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这是朱元璋的己欲。

欲成大事者,至亲亦可杀,这是倪文俊、陈友谅与徐寿辉之间的背叛。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严嵩、夏至、徐阶与高拱、张居正之间的权谋。

历史留下的是教训,是经验。我们要牢记历史、反省历史,不要走别人已走错的路,这才是对历史的充分认识,更是《明朝那些事儿》暗含的道理。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作文【篇4】

我是一个酷爱历史的小孩,家里的历史书当然也多的数不清,比如:《汉朝那些事儿》、《唐俗》、《中国上下五千年》……但我最喜欢的还非《明朝那些事儿》不可。

在老师的极力推荐下,我经不起诱惑也去买了一本《洪武大帝》。买回家后,我以惊人的速度一天就读完了,对明初的历史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本书主要讲了1344年朱元璋出生,到1403年靖难之役结束,历史上少有的英明君主朱棣即位。本书已开始介绍了元末时,百姓生不如死,各种宦官贪污现象十分严重,将皇帝发下的粮食贪了一大半,朱元璋全家就只剩下了他和他的哥哥,其余人全部被饿死。最后,朱元璋出家当了和尚。童年时的阴影笼罩着朱元璋,他对元朝有着深仇大恨,后来在好朋友汤和的介绍下起义。

他占据南京,不断扩大势力,除掉张士诚、陈友谅,并进攻北京,灭了元朝。他死后,建文帝即位,朱棣极其不满,因为它比朱允炆强得多,他开始造反,打退铁弦、盛庸等人,攻入首都南京,定年号永乐,即皇位。

这本书的语言描述十分生动形象,并且加入了小说成分,使整本书都增加了趣味性。来吧,你也来读一下《明朝那些事儿》吧,那荡气回肠的文字,定会让你欲罢不能!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作文【篇5】

大明王朝始创于1368年,创始人朱元璋。史称明太祖,洪武大帝。灭亡于1644年,农民起义军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大明最后一个继任者崇祯上吊自尽。延续了276年的大明王朝最终被满族创立的清朝取代。

一、大明王朝的创立

朱元璋从一个平头百姓成了大明的开国皇帝,其中有偶然但也有必然。偶然就是元末的残暴统治、欺压百姓、民不聊生、烽烟四起、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社会秩序面临重建,所以也注定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祖籍是江苏沛县,是汉代开国皇帝刘邦的同乡。后来做了皇帝以后,刘邦是他的学习榜样。朱元璋10岁时,成了一名放牛娃。

为了活命吃饱饭,17岁的朱元璋去皇觉寺当了一名扫地打杂的和尚。原以为在寺庙可以过几天的安稳日子,结果没多久也被寺庙赶出去了。因为在那个天灾人祸和兵荒马乱的年代,寺庙的粮食也不够了。所以,寺庙进行了缩编裁员,便把将朱元璋打发出去乞讨要饭。

正是在流浪乞讨要饭的岁月里,朱元璋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经验,学会了洞察人性,注重结交英雄,坚强果断,有勇有谋,体现出了极强的生存适应能力和军事才能。

1352年,25岁的朱元璋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正式成了一名造反者。

参加起义军后,朱元璋作战非常勇猛,而且人又机智灵活,很快得到主帅郭子兴的赏识,还娶了郭子兴的养女马氏,就是日后的大脚马皇后。朱元璋不断的率军攻城略地,队伍又纪律严明。在郭子兴去世之后,朱元璋就成了这支起义军的最高的统帅。

朱元璋成了起义军统帅以后,非常注重收买人心,并且眼光远、格局大、谋略深,并调用各种资源为自己服务。称帝之前,一直奉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不断的壮大自己的实力。

1364年,朱元璋迎来了他称帝路上最大的对手陈友谅。4月1日,陈友谅率领60万大军与朱元璋的20万大军决战鄱阳湖。无论是兵力还是战舰准备,朱元璋完全处于劣势。但交战中陈友谅犯了一个和曹操在赤壁之战中一样的巨大错误,把所有战船用铁链连成一片,结果被朱元璋采用火攻,打败了陈友谅。

随后继续东征,打败了张士诚。然后北上,把元朝皇帝赶回了蒙古草原。经过16年的艰苦奋斗和征战讨伐,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对事情局势都看得远,遇到大事,当机立断,他善于接受好的建议,从不自以为是,所以能在各种势力中脱颖而出最终夺取天下。从建立初期南京政权开始到71岁去世,常常是早起晚睡,每天处理政务之后就是读书,有时政务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把当天的书读完。整个明朝最善于学习的,肯定是朱元璋。所以,朱元璋能够夺得天下,开创大明王朝,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二、大明王朝的兴盛

经过连年战火的中华大地,此时已经千疮百孔,百废待兴。朱元璋是农民出身,所以他懂得民间疾苦,目前急需要做的就是恢复生产,让社会恢复正常的运行秩序。朱元璋效仿汉高祖刘邦,制订一系列政策用来恢复经济。

第一,移民屯田,开垦荒地。明初因战乱导致很多地方无人居住,大量土地荒芜。朱元璋为了缓解无人之地劳动力紧缺问题,采取了移民政策,将人口多、地少的地方之人迁移到地广人稀之地,来充实人口、增加劳动力。

第二,兴修水利。朱元璋农民出身,知道水利对于农业庄稼的重要性,建国以后,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工程。

第三,重视经济作物的增产。朱元璋对于经济作物的种植出台响应的强制措施,他规定,有五亩到十亩地,必须拿出半亩地种植经济作物,十亩以上加倍种植,田地多的按照一定比例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

第四,减免税收。为了鼓励百姓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下令耕地用的田器不得征税,而且在各地报告兴修工程之时要避开秋收农忙之际。对于在农业增产作出突出贡献的官吏予以升官奖励。在东南地区的产量之地,虽然粮食产量高,租税也特别高,农民反而负不起租税。对于这样的情况,朱元璋下令减免租税,但凡遇到洪涝灾害、旱灾之时,免收租税,大大降低了百姓负担。

由于大明的创立和皇位经历16年的艰苦奋斗得来的,得来不易,所以朱元璋对江山能不能延续,皇位能不能保住,一直心存焦虑。在统治上,朱元璋建立了独裁制,重新塑造了皇权。

首先,废除丞相制度。由于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容易和皇权产生冲突,威胁皇权。所以,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处死了胡惟庸和有关的官员,同时宣布废除中书省,以后不再设丞相。就这样皇权和相权合二为一,皇帝兼任宰相的职务,直接的结果就是:君主独裁。

然后,打击贪官、诛杀功臣。朱元璋从小饱受元朝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所以参加起义后他就发誓:一旦当上皇帝,先杀尽天下贪官。果然,朱元璋登上皇位后,宣布对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格杀勿论。

朱元璋为了巩固和延续大明江山,为子孙继位铺平道路,还诛杀一大批功臣,像谋士汪广洋、李善长、胡惟庸等,武将蓝玉、周德兴等。

最后,实行恐怖统治、设立锦衣卫。造反起家的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也一心禁止别人企图做皇帝,或者对他不公。1382年,出于监控官员的需要,朱元璋将管辖皇帝禁卫军的亲军都尉府改为锦衣卫,这是一个正式的军事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掌控。

经过明初休养生息,鼓励生产的政策,加上朱元璋的励精图治,社会生产力不但恢复而且还得到发展。从建国元年到十三年,耕地面积增长了近70倍,税粮收入增长了数倍。

朱棣

到了明朝第三任皇帝永乐帝朱棣手中,大明国力已经非常强盛,成了名副其实的大明帝国。

因为朱棣是通过4年造反,九死一生才艰难的登上了皇帝的宝座,皇位来之不易,但也得位不正。在古代,皇位的合法性非常重要。所以朱棣急于建立自己的功业来为自己正名,来重新完善自己的形象,增加自己统治的合法性,让天下臣民觉得他才是皇帝的最佳人选。

朱棣在经济上继续推行朱元璋休养生息、移民屯田和奖励垦荒的政策,努力恢复社会生产。

在对内统治上,组织编修《永乐大典》,让许多中国文化史上的著作得以保留下来。迁都北京,兴建紫禁城、创立内阁制度、恢复锦衣卫、创立东厂,这些举措在当时,确实是帮助朱棣稳固了对内统治,但也为后来大明的衰落埋下祸根,特别是恢复锦衣卫和设立东厂,让宦官乱政登上了大明的政治舞台。

在对外方面,首先,朱棣亲征蒙古草原。从永乐八年到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先后五次亲征征讨蒙古草原,换来了20年的边疆稳定,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多次跨过长城、率军亲征漠北的皇帝。

其次,郑和下西洋。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曾七下西洋,其中六次发生在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比欧洲的大航海时代早了将近一个世纪。

然后,和各国建立朝贡关系。大明不仅与周边国家建立朝贡关系,还通过郑和和东南亚、南亚和西亚一些国家建立了朝贡,巅峰时期达到了60个国家,史称“万国来朝”。甚至有一些小国的国君来到大明以后就不走了,终老在大明的国土上。

大明王朝在朱元璋和朱棣父子的励精图治下,国家治理的井然有序,国力蒸蒸日上,达到了顶峰,成为了真正的大明帝国,向周边国家展示了大明国威。朱元璋和朱棣,文治武功都属一流,都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们的努力付出开创了大明的强盛。

三、大明王朝的衰亡

在物理学中,有一个理论叫“熵”。指的是一个系统混乱的程度,或者说是无序程度的大小。越无序,熵的值就越大;越有序,熵的值就越小。

而热力学第二定律说: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事物总是从有序趋向于无序,所以熵的值一定是增加的。这就是“熵增定律”。

所以,一切有生命物体活着的终极使命只有一个,就是对抗“熵增”,个人如此、企业如此、国家也是如此。如果有一天不再对抗它了,那生命就离终结不远了。大明王朝这个庞大的组织就是如此。

创业阶段,朱元璋带领所有人齐心协力,从混沌和混乱中杀出一条生路,这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

成长阶段,朱元璋和朱棣励精图治,制订一系列政策,让国家力量不断壮大强盛。这是一个从初步有序到更加有序的过程;

成熟阶段,一些问题就要出来了。开始出现各种党争和内耗,官员之间各自为战,争夺利益。官僚主义风气盛行,人员冗余,内部腐败,组织结构也越来越臃肿,运转效率大大下降等。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从有序回到无序的过程。

大明王朝的衰亡主要总结为以下7个原因:

1、权利交接。封建王朝的皇位世袭,都是皇帝去世儿子继承,这是儒家文化几千年的规定。这也是封建社会最佳的继承制度设计了。

相比草原部落的兄终弟继,大汗去世,弟弟继位。因为游牧民族的大汗统领,一定要能征善战,这样才有威望,统领部落去抢东西。但当继位的弟弟去世以后,同时当过大汗的哥哥和弟弟的儿子,谁来继承大汗,就成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于是内部争夺开始,许多草原部落联盟就这样分裂。

但汉人的父终子继,虽不会出现草原民族的继承问题,但会出现另一个个问题,就是新皇帝年幼,无法亲政,就需要大臣辅政。辅政大臣如果别有用心,大权在握,就会出现把控朝政,操控皇帝的局面。

明朝第六个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继位时只有8岁,因宠信宦官王振,御驾亲征,攻打日益崛起的蒙古瓦剌部,发生土木堡之变,结果兵败被俘。大明国运从此由盛转衰。

明朝倒数第三个皇帝万历继位时,也只有9岁,朝廷的一切权利全都落在内阁首辅张居正手中。张居正就是万历背后的皇帝,操控着朝廷的一切事物。但张居正虽然贪腐受贿,以权谋私,但还是一个干实事的人,为大明王朝做了不少实事。但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就对其抄家处理,原因就是被张居正压抑太久的万历皇帝,急需要肃清张居正的势力,以便掌握实权,掌控文武百官。

2、宦官干政。朱元璋为了监视百官,设立了锦衣卫,后来由于知道这个组织的弊端和危害,便取消了该组织。但朱棣是造反做了皇帝,更需要监视百官,于是恢复了锦衣卫这个组织。朱棣觉得锦衣卫也不能完全信任,又创立了另一个特务组织,就是由太监组成东厂。

明英宗朱祁镇时的王振就是典型的宦官干政,不懂任何军事,却要指挥军队战争,结果酿出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

但明朝更大的宦官是魏忠贤。明熹宗朱由校15岁继位,可却是一个不理朝政,非常喜欢做木匠的皇帝。于是魏忠贤通过一系列方式的攀爬,赢得了皇帝的信任,成了著名的阉党首领,把持朝政,整个朝野上下几乎都是他的爪牙。结果就是贪腐受贿、残害忠良、鱼肉百姓、买卖官爵等,整个朝堂乌烟瘴,最终使大明王朝国力急剧日下。

3、党派之争。明朝的党派和当今世界国家的党派不同,他们没有明确的组织、纲领、纪律,而更像是一种因为政见、利益、派系相近,甚至因为籍贯,而结合在一起的同气相求。说白了,是帮亲不帮理。

这种党争多数时候起到的,不是现代政治中不同政党相互制衡监督的作用,而更多时候是一种无谓的意气之争,而且会产生很大的内耗。

明末的党争起源于17世纪初期。1604年,江南著名学者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在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曾经的讲学旧址上修复了东林书院,这就是东林党人的起源。

东林党人进入朝堂是在万历后期,很快,到了天启年间,东林党主要的对手是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阉党勾结权贵,党同伐异,同时实行矿税等苛捐杂税。天启(木匠皇帝)年间,魏忠贤得势,残酷迫害东林党人,东林书院都被拆了。

到了崇祯皇帝时,魏忠贤的阉党被连根拔起,但党争依然存在,且愈演愈烈。崇祯皇帝曾经有一系列机会能够把局面挽回来的,比如:

①李自成曾经想要跟朝廷讲和,讨个大大的封赏就行;

②大明为了避免同时对付皇太极和起义军,准备先同皇太极讲和,然后集中镇压起义军;

③在局势极度危难的时候,曾经有人提议迁都南京,那边有一整套现成的官僚班子,要崇祯别困在北京,必须留得青山在。

所有这些提议,都能给大明王朝续命,但是在党争当中,一个也通不过。因为一定会有另一派的人站出来反对,说出这主意的是卑鄙小人。党争把人的道德心性也败坏掉了,最终一帮人都眼睁睁看着帝国大厦崩塌。

4、皇帝享乐。皇帝是个好职业吗?这要取决于当皇帝的这个人把自己定位为什么样的人。自古以来,但凡有点能力的皇帝,其实日子都不怎么好过。站在权利的顶端,天下一切尽归己有。能力越大,对权力的控制欲就强,这种欲望使得他们事事算计、处处设防,为了将权力攥在手里,他们不得不放弃安逸的生活,从此与辛劳为伴,许多君主大都积劳成疾。

而一个国家要运转,每天需要处理的政务其实非常非常多。在洪武十七年九月的八天里,朱元璋一共收到了一千六百六十六件公文,涉及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事。也就是说,朱元璋平均每天要看两百多份文件,处理近四百件事,工作量和强度非常大。

朱元璋自己精力旺盛,废除了宰相制度后,所有政务只能自己一个人扛下来,但他的子孙后代就没有他的这般劳模精神了。到了朱棣手中,完全受不了这个工作量和强度,不得不找到解缙等七个人当助手,成立秘书组——内阁,分担皇帝的工作任务。

朱元璋和朱棣都经过了创业之苦,做皇帝都是兢兢业业,日理万机。不过他们的子孙后代,就不能体会创业之苦,又生在帝王家,于是就开始了享乐主义。

嘉靖皇帝在位45年,经常性的不理朝政,并且是帝王权谋高手,政务都交给内阁和官僚,自己则潜心想着修道成仙,经常吃着重金属制成的“仙丹”。于是就有了大奸臣严嵩的出现,他利用嘉靖皇帝痴迷修道长生不老,就用他的文采对嘉靖皇帝投其所好,大权在握的严嵩开始排除异己,安插亲信,祸乱朝政。

万历皇帝在位48年,亲政初期时,还是非常勤勉的一个皇帝,及时处理政务,但后来由于一些原因,特别是万历因为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之久,闹到最后,他索性30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尽管原有的官僚体系仍在按惯性运转,但整个国家的行政体系已经失去了活力。

天启皇帝是著名的木匠皇帝,那一手木匠活,玩的是出神入化,估计鲁班降世都不敢说稳赢朱由校。朱由校在位7年,基本上没管过朝政事物,所以朝政大权掌握在大太监魏忠贤手中。魏忠贤时期是明朝太监权力的顶峰,明朝没有哪个太监能有魏忠贤这般权势。天启皇帝这七年,大概是明朝最黑暗的时期,然而朱由校却感受不到一丝黑云压城的危险,他始终躲在自己的工作室里,研究自己的木匠活,不管外面的东林党和阉党斗得如何惨烈。最终结果就是,交给崇祯皇帝一个烂摊子,让崇祯皇帝当了亡国之君。

5、经济危机。大明的中后期,随着加入了世界贸易,开始实现了银本位,主要的货币结算工具是银子。但当时的中国由于技术落后,白银产量不足,大量白银都依赖于进口。正好在南美,西班牙人发现了巨大的银矿山,并且发明了利用水银提纯的技术使得白银产量大增。

欧洲人在南美搞到了大量白银,这些白银又通过菲律宾以及陆上丝绸之路的另一条路线布哈拉流入中国,用来购买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特产。另外,欧洲人的到来也带动了盛产白银的日本开放对外贸易。在17世纪的前30多年中,每年从美洲和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总量约达25万至26.5万公斤。

然而这么多白银的流入,带来的不光是经济繁荣、国库充盈这样的好事,它也使明帝国的财政和经济越来越依赖境外的白银输入。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明帝国就得不到充足的白银,就可能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

会危机。明朝的经济看似繁荣,其实相当脆弱。

果然,欧洲由于宗教改革,1618年爆发了战争,这场战争足足打了30年,许多贸易通道被中断,欧洲流入中国的白银几乎中断。而更加祸不单行的是,在17世纪初,德川家康结束了日本战国的战乱,建立江户幕府,由于不用打仗了,对进口军需物资的需求下降,日本的对外贸易也缩水了。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也中断了。

由于明代后期大量流入的美洲和日本白银,导致了通货膨胀,快速推高了物价。而恰恰在这种情况下,白银流入又忽然锐减,这就等于说,物价已经涨上去了,生活成本全面提高了,而这个时候你的资金链断了,结果就是迅速通货紧缩,大明王朝出现了经济和财政危机。

6、自然环境。现代的气象学研究表明,在1615年到1675年这段时间,全球气温下降了2到3摄氏度。别小看这点降温,这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当时北方的农作物生长,比往年短了两周左右。同时,水旱灾害频发,人口大量死亡,而当时的卫生条件下,这又导致了瘟疫。

据相关学者统计,明代共发生水、旱、虫、震、雪等十二类自然灾害3000多次,其中水旱灾和震灾占到了自然灾害的四分之三。而明末的万历至崇祯年间,竟年年都有一种或几种自然灾害,仅从崇祯元年到崇祯十七年,就发生了水灾、旱灾、雪灾、蝗灾,一些地区还发生地震。

崇祯皇帝为了节省开支,又精简机构,明朝政府被迫对驿站进行改革,而陕西又逢旱灾,人民无法生活,只有铤而走险,所以爆发以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为主的农民起义军。

7、内忧外患。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8年,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开始攻打辽宁抚顺,正式对明朝发动战争。此刻开始,大明东北部需要对抗后金,西北部需要镇压农民起义军,腹背受敌,大明王朝气数已尽,无力回天。

当朱元璋因为吃饱肚子活命而加入起义军造反,然后推翻了残暴的元朝统治,并建立了大明王朝时;

当朱元璋为了大明江山能够长久延续,制订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清除了许多障碍,为子孙后代的皇位铺平道路时;

当朱元璋的军队在1368年攻破元朝大都时,肯定想不到在276年后,李自成带兵攻破自己建立的王朝都城北京,自己的后代崇祯上吊自尽,大明王朝灭亡。

王朝更迭,江山易主,世事山河都会变迁,这是历史使然,也是自然规律吧。

王朝的兴,都始于创始人的英明贤达、励精图治、勤政为民,官僚队伍廉洁自律、行政高效,国家休养生息,百姓安居乐业,国力蒸蒸日上。

王朝的亡,都始于执政者荒废朝政、昏庸无能、花天酒地、荒淫无度、纸醉金迷,官僚队伍机构臃肿、人员冗余、人浮于事、腐败不堪,各种苛捐杂税,民不聊生,百姓揭竿而起,国力江河日下。

站在现在看过去总是透彻的,站在事后评价总是容易的。我们能做的,就是以史为鉴,让自己在人生中和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少犯或不犯同样的错误。这也是学习历史的真正意义所在吧。

最后用明朝第一才子杨慎来结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历古千年,是非荣辱,你争我夺,不过如此!

猜你喜欢

  •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模板 一本好书,就像新的世界,让我们沉浸其中,废寝忘食,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作品中的情节,读了以后让人不断地回味!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选的“《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模板”,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悟集锦 当经历了一些触动人心灵的事情之后。感言让每一次相见都更加深刻,感言的书写应该要怎么做?阅读“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悟”或许能够为您解决一些疑问,敬请您收藏本网页网址以免遗忘!...
  • [读后感参考]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我们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仅供大家参考,如果喜欢可以收...
  • 热门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范文 人们把所有丰富的经历以及学习的知识都总结在了书里,等待我们去领悟。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吐血整理的“热门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范文”,有需要的小...
  • 月度读后感精选《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wps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特意给大家整理了“月度读后感精选《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wps”,欢迎您...
  • 最新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系列 从哪几点开始写作品读后感比较合适呢?在阅读作品过后,我们可能会改变一些以前的想法。从书中汲取本书的精髓,从而转化为自己思想,写成读后感,心得体会大全陆续为大家整理了最新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在阅读本文以后,相信您会有所收获!...

热门推荐